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短詩,道破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結局

2020-12-13 起叔讀史記

沒有哪位外國詩人,能像泰戈爾一樣,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那麼大的影響。他的《飛鳥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早已經被列為必讀的經典,甚至如今在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中便經常能看到關於泰戈爾的詩句。不必完全讀懂它,只需要細細的品味,都有其獨特的美感在裡面。

最先將泰戈爾的詩歌翻譯到中國的人是陳獨秀,1915年10月,陳獨秀在《青年雜誌》上刊登了《吉檀迦利》的幾首譯詩,引起了學界的強烈反應,並從此拉開了中國翻譯泰戈爾詩歌的序幕。從1920至1925期間,泰戈爾的重要著作幾乎都有了中譯本或節譯本。

包括陳獨秀、劉半農、黃仲蘇、鄭振鐸等民國著名才子文人都在各大雜誌刊登了其翻譯泰戈爾的詩歌、越來越多的人翻譯泰戈爾的詩,也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泰戈爾的詩。所以在1924年4月當泰戈爾訪華的消息傳來時,一時間引起了轟動。

這一次的訪問,中國學術界早已經期待已久,畢竟當時沒有電視更沒有網際網路,大家都想見見心中敬仰的大詩人究竟是什麼樣子的。發起這次邀請的是梁啓超、蔡元培這兩位中國學界泰鬥。

而接待泰戈爾的除了這些學術界的泰鬥之外,還有更年輕一輩的新星。其中包括了民國著名才子徐志摩,還有林徽因。實際上徐志摩是聽說了林徽因要來接待泰戈爾,所以他才主動的申請做泰戈爾的翻譯的。

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初相識是在1920年,當時的額林徽因不過是16歲的年齡,徐志摩對林徽因一見鍾情,之後便常假借探望林父的名義前來找林徽因,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才華也是仰慕有加,不過再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之後,便主動的和徐志摩保持了距離。

徐志摩為了林徽因甚至不惜和已經懷有二胎的妻子張幼儀離婚,可是儘管如此,林徽因並沒有接受徐志摩的愛,1921年,隨父回了國。本以來從此便和徐志摩了斷了,沒有想到徐志摩不久後也跟著回了國。

不過後來經過父親的介紹,林徽因和梁啓超的長子梁思成談了戀愛,並約定了婚事。徐志摩便再不好做過多的糾纏了,只是以好朋友的名義愛著。這一次趁著泰戈爾訪華的期間,一面擔任泰戈爾的翻譯,一面也好找個理由接近林徽因。

泰戈爾是一個詩人,自然是情感細膩,況且有好幾天都是徐志摩還有林徽因等等日日陪在身邊同行,又怎麼會看不出徐志摩對於林徽因的感情呢?不過泰戈爾並沒有明說,而是在回國之前,寫了一手短詩送給林徽因。

《贈林》泰戈爾

天空的蔚藍,

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

就是這麼一手僅僅三句話的詩,卻仿若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其中「天空」自然是指徐志摩,而「大地」則是林徽因了。兩者顏色相仿,比喻著兩人擁有著相同的愛好,可是我們知道天空和大地註定的不能相合的。而徐志摩也註定無法得到林徽因,兩人最終也沒有走到一起,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而徐志摩最後也和陸小曼在一起了。

