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兒德行教育,從《弟子規》說起

2020-12-12 足下家庭教育

為人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夠成才。

但是在如今,我們許多父母進入了一個誤區,就是把孩子交給學校教,而且孩子成才與否,許多父母都是聽任孩子自由發展,認為一切都是孩子自己的造化。

其實,教育孩子最主要的還是在於父母,尤其是在修養德行方面。現在學校則是更多地在教孩子知識。

我們中國當代教育,採用了西方的分科教育制度,但是很多學生卻出現了偏科,甚至有德之不修的現象。反觀古代教育,學生們學習四書五經六藝,卻文武雙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

為什麼我們現在的教育,不及古代教育那麼高效,這是我們需要反思的。

關於教育孩子,就不得不說一下《弟子規》。

之前我們說過,《弟子規》,受大多喜愛國學的人推崇,認為它裡面有許多為人處世之道,還有許多好習慣;同時又受許多人詬病,認為它講的許多內容,太不合當代實際,且有的迂腐不堪。

我個人比較傾向於第一種態度,我認為,不僅《弟子規》,還有其他書籍,只要看的人用的人學習領悟得法,它就當之無愧是一部好書,值得我們所有人學習。就好比《倚天屠龍記》裡的《九陰真經》,黃衫女學了就一身仙氣,周芷若學了就儼然成魔。

最開始,我只以為《弟子規》是作了給小孩子們學的,後來看有人說「弟子」,是聖賢人學生的意思,對此,我不贊同,因為就它的原名「訓蒙文」來看,就是給小孩子做啟蒙教育用的。但是從我在大學才第一次接觸《弟子規》,我就覺得這實在是本好書,裡面蘊含了非常豐富的處世哲學。

《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康熙年間秀才李毓秀所著。取《論語》「學而篇」第6條「弟子入則孝,出則弟,謹而信,汎愛眾,而親仁,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為總序「弟子規,聖人訓。首孝悌,次謹信。泛愛眾,而親仁。有餘力,則學文。」全篇以三字一句、兩句一韻,無論讀起來唱起來都朗朗上口,且方便記憶。全文有360句,1080個字,在內容上,分入則孝、出則悌、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7個部分。

那麼我們看一下這個「學而第六」:

【原文】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汎(5)愛眾,而親仁(6),行有餘力(7),則以學文(8)。」

【注釋】

(1)弟子:一般有兩種意義:一是為人弟和為人子的人;二是指學生。這裡是用後面一種意義上的「弟子」。

(2)入:古代時父子分別住在不同的居處,學習則在外舍。《禮記內則》:「由命士以上,父子皆異宮」。入是入父宮,指進到父親住處,或是在家。

(3)出:與「入」相對而言,指外出拜師學習。出則弟,是說要用弟道對待師長,也可泛指年長於自己的人。

(4)謹:做事要慎重,不能衝動冒進。

(5)汎:音fàn,同泛,廣泛的意思。

(6)仁:有仁德之人。

(7)行有餘力:有多餘的精力和閒暇時間。

(8)文:古代文獻。主要有詩、書、禮、樂等文化知識。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對待師長要尊敬有禮,言行要謹慎,要講誠信,要廣泛地去愛眾人,去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後,還有多餘的時間精力,就去學習文獻知識。」

孔子要求他的弟子們首先要致力於孝悌、謹信、愛眾、親仁,培養良好的道德觀念和道德行為,如果還有閒暇時間和餘力,則用以學習古代典籍,增長文化知識。這也就是說,孔子的教育是以道德教育為首,最首要的在於培養學生的德行修養,其次才是書本知識的學習。

