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志摩超豪華朋友圈陣容 哈代泰戈爾都是其好友

2020-12-17 歷史上的今天官網

這張畫是徐志摩唯一的嫡孫徐善曾委託成都畫家高小華畫的。泰戈爾、胡適、梁啓超、徐悲鴻、沈從文、魯迅都在上面,這幅畫作或將被劍橋大學徐志摩紀念館永久收藏。

徐志摩:1897年1月15日出生於浙江省嘉興市海寧縣,現代詩人、散文家。1921年赴英國留學,入劍橋大學當特別生,研究政治經濟學。1931年11月19日因飛機失事罹難。代表作品有《再別康橋》《翡冷翠的一夜》。

徐志摩生活中曾出現的人 都出現在了這幅作品裡

徐善曾邀請高小華創作緣起前幾年,徐善曾在美國看到關於一部高小華的專題片,其中就有他創作《周恩來和他的朋友》這幅歷史人物群像作品的介紹。那時徐高二人還不認識。就這樣,創作一件紀念徐志摩肖像的想法就有了。2013年夏天,雙方在美國再次面對面,一起商量畫面應該呈現的內容。高小華介紹,「我們列了一個表,十多個人。」

為了更好地創作,徐善曾給高小華提供了相當多的獨家照片和資料。徐志摩和張幼儀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徐積鍇,次子徐德生,小名彼得,三歲多就夭折了。徐志摩的後人徐積鍇後來生有徐稘、徐放、徐行、徐善曾四個孩子,徐善曾是獨孫。「最先,他是想把這些資料送到海寧徐志摩博物館。後來我們正在研究,哪些人應該被列出來。我考慮還是要把林徽因、陸小曼放進去。他也同意,說『這也是歷史。"徐善曾給高小華發了近百封郵件,詳細提供徐志摩「朋友圈」人物的生卒年月、各個年代的照片,與徐志摩的關係遠近等。「這幅作品真正打動我的是,在我祖父生活中出現的人,都出現在了這張作品裡,讓我感覺我們是在重建他的歷史。」

畫面上每個人的形象和位置 都是經過反覆推敲得出來的

「輕輕的我走了,正如我輕輕的來。我揮一揮衣袖,不帶走一片雲彩。」徐志摩的這26個字刻在劍橋大學的一塊石碑上。徐善曾對高小華說,「放心,高。我會把這26個字放到它該去的地方。」關於這幅畫的構思和尺幅,兩人討論了很久。後來,人越加越多。徐善曾先是加了很多不是徐志摩親人的形象上去,後來又有一些是高小華提議加的。「我把他的父親、叔叔還有他的曾祖放到了畫上。一是對內容和畫面的考慮。我覺得如果全是死板的成年人在畫面上,不好看,有些小孩,會讓畫面好一點。然後,我和他商量,把畫作變為三聯作,好拿,疊起來正好是一個方塊,方便國際託運。第二層考慮是三聯畫很像中國的屏風。很中國,就像中國的文人一樣。」

「畫面上每個人的形象和位置都是經過反覆推敲得出來的。他建議,把泰戈爾放到畫前面。沈從文在徐悲鴻的旁邊。劉海粟是跟徐志摩家很熟,和陸小曼的母親也很熟。正是他勸徐陸合了又分。徐悲鴻與徐志摩還是有交往的。」徐志摩的豪華朋友圈裡還有哈代、法國哲學家盧素。高小華被徐善曾滔滔不絕的介紹震驚了。

畫中人物介紹

●張幼儀

徐志摩原配。徐善曾說:「我祖母和祖父之間的關係是不幸的,我記得那是在1921年,徐志摩和林徽因陷入了一段戀情,徐志摩提出了離婚。但是在離婚之後,他們建立起了一種不同於以前的關係,無關乎浪漫,而是相互理解的一種默契。我認為徐志摩和我祖母的緣分是命中注定的,在他生命的後半段,他開始更加地去珍惜我的祖母張幼儀。」

●林徽因

徐志摩瘋狂追求的對象。徐善曾說:「在我的記憶中,我的祖母並沒有經常提起她。林徽因是一個很優雅得體,並且受過良好教育的女人,在之後的生活中,她也找到了自己的愛情。我認為她只是一個徐志摩沒有實現的夢想。在我大概2歲的時候,林徽因曾請求我的祖母帶我們去醫院看她,但現在已完全不記得了。」

