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哪位外國詩人,能像泰戈爾一樣,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那麼大的影響。他的《飛鳥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早已經被列為必讀的經典,甚至如今在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中便經常能看到關於泰戈爾的詩句。不必完全讀懂它,只需要細細的品味,都有其獨特的美感在裡面。
最先將泰戈爾的詩歌翻譯到中國的人是陳獨秀,1915年10月,陳獨秀在《青年雜誌》上刊登了《吉檀迦利》的幾首譯詩,引起了學界的強烈反應,並從此拉開了中國翻譯泰戈爾詩歌的序幕。從1920至1925期間,泰戈爾的重要著作幾乎都有了中譯本或節譯本。
包括陳獨秀、劉半農、黃仲蘇、鄭振鐸等民國著名才子文人都在各大雜誌刊登了其翻譯泰戈爾的詩歌、越來越多的人翻譯泰戈爾的詩,也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泰戈爾的詩。所以在1924年4月當泰戈爾訪華的消息傳來時,一時間引起了轟動。
這一次的訪問,中國學術界早已經期待已久,畢竟當時沒有電視更沒有網際網路,大家都想見見心中敬仰的大詩人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發起這次邀請的是梁啓超、蔡元培這兩位中國學界泰鬥。
而接待泰戈爾的除了這些學術界的泰鬥之外,還有更年輕一輩的新星。其中包括了民國著名才子徐志摩,還有林徽因。實際上徐志摩是聽說了林徽因要來接待泰戈爾,所以他才主動的申請做泰戈爾的翻譯的。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初相識是在1920年,當時的額林徽因不過是16歲的年齡,徐志摩對林徽因一見鍾情,之後便常假借探望林父的名義前來找林徽因,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才華也是仰慕有加,不過再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之後,便主動的和徐志摩保持了距離。
徐志摩為了林徽因甚至不惜和已經懷有二胎的妻子張幼儀離婚,可是儘管如此,林徽因並沒有接受徐志摩的愛,1921年,隨父回了國。本以來從此便和徐志摩了斷了,沒有想到徐志摩不久後也跟著回了國。
不過後來經過父親的介紹,林徽因和梁啓超的長子梁思成談了戀愛,並約定了婚事。徐志摩便再不好做過多的糾纏了,只是以好朋友的名義愛著。這一次趁著泰戈爾訪華的期間,一面擔任泰戈爾的翻譯,一面也好找個理由接近林徽因。
泰戈爾是一個詩人,自然是情感細膩,況且有好幾天都是徐志摩還有林徽因等等日日陪在身邊同行,又怎麼會看不出徐志摩對於林徽因的感情呢?不過泰戈爾並沒有明說,而是在回國之前,寫了一手短詩送給林徽因。
《贈林》泰戈爾
天空的蔚藍,
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
就是這麼一手僅僅三句話的詩,卻仿若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其中「天空」自然是指徐志摩,而「大地」則是林徽因了。兩者顏色相仿,比喻著兩人擁有著相同的愛好,可是我們知道天空和大地註定的不能相合的。而徐志摩也註定無法得到林徽因,兩人最終也沒有走到一起,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而徐志摩最後也和陸小曼在一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