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教師32年搜集千首傳統童謠 希望能傳承下去

2020-12-17 環球留學

記者田育臣實習生王洋文記者趙龍翱攝影

王公理是中牟的一名退休教師,今年67歲。他說,從小到大,自己從沒離過童謠。幼年時,奶奶唱的童謠啟蒙著他;青年時,童謠讓他的課堂趣味橫生;退休後,他開始收集整理傳統童謠,希望這一民間口頭文化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

記憶

學說話,是從奶奶的童謠開始

「妞,起來吧,豬拱咱牆了;妞,起來吧,小雞鬧咱房啦;妞,起來吧,恁姥打恁娘啦!」昨天上午,3歲的孫女懶洋洋地躺在沙發上,王公理拉著孫女的胳膊,一邊玩耍,一邊唱起了曲兒。

王公理忽然起身,快步走向陽臺,拿起一支原子筆,在本子上畫了起來。畫上是一個幼童躺在屋裡,孩他娘在院子裡朝屋喊,太陽已升起老高……

王公理說,他想起了這個曲兒,趕快趁著靈感畫個配圖,為出一本童謠書做準備。在王公理中牟縣的家中,他的書房搭在一個寬約1.5米的陽臺上,這裡有三四個紙箱,裡面是他32年搜集的傳統童謠。如今,他已搜集了近千首傳統童謠,寫滿了23個教案本。

老王愛上童謠,受了自己奶奶的影響。小時候,老王愛纏著奶奶玩兒。他的眼中,奶奶是個不識字的文化人,性格幽默開朗,能說會唱,就連自己學說話,也是從奶奶的童謠開始。「天上有啥?星星。地上有啥?月餅。河裡有啥?小魚螞蚱亂軲蛹。」這個曲兒,奶奶經常唱,也是王公理學會的第一首童謠。

奶奶口裡的曲兒,幽默生動,卻成了老王童年最好的啟蒙課。「黃鸝鳥,枝頭看,割割麥,出出蒜,張嘴叫:小滿、小滿……」每年二十四節氣的小滿,奶奶張口就唱,嘴裡還不忘向爹和娘嘮叨著:咱家麥該割啦!地裡的蒜也該出啦!多年之後,老王上了班,奶奶依舊唱著曲兒,念叨著。

獲益

童謠讓課堂鮮活了起來

老王搜集童謠,是從他為鄉鎮幹部上課開始的。1976年,老王從河南大學畢業,被分配到濮陽的一所高校教書。因離家遠,1985年他申請回到中牟縣委黨校教課。

當時,他的學生不少是來自鄉鎮一線的基層幹部,講到經濟學中的「生產力」與「生產關係」,不少學生「一臉蒙」。這時,他卻脫口而出:弟兄仨,鬧分家,老子氣得仰八叉。大哥分得莊田地,二哥分得騾子馬。剩下老三沒啥分,分個青頭大螞蚱。刺稜一聲,螞蚱蹦啦,老三一下氣蹦啦……王公理說,這則童謠叫《弟兄仨》,它講的就是生產關係中的分配問題……現場30餘名學生被逗得哈哈大笑。

上罷課,一學員找到老王笑著說:王老師,你還怪能哩,再教我幾個曲兒唄!學會了也能接地氣兒,群眾工作更好做呢!

多年之後,老王先後到多所中學任教,他把教學內容與這些童謠結合起來,講課深入淺出,讓每堂課都鮮活起來。而課堂與學生,更成為老王搜集童謠的重要形式之一。

每學期末,老王會給他的學生布置一份額外作業,回到家中每人收集5首童謠寫下來,開學時上交。作業收上來之後,老王就把大家的作業剪下來,分門別類地貼在一個教案本上。為鼓勵大家學童謠、唱童謠,他還把童謠當作必考內容來考試。

搜集

下鄉拿錄音筆搜集童謠

除了學生,老王還經常下鄉去搜集童謠。每到周末或假期,老王就騎個自行車,到鄉下的街上逛,半路碰到八九十歲的老人路邊嘮嗑,他就停下來,車子往路邊一紮,撿個磚頭坐上開始搭訕:大娘,給俺唱個曲兒唄!

