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句,卻道破徐志摩的結局

2020-12-08 奇聞趣談史

不知是曠世的愛情成就了文人,還是多情的文人成就了愛情。在我們所讀到的那些美妙的愛情故事中,我們可以從中讀到他們中愛情的甜蜜,也能讀到文人追愛不得的痛苦。

司馬相如的一曲《鳳求凰》讓人們感受到了愛情的美好;陸遊的一首《釵頭鳳》,又讓人們體會到了愛情的悲劇。

而我們的主角,二人也是有著才子、才女之名,但最終還是因為造化弄人,他們並沒有走到一起。至於為什麼沒有走到一起原因,除卻身為當事人的他們,也就只有當時的大文豪能看清楚了。

這一對才子佳人,是徐志摩與林徽因,而這位大文豪,是印度詩人泰戈爾。

訪華帶來的情緣

1924年,泰戈爾為了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同樣也為了向中國文學界傳遞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息,便前往我國來進行學術交流。

這對當時的中國文壇來說,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泰戈爾訪華可謂是一大盛事,自然而然的也要組織接待團來幫助他進行學術交流,而當時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便是接待團的一員。

父親可以加入接待團,那麼身為女兒的林徽因自然也少不了加入其中。只能說當時中國的文學圈子太小,這個代表團裡不僅有林徽因,還有著當時的著名詩人徐志摩與大文豪梁啓超之子梁思成。

當時的徐志摩為了追求林徽因,便在歸國之後決然地與自己的髮妻張幼儀離了婚;而歸國不久的林徽因也是經過家人的介紹認識了梁思成,並且雙方家族有意聯姻。

現在就是這麼複雜關係的出現,讓這個接待團有了不一樣的火花。但所幸,泰戈爾的中國之行不僅是在北京,中國別的城市他也想進行瀏覽,這也很好地避免了尷尬情況的出現。

但是縱使這樣,年輕人的情情愛愛仍是逃不過泰戈爾的眼睛。

在接待團中,林徽因與徐志摩一樣,共同作為泰戈爾的翻譯。經過數周的拜訪,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一人白面素袍、一人風度翩翩、另一人嬌豔似花,三人在一起時甚至會被戲稱為一幅三友圖。

而此時的梁思成也僅僅是趁著泰戈爾在北京之際接待過一段時間。

但即便如此,泰戈爾還是通過三人之間的接觸判斷出了他們之間的大致情況。

要說這事還得怨徐志摩,在當時泰戈爾訪華期間,只要有林徽因出現的地方徐志摩便高興極了,並且在各個方面大出風頭;相反當梁思成出現時,徐志摩要麼稱事不來,即便來了也是無精打採。

所以在走之前,泰戈爾寫下了:

天空的蔚藍,

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

並將此事贈予伴其走到最後的林徽因。

這首詩雖然只有短短的三句,但是三種不同的意象卻代表著三人。天空、大地與微風的故事。

正如詩文所言,天空愛上了大地,但是卻因為微風的阻攔並沒有在一起。

其實當時的泰戈爾是欣賞徐志摩的,因為他敢於追求自己的愛情,所以便將其指做飄逸的天空;而習慣理性思考的林徽因總喜歡腳踏實地地辦實事,所以泰戈爾將其比作大地。

但是他們中間的微風指的是誰,我們就不得而知了。有可能是指梁思成,因為林徽因最終是嫁與梁思成;也有可能是泰戈爾,甚至有可能是身為旁觀者的我們。

但是不論微風指的是誰,天空與大地無法接觸的事實是誰也改變不了的。果不其然,在泰戈爾離開中國後,徐志摩身為翻譯與其一起去了日本,而林徽因確實是與梁思成一起前往了美國。

當他們二人再次相見時,時間已經到達了四年後。而這四年中,徐志摩與林徽因亦分別成婚。

直至1931年冬,搭乘飛機前往北平參加陸小曼演講的徐志摩不幸罹難,二人之間的故事也落下了帷幕。

據說當時徐志摩飛機失事的時候梁思成剛好在當地考察,於是他便前往現場幫忙處理後事。後來的他撿了一塊燒焦的飛機殘骸帶回家,交給林徽因。而林徽因在收到這塊殘骸之後便將其掛在了臥室床頭,直至去世。

倘若這件事是事實,那麼也足以見林徽因的情深義重。

其實在二人認識初期,英國認識的他們之間並沒有太多的家庭束縛。所以縱使當時的徐志摩身有婚約,但還是不可抵擋得喜歡上了林徽因,而林徽因也對這個年長自己近十歲的男人心懷好感。

但是因為當時前往英國的是林長民與林徽因父女二人,豐富的閱歷告訴林長民這一對才子佳人並無後續的可能。

況且當時年僅十幾歲的林徽因正是家族中寶貝的存在,怎麼能讓她在這個年紀就被捲入徐志摩與張幼儀的婚姻風波中?

