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於道,據於德,《弟子規》是德行教育的基礎教材

2021-02-08 聖賢教育改變命運

微信公眾號:bjdzg80

[繁華靜處遇知音]



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我們回歸到道德上來,回歸到本性上來,把我們本性中的本善顯發出來。《弟子規》就是德行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礎教材。






《弟子規》這本書的原作者,是清朝康熙年間一位秀才李毓秀。李先生根據《論語》的教導,編纂了一本《訓蒙文》來訓導兒童。後來經清朝的賈存仁先生再度改編,更名為《弟子規》。


《弟子規》全文不長,總共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共一千零八十個字,念起來琅琅上口,很容易背誦。我們熟讀背誦以後,關鍵要在生活當中時時提得起來,要落實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當中,才能夠受用。


《弟子規》前面一小段是「總敘」,下面分別是以「入則孝、出則弟、謹、信、泛愛眾、親仁、餘力學文」七個段落來標示的,七個段落共講了一百一十三樁事情。文章末尾以「勿自暴,勿自棄,聖與賢,可馴致」這句作為結論和勸勉。因此整篇文章為九個段落,總敘加結勸,中間七個段落。總敘就是全篇的總綱領,將整篇文章的宗旨為我們和盤託出。


「弟子規,聖人訓」,開宗明義就為我們講得很清楚。《弟子規》到底是什麼文章?它是聖人的訓導。哪一位聖人的訓導?孔老夫子的訓導。「孝弟,謹信,愛眾,親仁,學文」就源自《論語》,而《論語》則是孔老夫子的言行記錄,記載著這位至聖先師每天的生活行持。


因此《弟子規》不是一篇普通的文章,它是聖賢的教誨,是聖人的訓導。它基本的原理原則,就是《三字經》開篇的八句話,「人之初,性本善。性相近,習相遠。苟不教,性乃遷。教之道,貴以專。」這八句話,概括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哲學理念。





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人之初 ,性本善」。這個本善是我們本有的,是我們人的本來面目。本善具體地說,就是道德。《禮記.中庸》裡面有一句話,「天命之為性,率性之為道」,天命講的就是自然而然的,不是人為創造的,所以這個性就是本性,動念、造作如果能夠合乎本性,就稱之為率性。


因此,率性就是循著本性而起心動念、言語造作,這樣的行為就稱之為「道」。道,用現代話來講,就是自然法則,這個自然法則是本來就有的,不是人為去創造的。老子說這個道是宇宙本體,他在《清靜經》裡說,「大道無名,生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子認識到,宇宙有個本體,這個本體就是道。


其實,道也不是它本來的名稱,大道無名,沒有名字。它是宇宙的本體,生養著宇宙萬物。宇宙從哪裡來的?從這個道來的,道沒有形象,也沒有名號。老子說,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就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道」。因此,「道德」兩個字含義很深。「道」就是宇宙本體,就是儒家講的天命,就是性,本性。


聖人覺悟了,我們說他證道了。證道以後是什麼樣子?他的身心與道合而為一了,也就是與宇宙萬物合而為一了。沒有你我的分別了,我就是宇宙,宇宙就是我,一切眾生,一切人,就是一個我。這種境界是聖人的境界,而且每一個人也都能達到這種境界,因為「人之初,性本善」。每個人都有這個本性,每個人都能與道合而為一,只是我們還沒見「道」。





我們如何去見道?見道,確實不容易。不要說見道,就是體會一下也不容易。為什麼?因為道是無形無相的,說不出是個什麼樣子,它是寂然不動的。我們的身體器官,沒有辦法去接觸到,眼睛看不到,鼻子聞不到,耳朵聽不到,舌頭嘗不到,身體也不能夠接觸到,甚至我們的意識思維都沒辦法想像得到,更說不出來。所以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道,宇宙本體寂然不動。一動,就有了形相,這個形相就是「德」。 

 

道德兩個字,道是本體,德是現相,它有形相出來了。心不動的時候就與道合而為一;心才動,一個念頭才起來,有了形相,就有德了。而這個德與道相應、相合。我們無法見道,但是我們能夠見德,何謂德?常講「孝悌忠信禮義廉恥」為八德。這八德我們能見得到。孝養父母什麼樣?我們能夠知道,能夠體會得到。忠於祖國,熱愛人民什麼樣?我們也能體會得到。


所以,我們一般人雖不能夠見道,但是可以從德上去體會。只要循著「孝悌忠信禮義廉恥」這八德來生活,做一個有德的人,我們必然有機會見道。


然而,為什麼我們沒有辦法按照德去生活?這是因為我們有習氣,放逸慣了,從小又沒有接受良好的教育,造成現在一切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與道德相違背,因此不能見道。