時間一長,老王也成了個名人。老人們見到他,都知道「要唱曲兒」。而老王每次聽了新鮮的曲兒,就像覓得了寶,騎車一路飛奔,嘴裡還重複地哼唱著,生怕忘了哪一句。到了家,第一時間記在教案本上。

2009年,老王從學校退休,記憶力也不如以前,乾脆花了百餘元買了支錄音筆,專門下鄉搜集童謠。老王說,如今的孩子,可玩兒的東西多了,流行歌曲、動畫片替代了童謠。這是時代的進步,但他不願看到這個凝聚了老祖宗智慧、啟蒙了他的童年的民間文學就此消亡,他希望能繼續把它們傳承下去。

「每次下鄉搜集童謠,看到一個個曾給我唱曲兒的老人先後離去,心裡就十分焦慮。」老王遺憾地說。2016年9月,老王從他搜集的近千首童謠中精選了416首,準備編成《歲月童聲》一書公開發行。而他的《傳統兒童歌謠》也被鄭州市列為第五批非物質文化遺產保護項目,老王被評為該項目的代表性傳承人。

老王說,他希望能為傳統童謠的延續盡一份力,為後人留下一份精神財富。這些年,他常到各個學校教孩子們唱童謠;遇到了年輕人,他也常會說上一段。老人說,這些,只是為了記憶與傳承。

價值

童謠再現中牟的歷史和文化

在王公理看來,童謠是一種民間口頭文學。它不僅有語言和文學價值,還是時代的產物,體現著一個地方民俗、社會和經濟的發展狀況,有一定的民俗和歷史價值。想到此,他傳承傳統童謠的動力更足了。

老王收集了一首《白沙街曲》:吃罷飯,沒事幹。火車站,看一看。關長吹哨,師爺賣票。哞啦一聲,火車來到。白沙街,停一停。往西不遠鄭州城。白沙街,看一看。南邊有個火車站。火車站停一停,哞啦一聲到開封。

他說,這首童謠出自民國時期。1905年,中牟火車站修建於白沙鎮,而這一場景正反映了白沙鎮人民的生活場景。

「春掃鹼,夏掃鹽。連陰天掃白不鹹。坑連崗,崗連坑。掃鹽掃鹼順小風。」老王介紹,這首《掃鹽鹼》揭示了自古以來,黃河邊的中牟人,以掃鹼、熬鹽為副業的生產勞動景象。

「有童謠還寫了咱鄭州中牟的特產哩!」老王以童謠《板凳倒》為例:板凳倒,小狗咬。誰來啦,你大嫂,提的啥?大木棗。吃點吧?沒牙咬。給你嚼嚼吧?你老好,你老好!他說,大木棗是中牟大孟地區的特產棗,果大味甜。他記事時,老家的村裡就種有一大片木棗林。如今,這片棗林早已不復存在。

老王說,童謠不僅是兒時的記憶,也是一種歷史和文化。他希望,自己能將這份記憶和文化傳承保護下去。

記者手記

童趣應持續在生活每一天

67歲的王公理,每次唱起曲兒,就會想起奶奶,憶起了童年。他說,奶奶雖早已不在;但慶幸的是,奶奶教的童謠還在,兒時的童趣亦可追。

在中老年人的記憶中,童謠是永不褪色的童趣。洛陽的朱夢嬌唱起兒時的童謠,就像回到了小時候,還是當年的那個小丫頭,一樣地瘋、一樣地笑;滎陽的老趙,70歲高齡還能哼著曲兒與6歲的孫兒比賽推鐵環……一周來,讀到類似的故事還有很多很多。他們回憶著童謠,享受著童趣。

童謠需傳承,而童趣更應該持續。原陽的範言斌創作了400多首新童謠,為孩子們種下善的種子;王公理更是花了32年收集傳統童謠,希望把童謠一代代傳下去。其實,他們在傳承童謠文化的同時,也希望每個人心中的童趣能長久持續。

今天是六一兒童節,雖然本報僅講述了4名老夥伴的童謠趣事,但激起了不少人對童年的回憶。今天這個節日,不僅是小朋友的,也是童心未泯的大朋友的;這份童趣,不僅存在於每年的六一,更應持續在我們生活的每一天。

大朋友們、小朋友們,讓我們一起唱起那首熟悉的童謠,享受這份美好的童趣吧!六一快樂!