●陸小曼

徐志摩女友,祖母張幼儀認為陸小曼是一個非常迷人的人,有著非常鮮明的性格特點和魅力,並且能夠吸引所有人的關注。然而另一方面,在我祖母看來,陸小曼也是一個曾經吸毒並且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對徐志摩並不忠誠的女人。

●凌淑華

徐志摩非常崇拜的女性。徐志摩所有的書信幾乎都放在凌淑華手裡。徐志摩罹難後,胡適帶著陸小曼去拿東西,凌淑華不給。她說,她不會把東西交給陸小曼。所以,徐善曾有好多東西是從凌淑華那兒得來的。

●胡適

高小華特別選了一張胡適的朋克頭的照片作為參考入畫,徐志摩帥氣逼人,當時的胡適其實更是帥氣。

●徐悲鴻

徐志摩和他是有交集的,他們一生經歷頗多相似。徐志摩有一篇寫貓的小文問世,1930年時徐悲鴻興許想起老友往事,順文題畫贈了這幅《貓》,題跋開句「志摩多所戀愛,今乃及貓」,玩笑間意味深長。

●哈代

雖然哈代是英國著名的小說家,但徐志摩非常崇拜哈代的詩。徐志摩見哈代,中間人是狄更生。

●泰戈爾

泰戈爾訪華,徐志摩全程翻譯,就此成為忘年交。

●沈從文

得到徐志摩的諸多幫助和提攜。1931年秋,經胡適、徐志摩的推薦,沈從文應聘去青島大學任教。在這裡,他得到了徐志摩的死訊。當時在青島大學任教的聞一多、梁實秋等,均為徐志摩的同仁,有幾位堪稱摯友,卻只是沈從文一人搭夜車去了濟南,就為送徐志摩最後一程。

