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古代家庭文化之兄弟(姐妹)之誼
山東省濟鋼高級中學 徐學進
【文章摘要】「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其中「悌」是對家族中兄弟姐妹之間的品行要求。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直接關係到整個家族的榮辱興衰。而且,中國人早就把家族內的兄弟關係擴展到了家族外部,正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
【關鍵詞】傳統文化 家庭文化 兄弟姐妹
「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這是成書於康熙年間的蒙學讀物《弟子規》的開篇之語。從中我們可以看出古人最為重視的兩大品格是「孝」和「悌」。
其中「悌」是對家族中兄弟姐妹之間的品行要求。東漢許慎的《說文解字》這樣解釋:「悌,善兄弟也」。就是要提倡兄友弟恭,團結友愛。「悌道」一直是中國家庭教育的重要內容。林則徐著名的「十無益格言」中有兩句:「父母不孝,奉神無益;兄弟不和,交友無益。」
由於古代女子社會地位較低,因此古人所說的「兄弟」關係實際上是包括「姐妹」關係這一層的,所說的「父子」關係是包含「母女」關係在內的。
與今天的獨生子女不同,傳統的中國人都是生活在大家族中的,兄弟姐妹是一個龐大的群體。兄弟姐妹之間的關係是否融洽,直接關係到整個家族的榮辱興衰。而且,中國人早就把家族內的兄弟關係擴展到了家族外部,正所謂「四海之內皆兄弟」。
古人在處理兄弟(姐妹)關係上的做法有哪些值得我們借鑑的呢?
首先,相親相愛,不嫉賢妒能。
中國古代兄弟之間情深義厚的典故不勝枚舉,很多故事流傳甚廣,成為千百年來,中國人教育子弟的美好素材。
《史記·吳太伯世家》記載,吳太伯與其弟仲雍,均為周太王之子,季歷之兄。季歷十分賢能,又有一個具有聖德的兒子姬昌。太王想立季歷以便傳位給姬昌,因此太伯、仲雍二人就逃往荊蠻,象當地蠻人一樣,身上刺滿花紋、剪斷頭髮,以示不再繼位,把繼承權讓給季歷。季歷果然繼位,就是王季,姬昌後來成為文王。太伯逃至荊蠻後,自稱「勾吳」。荊蠻人認為他很有節義,追隨附順他的有一千餘戶,尊立他為吳太伯。
太伯當年出奔的理由是為生病的父親採藥,後人將太伯奔吳的故事稱為「太伯採藥」。面對王位,太伯和仲雍二人並沒有覬覦之心,而是完全出於公心,主動讓賢,並沒有上演兄弟相殘、爭嫡奪位的慘劇。因此,孔夫子表揚太伯,說他已經到了「至德」的地步。
民國時期的教育家,浙江湖州的蔡振紳先生受到《二十四孝故事》的啟發,於1930年以「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核心,根據正史故事編著了《八德須知》又稱「八德故事」,有許多關於「悌道」的感人故事。「庚袞侍疫」是其中比較有名的一篇。
晉朝時候,有一個人姓庾名是袞,字叔褒。那時候正爆發了大瘟疫,他的兩個哥哥,都傳染了疫病死了。另一個哥哥名叫庾毗的,又病得很厲害。疫氣非常嚴重,他的父母親和弟弟們,都避到外邊去了。獨剩了庾袞一個人不肯去。他的伯父叔父們硬要他也出去躲避。庾袞說不肯外出,他親自扶持病人日夜不睡。有時候還撫著死去的兩個哥哥的靈柩哀哭。這樣的過了一百多天,時疫過去了。家裡的人回到家裡,這時候庾毗的病已經好了,庾袞也沒有傳染。地方上的父老們都覺得他不是尋常的人。庾袞後來總結說:「不是疫情不值得害怕,而是骨肉親情,不應該捨棄也不捨得捨棄罷了。」
