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戈爾訪華時,徐志摩與林徽因做了啥,讓魯迅甩袖離去:一塌糊塗

2020-12-22 天天讀詩詞

泰戈爾不僅是對世界文學作出了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還是憎恨黑暗、爭取光明的偉大印度人民的傑出代表。 ——周恩來

泰戈爾,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亞洲第一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同時還是印度愛國運動和反殖民主義運動的先驅者和參與者,為印度的獨立作出了極大的貢獻。

魯迅,中國著名文學家、思想家,中國現代文學奠基人之一,以筆為槍的民主革命戰士,他的文字喚醒了無數中國人的心,為中國的民族獨立和解放事業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兩個人都分別是各自國家的「珍寶級」文學家,是反抗侵略、反抗壓迫、反抗殖民主義、尋求民族解放與獨立的戰士。他們有如此多的共性,但是在泰戈爾第一次訪華時,兩人卻不歡而散,魯迅甚至還在後來的文章批評當時的場面是「一塌糊塗」,這是為何呢?

文學泰鬥泰戈爾,出生於1861年時印度的一個地主家庭中,從小生活十分富庶,也很早就開始被送去學校中學習。但泰戈爾卻一點都不喜歡學校的刻板教育,一連換了四個學校,依然沒有一個讓泰戈爾如意的。

而不上學的時間裡,泰戈爾就用來讀詩寫詩。從13歲的時候他就開始陸續在印度國內的文刊中發表自己的詩歌了。他的父輩都是受過了先進教育的人,還是社會改革的堅定支持者,在他們的影響下,泰戈爾用少年的熱情道出了自己濃濃的愛國情操。

因為生活富庶,泰戈爾早期的詩篇充滿了夢幻美好或而熱烈的浪漫主義情緒,直到1884年,23歲的泰戈爾被安排去鄉村管理家族的田地的時候,這才了解到了平通百姓真實的貧苦生活,從此詩歌慢慢變得深沉內斂,並且極富思想性。

1913年的時候,泰戈爾的詩集《吉檀迦利》英譯版出版之後,他就成為了亞洲第一個獲得諾貝爾文學獎的人。此後,泰戈爾深耕於愛國反殖民的運動中,不僅有大量的詩歌創作,而且在小說、戲劇上也十分有造詣。

以筆為槍魯迅,原名周樟壽,後改名為周樹人,他生於1881年,比泰戈爾小了20歲,泰戈爾在國際成名之時,魯迅還在日本學醫。直到1906年的時候,他意識到「學醫救不了中國人」,從此開始棄醫從文。

跟泰戈爾從小就開始詩歌寫作不同,魯迅是半路出家,靠著一腔熱血在文壇上「打打殺殺」中才慢慢成名的。他跟泰戈爾一樣出生在一個地主家庭,但是他的父輩卻是典型的封建派,因此接受到新式教育後的魯迅對封建舊制對人的毒害深有體會。

尤其是以自身經歷創作的《故鄉》,到現在那個月下叉猹的閏土形象還依然深入人心,更是非常直觀地道出了在當時受盡壓迫的人民的悲慘生活,從某一方面來說,也是魯迅的自我批評和反省。

也正是魯迅不僅罵天罵地,同時也會深刻地解構自己,他才能成為中國近代史上最著名的文學家之一,被郭沫若稱之為「劃時代的文藝作家」。為中國人扳正了脊梁,重塑了靈魂。

拂袖而去而就是經歷都十分相像的兩個人,在1924年的時候卻鬧了矛盾。那一年,泰戈爾受梁啓超等人邀請訪華,在上海的時候,著名的才子佳人組合徐志摩和林徽因出席接待泰戈爾。

泰戈爾的詩作無論是之前浪漫的還是之後深沉的,都具有極高的藝術價值和思想價值,曾經深深地影響並啟發了徐志摩的詩歌創作,包括林徽因對泰戈爾也是十分憧憬的。泰戈爾訪華的消息也使整個中國都相當轟動,在上海迎接泰戈爾的人更是成千上萬熙攘如海。

