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啓超看到徐志摩和林徽因在新月社,替兒子梁思成做出了一個決定

2020-12-20 中華

1923年,徐志摩帶著滿腔對林徽因的愛戀回到國內,但是讓他失落的是,林徽因這時候已經在和梁思成談戀愛了,但徐志摩卻不死心,依舊經常去找林徽因,甚至在林徽因和梁思成約會的時候都要厚著臉皮跟著,他們二人坐在圖書館裡看書,徐志摩就心緒不寧地在圖書館外徘徊一下午,這個時候徐志摩已經沒有單獨接觸林徽因的機會了,為了能夠增加和林徽因相處的機會,徐志摩便組織了詩社,叫新月詩社,因為林徽因也愛好詩歌,所以,徐志摩自然去邀請了她加入。

在這期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又像之前在英國一樣,接觸多了起來,兩個人一起組織詩社的活動,並且書信來往也多了起來,還曾經一起同臺演出話劇,兩個人的關係也像在英國時一樣好,這也給徐志摩一種希望,他總以為自己還有機會,但其實這個時候,林徽因內心早已做出了自己的選擇,她坦然面對他,和他自然相處,但徐志摩的感情卻越來越濃烈。

當時有一個人,也很關注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狀態,那就是梁啓超,因為林徽因是他為兒子梁思成挑選的未婚妻,他對她本人是沒有什麼意見的,對徐志摩,梁啓超就沒有那麼放心了,他感情豐富熱烈,對林徽因感情一天濃過一天,再這樣下去,很有可能會影響到林徽因的心。

梁啓超

為了維護梁思成和林徽因的感情穩定,梁啓超做出了一個決定,就是送林徽因和梁思成出國留學,這樣既可以斷了徐志摩念想,還能共同求得進步,畢業以後結婚。

梁思成和林徽因

所以,1924年的6月,梁思成就聽從父親的安排,帶著林徽因到了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開始攻讀建築學,徐志摩也在那一年最終放棄了對林徽因的執念。