出於這方面考慮的林長民最終決定在1921年選擇回國,並且他們的離開沒有通知任何人。

結識了剛半年的林徽因離開,給了當時的徐志摩一個不小的打擊。徐志摩只能開始選擇寫詩來度過剩下的求學生涯,也正是因為這樣,一個偉大的詩人徐志摩才得以出現。

1922年,徐志摩求學所成,因為思念在中國的林徽因便選擇歸國。

但是在剛回來不久就聽到梁思成與林徽因相戀的事實。要說才子就得是才子,徐志摩打聽到雖然二人有著婚約但並沒有公開訂婚,痴情的他仍然抱著將其追回的想法。

雖然林徽因在後來發表說自己"只做原配,不做繼室"的話語,並且提出了不願與徐志摩一起的決心,但這仍阻擋不了徐志摩的攻勢。

當時的梁思成父親梁啓超時任北京松坡圖書館館長,在快學堂辦公。快學堂是一個幽靜的小院,並且因為是圖書館的原因周末不對外開放,而這裡就成為了梁思成與林徽因周末約會的最佳去處。

但是!徐志摩不知道從哪裡得到了這條消息,便每逢周末就前往快學堂。因為他是圖書館的英文秘書,所以可以在周末進去。

去個一兩次還好,梁思成也不能對他說什麼。隨著徐志摩去的次數越來越多,慢慢地就引起了梁思成的反感。

無奈之下的梁思成只能在學堂門口貼了一張紙條:"Lovers want to be left alone"(情人不願受幹擾)。因為紙條的出現徐志摩只能放棄了每周末去打攪他們的計劃。

徐志摩也因此放棄了追到林徽因的機會,1922年的徐志摩又結識了陸小曼,便開始將重心放置陸小曼身上。

後來雙方分離,直至雙方成婚,二者也開始慢慢認清了彼此的關係。但是縱使如此,他們之間仍保持著書信往來。

結語

在徐志摩不幸罹難之後,林徽因便發表了《悼徐志摩》來悼念徐志摩短暫但精彩的人生,也因此來掩飾自己對其的思念。

多年以後,林徽因對自己的女兒說道:"徐志摩當初愛的並不是真正的我,他愛的是用自己詩人浪漫情緒所想像的林徽因。"這也剛好對應泰戈爾所說的天空與大地永遠不能接觸的事實。

"悄悄的我走了,正如我悄悄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這是徐志摩在1928年再次見到林徽因的那一年作下的詩篇。徐志摩以康橋為主要描寫對象來藉此抒發對往昔的懷念與現實的無可奈何。