而以徐志摩和林徽因為代表的對泰戈爾的極度崇拜,在魯迅看來是相當刺眼的。他這一生都躬耕於為天下人樹立一個獨立的、筆挺的、有骨氣的靈魂,但即便是徐志摩與林徽因這樣的國家棟梁之才都向泰戈爾彎下了腰,所有人都將泰戈爾神化,放棄了自己的思考,這是魯迅最為不悅的。

因此,就在泰戈爾演講興致正盛,無數雙被神光籠罩的眼睛痴痴看著臺上時,魯迅是越看越氣,竟當場拂袖而去,在擁擠的人群裡顯得如此突兀。再次之後,魯迅還撰文稱此為「一塌糊塗」。

事實上,魯迅並非是針對泰戈爾,對於泰戈爾的文學貢獻和思想,全世界都是有目共睹的。讓魯迅真正生氣的,是底下的觀眾和泰戈爾兩旁的徐志摩和林徽因眼中那種盲目的崇拜,細究下來仿佛是在「跪拜皇帝」一般。

而如果中國的知識分子都是如此,那更何況四萬萬普通老百姓呢?那可不就「一塌糊塗」了。

魯迅是我國近代史上最偉大的文學家與革命家之一,連「宇宙中心」的韓國學者都稱魯迅是近代東亞文學史上分量最重的人,可見魯迅對於中國的貢獻之大。

而他跟泰戈爾之間所謂的矛盾,其實不過是魯迅對一種獨立思想的追求,跟泰戈爾常常謳歌的自由其實並無二致。

而魯迅一生的著述雖然不算太多,但是還是非常精緻的,他的大部分作品也收錄在了《魯迅經典全集全套10冊》這套書中,原價158元,現價只需要86.9元,每本書還不到9塊錢,已經很划算啦,如果感興趣的話,就趕緊購買吧!