相關焦點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句,卻道破徐志摩的結局
    但所幸,泰戈爾的中國之行不僅是在北京,中國別的城市他也想進行瀏覽,這也很好地避免了尷尬情況的出現。但是縱使這樣,年輕人的情情愛愛仍是逃不過泰戈爾的眼睛。在接待團中,林徽因與徐志摩一樣,共同作為泰戈爾的翻譯。經過數周的拜訪,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 泰戈爾送了一首詩給林徽因,僅有三句話,卻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來到北京之後,接待團接待了他,做他的翻譯的,正是當時民國情詩聖手徐志摩。徐志摩一開始聽說林徽因的父親要去接待泰戈爾,想著也許有機會可以見到林徽因,便主動申請做泰戈爾的隨行翻譯,蔡元培等人當然欣然同意了。徐志摩學歷極高,有著多年留學的經歷,做翻譯自然不在話下。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近百年來,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愛情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有人相信他們之間有愛,也有人相信林徽因沒有愛上徐志摩。此前,高曉松欲拍林徽因傳,就被其女兒梁再冰懟:不許拍我媽和徐志摩一起,若拍必起訴。意思就是說林徽因和徐志摩根本沒有那回事。
  • 泰戈爾送給徐志摩和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行,卻一語道破兩人結局
    這位旁觀者就是印度詩人泰戈爾。1924年,泰戈爾開啟中國之行,不少文壇大咖成為陪同人員,徐志摩和林徽因亦在其列。這是一場值得紀念的學術交流,因為泰戈爾雖然是東方文明孕育出的詩人,卻早已獲得西方的承認和推崇,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兩種文明碰撞的結果。泰戈爾還曾於1913年憑藉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徐志摩為她休妻,苦戀一生,泰戈爾一首短詩,道破兩人結局
    林徽因和父親,就住在多雨的倫敦。徐志摩為了結識林長民,經常登門拜訪。很快兩個文人,就成了無所不談的知己。徐志摩也因此認識了林徽因,並被她的美貌和才華深深的吸引。懵懂的林徽因,第一次遇到這樣浪漫的男人,對他的才情很是欣賞。
  • 泰戈爾為徐志摩、林徽因做月老:中印文壇上的歲寒三友
    01此次備受關注的泰戈爾訪華,主要負責接待、翻譯工作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這一對風華正茂的文壇金童玉女和鶴髮童顏、德高望重的泰戈爾相映成趣,在乍暖還寒的早春上海被戲稱為「歲寒三友」。泰戈爾標誌性的銀白鬍鬚和充滿宗教色彩的寬身長袍,如同歷經風霜的虯勁老松,風骨自成。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徐志摩沒有等來回答,相反等到的是林家父女匆匆回國的消息,還有一封信。原諒我的怯懦,我還是個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入那危險的漩渦,引起親友的誤會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還不具有抗爭這一切的勇氣和力量。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泰戈爾訪華期間與徐志摩(右一)、林徽因(右二)等人合影 文|熊輝 1921年10月,林徽因與父親一道回國,告別了倫敦的陰霾和那段與徐志摩欲說還休的感情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第一排左1為林徽因,中間為泰戈爾,最後一排左1為徐志摩那段時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常在一起排練話劇,也因陪伴泰戈爾朝夕相處 林徽因與父親林長民徐志摩感到陣陣失落,他迷失了前路的方向,彷徨無措地在康橋河邊不停徘徊,一遍又一遍地回想著那些和林徽因談天說地的日子。
  • 泰戈爾訪華時曾想做徐志摩月老,為撮合他與林徽因他寫下這首小詩
    說完這句後,林徽因筆鋒一轉寫到:「就這樣,我們就離開了這留著我的眼淚多於微笑的霧都。」不難想像,讀到這句時,徐志摩的心該有多痛。實際上,讀到此處,徐志摩心裡已經完全忘了自己是被拋棄的那方了,他心裡滿滿的全是對林徽因的心疼和愧疚。
  • 徐志摩和林徽因——如果愛情是個多項選擇題
    1932年9月9日徐志摩逝世一周年,林徽因乘坐的火車正好路過海寧,鐵路旁不遠處就是徐志摩的墓地,林徽因寫下了一首詩 ——《別丟掉》別丟掉這一把過往的熱情,現在流水似的,(林徽因)這首詩通篇沒有一個愛字,偏偏那種強烈的情感在壓抑中蓄積能量,縱然它永遠不會爆發...1912年18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結實了當時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 徐志摩談吐風雅,才識淵博,相貌英俊,林徽因自是傾慕不已, 徐志摩也被這個才華出眾的美麗姑娘深深吸引。
