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徽因和徐志摩兩情相悅,徐志摩也離婚了,為何林徽因不嫁徐志摩

2020-12-22 騰訊網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有三個男人是避不開的話題。

一個是她的先生梁思成,一個是視她為知己的徐志摩,還有一個就是視她為女神的金嶽霖。

(林徽因舊照)

林徽因最早認識的是徐志摩。

用一句俗套的話說,他們倆的交往應該是「始於顏值,敬於才華」。

林徽因當時隨父親林長民遊歷歐洲,暫居在英國倫敦。

也就是在那裡,林徽因認識了在康橋留學的才子徐志摩。

當時,林徽因16歲,徐志摩24歲。

情竇初開的林徽因讀過徐志摩的詩,再見其人風度翩翩,談吐儒雅,難免對他欣賞不已。

而徐志摩則訝異林徽因小小年紀才情出眾,氣質和容貌更是讓他傾慕不已。

於是,徐志摩便成了林徽因家的常客。

林徽因回國後,還曾在和沈從文的通信裡提到那段往事。

她說,在英國的時候,父親常要出去開會,她一個人住在大房子裡,一個人吃飯,一個人看外面停不住的大雨。她時常覺得冷清,於是用嘴咬著手指頭哭,在內心裡渴望著能有人走進來,同她談話,給她講故事。

所以,徐志摩的出現,給了她的對浪漫的所有幻想。

(徐志摩舊照)

在和徐志摩的交往中,林徽因經常用英文背誦徐志摩的詩,這讓徐志摩常常聽得熱淚盈眶。

兩個年輕人也經常結伴出遊,就算不出門的時候,兩個人也書信不斷。

在交往的過程中,徐志摩對林徽因產生了狂熱的愛情。他不光在那段時間創作了大量的詩歌,還將他的愛意坦然相告。

然而有一宗使人不能滿意,那就是徐志摩並不是自由之身。

徐志摩在出國前,聽從父親的安排,與大戶人家的女兒張幼儀結為夫婦,並生育一子。

雖然做了孝子,但受新思想影響的徐志摩一直把張幼儀看作「鄉下土包子」,所以他急著出國,要擺脫那種傳統而舊式的家庭。

正是有張幼儀來做比較,林徽因便尤其顯得可貴。

徐志摩一度想到談婚論嫁的事情,甚至為此不惜與追隨他而來的張幼儀決絕地離婚。

不過,徐志摩的舉動卻嚇倒了對生活尚無太多經驗的林徽因。

林徽因對徐志摩當然是有好感,但還不至於想到談婚論嫁。

再加上林徽因受原生家庭的影響,她在年幼時,因為林長民寵愛小妾,她的母親頗受冷落。而她也因此遭了母親不少的怨罵,好在她聰慧好讀,才得到了林長民的疼愛。

因此,林徽因看到徐志摩對張幼儀的決絕,心裡也頗有些寒涼。

再加上林徽因在骨子裡並不是熱情奔放的女子,正如她在美國讀書時曾說過,在中國,女子結婚是嫁給一個家庭,而非一個人。

以林徽因的出身和才華,的確早早有人和林長民攀上了親家,那就是當時頗有影響力的梁啓超。

(梁思成和林徽因)

梁啓超和林長民在民國初年做過同事,又是非常要好的朋友,可以說他是看著林徽因長大的,因此無論從家世還是相貌才華看來,林徽因都是無可挑剔的,所以他早早為兒子梁思成訂下了這門親事。

和浪漫多情的徐志摩相比,俊朗的梁思成不僅為人忠厚,且在志趣上和她更是情投意合。

最重要的是,梁思成的家世顯赫。嫁給這樣的家族,過現世安穩的生活,才是她理想的婚姻。

事實證明,林徽因的選擇沒有錯,梁思成不僅事業上和她相互扶持,在生活上對她亦是多有包容和關愛。

倒是徐志摩,雖然心裡還惦記著林徽因,但轉身卻和陸小曼愛得死去活來。

陸小曼和徐志摩在處理事情上像雙生子一樣,她拋棄了年輕的丈夫,和已經拋棄了妻兒的徐志摩,寧可與天下人為敵,也要走到一起。

(左為金嶽霖和林徽因)

