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4年4-5月間,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印度詩人泰戈爾應邀訪問中國,成為當時文壇盛事。
5月7日正好是泰戈爾64歲生日,北京文藝界5月8日在協和禮堂為他召開了一場別開生面的生日慶祝會。
胡適主持慶典,主要內容:一是梁啓超致歡迎詞並代表大家為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竺震旦」,贈他一方「竺震旦」印章。梁啓超解釋說,竺」是我國對古印度的稱號,「震旦」是印度對古中國的稱號,意味著泰戈爾是中印文明的聯繫樞紐。(泰戈爾後來在詩中欣喜地寫道:「我取了中國名字,穿上中國衣服,我心裡明白:我在哪兒找到朋友,便在哪兒獲得新生,朋友帶來了生的奇蹟。」)
二是用英語演出了泰翁的詩劇《齊德拉》。《齊德拉》是泰戈爾從印度史詩《摩柯婆羅多》中故事改編的。情節大致為:古印度曼尼浦兒國王的獨生女兒、相貌平平的齊德拉,自幼按著王子培養,英氣有餘而柔情不足。與自我放逐的般度族王子阿周那山林邂逅,為其傾倒,但是她的主動求愛卻被拒絕,她傷心欲絕,求愛神瑪達那和春神伐森塔賜予她美貌和溫柔。兩神給了她一年的美貌和溫柔。齊德拉由此成為了沉魚落雁的美女。與阿周那迸發出熾熱的愛情。隨著一年之期的到來,齊德拉越來越不安。在一年之期到來的前一天,強盜襲擊曼尼浦兒,齊德拉披掛上陣,打退了敵人,恢復了以前的容貌出現在阿周那面前。孰料,這正符合王子的要求,兩人的愛情得到了圓滿結局。
劇本體現了泰戈爾的婦女觀:男女平等,愛情自由,內在美勝過外在美。
戲由張彭春導演,梁思成繪製布景。林徽因飾演女一號齊德拉。擔任其他角色的俱是名流:張歆海飾演王子阿俊那,徐志摩飾演愛神瑪達那,林長民(林徽因父親)飾演春神伐森塔。連跑龍套者也非尋常之輩,袁昌英演村女,丁西林和蔣百裡演村民。
幕布拉開,新式布景令觀眾驚嘆不已:叢林上空懸一彎晶瑩新月,月下齊德拉公主的造型姿態曼妙動人,林徽因身穿古代服飾,攜一稚氣可愛的幼童,一併仰望左上方皎潔明月。聚光燈下,美妙剪影,新奇奪目。觀眾眼前一亮,頓時掌聲四起。體現了「新月社」向《新月集》的作者(泰戈爾)致敬之意,使詩翁深受感動。
演出在浪漫的皆大歡喜結局中徐徐結束。印度朋友稱讚林徽因的英語流利悅耳。幾天來,報紙也是連篇累牘的推出文章予以盛讚。五月十日北平《晨報副刊》說:「林宗孟(林長民)君頭髮半白還有登臺演劇的興趣和勇氣,真算難得。父女合演,空前美談。第五幕愛神與春神諧談,林徐的滑稽神態,有獨到之處。林女士徽音,態度音吐,並極佳妙。」演出情景十多年後仍有人記憶猶新,讚嘆「林徽因一口流利英語的清脆柔媚,真像一個外國好女兒」。
應邀觀眾多有文化界名流,魯迅和梅蘭芳也在臺下。魯迅當天日記記載:「逮夕八時往協和學校禮堂觀新月社祝泰戈爾氏六十四歲生日演《契忒羅》劇本二幕,歸已夜半也。」
梅蘭芳的梅劇團則於五月十九日在開明戲院演出了自己新編的大型神話京劇《洛神》招待泰戈爾。
林徽因出色演技令她本來就不小的名氣在古都愈發日隆。她酷愛戲劇,可惜出演《齊德拉》既是她首次粉墨,也是最後登臺。此後她創作過劇本,設計過舞美,指導過旁人排演,自己卻再沒登臺一展身手。
另外,多說一句,詩翁訪華過程中,梁思成也多次參與接待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