要見道,關鍵是要接受聖賢的教育。《中庸》講,「修道之謂教。」「教」就是幫助我們從不良的習性,回歸到道德上來。《三字經》講「性相近」,本性是相同的,但是「習相遠」。有的人成為聖人,有的人是凡人。有的人幸福快樂,成聖成賢;有的人煩惱重重,最後落得個身敗名裂,這些都是沒有接受教育的結果。


而教育的目標,就是讓我們回歸到道德上來,回歸到本性上來,把我們本性中的本善顯發出來。


《論語》講「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儒家教育思想的一個概括。「志於道」,意思是立志要在道上。這個道是什麼?就是天命,就是本性,就是宇宙的本體。我們立志要見道,要證道,要回歸本性本善,要跟宇宙萬物合而為一,這就是聖人。





如何去做?要「據於德」,要依靠道德,這個德就是德行教育。《弟子規》就是德行教育非常重要的基礎教材。它的目標是幫助我們證道,見道,最終成為與天地萬物合而為一的聖人。所以,《弟子規》可不能小看它,小到能幫助你得到幸福的人生、成功的事業,大到能幫助你成聖成賢。


道和德,道是體,本體;現的相是德,體現的相是德相。這是從內在來講,表現在外就是「依於仁,遊於藝」。仁的根本還是道德,仁是什麼?愛人,對人有一顆真誠的愛心。仁和藝,都是道德的作用,所以君子要行仁,要學藝。為什麼?因為行仁學藝,就是回歸道德,就是恢復我們的本性本善。如何行仁?孔老夫子講,「力行近乎仁。」我們努力地去修學,按照聖賢教誨去做,這是力行。


力行,就與仁相近。對《弟子規》的每一句我們都要進行反省,認真地落實到自己的生活中,每一句都要做到,不可以馬虎,這就是行仁。行仁當中,就在逐漸恢復道德,恢復本性了。


「藝」是指藝術,泛指才能、技藝。古人講六藝,所謂「禮樂射御書數」。現在我們說百工技能,無論從事什麼行業,什麼事業,都是一門藝。工作當中,把我們的仁愛之心體現出來,把我們的道德表現出來,就是「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文章來源:網絡 (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平臺刪除)

 吃素的這些好處,你都知道嗎?

人無所舍 必無所得

謝您的品讀!贈人玫瑰,手留餘香,

分享本文給您親友,同時送去您的祝福~

如果您有好的文章請推薦給我們。我們將有選擇的在本公眾平臺分享,使更多的人享受到好文章。感恩您!