德行教育,是需要長時間的,是力量最大,影響也最大,最難,也是最簡單的教育。

事實上,自古以來,歷史上的任何階級,無論奴隸主階級、地主階級,還是資產階級,德行教育都是排在首位。雖然有「知人善任」,但是有才無德的人始終無法長久。

德行教育,首先父母出力,父母身為孩子的第一任老師,對孩子的影響是終其一生的。其次,德行教育需要學校出力,如果學校教育只注重分數,那必定會將孩子朝功利主義上牽引。

《弟子規》,大人和孩子都可以好好學習咀嚼的文章。德行教育,應該從小抓起。

相關焦點

  • 志於道,據於德,《弟子規》是德行教育的基礎教材
    《弟子規》就是德行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礎教材。《弟子規》這本書的原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秀才李毓秀。李先生根據《論語》的教導,編纂了一本《訓蒙文》來訓導兒童。後來經清朝的賈存仁先生再度改編,更名為《弟子規》。
  • 國學創智遊戲《弟子規》在上海推出,用生動情景傳授做人做事
    這是一款獨闢蹊徑的APP,用生動有趣的情境遊戲和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演繹《弟子規》中適合幼兒德行養成的精選語段。溫馨童趣的美術畫面,融合神秘的場景彩蛋、複習關卡和小劇場,為2-10歲年齡段的孩子提供了多元化的遊戲和學習選擇,倡議親子共讀。
  • 葫蘆島84歲老人手抄《弟子規》教育晚輩人
    幫助孩子健康成長說起抄寫《弟子規》的原因,他說感到《弟子規》裡有深刻的文化內涵和做人的道理,能規範人的行為,便開始專注抄寫《弟子規》。他向記者介紹,《弟子規》是傳統啟蒙教育典籍,共有360個句子,千餘字,列舉了為人子弟在家、外出、求學和待人接物應有的禮儀和規範,是啟蒙養正、教育子弟防邪存誠、養成忠厚家風的傳統讀物。徐功喜率先垂範,身體力行,與老伴一起手抄《弟子規》、《二十四孝》,並把孝道文化在社區內傳播開來,經常在社區為居民講解孝道,同時做問題青少年的輔導老師。
  • 《弟子規》飽受爭議?那些給孩子的規範,你能做到嗎?
    情景劇:飯桌上的規矩辦園宗旨是:以「褔我幼兒、貴我家庭、旺我家族、興我文化、強我中華」 ;遵循幼兒發展規律,融合五大領域課程,對幼兒進行福慧其一生的養正教育;擁有一批身正學高的專家指導團隊;立志感召、打造一支德行高尚、心懷仁愛、尊享五福、備受家長和學生敬愛的管理和保教隊伍。
  • 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是什麼?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給出了答案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什麼是次要任務。說到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或許很多家長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讓孩子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難道就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對於這個問題,「弟子規」早就給出了答案。在總序裡就有這樣的描述:「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 弟子規全文解釋—弟子規全文翻譯
    」免費關注,每天10分鐘成為自己家庭的教育顧問。與仁者親近,德行就會一天比一天增進,而過失就會一天比一天減少。不親近品德高尚的仁者,就會有無限的害處。這樣一來小人就會乘機接近,很多事情都因此而不能成就。
  • 蔡禮旭:《弟子規》裡面沒有愚孝
    學完以後,這個教務主任非常難得,回去以後,並沒有用她的行政權去要求其他的老師,反而是先找兩三個志同道合的老師,然後一起來學習、研討。後來就在這三個班級開始教導學生、這些小朋友《弟子規》,教他們孝道,教他們對人的恭敬。 一二個月之後,學校這幾班的同學就變化很大,對人彬彬有禮,哪個面貌都轉得非常的和善。而這個女校長就感覺到了,來了解情況,為什麼這幾班的孩子特別乖?
  • 弟子規該不該讀,怎麼讀?
    澎湃新聞見習記者 趙振江 發自北京最近,幼兒該不該背《弟子規》成為一個熱點話題。她發現,要求背誦《弟子規》的不限於幼兒園和小校,許多企業尤其是中小企業,會要求職工上班前先背《弟子規》,以樹立職工對老闆的正確態度。此時,牛牛父親從網上看到了幾篇文章。一篇是袁偉時寫的《中山大學的新「笑劇」》,批評中山大學要求8000名報到的新生每人寫一篇《弟子規》讀後感。袁偉時認為,高校將《弟子規》列為國學經典,讓21世紀的大學生誠惶誠恐地去學習,不僅是個「笑話」,更讓人「痛心」。
  • 幼兒園開展《弟子規》教學的3大方法
