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死後,林徽因始終忘不了他,寫首經典悼亡詩,風靡80多年

2021-01-10 美詩美文

1922年,25歲的徐志摩自英國劍橋學成歸國後,發表了一篇《徐志摩離婚通告》,要和髮妻張幼儀離婚,這件事在當時引起了不小的轟動。反對的人很多,頭一個就是徐志摩的恩師梁啓超。面對質疑,徐志摩這樣說:

我將於茫茫人海中訪我唯一靈魂之伴侶;得之,我幸;不得,我命,如此而已。(選自《致梁啓超》)

讀了這封信,其實我們就明白了,徐志摩當時一定要離婚,是因為他覺得自己的靈魂伴侶已經出現,這個人就是林徽因。可惜的是,最後他並沒有追到林大才女,雖然他們一直是挺好的朋友,雖然林徽因還因為他愛上了詩歌。林徽因終究還是在1928年,嫁給了梁思成。她是怎麼想的,我們不得而知。

梁思成是梁啓超的兒子,按說徐志摩在此後應該避嫌,不再與林徽因來往,畢竟人言可畏。但兩人的友情似乎並沒有愛到這些世俗的羈絆,甚至在徐志摩娶了陸小曼後,兩人仍有往來。

1931年春天,林徽因在香山養病期間,丈夫並不在身邊,而徐志摩則經常來找她,給她念詩、鼓勵她寫詩。因為這事,他們受到不少的質疑,冰心的那首《我勸你》也被解讀為是在勸他們二人要注意自己的身份。但林徐二人,始終沒有回應過。另兩位當事人,陸小曼和梁思成,也並沒有阻止二人的往來。相信男女之間,其實是有超越愛情之外的純潔友情,這或許是陸小曼和梁思成的智慧。

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因飛機失事離世,林徽因再一次被推到了風口浪尖,畢竟他是為了參加她在北平的演講會才會一大早就北上。

一位巨星就這樣隕落,詩壇震動,他的葬禮自然也是隆重的,各界名流出席,金庸、張幼儀、陸小曼、林徽因、梁思成等人都在。張幼儀和陸小曼獻上了輓聯,唯有林徽因什麼都沒寫。或許是太悲痛寫不出來,或許是她還沒想好用什麼身份來寫。

直到1936年,林徽因在《大公報》上的發表了這首《別丟掉》。從這首詩來看,徐志摩死後,林徽因始終忘不了他,這首詩其實早在1932年就已經寫好了,只是她一直沒有拿出來發表。大家且看:

其實看懂了這首詩,也就明白為了為何徐志摩會視林徽因為靈魂伴侶。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懷念,是兩位詩人間的心心相惜。她知道對方一直追求著熱情的生活,她明白徐志摩內心的那份真。哪怕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的松林裡,他都不會改變初心。

滿天的星星如夢似的掛起,隔著山的燈火,天上的那輪明白,無處不訴說著自己的思念,詩意的語言如一場溫情的對話。對話的重點是:你仍得相信;而那山谷中的回音,就是對方的回應。

林徽因用朦朧絕美的語句,精巧的結構安排,寫成了這首哀而不傷的悼亡詩,讓我們看到了兩位多年好友間的真摯感情。這首詩在柔美和傷感中,充滿了力量。他的離去是無可奈何花落去,而他留下的文字,則如山谷中的回音一樣,給她溫暖。

這首現代詩,從遣詞上來看,朦朧中不失雋永,字字精準。而從結構上來看,學美術的林徽因也發揮了自己的特長,全詩由「別丟掉」3個字開篇,再用山谷中的回音落筆,一氣呵成,讀來朗朗上口。而從意境上來看,明月、燈火、星空、流水等多個意象的引入,都恰到好處,沒有堆砌感。

所以從整體水平來看,它絕對是現代詩中的精品,如今它也成了林徽因的代表作,風靡了80多年,直到現在仍受到很多詩歌迷的喜愛,只能說林大才女果然是厲害得很。這首詩大家喜歡嗎?歡迎討論。