相關焦點

  • 董元奔‖悲與勇:哈代作品對徐志摩詩歌創作的影響
    哈代作品中的思想是悲和勇的有機統一,為此,本文也就從這兩個方面探討哈代作品對徐志摩詩歌創作的影響,即:哈代的悲與徐志摩詩歌的現實主義基調;哈代的勇與徐志摩詩歌的浪漫主義特徵。當然,徐志摩最為人們津津樂道的是他的愛情和愛情詩。徐志摩看起來是一個「泛愛」的人,每一段愛情都不能持久,他見一個愛一個,一愛上就愛得死去活來,而且還「愛你沒商量」,根本不管對方愛不愛自己。
  • 徐志摩、林徽因的情感糾葛與泰戈爾訪華|舊聞
    按照他的回憶文字,其沒有出版的《泰戈爾詩選》漢英對照本應該是中國最早的泰戈爾詩的漢譯詩集,比我們今天通認的泰詩漢譯第一人鄭振鐸於1922年10月出版的《飛鳥集》和1923年9月出版的《新月集》等譯詩集還要早5年以上。
  • 1924年,泰戈爾送給徐志摩一首詩,早已看出他和林徽因的結局
    近百年來,徐志摩與林徽因的「愛情故事」一直被人們津津樂道,有人相信他們之間有愛,也有人相信林徽因沒有愛上徐志摩。此前,高曉松欲拍林徽因傳,就被其女兒梁再冰懟:不許拍我媽和徐志摩一起,若拍必起訴。意思就是說林徽因和徐志摩根本沒有那回事。
  • 徐志摩、陸小曼夫婦邀請泰戈爾來家做客,泰戈爾看後要求住在主臥
    泰戈爾自1913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後,名聲大振,世界各國紛紛邀請他去演講。當時由梁啓超、蔡元培主持的講學社也向泰戈爾發出了邀請。泰戈爾應邀訪問期間,徐志摩以詩的語言進行翻譯,流暢華麗,極為成功,泰戈爾與他結下了深厚的友誼。
  • 泰戈爾作一詩歌,僅有三句,隱喻說出徐志摩與林徽因的關係
    ——《偶然》徐志摩來到英國倫敦後,林徽因進入聖瑪麗學院讀書,而林長民每日接待好友並不能分出時間陪伴女兒。遠離故鄉,無一絲熟悉的氣息,少女心中自有無數愁。也是在這時,有兩件事闖入了她的生活。一是建築。房東太太看著這個中國少女,每天都形單影隻,心生憐憫。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短詩,道破了徐志摩和林徽因的結局
    沒有哪位外國詩人,能像泰戈爾一樣,對中國現代文學產生那麼大的影響。他的《飛鳥集》、《新月集》、《吉檀迦利》早已經被列為必讀的經典,甚至如今在中學和大學的課本中便經常能看到關於泰戈爾的詩句。不必完全讀懂它,只需要細細的品味,都有其獨特的美感在裡面。
  • 泰戈爾離開前,贈給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句,卻道破徐志摩的結局
    這一對才子佳人,是徐志摩與林徽因,而這位大文豪,是印度詩人泰戈爾。訪華帶來的情緣1924年,泰戈爾為了體驗不同的風土人情,同樣也為了向中國文學界傳遞其別具一格的藝術氣息,便前往我國來進行學術交流。但所幸,泰戈爾的中國之行不僅是在北京,中國別的城市他也想進行瀏覽,這也很好地避免了尷尬情況的出現。但是縱使這樣,年輕人的情情愛愛仍是逃不過泰戈爾的眼睛。在接待團中,林徽因與徐志摩一樣,共同作為泰戈爾的翻譯。經過數周的拜訪,泰戈爾、徐志摩、林徽因三人建立起了深厚的友誼。
  • 泰戈爾送給徐志摩和林徽因一首詩,僅有三行,卻一語道破兩人結局
    這位旁觀者就是印度詩人泰戈爾。1924年,泰戈爾開啟中國之行,不少文壇大咖成為陪同人員,徐志摩和林徽因亦在其列。這是一場值得紀念的學術交流,因為泰戈爾雖然是東方文明孕育出的詩人,卻早已獲得西方的承認和推崇,他的作品可以看作是兩種文明碰撞的結果。泰戈爾還曾於1913年憑藉詩集《吉檀迦利》獲得諾貝爾文學獎。
  • 泰戈爾為徐志摩、林徽因做月老:中印文壇上的歲寒三友
    5月10日,新月社成員用英文演出了泰戈爾的話劇《齊德拉》,以此來慶祝他63歲壽辰。林徽因演女主角,徐志摩演愛神。彼時,飾演愛神的徐志摩正陷身於一場無望的愛戀中難以自拔。雖然通過泰戈爾訪華徐志摩得到了和女神再次接觸的機會,但詩人的浪漫情懷已不能讓她動心。「友誼和愛情之間的區別在於:友誼意味著兩個人和世界,然而愛情意味著兩個人就是世界_泰戈爾」情場浪子徐志摩不知道的是,他神往的「兩人世界」早已不復存在。
  • 泰戈爾送了一首詩給林徽因,僅有三句話,卻道破了徐志摩的結局
    這一次他的到來,是中國學術界期待已久的成果,許多敬仰他的文人墨客都想一睹大詩人的風採,想去接待他的人非常多。泰戈爾利用將近兩個月的時間,走遍了大半個中國,包括北京、上海、南京、濟南等多個城市。來到北京之後,接待團接待了他,做他的翻譯的,正是當時民國情詩聖手徐志摩。
  • 泰戈爾訪華時,徐志摩與林徽因做了啥,讓魯迅甩袖離去:一塌糊塗