二者因康橋生情,亦借康橋收尾,不由令人唏噓這一段悽美的愛情。

相關焦點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短詩,道破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結局
    包括陳獨秀、劉半農、黃仲蘇、鄭振鐸等民國著名才子文人都在各大雜誌刊登了其翻譯泰戈爾的詩歌、越來越多的人翻譯泰戈爾的詩,也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泰戈爾的詩。所以在1924年4月當泰戈爾訪華的消息傳來時,一時間引起了轟動。
  • 泰戈爾送給徐志摩和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行,卻一語道破兩人結局
    泰戈爾共在中國度過6周,大部分時間在北京,中間還陸陸續續去過南京、濟南等城市。徐志摩是全程陪同的,所以他與泰戈爾相處的時間較長,而林徽因與之相處時間則較短。然而,就是這麼短短的數周時間,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一個妖冶如花,一個長袍白面,一個形肖瘦削,走在一起被時人稱為是一幅蒼松竹梅的三友圖。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此時,也有人會說,後來掛在林徽因床邊的那塊飛機殘片又是怎麼回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究竟怎麼樣?他們為什麼沒能走到一起?這些問題好像在我們世人眼中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在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 泰戈爾送了一首詩給林徽因,僅有三句話,卻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來到北京之後,接待團接待了他,做他的翻譯的,正是當時民國情詩聖手徐志摩。徐志摩一開始聽說林徽因的父親要去接待泰戈爾,想著也許有機會可以見到林徽因,便主動申請做泰戈爾的隨行翻譯,蔡元培等人當然欣然同意了。徐志摩學歷極高,有著多年留學的經歷,做翻譯自然不在話下。
  • 徐志摩為她休妻,苦戀一生,泰戈爾一首短詩,道破兩人結局
    大家都知道,徐志摩為她與剛生下孩子的張幼儀離婚,但她最終沒嫁給徐志摩,而是嫁給了門當戶對的梁思成。高曉松曾在節目中說,他想拍《林徽因傳》,於是聯繫了林徽因的女兒梁再冰。她堅決的跟他說:「只要有徐志摩出現就不許拍,我媽跟徐志摩沒關係。」
  • 泰戈爾為徐志摩、林徽因做月老:中印文壇上的歲寒三友
    林徽因意識到熱情來得快去得也快的詩人不是她理想中的佳偶,遂選擇了更加適合的婚姻對象——嚴謹樸實的建築學家梁思成。五十多天的訪華行程中,徐志摩擔仼泰戈爾的翻譯,排演泰戈爾的話劇,陪泰戈爾遊山玩水,形影不離,深得泰戈爾喜愛。泰戈爾給徐志摩取了一個印度名「蘇薩瑪」,孟加拉語中,「蘇薩瑪」意謂雅士。這對風流倜儻的徐志摩來說,再貼切不過。徐志摩則直呼泰戈爾「老戈爹」。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5月23日,泰戈爾離開太原,返回石家莊,然後南下武漢,從長江走水路到達上海。6月初,徐志摩和張歆海送泰戈爾去日本,其訪華的歷程到此結束。 泰戈爾訪華,給徐志摩和林徽因的見面提供了難得的機會,他們倆同為泰氏的翻譯,而且共同演出泰戈爾的劇本,這讓徐志摩陷入更為嚴重的單相思狀態。泰戈爾在北平的時候,徐志摩特地請泰戈爾出面勸說林徽因,還是無果而終。
  • 徐志摩贈日本人的十八首詩歌,如今僅剩這一首絕唱
    泰戈爾是亞洲第一位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曾經三次訪華,與徐志摩建立了深厚友誼,情同父子。這首詩是泰戈爾最後一次訪華結束時寫給徐志摩的。泰戈爾將徐志摩和陸小曼稱為自己的兒子和媳婦曾為徐志摩和秦小曼留下了一幅自畫像並附詩一首:「山峰盼望他能變成一隻小鳥,放下他那沉默的重擔。」
  • 泰戈爾訪華時曾想做徐志摩月老,為撮合他與林徽因他寫下這首小詩
    張幼儀初抵達英國時,徐志摩尚經常與林徽因通信,可不久後,在與徐志摩夫婦見過一面之後,情緒波動極大的林徽因決心與徐志摩徹底分手並返回國內,回國前,她還給徐志摩寫了一封分手信。這封分手信連標點總共只1200多字,但這封信卻成功分手後的徐志摩對她記掛了一生。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徐志摩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帶著林徽因走進詩書文的殿堂。康橋邊,大街上,公園的長椅上,都有他們的身影。每當林徽因有疑惑的地方,徐志摩就會悉心為她講解。慢慢地,倫敦的冷風無法吹滅徐志摩心中的火熱。雖然他比她大,雖然他剛結婚生子,但是徐志摩還是告白了。告訴她,告訴她,他有多愛她。