只是這像烈火一樣的愛情,一旦進入婚姻,便有了諸多的不堪和折磨。此時的林徽因不僅有溫潤如玉的丈夫,同時還有學富五車、才華橫溢的金嶽霖。

金嶽霖的愛慕和徐志摩的不同,他大方坦然,卻極尊重林徽因。

面對這個優秀的男人,林徽因說不心動才怪。

於是煩惱不已的林徽因向梁思成據實相告。

沒想到梁思成雖然難過,卻告訴林徽因,她是自由的,如果她要選擇金嶽霖,他會祝福他們。

梁思成的舉動不僅感動了林徽因,也讓金嶽霖這條漢子自嘆弗如。從那以後他便主動退出了林徽因和梁思成的生活,從此只是做個好鄰居。

最終,林徽因不僅收穫了在生活上對她體貼入微,在事業上和她互相幫襯的丈夫梁思成,同時她既是徐志摩心口的硃砂痣,也是金嶽霖心裡的白月光。

(參考史料:《追憶林徽因》等)

相關焦點

  • 徐志摩為了林徽因,與結婚七年的妻子離婚,為何又娶了陸小曼?
    最早了解徐志摩,是通過他的詩歌《再別康橋》,詩中最後兩句為「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瞬間被其才氣所折服。詩人往往比較感性,徐志摩也是如此,一生有過兩段婚姻,妻子分別是張幼儀和陸小曼,他最喜歡的卻是愛而不得的林徽因。
  • 徐志摩對林徽因窮追不捨,梁思成用六個單詞擊退了他,令人佩服!
    徐志摩對林徽因窮追不捨,梁思成用六個單詞擊退了他,令人佩服!民國時期不乏才貌雙全的女子,比如陸小曼,張愛玲,林徽因等等,她們就像是夜空中一顆顆璀璨奪目的明星,裝飾了很多人的夢。假如要論到民國女神,那麼我們首先想到的肯定就是林徽因,這個集美貌和才華於一身的女子。
  • 徐志摩與林徽因—最愛是錯過,最美是回憶
    有人說是林徽因薄情,曾經隱晦給過徐志摩承諾說如果徐志摩離婚是可以考慮在一起的,也有說正是這樣徐志摩才急忙非要與張幼儀離婚不可,沒想到自己婚是離了林徽因卻不告而別,也有說徐志摩這條命終究是敗在了林徽因手裡,因為是去參加她的演講會才急忙趕往北平,最終發生意外。這些是非也好,曲折也罷,終究是隨著時間的推移慢慢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任由它去吧。一九二零年英國倫敦林長民的住處。
  • 徐志摩和林徽因——如果愛情是個多項選擇題
    (林徽因)這首詩通篇沒有一個愛字,偏偏那種強烈的情感在壓抑中蓄積能量,縱然它永遠不會爆發...1912年18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結實了當時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 徐志摩談吐風雅,才識淵博,相貌英俊,林徽因自是傾慕不已, 徐志摩也被這個才華出眾的美麗姑娘深深吸引。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彼時,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約已是眾所周知,流言蜚語讓她醒悟,一段時間後,她決定和梁思成遠赴美國留學。留下來的徐志摩難過不已,他想要以寫信的方式與林徽因告別,可信還沒寫完,火車已經開了。沒過幾天,她就在朋友家見到了丈夫徐志摩,他手裡拿著離婚協議等著她的到來。徐志摩讓妻子儘快籤字:「來不及了,林徽因馬上就要回國了。」張幼儀瞬間恍然大悟,原來丈夫愛上了一個名叫林徽因的女子。她知道自己與徐志摩的婚姻已經不可挽回,索性在離婚協議書上簽了字。
  • 林徽因: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間,我選擇現實
