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幸福?教育的幸福是什麼?幸福是人們生存和發展的需要得到滿足的一種狀態。幸福是人的生理幸福、心理幸福和倫理幸福的辯證統一,是人性得到肯定時的主觀感受。教育學作為面向整體人性的學科,教育觀照下的幸福無疑與哲學的幸福概念在根本上是一致的,但又有自己的傾向性。首先,教育學的幸福是針對個人的,對各個年齡階段的個人予以同等的尊重,相信他們都是完整意義的人;對個人的各個層次的情感感受予以同等的尊重,相信它們都是幸福人生的重要內容;相信個人的幸福主要不是看它是否符合別人的、成熟了的、標準的、成年人的幸福標準,而是看它是否與他的發展階段相適應。其次,在教育學的幸福中,所謂的「社會倫理標準」是相對的、多層次的、能夠被學生理解的「群體」標準。再有,最為特殊的是教育更注意幸福的發展意義,為學生的終生幸福奠基。
常言道:「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我們不僅要自問:「我們一輩子都在吃苦,我們現在幸福嗎?」面對這樣一個問題,或許每一個人都會給出不同的答案,但五界中學全體同仁卻有了統一的認識:教育的結果是為了人的幸福,教育的過程是人體驗幸福的過程。換句話說,為了學生的明天,意味著教育為學生未來的幸福生活做準備;為了學生的今天,意味著學生正在接受的教育過程本身應當是幸福的。
鄆城五界開展「幸福教育」,就是以人的幸福情感為目的的教育,它要培養能夠創造幸福、享用幸福的人。幸福教育可以從兩個方面理解:一是把幸福作為一種有待於教、有待於學的情感內容,這樣「幸福教育」就是「教幸福,學幸福」;二是把幸福當作教育過程中師生雙方的情感體驗,把教育當作一件幸福的事情來做,這樣「幸福教育」就是「幸福地教、幸福地學」。兩者的有機結合,才是真正意義上的「幸福教育」。
幸福教育的建構
葉聖陶先生說過:「教是為了達到不需要教。」化用葉老的這句話,「教育是為了不需要教育,這在幸福教育上表現為對幸福能力的重視,幸福能力表現為發現、創造幸福和享用幸福的能力。教師的幸福能力比學生強,教育就是以承認這種差異為前提,以改變這種差異為任務。幸福教育無非就是把教師這種相對較強的幸福能力轉變成學生的內在素質。」在實施幸福教育的過程中,我們學校有其獨特的做法:
一是讓教師享受教育幸福。沒有教師的幸福就沒有學生的幸福。教師的幸福生活就是教育幸福。為做到這一點,學校為教師每人買了《積極心理學》、《哈佛大學的幸福課》等書籍加強理論學習,邀請各地幸福教育的專家教授來校作報告,組織教師開展了「幸福教育需要智慧」、「構建幸福的班集體」等主題的教師論壇及專題研討活動。這些活動提升了教師的幸福觀和感知幸福、享受幸福、創造幸福的能力,進一步使廣大教師明確了教師的教育生活應該是幸福的,是教育的必需。實踐證明,幸福教育的建構離不開教師的幸福,學生的幸福是以教師的幸福為前提的,沒有教師的職業幸福就沒有學生的幸福可言;教師幸福來源於教師與學生生命的對話,並在教學實踐中得以實現。可以說,教師的幸福來源於學生幸福,沒有學生的幸福同樣也不存在教師的幸福。教師最大的幸福,莫過於感受那種從職業中獲得的創造感、尊重感與藝術感。
二是讓學生體驗幸福教育。首先,建構自我擴展的德育。讓學生理解幸福的真諦,樹立正確的幸福觀,是幫助他們學會體驗幸福的必要前提和基礎。幸福的生活應該是道德的生活。只有通過道德教育,才能幫助學生認識到物質享樂不等於幸福、損人利己不是幸福,真正的幸福是個性化德性的幸福,是個人幸福和社會幸福的統一。基於這種認識,我們的主要做法:一是以德育為首,引導學生過一種道德的幸福生活。學校加強德育工作網絡建設,確立全員都是德育工作者思想,把德育工作滲透於學校工作的每一個細節。二是通過優化德育途徑,提高德育實效。學校堅持用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教育學生,深入挖掘傳統文化和文化典籍中的德育資源,賦予「仁、義、禮、智、信」現代內涵。2016年3月,學校成立了志願者協會,以培養學生志願者活動。2017年,學校又在初一、初二年級開設「幸福課」,學習如何與人相處、學會感恩、懂得如何獲得身心健康、如何管理自己的情緒、如何實現自己的人生理想等等,讓學生感悟幸福的「秘密」。
其次,建構知情統一的智育。智育的主陣地是課堂,課堂是學生最主要的生活場景,是學生校園生活中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通過打造「幸福課堂」、「魅力課堂」作為「幸福教育研究」的切入點。學生正是在課堂生活求真、求善和求美的過程中感受到幸福,師生自我發展的需求才最終得以實現。
再次,建構身心統一的體育。現代體育已經由手段論轉向目的論,即把體育運動的目的放在參與者自身滿足的目標上。身心統一的體育不僅使學生充分感受運動所帶來的愉悅,而且促進學生形成良好的意志品質、團隊精神和溝通能力,對學生未來的幸福生活具有重要影響。為此,學校積極探索體育教學改革,全面推行選課制度,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自主選擇體育課程,桌球、籃球、足球、羽毛球、排球等課程受到學生的熱烈歡迎。
