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變傳統的教育觀念,提高社會對中職教育的認可程度由於我國中職教育體制的不健全,不同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良莠不齊,在一定程度上導致了社會對中職生群體認同感出現較大偏差。在此情況下,中等職業學校亟須更新教育觀念,改變學生、家長和社會對中職教育的固有認識和偏見理解,使其充分意識到社會的發展不單單需要管理型及科研型人才,更需要能投身基層的操作型技術能手,與此同時,企業在學生招聘時也要把好用人關,依據學生實際技能水平做出有效評定,結合企業實際情況招錄急需的人才。
2.加強中職學生健康心理的培養,創造心理疏導通道心理問題的久結不疏是造成行為失控甚至群體性事件的導火索,中職學生是一個值得同情的弱勢群體,需要社會給予特殊的關愛,對他們來說,中職教育可能是人生中最後一個學習階段,也是一個改變他們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的重要時期,學校要在日常教學活動中,通過有意識地加入有針對性的心理輔導課程,幫助學生確立互相尊重的觀念,全力營造具有親和力的育人氛圍和校園生活學習環境。
學校管理者和老師更是要從小事抓起,培養學生良好的個人習慣,盡最大努力化解他們現存的心理癥結,使學生在潛移默化中得到改變。在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中等職業學校可以根據學生受眾類型開展分批、分階段的心理健康教育,通過較為系統地舉辦心理健康教育課程、定期舉辦心理健康講座等全面滲透模式,對學生潛在的心理問題進行有效疏導。以培養專兼職心理輔導人員為主要著力點,設立校內專業心理諮詢室,為特殊學生建立個人心理檔案,並通過開展形式多樣的社團文化活動,增進同學之間溝通交流,使其真正了解並客觀評價自我,保持健康樂觀的學習品質和生活鬥志,提高在多變環境下的適應能力,為今後融入社會角色做長期有效的準備。
3.因材施教,激勵中職學生的心理成長和技能提升學校管理者要轉變教學角色,積極踐行「愛和規則」的教育理念,去細心發現每一個學生的稟賦與興趣,為他們的表現和發展提供充分的條件和正確的引導,做到教育、教學兩腳落地,改善教學手段和方法,加強師生情感交流,了解學生內心成長的渴望與需要,教育學生學會感恩,班主任更要從關心學生身心發展的需要出發,履行心理輔導員責任,促進學生良好行為習慣的養成,幫助學生建立學校、家庭之間和諧的人際關係,逐步從被動教育走向主動教育,從他律走向自律,通過「幫助成功—嘗試成功—自主成功」使學生由自卑、自棄走向自信、自強,成為學生成長的指導者和引路人。
4.建立和諧家庭環境,緩解中職學生心理壓力家長要注重自身素質的提高,改變不良的教養方式,認識到中職學生正處於身心發展的特殊時期,了解孩子的願望與需求,積極樹立心理健康觀念,增強對孩子心理健康重要性的認識。在家庭事務中加強與孩子的溝通,使家庭成員之間能夠平等地交換意見,培養其遵守紀律和規則的習慣,調整心態,正確認識實際值與目標期望值的落差,優化自身心理素質和個性品質,積極履行「家庭導師」的責任,以身體力行的態度培養孩子堅韌不拔的意志品質和社會責任感。中職學生的父母更要重視家庭氛圍對孩子成長的影響,充分營造溫馨、和睦的家庭生活環境,使中職學生感受到家庭的溫暖,願意與家長溝通、傾聽,從而為學生心理健康的成長提供保障,有利於他們心理健康品質和行為能力的培養和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