相關焦點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泰戈爾訪華期間與徐志摩(右一)、林徽因(右二)等人合影 文|熊輝 1921年10月,林徽因與父親一道回國,告別了倫敦的陰霾和那段與徐志摩欲說還休的感情
  • 1924年魯迅與泰戈爾參加晚宴,吃到一半便拂袖離去,說:一塌糊塗
    死時,我們便到了岸,各去各的世界。 ——泰戈爾《飛鳥集》作為二十世紀亞洲最偉大的詩人之一,泰戈爾在當時的影響遍布全球。就連總理都稱讚他是「對世界文學做出卓越貢獻的天才詩人」,而泰戈爾的一生與中國有著不解之緣,他曾經三次到訪中國,1924年還與魯迅見面,但是這次見面卻非常不友好,這是為什麼呢?
  • 泰戈爾為徐志摩、林徽因做月老:中印文壇上的歲寒三友
    01此次備受關注的泰戈爾訪華,主要負責接待、翻譯工作的是徐志摩和林徽因,這一對風華正茂的文壇金童玉女和鶴髮童顏、德高望重的泰戈爾相映成趣,在乍暖還寒的早春上海被戲稱為「歲寒三友」。泰戈爾標誌性的銀白鬍鬚和充滿宗教色彩的寬身長袍,如同歷經風霜的虯勁老松,風骨自成。
  • 泰戈爾訪華時曾想做徐志摩月老,為撮合他與林徽因他寫下這首小詩
    所以,當張君勱這樣提議時,他最終點頭同意了。只是,因為那個年代的出國沒有今時簡單,所以從張幼儀被允許出國到最終成行,竟歷時近半年之久。在張幼儀為出國準備的這幾個月時間裡,徐志摩與林徽因之間的感情也面臨著前所未有的考驗。此時的林徽因已清醒地意識到:自己和徐志摩的懵懂情感,是該做了斷的時候了。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短詩,道破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結局
    包括陳獨秀、劉半農、黃仲蘇、鄭振鐸等民國著名才子文人都在各大雜誌刊登了其翻譯泰戈爾的詩歌、越來越多的人翻譯泰戈爾的詩,也越來越多的人喜愛泰戈爾的詩。所以在1924年4月當泰戈爾訪華的消息傳來時,一時間引起了轟動。
  • 大文豪泰戈爾訪華,各界名流作陪,魯迅諷刺:中國人是在造一個新神
    魯迅很讚嘆泰戈爾把東方文化傳到西方世界的成就。印度當時作為英國殖民地,尚且如此能在世界文壇上發出自己的聲音,中國也一定可以。所以魯迅也想把中國人的文化展示給世界,讓中國發出自己的聲音。 從1924年泰戈爾訪華後,魯迅對泰戈爾的態度就發生了巨大的變化。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句,卻道破徐志摩的結局
    這一對才子佳人,是徐志摩與林徽因,而這位大文豪,是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帶來的情緣1924年,泰戈爾為了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同樣也為了向中國文學界傳遞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息,便前往我國來進行學術交流。要說這事還得怨徐志摩,在當時泰戈爾訪華期間,只要有林徽因出現的地方徐志摩便高興極了,並且在各個方面大出風頭;相反當梁思成出現時,徐志摩要麼稱事不來,即便來了也是無精打採。
  • 1924年泰戈爾訪華,各界名流作陪,魯迅批判:中國人在造一個新神
    著名大文豪泰戈爾也是這樣一名備受追捧的明星,他還曾三次訪華,當時許多名流都熱切接待他。不過在1924年這次,魯迅見了他之後中途離去,並且還說了一句「一塌糊塗」,這又是為什麼呢?1924年,泰戈爾應蔡元培,徐志摩等人邀請來到北京大學給學子們做演講。當時可謂是全國轟動,各界各個階層的人士都渴望來瞻仰一下這個大文豪的風採。於是在訪問會上極其熱鬧,不過泰戈爾也發現了一個問題,雖然他不懂中文,但是從一些參會者的表情上來看,他也知道了自己並不是受到每個人的歡迎,其中就有魯迅。
  • 泰戈爾大讚凌叔華:比林徽因有過之而無不及
    凌叔華19歲立志當女作家周作人是文學導師 解說:作為一代民國名媛,凌叔華最肆意飛揚的時代開始於1923年,那年9月,是古都北京最美好的季節,這位燕京大學23歲的大三女生,略顯冒昧的給一位在校園內引起巨大反響的特聘教授寫了一封信,信上說,這幾年來,我立定主意,做一個將來的女作家,所以用功在中、英、日三國文上,但是想找一位指導者,所以我大著膽請問先生肯收我做一個學生