民國初期,社會動蕩不安,德教不行於世已經很久了。蔡先生有感於當時德教的淪喪,立志把中國固有的傳統美德發揚光大。他的讀本中每個故事都是精挑細選、可歌可泣的,讀了以後感人至深。在每個故事之後,蔡先生引述當時賢達之人的評語,附錄在後,希望發人深省以引起國人對中國文化的重視。
其次,中國古代不乏女中豪傑。
「巾幗不讓鬚眉」,古代不少女中豪傑在關鍵時期的表現,充分體現了中國女性身上尊兄護弟、敬姊愛妹的優秀品質。
蔡振紳先生所編的《八德故事》中有一篇 「文姬護弟」 的故事,取材於《後漢書·李杜列傳》。故事的大意是,東漢名臣李固遭奸臣梁翼陷害,慘遭橫禍,三個兒子兩個死在了監獄中。李固之女李文姬,當時已經出嫁,她冒著巨大的風險,設法將自己十三歲的小弟弟李燮藏至徐州,改名換姓,做酒店裡的酒保。後來梁翼被誅殺,李家免了罪,李燮就從徐州回來。李文姬警告他說,父親是個忠臣,你講話要謹慎,不要辱沒了父親的名聲,也不要提起梁家的長短,免招禍患。李燮就依姐姐李文姬的話,謹言慎行。後來李燮做了河南的地方官,官聲很好,《後漢書》有傳。
在古代,延續家族具有重要意義,在李固之家遭遇滅門之禍的時候,李文姬保護弟弟,並且以言語告誡弟弟,並沒有讓仇恨衝昏頭腦,使得家族血脈得以延續。文姬所為,實乃大仁大德,尋常男兒所不及也!
清代袁枚所寫的《隨園詩話》中也曾記載過一個故事:大舜有一個妹子名字叫敤(kě)首。她和象都是後母所生的。後母很溺愛自己所生的兒子象,嫉恨大舜,多次意圖加害。可是敤首很愛護、敬重舜和兩個嫂子。她常常勸爹娘要慈愛,勸象要守弟弟的規矩,可是爹娘和象都不聽她的。每每遇到爹娘要加害舜的時候,她總私下告訴兩個嫂嫂,想法子來挽救舜的性命。像填井和焚屋這兩件事(後母和象曾設計把舜埋在井下,燒死在房頂),都是她事先通知的。敤首對於親人間的關係,總是很用心地調和,表現出了讓人敬佩的胸懷和智慧。
第三,胸懷坦蕩,與異姓朋友結下了兄弟般的感情。
傳統的中國社會是個倫理社會,中國人往往把家族血緣關係投射到社會上,成為行事處世的原則和方法。比如說「義結金蘭」就是將兄弟(姐妹)關係社會化的產物。所謂「結義」指的是沒有血緣關係的人因為志趣相投結為兄弟姐妹,以示親近的一種方式。劉關張「桃園三結義」的故事,每一個中國人都能耳熟能詳。
如果雙方志同道合,有理想有抱負,沒有血緣關係的人不管結義不結義,完全可以象親兄弟姐妹一樣互相扶持,共同勉勵,共同進步。
如果說劉關張之間是「生死之交」,那麼管仲和鮑叔牙之間可以稱為「知遇之交」,伯牙和鍾子期之間可以叫做「知音之交」,廉頗和藺相如之間夠得上是「刎頸之交」,羊角哀和左伯桃之間則是「捨命之交」。
以上提到的典故皆是我國古代有名的異姓之間的「不是兄弟勝似兄弟」的感人故事。千百年來,流傳不衰,寄託了國人對兄弟誼、朋友情的珍視與嚮往。
兄弟(姐妹)之間,一奶同胞,理應相親相愛,互相扶植。父母終有老去的一天,到那個時候,兄弟姐妹就是身邊至親。兄弟姐妹之間的關愛,會讓我們的人生變得更加溫馨、更加精彩。
(作者簡介:徐學進 1979年10月,男,漢族,中學一級教師。研究方向:中學歷史教育、中國傳統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