相關焦點

  • 林徽因為什麼嫁給梁思成,而不是徐志摩呢?
    當時一般職員或工人的月收入是8元左右,我們的領袖毛主席在北大圖書館當管理員時月薪就是8元,所以,月入萬元絕對是個天文數字。 這些錢是怎麼掙的呢? 對二夫人王桂荃,梁啓超用了「依賴」這個詞。他出遠門經常帶王桂荃一同前往,護國戰爭期間王桂荃不在,他自己開玩笑「幾乎天天思念『王姨』」;他晚年身體不好,王桂荃精心照料;在日本期間教王桂荃日語,她學得飛快,一度成為全家人的翻譯。了解你的付出離不開你,王夫人怎麼能不感動呢?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彼時,林徽因和梁思成的婚約已是眾所周知,流言蜚語讓她醒悟,一段時間後,她決定和梁思成遠赴美國留學。留下來的徐志摩難過不已,他想要以寫信的方式與林徽因告別,可信還沒寫完,火車已經開了。1924年,泰戈爾的訪華如一輪新月,讓徐志摩看到了重燃愛情的希望。他和新月社成員排演了話劇《齊德拉》,該話劇由泰戈爾改編自印度史詩《摩訶婆羅多》,講述了一段愛情故事。在話劇中,林徽因扮演齊德拉公主,徐志摩扮演愛神,康橋一別,他們又相見了。
  • 演出詩劇《齊德拉》,林徽因父女和徐志摩、梁思成的一次成功合作
    胡適主持慶典,主要內容:一是梁啓超致歡迎詞並代表大家為他起了一個中國名字「竺震旦」,贈他一方「竺震旦」印章。梁啓超解釋說,竺」是我國對古印度的稱號,「震旦」是印度對古中國的稱號,意味著泰戈爾是中印文明的聯繫樞紐。
  • 林徽因和徐志摩兩情相悅,徐志摩也離婚了,為何林徽因不嫁徐志摩
    在林徽因的一生中,有三個男人是避不開的話題。 一個是她的先生梁思成,一個是視她為知己的徐志摩,還有一個就是視她為女神的金嶽霖。
  • 林徽因: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間,我選擇現實
    這年,林徽因隨父前來歐洲遊學,同年九月以優異的成績考入聖瑪利學院。亦是這時,慕名而來的徐志摩前去拜見林長民(林徽因的父親),第一次見到了林徽因,她美豔溫婉,一身書香世家走出的大家閨秀的模樣,令徐志摩痴迷。這年,林徽因十六歲,而徐志摩而是二十四歲已有家室。林徽因自己也不曾想,在未來會與這樣一個年齡懸殊的詩人產生愛情。或許,這就是緣分吧,強求不來卻也強散不去。
  • 林徽因與徐志摩、金嶽霖:人間四月天背後的謎團or真相
    作為一位奇女子,大眾對林徽因的關注始於二十年前的一部電視劇。2000年,《人間四月天》熱播,周迅塑造的詩情滿懷、眉眼溫婉的林徽因迷住了許多人,同時,劇中無限放大了關於她與徐志摩、梁思成等人的情感糾葛,平添一些曲解和誤讀,由此林徽因好似成了一個殼,人人可往裡填充自己的想像。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徐志摩一年後尾隨而歸,目的之一便是要見到自己日夜思念的靈魂伴侶。但實際上,徐志摩從英國返回中國還另有原因,那就是要協助梁啓超實現復興中國文化的計劃。 他回國後,在松坡圖書館和梁啓超組織的講學社處理英文事務,泰戈爾1924年訪華事件,也是由徐志摩負責聯絡和組織的。
  • 徐志摩對林徽因窮追不捨,梁思成用六個單詞擊退了他,令人佩服!
    當初徐志摩是一個有婦之夫,但是面對魅力四射的才女女神林徽因仍然心有所想,他不惜和結髮妻子離婚,只為俘獲林徽因的芳心。徐志摩對林徽因窮追不捨,從國外追到國內,但是林徽因絲毫不為其所動,等到徐志摩到了國內之後,發現一切都變了樣子。因為當時林徽因和梁思成之間早已萌生了愛情的種子,雖然兩人還未定下婚姻,然而兩人兩情相悅,經常在一起約會。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短詩,道破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結局
    他的《飛鳥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早已經被列為必讀的經典,甚至如今在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中便經常能看到關於泰戈爾的詩句。不必完全讀懂它,只需要細細的品味,都有其獨特的美感在裡面。徐志摩和林徽因的初相識是在1920年,當時的額林徽因不過是16歲的年齡,徐志摩對林徽因一見鍾情,之後便常假借探望林父的名義前來找林徽因,林徽因對徐志摩的才華也是仰慕有加,不過再得知徐志摩已有家室之後,便主動的和徐志摩保持了距離。
  • 徐志摩生前給林徽因寫的最後一首情詩,為何名家很少提起?
    徐志摩是個天生的詩人,作為新月派詩人的代表人物,他對詩歌的追求已經到達了極致,他的詩,字句清晰,韻律和諧,意境優美,讓人讀起來回味無窮。他對林徽因的那一份感情曾感動了很多人,即使後來的林徽因與梁思成已經結婚,但得知林徽因病重後他依然專程去瀋陽看望林徽因。