相關焦點

  • 徐志摩的很多情詩林徽因都沒回,卻在他死後寫下這首詩,感人肺腑
    徐志摩劇照「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所以徐志摩、梁思成等人的愛慕也就在情理之中。林徽因嫁給了梁思成後,徐志摩就成了她的藍顏。他給生病中的她帶來各種詩集,她把寫好的詩交給他發表,這樣的友情一直維持到1931年11月19日。徐志摩的遇難成為了文壇之痛,也讓她斷腸。年少時徐志摩給她寫了很多情詩,她多數都沒回,但在對方去世後幾個月後,林徽因寫下了首意味深長的詩作,感動了許多男人,讓我們一起來讀一讀這首感人肺腑的《蓮燈》。這是一首現代悼亡詩,寫到1932年。
  • 徐志摩死後林徽因寫下首情詩,堪稱中西合璧的典範,美得令人心醉
    李商隱詩寫得牛,取名也很有個性,他將十幾首情詩統一命名為《無題》,自此「無題」就被宋、元、明、清不少人使用。到了近現代用「無題」來寫古體詩,最厲害的要屬魯迅先生,魯迅曾寫過數首無題詩,其中「心事浩茫連廣宇,於無聲處聽驚雷」,更是流傳多年的金句。先生之所以寫用這個題目,當是心中的家國情懷太深,不知該用什麼詩名。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此時,也有人會說,後來掛在林徽因床邊的那塊飛機殘片又是怎麼回事?徐志摩和林徽因的關係究竟怎麼樣?他們為什麼沒能走到一起?這些問題好像在我們世人眼中很難找到準確的答案,其實在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 難怪魯迅受不了,你看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寫的詩有多肉麻
    難怪魯迅受不了,你看徐志摩追求林徽因寫的詩有多肉麻文丨虎子論民國時期是一個特別的時期,政治、軍事、或者是文學,而魯迅、徐志摩、林徽因這些人絕對算得上是文學方面的大師,文學造詣相當深。尤其是魯迅,不僅僅是他寫的文章精妙絕倫,能夠引起人們的共鳴。而且他對後輩也很照顧,經過他指導的作品在文壇上也是數一數二。但文學界那麼多人,有魯迅先生喜歡的,也難免會有他不喜歡的。而魯迅先生不喜歡的文學作品中,最有代表性的,應該是徐志摩追求林徽因時寫的情詩了。
  • 《你是人間四月天》是林徽因給徐志摩的情書嗎?其實是寫給他的
    1931年11月某日,徐志摩從上海飛往北京,去參加林徽因主講的一場關於建築的演講會,結果飛機不幸出事,徐志摩死在這場事故之中,當時林徽因為迎接徐志摩,還特地去機場等他,沒想到等來了噩耗,徐志摩去世以後,林徽因每年都會為其舉辦聚會紀念,很多人認為,徐志摩之所以英年早逝,林徽因要佔主要原因,這實屬無稽之談,只能說徐志摩運氣不太好,飛機出事的機率本來就不大,沒想到被他遇上了,雖說是為參加演講會,但林徽因也不知道飛機會出事
  • 《再別康橋》是不是徐志摩寫給林徽因的詩?
    1920年秋季,徐志摩到了英國。本來是準備去那裡拜劍橋大學的羅素為師。但他到了英國才知道羅素已不在英國,而到中國講學去了。而且,羅素反對第一次世界大戰而被劍橋大學除名。後來,徐志摩經英國作家狄更生介紹,才得以進入劍橋大學讀書。
  • 泰戈爾送給徐志摩和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行,卻一語道破兩人結局
    更關鍵的是,他並不會講漢語,而徐志摩亦不會說梵語,他們的交流全靠英語,而徐志摩也沒有向他傾訴過與林徽因的感情糾葛,所以泰戈爾感知二人情感狀態的方式,是很困難的。然而泰戈爾不僅看透了二人的結局,還寫成了一首詩,送給了他們。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他們之間的微風嘆了聲:「唉!」
  • 林徽因的詩《仍然》是在回答徐志摩的詩《偶然》嗎
    今天我們就通過讀一讀新月派詩人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兩首小詩,來看一看那時候的他們的兒女情長與才思。林徽因十六歲時被她父親林長民帶著到歐洲遊學。林長民想讓女兒薰陶一下西歐的文化藝術,歷練一下以增長她的見識。在這期間恰逢徐志摩在劍橋大學學習,於是二人互生好感。徐志摩很狂熱。但得知徐志摩已婚且欲休妻的事情後,聰慧的林徽因拿不定主意就請問於父親林長民。
  • 林徽因和徐志摩兩情相悅,徐志摩也離婚了,為何林徽因不嫁徐志摩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有三個男人是避不開的話題。 一個是她的先生梁思成,一個是視她為知己的徐志摩,還有一個就是視她為女神的金嶽霖。
  • 徐志摩的高徒25歲寫首詩,只有短短兩句卻獨步詩壇多年,百讀不厭
    因此,近些年現代詩一直受到各種爭議,青年作者韓寒甚至公開否定現代詩,對此小編不敢苟同。且不說徐志摩、林徽因、艾青、席慕蓉、戴望舒、海子等名家,就是與韓先生年紀相仿的80後詩人鄭小瓊、靈遁者、莫小邪等人,也都是有代表作品的。我們沒有必要拿現代詩和流傳了千年的經典古詩相比,因為確實不夠格。
  • 泰戈爾訪華時曾想做徐志摩月老,為撮合他與林徽因他寫下這首小詩
