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
但是在如今,我們許多父母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而且孩子成才與否,許多父母都是聽任孩子自由發展,認為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造化。
其實,教育孩子最主要的還是在於父母,尤其是在修養德行方面。現在學校則是更多地在教孩子知識。
我們中國當代教育,採用了西方的分科教育制度,但是很多學生卻出現了偏科,甚至有德之不修的現象。反觀古代教育,學生們學習四書五經六藝,卻文武雙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教育,不及古代教育那麼高效,這是我們需要反思的。
關於教育孩子,就不得不說一下《弟子規》。
之前我們說過,《弟子規》,受大多喜愛國學的人推崇,認為它裡面有許多為人處世之道,還有許多好習慣;同時又受許多人詬病,認為它講的許多內容,太不合當代實際,且有的迂腐不堪。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一種態度,我認為,不僅《弟子規》,還有其他書籍,只要看的人用的人學習領悟得法,它就當之無愧是一部好書,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就好比《倚天屠龍記》裡的《九陰真經》,黃衫女學了就一身仙氣,周芷若學了就儼然成魔。
最開始,我只以為《弟子規》是作了給小孩子們學的,後來看有人說「弟子」,是聖賢人學生的意思,對此,我不贊同,因為就它的原名「訓蒙文」來看,就是給小孩子做啟蒙教育用的。但是從我在大學才第一次接觸《弟子規》,我就覺得這實在是本好書,裡面蘊含了非常豐富的處世哲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著。取《論語》「學而篇」第6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總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全篇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無論讀起來唱起來都朗朗上口,且方便記憶。全文有360句,1080個字,在內容上,分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7個部分。
那麼我們看一下這個「學而第六」:
【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裡是用後面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是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做事要慎重,不能衝動冒進。
(5)汎: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有多餘的精力和閒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對待師長要尊敬有禮,言行要謹慎,要講誠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去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去學習文獻知識。」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也就是說,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首,最首要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其次才是書本知識的學習。
德行教育,是需要長時間的,是力量最大,影響也最大,最難,也是最簡單的教育。
事實上,自古以來,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德行教育都是排在首位。雖然有「知人善任」,但是有才無德的人始終無法長久。
德行教育,首先父母出力,父母身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終其一生的。其次,德行教育需要學校出力,如果學校教育只注重分數,那必定會將孩子朝功利主義上牽引。
《弟子規》,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好好學習咀嚼的文章。德行教育,應該從小抓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