  • 民國風月:負妻負友負情人,一代文豪徐志摩的渣男人生!
    三年後,徐志摩二兒子彼得因缺乏照料病死德國,徐志摩在雙親催促之下,才勉為其難來到德國探望張幼儀,而在看到自己兒子的骨灰罈時,卻又能夠配合氣氛地掉下幾滴眼淚。這是真情流露還是鱷魚眼淚,也只有徐志摩自己知道。徐志摩返回中國後,林徽因和梁思成在雙方父親的撮合下,已經有了口頭婚約。梁思成是誰呢?
  • 梁思成林徽因正約會,徐志摩也跟來,梁思成只寫一句英文,情敵徐志摩心涼了半截
    這時候的林徽因已經和梁思成在一起了,他們兩家的父親一直交好,希望梁思成和林徽因能夠在一起,林徽因考慮再三,也決定和梁思成在一起,當徐志摩想盡辦法接近林徽因的時候,林徽因卻和梁思成處於熱戀當中。他們兩個最愛一起去的地方就是北海公園的松柏圖書館,這個地方也算是當時林徽因和梁思成戀愛中約會的地方吧。
  • 徐志摩和林徽因——如果愛情是個多項選擇題
    (林徽因)這首詩通篇沒有一個愛字,偏偏那種強烈的情感在壓抑中蓄積能量,縱然它永遠不會爆發...1912年18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結實了當時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 徐志摩談吐風雅,才識淵博,相貌英俊,林徽因自是傾慕不已, 徐志摩也被這個才華出眾的美麗姑娘深深吸引。
  • 林徽因、徐志摩、金嶽霖、梁思成——他們的感情糾葛為何讓人難忘
    於是,從此在徐志摩的心裡,就深深地刻下了林徽因的影子,他從此無法自拔,也用盡了往後的餘生,去表達自己的愛慕之意。可是,也有很多人說,徐志摩其實是一個「渣男」。他真的是渣男嗎?我想具體怎麼去看待他,那也是看你個人如何去想了。不可否認的是,他為了林徽因,不惜跟自己的妻子都離婚了。
  • 梁思成女兒梁再冰回憶:父親第一次見到母親林徽因就心動了
    在林徽因的感情世界裡有三個男人,分別是丈夫梁思成、詩人徐志摩,還有學界泰鬥金嶽霖,而林徽因做出了最幸福的選擇是和梁思成相守到老,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愛情也深深感染了子女,後來梁思成和林徽因女兒梁再冰在《回憶我的父親》中曾經回憶梁思成初見14歲林徽因的情景,梁思成初見林徽因就心動了。
  • 林徽因與梁思成
    (梁啓超手書)然而,梁啓超畢竟是開明的父親。對具備多方面發展潛能的梁思成,他沒有規定兒子一定走哪條人生道路,唯有不希望他再做政治家。最終影響梁思成獻身於建築科學的是戀人林徽因,談到此事梁思成曾說:當我第一次去拜訪林徽因時,她剛從英國回來,在交談中,她談到以後要學建築。我當時連建築是什麼還不知道,徽因告訴我,那是包括藝術和工程技術為一體的一門學科。
  • 梁啓超給徐志摩的證婚詞:希望這是你最後一次結婚!
    身為新月詩派代表的徐志摩對梁啓超極為崇敬,便在北大拜梁啓超為師。  梁啓超雖愛才如命,但卻性格剛耿,率真誠摯,他喜歡愛徒徐志摩,但卻看不慣徐志摩的私人生活。徐志摩留學英倫期間,結識了好友林長民的女兒林徽因。徐對林一見鍾情,便向髮妻張幼儀遞交了離婚通知書。
  • 徐志摩與林徽因—最愛是錯過,最美是回憶
    如果說徐志摩只是個會風花雪月的紈絝子弟,那林徽因也是會避而不見的,可偏偏還就是個大才子,真是人比人得死,貨比貨得扔,如果林徽因在來英國之前就和梁思成訂婚,也許徐志摩就放棄了,至少會收斂點,畢竟梁啓超還是他的老師,也就不會有後來的事了,也許他也不會早死,可人生從來沒有如果,對於那時的他們來說,命運安排相遇的時間剛剛好,那麼準,那麼美。
  • 徐志摩打擾林徽因約會 梁思成門貼字條「不願受擾」
    這一天在父親梁啓超的書房,梁思成認識了一名女子,她就是曾任北洋段祺瑞政府司法總長林長民家的大小姐林徽因。 陳學勇:是1919年春天,梁啓超在歐洲訪問,正好巴黎和會也在開的時候,那麼梁啓超得到了巴黎和會上的一些信息,趕緊就發電報,告訴在國內的好朋友,也是同僚同志林長民,林長民就消息就在報紙上披露出來了,大約在5月2號的《晨報》,這一下子像一把火就點燃了,開始了轟轟烈烈的五四運動。
  • 泰戈爾為徐志摩、林徽因做月老:中印文壇上的歲寒三友
    1924年4月,應梁啓超、蔡元培之邀,泰戈爾抵達上海的匯山客貨運大碼頭,開始了他心儀已久的中國之旅。這是中印文化史上舉世矚目的空前盛事,上海文化界名流、各社會團體和中外記者蜂擁而至,在碼頭排隊恭迎一代文學大師。民眾懷著極大的好奇心和期待,各大媒體連續跟蹤報導,泰戈爾訪華熱度居高不下,轟動一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