  • 林徽因: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間,我選擇現實
    十月的康橋,鋪滿陽光的氤氳,他們在一起談論雪萊、拜倫,林徽因在文學上的見解讓徐志摩驚嘆,這是張幼儀所不能比擬的。所以他甘願匍匐在她的石榴裙下。徐志摩對林徽因說「父親讓我出國留學,是想讓我將來進入金融界。可是徽因,和你在一起時,我的腦子全都是詩句,我以後要做一個詩人,一生一世都要為你寫詩!
  • 演出詩劇《齊德拉》,林徽因父女和徐志摩、梁思成的一次成功合作
    胡適主持慶典,主要內容:一是梁啓超致歡迎詞並代表大家為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竺震旦」,贈他一方「竺震旦」印章。梁啓超解釋說,竺」是我國對古印度的稱號,「震旦」是印度對古中國的稱號,意味著泰戈爾是中印文明的聯繫樞紐。
  • 泰戈爾訪華時,徐志摩與林徽因做了啥,讓魯迅甩袖離去:一塌糊塗
    ——周恩來泰戈爾,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同時還是印度愛國運動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和參與者,為印度的獨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那一年,泰戈爾受梁啓超等人邀請訪華,在上海的時候,著名的才子佳人組合徐志摩和林徽因出席接待泰戈爾。泰戈爾的詩作無論是之前浪漫的還是之後深沉的,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曾經深深地影響並啟發了徐志摩的詩歌創作,包括林徽因對泰戈爾也是十分憧憬的。泰戈爾訪華的消息也使整個中國都相當轟動,在上海迎接泰戈爾的人更是成千上萬熙攘如海。
  • 林徽因和徐志摩兩情相悅,徐志摩也離婚了,為何林徽因不嫁徐志摩
    而徐志摩則訝異林徽因小小年紀才情出眾,氣質和容貌更是讓他傾慕不已。 於是,徐志摩便成了林徽因家的常客。 林徽因回國後,還曾在和沈從文的通信裡提到那段往事。 她說,在英國的時候,父親常要出去開會,她一個人住在大房子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外面停不住的大雨。
  • 林徽因與徐志摩、金嶽霖:人間四月天背後的謎團or真相
    作為一位奇女子,大眾對林徽因的關注始於二十年前的一部電視劇。2000年,《人間四月天》熱播,周迅塑造的詩情滿懷、眉眼溫婉的林徽因迷住了許多人,同時,劇中無限放大了關於她與徐志摩、梁思成等人的情感糾葛,平添一些曲解和誤讀,由此林徽因好似成了一個殼,人人可往裡填充自己的想像。
  • 林徽因最美的一首情詩,寫給瘋狂追求自己的徐志摩,開篇就驚豔了
    林徽因,民國女神,她和徐志摩、梁思成、金嶽霖三人之間的愛情讓後人津津樂道。很多人據此產生一個疑問,林徽因究竟有何魅力,能讓徐志摩為她魂牽夢繞,金嶽霖更是為她終身不娶,要知道徐志摩和金嶽霖都是民國一流才子。
  • 徐志摩與林徽因—最愛是錯過,最美是回憶
    他完成離婚後就匆匆結束學業趕回國,於同年十二月到北京,他早前已聽到風聲林、梁兩家聯姻,正趕著回來希望以魅力來贏得林徽因的芳心,然而,當徐志摩一到北京,便聽到林徽因和梁思成將要結婚的消息,這消息如同晴天霹靂當頭一棒,令他許多天沒愣過神,他所有的念想頓時灰飛煙滅,女神就像夢一樣,越飄越遠,她終將和別人走上紅地毯,新郎卻不是他。
  • 《再別康橋》是不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
    徐志摩與妻子張幼儀《再別康橋》是近代詩人徐志摩的詩,是一首寫景的抒情詩,其抒發的情感有三:留戀之情,惜別之情和理想幻滅後的感傷之情。此間,徐志摩認識了北洋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及其女兒林徽因,他開始苦苦追求這位美貌年輕的才女。為此,徐志摩解除了與前妻張幼儀的婚姻。但不幸的是,後來的林徽因還是與梁啓超的公子梁思成結成了婚姻。
  • 林徽因致信徐志摩:我不是濫用感情的女子
    [導讀]徐志摩飽含深情地為林徽因寫下一首首情詩。林徽因回信:我不是那種濫用感情的女子,你若真愛我,就不能給我一個尷尬的位置,你必須在我與張幼儀之間作出選擇。你不能對兩個女人都不負責任。詩人和父親一見如故,兩個男人甚至玩過互傳情書的遊戲,林長民扮演有室男子苣冬,徐志摩扮作已嫁少婦仲昭。在林長民去世後,徐志摩曾經公開一封苣冬致仲昭的信,還稱學生時期的林徽因贊說,「至少比他手訂的中華民國大憲法有趣味有意義甚至有價值得多。」林長民和徐志摩互為知己,而林長民與女兒關係融洽,可為知音。所以由此推算,林徽因與徐志摩必定相見甚歡,有很多的共同語言也是順理成章的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