「教育是什麼,往簡單裡說,只需一句話,就是要養成良好的習慣」 一個人的行為習慣代表著一個人的素質,他也決定著一個人的人際關係,決定一個人的學習與事業的的成敗,甚至會決定一個人的命運。
1、充分發揮班會和少先隊、團委主陣地作用,開展豐富多彩的習慣養成教育活動。
每周一早晨進行升旗儀式,通過「國旗下的講話」環節,讓學生懂得禮儀規範的要求,養成良好的品行習慣,自覺遵守規章制度。
為增強實效性,依據學生的實際和認知能力,制定了相應的評價標準,積極開展學生喜聞樂觀、內容豐富、形式多樣的活動,使學生在寓教於樂的氛圍下,增強道德認識與情感體驗,通過具體的的實踐活動,充分認識養成良好習慣的重要性,自覺遵守行為規範,真正做到學會做人,學會生活,學會學習。
2、充分利用課堂及課外等加強對學生學習習慣的培養。
我們著重在課堂上下工夫,培養學生上課認真聽講的習慣。辦事要講究效率,學習也是一樣。學生學習的主要時間在課堂上。認真聽講,注意力集中,積極思考是提高學習效率、成績優異的必備條件。為了讓整個班級在課堂上形成一種爭先恐後,積極發言的良好氛圍,積極做好班級幹部的思想工作,讓他們起好的帶頭作用。
另外,培養學生積極完成作業的習慣。要求學生寫預習筆記、記讀書筆記的好習慣。
3、注重學校與家庭的有機結合
學生的主要活動範圍是學校和家庭,把家庭教育納入到學校教育的軌道上,成為學校教育的得力助手。例如,不定期召開養成教育家長會,組織家長學習習慣培養對孩子成長的重要,要求每天作業讓家長籤名,這既能讓學生重視作業,按時訂正,也能讓家長及時了解孩子每天的學習情況。學生在家的行為習慣和生活習慣也需要家長的及時監督、培養。相信只要學校和家庭達成共識,學生一定會養成良好的習慣。
在加強學生德育教育的同時,積極開展聽評課活動
為使「聽課、評課」活動有條不紊進行的同時能收到實效,成立活動檢查小組。我親自帶頭,走進課堂,隨時推門聽課,保證每天聽一節課。我相信量變會引起質變。
1、要求老師在保證聽課數量的同時,及時評課,認真做好聽評課記錄 。教學點評主要圍繞「哪些方面好,為什麼好」、「哪些方面不足,為什麼不足」、「對於不足之處如何改進,為什麼這樣改進」的思路進行,寫教學點評有兩種記錄形式:一種是間評,聽課感受隨時記錄下來;一種是總評,就是對間評綜合分析後所形成的意見或建議。
2、完善聽課形式,強化聽課管理
聽課的形式應該靈活多樣,
(1)備課組、教研組聽課
(2)集體聽課。教研室集體組織的校級公開課(觀摩課、匯報課等);
(3)新教師與指導教師跟班聽課;
(4)骨幹教師示範課;
(5)外校學習聽課;
(6)觀摩優質課堂教學錄象課。
3、落實評課工作,提高評課質量
原則上聽課當天由備課組長、教研組長組織研討和評課,聽課人必須對所聽的課與授課者進行交流點評,授課者要做好有關記錄,可作為教後小記,吸收和借鑑忠肯、科學、合理的意見和建議。聽課者要根據小組合作探究的要求,對授課教師作恰當的評價,達到取長補短、互相促進、共同提高的目的。
4、建立聽課評課記錄審查制度
採取定期對教師的聽課記錄和組內評課記錄進行檢查,聽課記錄、評課記錄、聽課評課考核記錄表,每月末由備課組長交教務處,由我和各科教研組長查後籤字、評價記載,並定期予以公布。
在提高老師、學生幸福指數的同時,注重晨讀,提高學生閱讀能力
我們積極調動全校的力量為學校搜集整理晨誦的篇目和內容,在各個年級組,定出需要誦讀的篇目數量,然後各個年級組根據自己的情況整理出適合自己年級組的題材,在各年級組開展誦讀。
這個搜集整理應該是開放式的,各年級組根據自己的特點和發展的方向去搜集。晨誦課堂不應該僅限於我們課本和考試中間,應該是課外延伸的,對於教育局每年檢查的背誦篇目,我個人感覺應該放到家庭中去進行。每個學期,老師在學期初就應該將檢查的篇目列印出來或者是發到班級微信群中,發動家長的力量在家庭中進行背誦,不佔用學校晨誦時間。而學校這這方面需要做的就是做好檢查工作,建立專門的檢查小組,不定期對班級進行抽查。適當增加閱讀課的節數,在閱讀中發展學生的語文學習水平,並且把圖書室閱覽室充分利用起來,為學生創造好的閱讀條件和環境。
結合晨誦課堂,開展晨誦展示,讓學生展示朗誦水平,進一步發展學生的語言能力。
創造「四條途徑」,激發學生的誦讀興趣。
1聽,即聽廣播。學校廣播站開設「春之聲經典小廣播」,由教師、學生主持、播音,其內容有經典朗誦、賞析以及有關經典的趣聞軼事等。
2看,即通過校園宣傳欄、黑板報等形式讓學生隨處可欣賞到經典佳作佳句,在有意、無意之中將經典記住。
3抄,讓學生做經典卡、辦手抄報、制經典集。
4賽,每學期進行一次經典誦讀方面的競賽,以競賽促使學生擴大經典的誦讀量。通過活動,來檢測學生誦讀方面的效果,激發學生誦讀經典的熱情。
總之,五界中學在切合自身特點的基礎上,以素質教育為抓手,辦學生喜歡的學校,為學生的終身幸福奠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