    林徽因也被這熾熱的愛火包圍的飄飄欲仙。但是她還有獨屬於她自己的理智。她在給徐志摩的分手信上說:「原諒我的怯懦,我還是個未成熟的少女,我不敢將自己一下子投進那危險的旋渦,引起親友的誤解和指責,社會的喧囂與誹難,我還不具有抗爭這一切的勇氣和力量。我也還不能過早的失去父親的寵愛和那由學校和藝術帶給我的安寧生活。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短詩,道破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結局
    他的《飛鳥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早已經被列為必讀的經典,甚至如今在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中便經常能看到關於泰戈爾的詩句。不必完全讀懂它,只需要細細的品味,都有其獨特的美感在裡面。其中包括了民國著名才子徐志摩,還有林徽因。實際上徐志摩是聽說了林徽因要來接待泰戈爾,所以他才主動的申請做泰戈爾的翻譯的。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初相識是在1920年,當時的額林徽因不過是16歲的年齡,徐志摩對林徽因一見鍾情,之後便常假借探望林父的名義前來找林徽因,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才華也是仰慕有加,不過再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之後,便主動的和徐志摩保持了距離。
  • 一會兒是徐志摩,一會兒又是金嶽霖,梁思成對林徽因沒意見嗎
    出於對文學的喜愛,在林徽因眼裡,徐志摩的才華使她非常親近。她常常用英文背誦徐志摩的詩歌,而徐志摩也視林徽因為知己。兩個年輕人流連於異國美麗的風景中,很難不產生情感上的共鳴。可惜,徐志摩是有婦之夫。這個現實最終讓林徽因放棄了這段感情,最終與成熟穩重的梁思成走進了結婚殿堂。
  • 林徽因致信徐志摩:我不是濫用感情的女子
    在林徽因堪稱傳奇的一生中,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可以說是她生命裡出現過三個最重要的男人:徐志摩、梁思成和金嶽霖。從某種意義上,徐志摩可以看做是她的初戀,她心底的情人;梁思成是她合適的伴侶,現實的選擇;而金嶽霖的位置有些尷尬,可以看做是她的「閨蜜」,一生的藍顏知己。1920年,剛滿 16歲的林徽因隨父親林長民在英國旅居一年,恰巧徐志摩也來到倫敦。
  • 梁思成林徽因正約會,徐志摩也跟來,梁思成只寫一句英文,情敵徐志摩心涼了半截
    ,她選擇離開徐志摩,由英國回到了北京,但徐志摩還是固執地和張幼儀離婚了,然後很快也回到了北京。這時候的林徽因已經和梁思成在一起了,他們兩家的父親一直交好,希望梁思成和林徽因能夠在一起,林徽因考慮再三,也決定和梁思成在一起,當徐志摩想盡辦法接近林徽因的時候,林徽因卻和梁思成處於熱戀當中。他們兩個最愛一起去的地方就是北海公園的松柏圖書館,這個地方也算是當時林徽因和梁思成戀愛中約會的地方吧。
  • 林徽因為何與徐志摩分手?並非只因張幼儀,而是有了更好的選擇
    那一年,徐志摩來到英國求學,遇上了林徽因,兩人都是少見的有才之人,又在異國他鄉相見,荷爾蒙不自覺地萌生。他們心中都清楚,徐志摩就有妻兒的人,這段感情並算不得太光彩。
  • 高曉松想拍《林徽因傳》,林徽因女兒直言:若是提及徐志摩不許拍
