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信公眾號:bjdzg80
[繁華靜處遇知音]
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我們回歸到道德上來,回歸到本性上來,把我們本性中的本善顯發出來。《弟子規》就是德行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礎教材。
《弟子規》這本書的原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秀才李毓秀。李先生根據《論語》的教導,編纂了一本《訓蒙文》來訓導兒童。後來經清朝的賈存仁先生再度改編,更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全文不長,總共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共一千零八十個字,念起來琅琅上口,很容易背誦。我們熟讀背誦以後,關鍵要在生活當中時時提得起來,要落實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當中,才能夠受用。
《弟子規》前面一小段是「總敘」,下面分別是以「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段落來標示的,七個段落共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文章末尾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句作為結論和勸勉。因此整篇文章為九個段落,總敘加結勸,中間七個段落。總敘就是全篇的總綱領,將整篇文章的宗旨為我們和盤託出。
「弟子規,聖人訓」,開宗明義就為我們講得很清楚。《弟子規》到底是什麼文章?它是聖人的訓導。哪一位聖人的訓導?孔老夫子的訓導。「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就源自《論語》,而《論語》則是孔老夫子的言行記錄,記載著這位至聖先師每天的生活行持。
因此《弟子規》不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它是聖賢的教誨,是聖人的訓導。它基本的原理原則,就是《三字經》開篇的八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八句話,概括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哲學理念。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人之初 ,性本善」。這個本善是我們本有的,是我們人的本來面目。本善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禮記.中庸》裡面有一句話,「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天命講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為創造的,所以這個性就是本性,動念、造作如果能夠合乎本性,就稱之為率性。
因此,率性就是循著本性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樣的行為就稱之為「道」。道,用現代話來講,就是自然法則,這個自然法則是本來就有的,不是人為去創造的。老子說這個道是宇宙本體,他在《清靜經》裡說,「大道無名,生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子認識到,宇宙有個本體,這個本體就是道。
其實,道也不是它本來的名稱,大道無名,沒有名字。它是宇宙的本體,生養著宇宙萬物。宇宙從哪裡來的?從這個道來的,道沒有形象,也沒有名號。老子說,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就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道」。因此,「道德」兩個字含義很深。「道」就是宇宙本體,就是儒家講的天命,就是性,本性。
聖人覺悟了,我們說他證道了。證道以後是什麼樣子?他的身心與道合而為一了,也就是與宇宙萬物合而為一了。沒有你我的分別了,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一切眾生,一切人,就是一個我。這種境界是聖人的境界,而且每一個人也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這個本性,每個人都能與道合而為一,只是我們還沒見「道」。
我們如何去見道?見道,確實不容易。不要說見道,就是體會一下也不容易。為什麼?因為道是無形無相的,說不出是個什麼樣子,它是寂然不動的。我們的身體器官,沒有辦法去接觸到,眼睛看不到,鼻子聞不到,耳朵聽不到,舌頭嘗不到,身體也不能夠接觸到,甚至我們的意識思維都沒辦法想像得到,更說不出來。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宇宙本體寂然不動。一動,就有了形相,這個形相就是「德」。
道德兩個字,道是本體,德是現相,它有形相出來了。心不動的時候就與道合而為一;心才動,一個念頭才起來,有了形相,就有德了。而這個德與道相應、相合。我們無法見道,但是我們能夠見德,何謂德?常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八德。這八德我們能見得到。孝養父母什麼樣?我們能夠知道,能夠體會得到。忠於祖國,熱愛人民什麼樣?我們也能體會得到。
所以,我們一般人雖不能夠見道,但是可以從德上去體會。只要循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來生活,做一個有德的人,我們必然有機會見道。
然而,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按照德去生活?這是因為我們有習氣,放逸慣了,從小又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造成現在一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道德相違背,因此不能見道。
要見道,關鍵是要接受聖賢的教育。《中庸》講,「修道之謂教。」「教」就是幫助我們從不良的習性,回歸到道德上來。《三字經》講「性相近」,本性是相同的,但是「習相遠」。有的人成為聖人,有的人是凡人。有的人幸福快樂,成聖成賢;有的人煩惱重重,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這些都是沒有接受教育的結果。
而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我們回歸到道德上來,回歸到本性上來,把我們本性中的本善顯發出來。
《論語》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志於道」,意思是立志要在道上。這個道是什麼?就是天命,就是本性,就是宇宙的本體。我們立志要見道,要證道,要回歸本性本善,要跟宇宙萬物合而為一,這就是聖人。
如何去做?要「據於德」,要依靠道德,這個德就是德行教育。《弟子規》就是德行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礎教材。它的目標是幫助我們證道,見道,最終成為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的聖人。所以,《弟子規》可不能小看它,小到能幫助你得到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業,大到能幫助你成聖成賢。
道和德,道是體,本體;現的相是德,體現的相是德相。這是從內在來講,表現在外就是「依於仁,遊於藝」。仁的根本還是道德,仁是什麼?愛人,對人有一顆真誠的愛心。仁和藝,都是道德的作用,所以君子要行仁,要學藝。為什麼?因為行仁學藝,就是回歸道德,就是恢復我們的本性本善。如何行仁?孔老夫子講,「力行近乎仁。」我們努力地去修學,按照聖賢教誨去做,這是力行。
力行,就與仁相近。對《弟子規》的每一句我們都要進行反省,認真地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每一句都要做到,不可以馬虎,這就是行仁。行仁當中,就在逐漸恢復道德,恢復本性了。
「藝」是指藝術,泛指才能、技藝。古人講六藝,所謂「禮樂射御書數」。現在我們說百工技能,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什麼事業,都是一門藝。工作當中,把我們的仁愛之心體現出來,把我們的道德表現出來,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文章來源: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平臺刪除)
吃素的這些好處,你都知道嗎?
人無所舍 必無所得
❤謝您的品讀!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分享本文給您親友,同時送去您的祝福~
如果您有好的文章請推薦給我們。我們將有選擇的在本公眾平臺分享,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好文章。感恩您!
推薦一個結緣法寶的好去處:居士亭流通處,可以結緣好多好的法寶!很多法寶都是免費的。點擊閱讀原文瀏覽一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