    ,那麼,如何讓幼兒理解《弟子規》,將《弟子規》中的思想運用在實際生活中呢?陶行知先生說「生活即教育,做中教合一」將《弟子規》貫穿於幼兒的一日活動中,讓幼兒在潛移默化中,將教育於生活相融合,讓經典浸潤幼兒幼小的心靈。一、通過多種形式解讀《弟子規》。如何讓幼兒通過學習《弟子規》,理解《弟子規》中聖賢的教誨,針對幼兒的年齡特點,我園開展了豐富多樣的活動,以幫助幼兒解讀《弟子規》。
  • 幼兒園開展《弟子規》教學活動的3個方法
    我們將傳統經典故事典故融入孩子的《弟子規》誦讀活動中。多渠道地讓孩子接觸、幫助幼兒理解《弟子規》的思想核心是孝悌仁愛,講述了如何孝敬父母、尊兄愛弟、尊敬長輩,如何與同伴之間友好相處、待人接物有禮儀的行為規範,正是這個年齡段的孩子需要學會的,則會影響孩子的一生。2、將國學《弟子規》誦讀貫穿幼兒園的一日流程。學習《弟子規》培養孩子好的行為習慣包含孩子日常生活應遵守的各種規則。
  • 讀經典,品味人生——《弟子規》
    今天為大家說說古籍《弟子規》。《弟子規》原名《訓蒙文》,原作者李毓秀是清朝康熙年間的秀才。《弟子規》根據《論語》等經典編寫而成,集孔孟等聖賢的道德教育之大成,提傳統道德教育著作之綱領,是接受倫理道德教育的、養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讀物。
  • 幸福人生講座-細講《弟子規》 蔡禮旭老師主講  (第四十一集
    問:四歲的幼兒在家自學,落實了《弟子規》,還可以從哪些經典入門?  答:我們剛剛也有講到整個讀經典的順序,《三字經》上講得很清楚。《弟子規》最重要要重複提醒,一定要讓孩子扎紮實實紮下去,當他扎得愈深,這些經典就會跟他很相應。所以諸位朋友,讀書不是讀得多,最重要要用得出來,半部《論語》都可以治天下。我們為人父母看著孩子背很多經典,你更要注意到一點,他的行為有沒有端正?
  • 德行教育是最先進的教育
    中國當前的教育體制,屬於應試教育的體制,應試教育注重知識的學習,素質教育注重能力的培養,德行教育注重生命的蛻變。一個人知道很多反映他知識豐富,會演講證明他有這方面的能力。一個人通過演講去幫助別人、傳播智慧,那麼這個人就是有德行。吃飯是一種能力。
  • 李毓秀:弟子規
    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汙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11、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
  • 「夫孝,德之本也」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
    「夫孝,德之本也」 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第十九集 (上)▲康會長細講《弟子規》第十九集(上)回顧:康會長細講《弟子規》視頻精彩節選>今天我們繼續學習《弟子規》我們在上節課講到「出則悌」的第一句「兄道友,弟道恭;兄弟睦,孝在中。」
  • 今天我們怎樣讀《弟子規》
    目前的情況是,《弟子規》是「必讀」的「傳統文化經典」之一。然而,近日首都師範大學兼職教師、全國百佳幼兒園園長王立華發表了一篇文章《我們為什麼反對幼兒讀〈弟子規〉》,直指「《弟子規》從整體上來講封建糟粕多於精華。」這篇文章在網上引起激烈爭論,有人認為《弟子規》乃「君子之始」「孩童成長必要的精神資源」,也有人認為《弟子規》是違反現代教育理念的「威權教育」,孰是孰非,不一而足。
  • 《弟子規》裡體現出的挫折教育
    《弟子規》就解決了這個問題,體現了挫折教育。《弟子規》讓孩子擺正自己在家庭中的位置和社會上的角色,教育孩子要尊重家長,友愛兄弟姐妹,尊重老師,聽從老師的教誨等等,孩子平時說話辦事,給自己一個定位,做好自己的角色,這本來就是做人的一種責任和擔當。這種責任和擔當就滲透著挫折教育。
  • 弟子規全文及翻譯(二)
    唯德學 唯才藝 不如人 當自礪 若衣服 若飲食 不如人 勿生戚 聞過怒 聞譽樂 損友來 益友卻 聞譽恐 聞過欣 直諒士 漸相親 【譯文】:做人最要緊的是自己的道德、學問、才能和技藝,這些方面不如人家,就要不斷勉勵自己,盡力趕上。如果吃的、穿的不如人家,用不著憂愁悲傷。這不是什麼不光彩的事,因為做人最重要的是品德的修養。
  • 《弟子規》原文及翻譯
    二、《弟子規》入則孝《弟子規》「入則孝」是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侍。心即是心裏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
  • 《弟子規》全文及解釋
    二、《弟子規》入則孝(原文及譯文)  《弟子規》「入則孝」是學生主修的第一門課。入是在家。孝是善事父母,就是在家要善事父母。善事,一個是心,一個是侍。心即是心裏面念念不忘父母對我們的養育之恩,侍即是念念都要照顧到父母。我們能以這樣的心去做,就是善事父母,這是做人的根本。百善孝當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