推薦一個結緣法寶的好去處:居士亭流通處,可以結緣好多好的法寶!很多法寶都是免費的。點擊閱讀原文瀏覽一下吧

相關焦點

  • 幼兒德行教育,從《弟子規》說起
    其實,教育孩子最主要的還是在於父母,尤其是在修養德行方面。現在學校則是更多地在教孩子知識。我們中國當代教育,採用了西方的分科教育制度,但是很多學生卻出現了偏科,甚至有德之不修的現象。反觀古代教育,學生們學習四書五經六藝,卻文武雙全,上知天文下曉地理。
  • 有感於孔子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大概含義是,做人要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確實把握德行修養,絕不背離人生正途。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應問「道」,問「德」,問「仁」,有此「三問」,方能自律自省自警、慎獨慎己慎微。 問「道」立志。「道」在這裡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人生理想,做什麼樣的事情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要有什麼樣的「道」。
  • 《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要立志求道,立足於德,行事靠仁,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這段話是孔子要求學生要做到的。孔子認為做人應該立志高遠,以美好的德行作為處事的依據。
  •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
    孔子是春秋戰國時期著名的思想家、教育家,被後人稱為教育的鼻祖。「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為學要求,這句話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我們今天的企業行為中,亦有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
  •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精品推薦)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等字解。何晏註: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據,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據。依,倚也。仁者功施於人,故可倚。藝,六藝也,不足據依,故曰遊。「德」。邢疏:德者,得也。
  • 浙江畫院|羅小珊: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已經認識到並正進入忠於內心的創作,不盲目跟風追求時尚,也不那麼看重眼前利益,進入隨心所欲的創作,像孔子說的那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雖然「遊於藝」的超然與灑脫看起來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鄭重其事、認真嚴肅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裡,實際上這是舉重若輕。凡做大事業,沒有這種超然的態度,寸步難行。
  • 中英對照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今日選句 《論語》: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最新備課:五年級傳統文化 第二課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五年級傳統文化第二課《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一、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意義,譯文及要表達的感情。二、教學準備:課件三、教學過程:1.讀原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1)學生自讀(2)同桌互讀(3)指名讀(4)齊讀
  •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從洛神賦到蘭亭序
    柯小剛:字如之,號無竟寓,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道裡書院山長士人書畫所為何事?孔子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可以作為最簡要的回答。
  • 「志道據德 依仁遊藝」——孔子研究院的東西石坊
    東坊題字「志道據德」,西坊題字「依仁遊藝」。「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朱熹曾對此句作詳盡闡述,認為「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慾不行;遊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
  • 重藝而輕道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
    那麼道和德是什麼關係呢?道的實踐需要德,德的履行需要遵循道的規律。我們行道而得之於心,就稱為德。
  • 「國學教育」看金華
    「國學教育」是一種綜合素養在著力踐行「國學教育」的倪軍健看來:「國學」是中華民族的偉大瑰寶,「國學教育」更應該融入到現代教育當中,要將「國學教育」與「義務教育」相融合,真正培養學生「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綜合素養。
  • 弟子規全文解釋—弟子規全文翻譯
    」免費關注,每天10分鐘成為自己家庭的教育顧問。凡道字 重且舒 勿急疾 勿模糊 彼說長 此說短 不關己 莫閒管 見人善 即思齊 縱去遠 以漸躋 見人惡 即內省 有則改 無加警 【譯文】:說話的時候,吐字要清楚、緩慢,不能講得太快,也不能講得含糊不清,使人家聽不明白。東家說長,西家說短,別人的是非很難弄清楚;與自己的正經事沒有關係的,不要去多管。否則,不但攪亂了別人,也有損自己的德行。
  • 弟子規該不該讀,怎麼讀?
    兩天後,校長通過班主任透露給牛牛母親這樣的信息——她也不理解:現在小學推廣國學有些「瘋」,還要評比要考試,有時候讓老師和學校不知所措。最後牛牛父母與校方達成了妥協:校本課程不變,但目前牛牛可以不背《弟子規》。不過,有一條評論引起了牛牛母親的思考——「說起問題,中小學教材的問題不比《弟子規》少,難道你要把中小學教材都反掉嗎?」
  • 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是什麼?有餘力則學文,「弟子規」給出了答案
    教育孩子也是一樣,作為父母一定要知道什麼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什麼是次要任務。說到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或許很多家長就會發出這樣的疑問。讓孩子學習科學文化知識,難道就不是教育孩子的首要任務?對於這個問題,「弟子規」早就給出了答案。在總序裡就有這樣的描述:「弟子規,聖人訓;首孝弟,次謹信。
  • 葫蘆島84歲老人手抄《弟子規》教育晚輩人
    臥室內有兩張小方桌,一張桌子上擺滿了書,而另一張桌子就是徐功喜手抄《弟子規》的地方。徐功喜小時讀過私塾,對於《弟子規》、《大學》、《中庸》等國學有很深刻的領悟。他18歲開始從事教育工作,曾任勝利小學黨支部書記,執教43年。退休之後,為了傳承傳統文化,徐功喜在社區開設了露天孝道講堂,黑板報上每天都更換積極向上的內容,對社區的居民起到潛移默化的作用。
  • 蔡禮旭:《弟子規》裡面沒有愚孝
    學完以後,這個教務主任非常難得,回去以後,並沒有用她的行政權去要求其他的老師,反而是先找兩三個志同道合的老師,然後一起來學習、研討。後來就在這三個班級開始教導學生、這些小朋友《弟子規》,教他們孝道,教他們對人的恭敬。 一二個月之後,學校這幾班的同學就變化很大,對人彬彬有禮,哪個面貌都轉得非常的和善。而這個女校長就感覺到了,來了解情況,為什麼這幾班的孩子特別乖?
  • 國學創智遊戲《弟子規》在上海推出,用生動情景傳授做人做事
    這是一款獨闢蹊徑的APP,用生動有趣的情境遊戲和孩子熟悉的生活場景,演繹《弟子規》中適合幼兒德行養成的精選語段。溫馨童趣的美術畫面,融合神秘的場景彩蛋、複習關卡和小劇場,為2-10歲年齡段的孩子提供了多元化的遊戲和學習選擇,倡議親子共讀。
  • 李毓秀:弟子規
    自己的名聲德行受損,必然會令父母蒙羞受辱。所以,應該謹言慎行,不要讓自己的名聲和德行無端受損,更不要去做那種傷風敗俗,自汙名聲,自賤德行的事情。 11、父母對我們態度慈愛的時候,孝敬父母恭順父母不是什麼難事;父母對我們態度不好,批評我們,埋怨我們,或者惡聲惡氣,厭惡我們,憎恨我們,打罵我們,甚至動刀動槍殺害我們,還能對父母心存孝意,才是難能可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