    文人都知道,有時候看一個作者的腦子裡真正想什麼,不應該看他寫了什麼,而恰恰應該看他沒寫什麼。而林徽因這個沒寫出來的「也許」後面的字句很明顯就是:也許,我們會衝破所有不管不顧地結合!作為頂級文人的徐志摩自然懂得省略號裡的具體,也正因為懂得,他才在分手後反而燃起了對林徽因的巨大的希望。
  • 每日一小詩:《偶然》,寫盡徐志摩初遇林徽因的愛慕
    《偶然》現代·徐志摩我是天空裡的一片雲,偶爾投影在你的波心──你不必訝異,更無須歡喜──在轉瞬間消滅了蹤影。徐志摩的才華,令人驚嘆。但是感情生活卻是一言難盡,到了今天依舊是被人們議論紛紛。或是感嘆他對於林徽因的痴情;或是痛恨他對張幼儀的無情;或是好奇他和陸小曼的關係。風流才子,或許是對他最好的形容。但是他的人生結束得太早,也讓人們為他惋惜。這首《偶然》創作於1926年,那時是徐志摩與林徽因初遇。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短詩,道破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結局
    他的《飛鳥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早已經被列為必讀的經典,甚至如今在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中便經常能看到關於泰戈爾的詩句。不必完全讀懂它,只需要細細的品味,都有其獨特的美感在裡面。包括陳獨秀、劉半農、黃仲蘇、鄭振鐸等民國著名才子文人都在各大雜誌刊登了其翻譯泰戈爾的詩歌、越來越多的人翻譯泰戈爾的詩,也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泰戈爾的詩。所以在1924年4月當泰戈爾訪華的消息傳來時,一時間引起了轟動。
  • 徐志摩寫過三月情,林徽因寫過四月天,網友:詩意的接龍
    在林徽因16歲的少女時代,第一個走進她的精神世界的的男人就是徐志摩。那時徐志摩已經成家,甚至第一次見面還把徐志摩叫成了「叔叔」。所以,開始交往的時候,林徽因與他交往並沒有多大戒心。但是隨著交往的加深,徐志摩的內心開始有老變化,他深深地喜歡上了林徽因。但是林徽因的感情是複雜的,她不知道該如何面對眼前這個有才情又浪漫的已婚男人。
  • 十首經典悼亡詩:用一生換一首詩
    悼亡詩古已有之,早在《詩經》中就出現了悼亡詩。西晉潘安曾寫《悼亡詩》緬懷妻子,後來,悼亡詩多指丈夫悼念妻子的詩。潘安五十歲時,妻子去世,他十分悲痛,服喪一年後,作《悼亡詩》三首。看到家裡的陳設,妻子曾經用過的東西,每一件妻子用過的物件都讓潘安覺得妻子的音容笑貌就在眼前。詩中所寫都是日常生活之事,語言平易近人,自然流暢,所流露的真摯、自然、深沉的夫妻之情,讓人十分感動。
  • 徐志摩初遇林徽因,寫下了這首詩
    △徐志摩 《偶然》是現代詩人徐志摩於1926年5月創作的一首詩詞,乃是詩人徐志摩初遇林徽因於倫敦時所寫。昔時徐志摩偶識林徽因,燃起愛情之火、詩作之靈感,一揮而就有此佳作。此詩主要是詩人對人生、情感的深切感悟,詩人於其中表達了對愛與美的消逝的感嘆,也透露出對這些美好情愫的眷顧之情。此詩並非只是一首簡單的愛情詩,它更是一首對人生的感嘆曲,充滿情趣哲理。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1931年11月19日),原名章垿[xù],字槱[yǒu]森,留學英國時改名志摩。
  • 民國第一才女林徽因為何不選擇多情的徐志摩而選擇木訥的梁思成?
    在林徽因與梁思成結婚的那天晚上,梁思成問出了一直以來困惑他的問題,他問林徽因為何選擇他,而林徽因的回答竟是這樣的。林徽因是民國出了名的才女美女。林徽因的父親是清華的院士,從小出生在文香世家,因此接受的教育與男子無異,而在那時,像林徽因這樣兼具美貌與才識的女子簡直是鳳毛麟角。林徽因一生中除了自己的丈夫梁思成之外還有很多佳話流傳於世。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句,卻道破徐志摩的結局
    這對當時的中國文壇來說,1913年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泰戈爾訪華可謂是一大盛事,自然而然的也要組織接待團來幫助他進行學術交流,而當時林徽因的父親林長民便是接待團的一員。父親可以加入接待團,那麼身為女兒的林徽因自然也少不了加入其中。
  • 徐志摩寫了首肉麻情詩,林徽因9年後回詩一首,文字靈動令人嘆服
    「得之我幸,失之我命」這是徐志摩在給梁啓超的信中寫的一句話,後來很多人認為這是他向恩師表明自己對林徽因的愛意。這8個字聽起來有些悲情,卻也寫出了徐志摩敢愛的一面。徐志摩初識林徽因時,她才16歲,其獨立的個性和不凡的才情吸引了多情的他。
  • 四首經典悼亡詩,篇篇催人淚,元稹,蘇軾,納蘭性德,你喜歡誰?
    在所有的古詩中,最令人催淚悲傷的,莫過於悼亡詩了。筆者精選了幾首經典的悼亡詩,篇篇催人淚,你最喜歡哪一首。元稹是唐朝著名詩人,本是北魏皇室後裔,他和白居易同時科舉及第並結為摯友。他的詩歌特點言淺意衷,扣人心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