    康橋之戀 通過那些傳聞,人們談及林徽因時無非幾個詞彙,才女、美麗以及多情。這些詞彙當中,有的理解不全面,有的儘是不切實的臆測。在林徽因的兒子梁從戒眼中,母親的真正形象與人們所見是有出入的,甚至遭到了人們的誤解。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近百年來,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愛情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有人相信他們之間有愛,也有人相信林徽因沒有愛上徐志摩。此前,高曉松欲拍林徽因傳,就被其女兒梁再冰懟:不許拍我媽和徐志摩一起,若拍必起訴。意思就是說林徽因和徐志摩根本沒有那回事。
  • 徐志摩生前給林徽因寫的最後一首情詩,為何名家很少提起?
    徐志摩是個天生的詩人,作為新月派詩人的代表人物,他對詩歌的追求已經到達了極致,他的詩,字句清晰,韻律和諧,意境優美,讓人讀起來回味無窮。他對林徽因的那一份感情曾感動了很多人,即使後來的林徽因與梁思成已經結婚,但得知林徽因病重後他依然專程去瀋陽看望林徽因。
  • 林徽因最美的情詩,寫給曾經追求自己的徐志摩,第一句便令人心醉
    很多人初讀,不知林徽因到底是寫給誰的,要用上這麼美的語句。有說是林徽因寫給自己剛出生的兒子梁從誡的,也有說是林徽因悼念在天國的徐志摩所作。 到那天一切都不存留,比一閃光,一息風更少痕跡,你也要忘掉了我曾經在這世界裡活過。」
  • 林徽因與徐志摩、金嶽霖:人間四月天背後的謎團or真相
    離婚的記憶,成為她一生的隱痛。她不能相信,他們離婚的導火索林徽因,其實從頭至尾都不是她想像中的所謂的徐志摩的「女朋友」。▲黃磊在《人家四月天》中飾徐志摩初次見面,林徽因叫徐志摩「叔叔」。兩人差7歲,加上徐是林父林長民的朋友,當時只有17歲的林徽因自然對他無甚想法。
  • 徐志摩死後,林徽因始終忘不了他,寫首經典悼亡詩,風靡80多年
    1922年,25歲的徐志摩自英國劍橋學成歸國後,發表了一篇《徐志摩離婚通告》,要和髮妻張幼儀離婚,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反對的人很多,頭一個就是徐志摩的恩師梁啓超。面對質疑,徐志摩這樣說: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
  • 林徽因、徐志摩、金嶽霖、梁思成——他們的感情糾葛為何讓人難忘
    01林徽因與徐志摩人們最為熟知的,就是她跟徐志摩之間的故事了吧。雖然說兩人並沒有在一起,但是徐志摩因為一些文學作品,再因為他自身的一些遭遇,所以讓他跟林徽因之間的故事被傳成了一段佳話。當時十六歲的林徽因去歐洲遊歷,而那時候的徐志摩還在英國留學,兩人便在英國相識了。也許大文人之間的思想,是我們所不懂得。她因為自身的美貌與才華,深深地吸引住了徐志摩。
  • 卑鄙還是無奈:搶到徐志摩的八寶箱後,林徽因用這樣的方式處理它
    而之所以把自己的日記特意託人保管,原因就在於:日記裡有很多不為人知的秘密,這秘密甚至連好友胡適和妻子陸小曼都不能看。是什麼樣的日記,連好友至親都不能一窺,只能被存放在「不太愛說話」的凌淑華處呢? 徐志摩是天下少有的情種,他的一生雖短暫,然而情感經歷卻最是傳奇。徐志摩和原配張幼儀、民國才女林徽因以及民國美女陸小曼這三人的愛恨糾葛,至今仍是世人最津津樂道的情感傳奇。
  • 林徽因「群發情書」,徐志摩吟詩自嘲
    先說一個網傳的林徽因「群發情書」的故事:林徽因從美國給徐志摩發電報,說自己孤單苦悶。徐志摩大喜,次日一早就去回發電報安慰她。電報局的員工看了說:先生,今天早晨已經有四位先生給這位女士打電報了——原來,林徽因給好幾個男人發了同樣內容的電報。徐志摩一聽,原來林徽因的「情書」是群發的,一氣之下,灰溜溜走了。但事情的真相是——1925年,國內局勢動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