    而不上學的時間裡,泰戈爾就用來讀詩寫詩。從13歲的時候他就開始陸續在印度國內的文刊中發表自己的詩歌了。他的父輩都是受過了先進教育的人,還是社會改革的堅定支持者,在他們的影響下,泰戈爾用少年的熱情道出了自己濃濃的愛國情操。
  • 徐志摩為她休妻,苦戀一生,泰戈爾一首短詩,道破兩人結局
    白落梅曾經《林徽因傳》中這樣介紹她:「 她是一個聰慧的女子,讓徐志摩懷想了一生,讓梁思成寵愛了一生,讓金嶽霖默默地記掛了一生,更讓世間形色男子仰慕了一生。」大家都知道,徐志摩為她與剛生下孩子的張幼儀離婚,但她最終沒嫁給徐志摩,而是嫁給了門當戶對的梁思成。
  • 力挺泰戈爾,徐志摩在北京真光劇場上說了什麼?
    泰戈爾到中國來所得到的也不全是鮮花和笑臉。1924年4月18日,陳獨秀就有《太戈爾與東方文化》一文發表在《中國青年》第27期上。他針對泰戈爾與中國新聞社記者的談話,提到此次來華的宗旨,「在提倡東洋思想亞細亞固有文化之復活」,指出他要復活的東洋思想、亞洲文化不僅沒有死,而且還支配著絕大多數中國人的生活,而這正是阻礙中國進步的禍根。於是他說:「太戈爾所要提倡復活的東方特有之文化,倘只是抽象的空論,而不能在此外具體的指出幾樣確為現社會進步所需要,請不必多放莠言亂我思想界 !太戈爾 !謝謝你罷,中國老少人妖已經多的不得了呵 !」
  • 徐志摩:天空的蔚藍,愛上了大地的碧綠
    在我的印象裡,徽音是被徐志摩的性格、熱忱和他對自己的狂戀所迷惑,然而她只有十六歲,並不是像有些人想像的那樣世故。他不過是父親身邊的一個女學生而已。徐志摩的熱烈追求並沒有引起這個未經世事女孩子的對等反應。他的出現只是她生活裡的一個奇遇,不至於讓她背棄家裡為她已經選好的婚姻。」的確,徐志摩滿腦子想的其實是他理想中的英國才女,那是他對理想愛情的一種投射 —— 而林徽因畢竟不是曼殊斐兒或布朗寧夫人。
  • 泰戈爾訪華時曾想做徐志摩月老,為撮合他與林徽因他寫下這首小詩
    1921年,得知徐志摩在國外可能有了心儀對象後,有一個人瞬間變得憂心忡忡了,此人,正是徐志摩好友、其妻二哥張君勱。作為過來人的張君勱知道在這種情勢下,如果妹妹和妹夫依舊是長期分居的狀況,兩人的婚姻很可能會出現問題。於是,他便第一時間找到了徐志摩父親徐申如並提出:想送妹妹前往英國與妹夫一起學習。
  • 上海書展·新書|陳子善《說徐志摩》:還原一個真實的徐志摩
    全書既有散文、論文又有對話、隨筆,形式駁雜,體裁多樣,雖然格式並不統一,但都做了必要的校訂、補充與改寫。陳子善長期從事中國現代文學史研究,曾經參與《魯迅文集》的注釋工作。他對中國現代作家的研究從魯迅起步,之後轉向鬱達夫、周作人、梁實秋、張愛玲等。
  • 大文豪泰戈爾訪華,各界名流作陪,魯迅諷刺:中國人是在造一個新神
    世界上著名文豪評選中,泰戈爾永遠是人們迴避不了的名字。泰戈爾主要活躍在19世紀末至20世紀40年代的印度,在那個東方各國都普遍遭受西方殖民者奴役的時代,泰戈爾在戲劇、詩歌、小說方面都有著巨大成就。
  •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北京之旅:泰戈爾清華演講 徐志摩現場翻譯
    諾貝爾文學獎得主的北京之旅泰戈爾清華大學演講 詩人徐志摩現場翻譯1924年,泰戈爾(右三)在北京與林徽因(右二)、徐志摩(右一)等人合影拉賓德拉納特·泰戈爾(Rabindranath Tagore隨後與徐志摩等趕赴位於京城西北部的清華學校(1928年更名為國立清華大學),下榻清華後工字廳。5月1日晚,泰戈爾為清華師生做了演講,地點在大禮堂,徐志摩擔任翻譯。泰戈爾憑自己敏捷的才思、真摯的情感,讓清華師生大飽耳福。他表示自己到中國「如歸故鄉,至為愉快……華人審美之觀念極深,雖極微細之物,均含有美術,是以多處均感其美。」首次演講,泰戈爾並沒有準備,一氣呵成、詩意盎然,帶給人強大的精神觸動。
  • 凌叔華:邂逅陳西瀅,曖昧徐志摩2
    於是,各種讀物乃至中學教科書裡都把他視為壞人。這便是陳西瀅「名氣」的由來。事實上,多年的留學經歷使陳西瀅看慣了英國文化的理智和有序,對中國的一切都帶著幾分偏見而看不入眼。他對中國人的劣根性十分不滿,卻又同魯迅「哀其不幸,怒其不爭」的態度有質的區別。他字裡行間那種理智的態度和傲慢的神情,缺少了和時代相呼應的熱度,讓人很難接受。
  • 徐志摩最美六首詩,一生至少讀一次
    噩耗一傳出來便震動了整個文藝界,連譏諷他的魯迅都剪下了當時的報紙。今天是他的87周年紀念日,讓我們透過其詩文,去體會他一生追求的「愛」「自由」「美」,去真正觸摸一個純真赤誠、自由灑脫的靈魂。▲ 林徽因、泰戈爾、徐志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