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養良好習慣 奠基幸福人生
——淅川縣寺灣鎮中心學校養成教育掠影
□ 王棟梁
日前,在淅川縣寺灣鎮小學的一次家長會上,一位學生家長激動地對該校校長尚紅奎說:「你們學校開展的『在家做好一件事』活動太好了。以前在我們家,孫子是『爺爺』,爺爺是『孫子』。現在,孫子是孫子,爺爺是爺爺了,孫子聽話又有禮貌,真好。」
這位家長所說的學生的轉變,得益於學校開展的「在家做好一件事」活動,即在某一個時間段,讓學生集中做好一件事,自理個人事務,幫助家長做家務,給父母、爺爺奶奶捶背、端水……活動開展以後,孩子們在家中的表現有了很大轉變:按時起床,自己疊被,不挑食,放學後先做作業,吃完飯洗碗,問候、幫助父母、爺爺奶奶……好多以前在家長看來根本不可能的事,孩子們現在都能做到了。這才有了爺、孫角色歸位一說。
寺灣鎮中心學校轄區有初中1所、小學19所,在校學生2000餘名,教職工169人。該鎮地處偏遠山區,不少學生缺乏文明習慣。近年來,在縣教體局的安排部署下,中心學校緊緊圍繞「培育核心價值觀,凝聚發展正能量」的德育工作目標,引領學生從小養成好習慣,收到了可喜效果。
排時間表 定路線圖
「習慣形成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學生時期是人生成長過程中的一個關鍵時期,這一階段養成的良好習慣對人的一生有積極影響,在教育中佔有重要的地位。
為把養成教育之根深入學生心靈,寺灣鎮中心學校依據縣教體局的管理細則,圍繞「衣食住行」等方面提出具體要求,把各年級德育目標細化於每一個細節中,將情感、態度、價值觀融入生活的一點一滴。各學校制定了《學校管理細則》《學生日常言行規範》《學生每日常規訓練要求》,實行全員育人導師制,把本班學生分給本班教師,制定規範,擬定細則,值周監控,導師擔責,聯繫績效;學生在校的一言一行,一舉一動都有章可循,都有導師進行管理、規範和指導。
為使德育目標更加明確,教育有的放矢,工作有章可循,寺灣鎮中心學校深入挖掘養成教育內涵,確定了12個方面的行為習慣作為德育主題,開展每月一事主題教育活動:一月勤學、二月勵志、三月追求、四月勞動、五月安全、六月環保、七月博雅閱讀、八月健體、九月禮儀、十月愛國、十一月誠信、十二月法治。主題教育活動讓德育工作有了「抓手」,避免了假、大、空。幾年下來,學生不僅對應遵守的行為規範有了清晰認識,而且在實際行動上也有了進步。
翻開《寺灣鎮中心學校「習慣養成一日評」評價手冊》,每個年級每個月的習慣養成內容一目了然。《評價手冊》每周一頁,列明本周的習慣養成目標及達標情況,比如學習習慣、行為習慣、個人禮儀等。通過學生自我評價、教師評價和家長評價三種方式進行,學生只要達到一個習慣養成目標,就能獲得一顆星。《評價手冊》每日一評,每周匯總,一周期(三周)一表彰,引領學生養成良好習慣。
注重細節 持之以恆
教育無小事,事事皆育人;教師無小節,處處皆楷模。
寺灣鎮中心學校在培養孩子養成好習慣的過程中,注重做好每一件小事,點滴育人。在班級管理中,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大事,但是通過一件件小事、瑣事和一個個細節,培養了學生的種種良好習慣,讓好習慣成為一種自然、一種規範……如今,規範化管理結下的養成教育碩果在寺灣鎮各校隨處可見。
寺灣鎮中可容納1000人就餐的餐廳,餐具擺放整齊劃一,連勺把的朝向都相同。學生排隊進入餐廳就餐,餐前集體誦讀《弟子規》,已成為一道風景線;學校開展創建「零違紀」班級活動,先後評選出10多個零違紀班……他們的目標是創建淅川縣的第一餐廳、第一宿舍、第一課堂、第一文化,直至第一校園。
為了幫助孩子們養成好習慣,寺灣鎮小精心安排一日常規。校園內的各種提示鈴聲皆系師生自己錄製,富有個性。比如最後一節課學生注意力容易渙散,針對這種情況,鈴聲中安排了提高學習效率的口號。
每到假期,寺灣鎮中心學校都為學生精心設計特色假期作業。
中心學校校長白松濤說:「養成習慣貴在堅持。班主任牽頭,所有教師都參與,擠出時間對學生進行評價,儘管加大了工作量,但是看到學生一點一滴的變化,我們覺得這樣做太值了。」
家校結合 責任共擔
在寺灣鎮三小召開的家長會上,家長賈建強和女兒賈可心一起填寫了一張調查問卷。賈建強寫的是希望孩子在學校怎麼做,賈可心寫的是校園內有哪些不文明行為,以及自己需要改正的地方。根據收回的上百份調查問卷,學校總結出「校園十大不和諧行為」,並張貼在各班宣傳欄中。學生每每看到,就會反思自身的行為,改掉一些固有的不良習慣。
據悉,寺灣鎮各學校均成立了家教聯誼協會,擬定了具體規章制度,並製成專版進行公示。堅持開展家校聯誼活動,班級每兩周召開一次,學校一月召開一次;通過家校聯誼,進行面上和點上的交流,變泛泛一般為有的放矢,變學校獨奏為家校共鳴,變一味防禦為主動出擊等。如星級學生評選活動中,都有家長參加,不論是班級之星、年級之星,還是校級之星,只要是獲獎學生的家長都必須參加授獎會議,並且家長要在受獎會上讀一段國學或一首古詩詞,調動了學生、家長的積極性。
家校互動,同頻共振,合拍共鳴,凝聚育人合力的良好形勢初步形成。目前,各學校工作均獲得了家長的大力支持,家校聯誼,學生能力正逐步提升,德育活動正在向縱深發展。
社團活動 展示成果
每逢周六,早上八點的鈴聲打破了校園的安靜,孩子們開始分班走課,短短十分鐘時間,各學校學生分班就緒,色彩斑斕的社團課開始了,孩子們的歡聲笑語頃刻間充滿了校園。
「快看快看,我兒子在臺上表演。他英語說得真流利呀!都是社團指導老師有功啊!」「六一」節目展演,一名學生家長在臺前一邊驕傲地向其他家長介紹,一邊跟社團輔導老師連聲道謝。
近年來,寺灣鎮各學校根據學生興趣,因人制宜為學生精心打造春蕾文學社團、英語角社團、樂陶陶泥塑社團、小梅花京劇社團、心理健康社團、梅香書屋國學社團、詩風詞韻社團、「慧心巧手」手工製作社團等20多個社團。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不僅充分釋放了孩子們的天性,讓家長感受到了學校在提高教育教學質量過程中的新變化,也為該鎮各學校養成教育的成果提供了培養和展示的舞臺。孩子們在豐富多彩的社團活動帶來的愉悅中,慢慢喜歡上了學校。家長們紛紛表示:在學校裡,孩子們不僅能學到知識,還能受到藝術薰陶,這學上得值!
寺灣鎮中心學校校長白松濤認為,好習慣不僅讓孩子受益,對家長也會產生積極影響,如果更多的家長都能養成好習慣,我們的社會就會更加文明,美麗鄉村建設就會實現內涵式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