相關焦點

  •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非遺傳承人整理千首泉州童謠 傳唱閩南韻味 2015年08月31日 09:52 來源:泉州晚報
  • 創作上百首新童謠傳承閩南文化 童謠爺爺作品登上「學習強國」
    鋪張浪費破財氣,勤儉節約偆紙字……」如今,走在臺商投資區洛陽鎮街頭巷尾,不時能看到有孩童們嘴中念著各種閩南新童謠,朗朗上口,富有童真童趣。這些童謠很多來自鎮裡年已七旬的「童謠爺爺」楊安東。16年前一次偶然的機會,楊安東創作了一首閩南方言新童謠《惠安女 水茫茫》,之後廣為傳唱,自此開始他潛心童謠創作,並堅持義務到幼兒園和小學向師生們教授閩南童謠。
  • 湖北宜昌一教師編撰35萬字民間童謠(圖)
    湖北宜昌一教師編撰35萬字民間童謠(圖)   中新網宜昌8月5日電 (董曉斌 胡星 王曉)湖北宜昌市一位名叫彭翔華的教師,為把已被遺忘的民間童謠和遊戲「還給」孩子,花3年時間收集了705首民間童謠和150個民間遊戲,分別編輯成冊準備出版。
  • 甘肅省公示40首優秀童謠弘揚傳統文化
    甘肅省公示40首優秀童謠弘揚傳統文化 2015-01-08 09:57:00 導讀:7日下午,蘭州市城關區鼓樓巷幼兒園中一班的老師段曉慧,正在給小朋友們教童謠。這首由她自己創作的童謠名字叫《牛大碗》,獲得了甘肅省優秀童謠成人組的優秀獎。
  • 71歲退休數學教師 寫詩近千首贊祖國河山
    71歲的雙流中學高級教師鄒清林,退休以後飽覽祖國大好山河,每到一處必賦古體詩若干首,與風景照片一起發到網上,已經積累了近千首詩篇。鄒老師說,他這樣做最初只是想留下記憶,以後走不動了可以隨時翻閱。
  • 閩南童謠傳承人傾盡一生保護傳承 擔心童謠沒了著落
    傳承:培養了兩名得力愛徒  為了更好地傳承,傅老還培養了兩名徒弟——幼兒園老師李蔥蔥和退休員工莊燕萍阿姨。前日,他們師徒三人齊聚泉州市機關幼兒園,與小朋友一同唱童謠。  李老師執教二十餘年,一直堅持將閩南童謠編成音樂、配上舞蹈,帶入課堂,深得學生喜愛。「天黑黑要落雨,阿公仔舉鋤頭要掘芋。
  • 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傳承人周長楫:平平仄仄閩南謠
    平平仄仄閩南韻 口口相傳囝仔歌周長楫,廈門大學中文系退休教授,也是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閩南童謠」福建省級的代表性傳承人。退休後,他還負責搜集了500多首閩南童謠,分門別類編進教材,供廈門市幼兒園和小學使用。著有《閩南方言大詞典》、《閩南童謠》、《閩南方言與俗語》等作品,並多次赴臺灣和新加坡擔任客座教授和研究員,對閩南話研究頗有建樹。周長楫從事閩南話方面的研究已經有40多年。和其它方言一樣,閩南話的傳承也一度遭遇困境,周長楫只要有機會,就會推廣宣傳閩南話的好處與特點。
  • 閩南傳統童謠歷史傳承
    作為民間口傳文學、以口耳相授方式流傳和繼承的閩南話童謠的起源、沿革沒有詳細的文字記載,但福建地方典籍記載著唐代福建觀察使常兗州曾看到民間有人傳授和流行著《月光光》的童謠,並記下該首童謠:「月光光,渡池塘。騎竹馬,過洪塘。洪塘水深不得渡,小妹撐船來前路。問郎長,問郎短,問郎一去何時返。」
  • 童謠裡的「11·27」 讓孩子傳承「紅色基因」
    上遊新聞記者 畢克勤 攝小時候,也許你聽過「小蘿蔔頭」等紅巖英烈的故事,幾十年過去了仍然在流傳,而改編成童謠可以讓這些故事傳播更廣。11月22日,童謠裡的11·27——重慶市「講紅色故事,講革命精神」童謠傳唱活動,在巴南區界石鎮中心小學舉行,讓人們感受童謠裡的「紅色之旅」,讓學生傳承「紅色基因」。孩子們用稚嫩的童聲,唱響根據革命先烈故事改編的童謠。
  • 文明校園巡禮--自編自唱 千首童謠誦文明--山西青年報2018年05月07...
    文明校園巡禮 自編自唱 千首童謠誦文明 記全國第一屆「文明校園」獲得者陽泉市北大街小學為何北大街小學能在第一次全國文明校園評比中就脫穎而出?念童謠已經成為北大街小學如今的「時尚」。   從1998年開始,圍繞傳統文化如何進校園,北大街小學教師嘗試編創童謠,用學生喜聞樂見的文字、圖片編成朗朗上口的童謠,利用班會、隊會、課前等時間,吟誦童謠。後來學生也參與進來,師生共同打造了《安全童謠》《美德童謠》《廉潔童謠》《健康童謠》等校本課程,其中《廉潔童謠》獲得全省優秀校本課程教材。
  • 《月光光》、《落雨大》入選最經典廣府童謠