  • 泰戈爾臨走時,寫下這首詩,短短三句,卻預言了她們三者的關係
    泰戈爾的到來對於我國當時的文學界來說是一件舉世矚目的大事,再加上泰戈爾對我國情況有的還不熟悉,自然就要有接待團,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便是其中的一位。有了林長民的加入,自然就不可能缺少他的女兒林徽因。要不怎麼說上天將一切都安排好了?
  • 造地動儀的張衡寫下千古名詩,魯迅仿作一首,卻是為了諷刺徐志摩
    除了著名的《二京賦》,張衡還有一首流傳千古的詩,你可能沒有讀過全詩,但應該看過其中的句子:「我所思兮在太山。欲往從之梁父艱,側身東望涕沾翰。 美人贈我金錯刀,何以報之英瓊瑤。 路遠莫致倚逍遙,何為懷憂心煩勞。」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沒人知道徐志摩在信裡寫了什麼,不過他有一首《忘了自己》,詩裡面寫道:一生至少該有一次,為了某個人而忘了自己,不求結果,不求同行,不求曾經擁有,甚至不求你愛我,只求在我最美的年華裡,遇到你。這首詩為徐志摩的人生留下了註腳,回首過往煙雲,他仿佛仍在康橋的風雨裡等一個人。
  • 演出詩劇《齊德拉》,林徽因父女和徐志摩、梁思成的一次成功合作
    胡適主持慶典,主要內容:一是梁啓超致歡迎詞並代表大家為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竺震旦」,贈他一方「竺震旦」印章。梁啓超解釋說,竺」是我國對古印度的稱號,「震旦」是印度對古中國的稱號,意味著泰戈爾是中印文明的聯繫樞紐。
  • 林徽因的詩《仍然》是在回答徐志摩的詩《偶然》嗎
    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一讀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兩首小詩,來看一看那時候的他們的兒女情長與才思。林徽因十六歲時被她父親林長民帶著到歐洲遊學。林長民想讓女兒薰陶一下西歐的文化藝術,歷練一下以增長她的見識。在這期間恰逢徐志摩在劍橋大學學習,於是二人互生好感。徐志摩很狂熱。但得知徐志摩已婚且欲休妻的事情後,聰慧的林徽因拿不定主意就請問於父親林長民。
  • 梅蘭芳和泰戈爾互相贈詩 :欲笑還顰,最斷人腸
    徐志摩、林徽因與泰戈爾在北京街頭1924年,梁啓超、蔡元培以北京講學社的名義邀請泰戈爾來華訪問。泰戈爾對梅蘭芳的到來表示感謝,同時也表達了自己的心願,他說:「在中國能看到自己寫的戲,我太高興了。可是,我更希望在離開北京前,還能觀賞到你的表演。」  5月19日,梅蘭芳在剛剛落成開幕的珠市口開明戲院,為泰戈爾一行專演了一場自己新編的大型神話京劇《洛神》。泰戈爾對此十分重視,特意穿上了他創辦國際大學時的紅色長袍禮服前往觀看,而且自始至終神情都很專注。
  • 《再別康橋》是不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
    徐志摩與妻子張幼儀《再別康橋》是近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啓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了婚姻。
  • 泰戈爾訪華時,徐志摩與林徽因做了啥,讓魯迅甩袖離去:一塌糊塗
    但泰戈爾卻一點都不喜歡學校的刻板教育,一連換了四個學校,依然沒有一個讓泰戈爾如意的。而不上學的時間裡,泰戈爾就用來讀詩寫詩。從13歲的時候他就開始陸續在印度國內的文刊中發表自己的詩歌了。他的父輩都是受過了先進教育的人,還是社會改革的堅定支持者,在他們的影響下,泰戈爾用少年的熱情道出了自己濃濃的愛國情操。
  • 徐志摩、陸小曼夫婦邀請泰戈爾來家做客,泰戈爾看後要求住在主臥
    泰戈爾自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名聲大振,世界各國紛紛邀請他去演講。當時由梁啓超、蔡元培主持的講學社也向泰戈爾發出了邀請。泰戈爾應邀訪問期間,徐志摩以詩的語言進行翻譯,流暢華麗,極為成功,泰戈爾與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徐志摩寫了首肉麻情詩,林徽因9年後回詩一首,文字靈動令人嘆服
    而後的事大家就都知道了,徐志摩給林徽因寫下了大量的情詩。林徽因心動過,但最終理智戰勝了一切,張幼儀的存在讓她不敢愛下去。本期要和大家分享的就是兩人的一組對詩,當年徐志摩給18歲的林徽因寫了首肉麻情詩,詩名叫《情死》,詩很長,其中有幾句是這樣的:你頰上的笑容,定是天上帶來的可惜世界太庸俗,不能供給他們常住的機會你的美是你的運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