  • 泰戈爾送了一首詩給林徽因,僅有三句話,卻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來到北京之後,接待團接待了他,做他的翻譯的,正是當時民國情詩聖手徐志摩。徐志摩一開始聽說林徽因的父親要去接待泰戈爾,想著也許有機會可以見到林徽因,便主動申請做泰戈爾的隨行翻譯,蔡元培等人當然欣然同意了。徐志摩學歷極高,有著多年留學的經歷,做翻譯自然不在話下。
  • 民國愛情往事:徐志摩,林徽因,陸小曼
    1924年5月8日,北京文學界發生了一件轟動性的事件——亞洲首位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著名詩人泰戈爾訪華,恰逢這天是他的64歲生日。第一排左1為林徽因,中間為泰戈爾,最後一排左1為徐志摩那段時間,徐志摩和林徽因常在一起排練話劇,也因陪伴泰戈爾朝夕相處,兩人若互生情愫,卻有著難言之隱。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泰國詩人泰戈爾從小就嚮往這個古老而富饒的東方大國,1924年,他的願望終於實現了,在不少文壇大咖的陪同下,遊訪了中國。當時的浪漫詩人徐志摩和民國才女林徽因便受邀陪同,並一同擔任泰戈爾的翻譯官。泰戈爾在中國一共度過了六周,先後去了北京、南京、濟南等城市訪問交流。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後來他才知道她時林長民的女兒,原來他們這樣地近,倫敦似乎也沒有那麼冷。徐志摩以亦師亦友的身份帶著林徽因走進詩書文的殿堂。康橋邊,大街上,公園的長椅上,都有他們的身影。每當林徽因有疑惑的地方,徐志摩就會悉心為她講解。
  • 林徽因:在徐志摩和梁思成之間,我選擇現實
    十月的康橋,鋪滿陽光的氤氳,他們在一起談論雪萊、拜倫,林徽因在文學上的見解讓徐志摩驚嘆,這是張幼儀所不能比擬的。所以他甘願匍匐在她的石榴裙下。徐志摩對林徽因說「父親讓我出國留學,是想讓我將來進入金融界。可是徽因,和你在一起時,我的腦子全都是詩句,我以後要做一個詩人,一生一世都要為你寫詩!
  • 泰戈爾送給徐志摩和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行,卻一語道破兩人結局
    泰戈爾共在中國度過6周,大部分時間在北京,中間還陸陸續續去過南京、濟南等城市。徐志摩是全程陪同的,所以他與泰戈爾相處的時間較長,而林徽因與之相處時間則較短。然而,就是這麼短短的數周時間,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就結下了深厚的友誼,他們一個妖冶如花,一個長袍白面,一個形肖瘦削,走在一起被時人稱為是一幅蒼松竹梅的三友圖。
  • 徐志摩託人給林徽因送情書,此人卻將信私藏50年,看完信後真惋惜
    徐志摩知道後,也經常前往,這個醋意大發的男人,屢次打擾梁思成約會,讓梁思成對其行為很是厭惡,後來梁思成用英文在大門上貼了「情人不願打擾」的一段話,徐志摩看後只得無奈的離去。徐志摩對林徽因的瘋狂追求一次次被潑了冷水,但他並沒有就此放棄。
  • 徐志摩與林徽因—最愛是錯過,最美是回憶
    已留洋三年的徐志摩慕名前來拜訪林長民,無意間看到一個小姑娘,清秀婉約,眼眸裡都能透出水的的清純讓這個早已在歐美花花世界裡情場老手嘆為仙子,妙齡含春的音容樣貌,令徐志摩為之傾倒無法自拔,體內荷爾蒙迅速分泌,迷的一塌糊塗,後來才知道小姑娘原來是林長民的千金—林徽因。
  • 泰戈爾經典名作:最初的茉莉
    《人間四月天》裡有這樣一個情節泰戈爾訪華,請一襲白衣的林徽因朗誦他的《最初的茉莉》。他說他覺得林徽因如潔白的茉莉般美好,徐志摩做的同聲翻譯。   傍晚, 徐志摩敲開林徽因的家門,把長衫前襟裡的一捧新鮮的茉莉花抖落在林徽因的手心 一言未發,轉身離去。林徽因把茉莉花泡在一碗水中。幾天後,她為茉莉花換了最後一次水。
  • 徐志摩超豪華朋友圈陣容 哈代泰戈爾都是其好友
    這張畫是徐志摩唯一的嫡孫徐善曾委託成都畫家高小華畫的。泰戈爾、胡適、梁啓超、徐悲鴻、沈從文、魯迅都在上面,這幅畫作或將被劍橋大學徐志摩紀念館永久收藏。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縣,現代詩人、散文家。
  • 徐志摩和林徽因——如果愛情是個多項選擇題
    (林徽因)這首詩通篇沒有一個愛字,偏偏那種強烈的情感在壓抑中蓄積能量,縱然它永遠不會爆發...1912年18歲的林徽因遊歷歐洲,結實了當時在英國留學的徐志摩, 徐志摩談吐風雅,才識淵博,相貌英俊,林徽因自是傾慕不已, 徐志摩也被這個才華出眾的美麗姑娘深深吸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