    《老廣新遊之廣府童謠》首發廣州日報訊 (記者林洪浩 攝影報導通訊員馮曉、朱海靖、梁建華)對很多老廣而言,廣府童謠意味著歡樂與懷舊,因為時至今日,今天孩子們仍朗朗上口的廣府童謠可能只有《月光光》、《落雨大》、《雞公仔》幾首,但大部分的廣府童謠近乎湮沒。
  • 陝北童謠|盛開在陝北黃土高原上一朵璀璨絢麗的花朵
    這首童謠在陝北地區甚至全國可以說家喻戶曉,給孩子的既有警告,也有懲戒。第四個特點,就是運用說唱形式,展現說唱人的智慧、樂觀性格以及內心細膩豐盛的情感。而來自於民間的童謠,同時也透露出了濃厚的生活氣息,比如也反映了人與人之間為一點瑣事紛爭的場景。「我們小時候,父母或者爺爺奶奶都會教孩子們唱一些傳統童謠,現在的孩子們幾乎沒有這樣的經歷了。
  • 59首!滁州市2020年優秀童謠獲獎名單揭曉,等你一起來傳唱
    為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進一步豐富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全市廣大未成年人「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市委宣傳部、市文明辦、市教體局等多家單位今年3月份在全市範圍內聯合開展2020年優秀童謠徵集評選活動,並於近日揭曉。據悉,活動自開展以來,共徵集175件童謠作品。
  • 初心傳承 夕陽嫣紅——旌陽區東街小學退休教師慶祝教師節活動
    四川新聞網消息(鐸培 古華 向晟傑 曹蜀燕)9月10日上午,旌陽區東街小學行政 組織學校退休教師舉行「初心傳承 夕陽嫣紅 」教師節慶祝活動。這是東街小學的傳統風尚,旨在增進學校同退休教職工之間的情感交流與互動 。首先,由學生代表向退休教職工作教師節獻詞,對他們曾為學校做出的巨大貢獻致以誠摯的敬意與感謝。古華老師代表學校工會歡迎老師們「回家」並送上節日的問候與真摯的祝福。隨後,退休組長龍老校長作了講話。她感謝學校對退協工作的關心和支持,並對退休教師們表達了真摯的祝福,提出了殷切的希望。
  • 閩南語童謠20首,太好聽了!
    閩南童謠,是以閩南方言進行創作和傳唱的兒童歌謠,它流行於閩南、臺灣和東南亞華僑華裔的居住地。閩南童謠是閩南歌謠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是老百姓集體創作智慧的結晶。閩南童謠內容豐富多彩,充滿童趣,又能在潛移默化中增長兒童的知識。入選了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 教師工作工資6千,退休3千,教齡滿30年可提前退休,你怎麼選擇?
    他想不明白,上班和退休的工資差距怎麼能這樣大呀。自己教齡滿30年,不是說可以發全部工資嗎?二、有消息說:在最新修訂通過的《中華人民共和國公務員法》中,有這樣一項規定:公務員工作滿30年的,可以申請提前退休,自2019年6月1日起實施。
  • 閩南語童謠大賽舉辦 傳承閩南文化
    為了讓孩子們能進一步深切感受閩南童謠的藝術魅力,弘揚民族精神,近年來,在翔安區政府部門的倡議、支持下,在翔安區,有不少像馬巷中心小學這樣的學校一直致力於引導更多的孩子學習閩南童謠,讓閩南童謠在校園中唱響。不僅如此,閩南語童謠大賽、閩南語童謠專場演出等在翔安區時常舉辦。
  • 退休教師創作21首防疫兒歌
    從2000年開始,屋子的主人、兒歌大王魯遷在這裡辦起「家庭課堂」,免費教街坊鄰居們寫作文、學兒歌。20年過去,家庭課堂沒有暫停過一次。今年春節,受疫情影響,家庭課堂無法開課,80歲的魯遷用電話架起「雲課堂」,將自己原創的21首防疫兒歌,一遍遍教給學生聽。
  • 上海優秀童謠徵集傳唱活動圓滿落幕 童謠app軟體上線
    上海話的傳承一直備受關注,而充滿童趣的滬語童謠是傳承上海話的載體之一。童謠是陶冶幼小心靈的音符,美好的童年總是健康上口的童謠相伴。上海的方言童謠保持了本地的文化特點,富有生活情趣,有著濃濃的上海「味道」。今年上海兩期間,上海市政協教科文衛體委員會、民盟上海市委曾提出建議,優化滬語傳承環境。委員們建議,語言教學的黃金時段是人的少年兒童期。
  • 童謠唱文明 2019年四川省德陽市優秀童謠開始徵集
    四川新聞網 甘麗 攝  5月17日下午,「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主題教育實踐活動之德陽市優秀童謠傳唱作品展演暨2019年德陽市優秀童謠徵集活動啟動儀式在四川省德陽市實驗小學淮河路校區隆重舉行。2019年德陽市優秀童謠徵集活動的正式啟動,旨在進一步豐富廣大少年兒童的精神文化生活,引導未成年人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