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備課:五年級傳統文化 第二課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2020-12-12 慧卿詩教

五年級傳統文化

第二課《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一、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意義,譯文及要表達的感情。

二、教學準備:課件

三、教學過程:

1.讀原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1)學生自讀

(2)同桌互讀

(3)指名讀

(4)齊讀

2.學生談感受:

(1)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

(2)同桌內小組內談自己的感受。

(3)老師小結。

3.學生談感受:

(1)通過朗讀你知道了什麼?

(2)同桌內小組內談自己的感受。

(3)老師小結。

4.出示譯文。

可以解釋為形而上道,就是立志要高遠,要希望達到的境界。這個「道」就包括了天道與人道,形而上、形而下的都有。這是教我們立志,最基本的,也是最高的目的;「據於德」:立志雖要高遠,但必須從人道起步。所謂天人合一的天道和人道是要從道德的行為開始;「依於仁」,指依傍於仁,也就是說道與德如何發揮; 「遊於藝」:「遊戲」的「遊」是「辵」旁,這裡是水旁的「遊泳」的「遊」,「遊於藝」的藝包括禮、樂、射、御、書、數等六藝。

(1)學生自讀譯文

(2)小組內交流。

5、知行合一:如何做一個品行與能力全面發展的人?

四拓展背誦。

(1)對子互背

(2)展示背誦

(3)全班齊背

(4)明道喻理:<名句賞析>

(5)談感受:你學到了怎樣的精神?你應該怎麼做?

五: 教學反思:

小組合作分工不夠嚴密,個別學生朗讀不夠熟練。

相關焦點

  • 浙江畫院|羅小珊: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對羅小珊來說,作畫仍是欲罷不能的遊戲,「因為生性喜歡龐雜的場面,所以移山填海,不破不立,往往仿佛作到一個完滿就被我解構,插進了另外的因素,又生發下一個可能」,「真可謂驚心動魄,狼煙四起,往往一塊地界安頓了那裡又要開闢第二戰場,真是不亦樂乎。」
  •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為學要求,這句話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我們今天的企業行為中,亦有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志於道」,是孔子要求學生要有遠大的志向,要立志於追求形而上之大道。「志於道」在現代亦有非常的勵志意義。人活著不可以苟安於一時,只滿足於現狀,滿足於物質享受。
  • 中英對照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今日選句 《論語》: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譯文:孔子說:「立志於做人的大道,據守於德的要求,遵循於仁的精神,遊習於六藝之中。」
  •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精品推薦)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等字解。何晏註: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據,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據。依,倚也。仁者功施於人,故可倚。藝,六藝也,不足據依,故曰遊。「德」。邢疏:德者,得也。
  • 有感於孔子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大概含義是,做人要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確實把握德行修養,絕不背離人生正途。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應問「道」,問「德」,問「仁」,有此「三問」,方能自律自省自警、慎獨慎己慎微。 問「道」立志。「道」在這裡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人生理想,做什麼樣的事情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要有什麼樣的「道」。
  •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從洛神賦到蘭亭序
    柯小剛:字如之,號無竟寓,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道裡書院山長士人書畫所為何事?孔子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可以作為最簡要的回答。在傳統士人生活中,藝事無論大小(大至經藝,小至詞賦)都是要「遊」的:只有在寬裕從容的「優遊涵泳」狀態中,才能打開學習和創作傳統藝術的空間,找到貼合的節奏感。《周易》所謂「寬以居之,仁以行之」(《乾》九二文言傳),《禮記•學記》所謂「藏焉修焉、息焉遊焉」,都含有這個意思。
  • 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據於德是目標,依於仁是原則,遊於藝是方法。何謂德?德是天道在萬物中的體現,世間每一物都有其德,而這些德都是道的不同表現形式。何謂仁?仁是覺察,善與人同,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也是人類修德過程中必須秉持的原則。遊於藝是方法,是要求我們學習藝的過程中既要專注用心又要放下執著。
  • 志於道,據於德,《弟子規》是德行教育的基礎教材
    教之道,貴以專。」這八句話,概括了中國傳統教育的哲學理念。首先,我們必須要承認「人之初 ,性本善」。這個本善是我們本有的,是我們人的本來面目。本善具體地說,就是道德。每個人都有這個本性,每個人都能與道合而為一,只是我們還沒見「道」。我們如何去見道?見道,確實不容易。不要說見道,就是體會一下也不容易。為什麼?因為道是無形無相的,說不出是個什麼樣子,它是寂然不動的。
  • 《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要立志求道,立足於德,行事靠仁,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這段話是孔子要求學生要做到的。孔子認為做人應該立志高遠,以美好的德行作為處事的依據。
  • 「志道據德 依仁遊藝」——孔子研究院的東西石坊
    孔子研究院由中國科學院院士、工程院院士、清華大學教授吳良鏞先生規劃設計,建築風格充分體現了孔子思想文化內涵。走進孔子研究院,經甬道,過泮橋,迎面可以看到兩座魏然挺立的石坊,以中心廣場的闢雍高臺為中心,相對而立。東坊題字「志道據德」,西坊題字「依仁遊藝」。「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傳統文化教育要多些身體力行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這是我國偉大的教育家、思想家孔子給世人為人、為學定下的基本標準。千百年來,這樣的標準作為我國優秀的傳統文化被不斷地傳承下來,即便是在今天也同樣具有推廣的價值和存在的意義。
  • 【傳統文化】什麼是溫良恭儉讓
    在古代,隨著儒家思想的傳播並佔據統治地位,溫良恭儉讓被稱為「君子五德」,與「仁義禮智信」一樣,是儒家思想的精髓。孔子是自己修養聖明而自然了知,就像一塊純淨的而雕琢精美的玉,呈現於人們面前,同時具有全息記載人事的一切功能一樣。  大成儒家歷來直指做事的核心和元始,就是做人。
  • 【畢業季】陳文琦:傳統文化學會的「活化石」
    「唯一不變的,是對山師傳統文化學會的熱愛。」  自2012年春季,山師傳統文化學會創社以來,陳文琦已和這個社團走過7載春秋。2013年的「百團大戰」時,一直對傳統文化喜愛的他斷然決定加入該社團。從此,他就與傳統文化學會開啟了不解之緣。2014年,他接過了社團發展的接力棒。作為負責人,他組織和開展了一系列活動,吸引了更多同學加入協會,一起共讀聖賢書,分享、討論先哲經典。
  • 王陽明講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百工技藝,各行各業,都以志為本,如果自己年紀已經不小,卻感覺自己沒什麼成就,是否該反思一下聖人之言,自己是否曾經立過志,是否為曾經的志向付出行動,努力程度又如何呢?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忨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 北京師範大學教授:傳統文化教育需要分級教材
    比如,在認識上,學校與社會教育尚未很好地理解傳統文化的深刻內涵及其教育價值。有的將傳統文化簡單等同於「四書五經」,有的將傳統文化教育等同於講歷史知識,有的將傳統文化簡化為民俗民風、傳統節日、民間藝術等,缺乏對傳統文化中蘊含的民族精神、道德情操、人文涵養的闡釋。更重要的是,我們的教育對文化傳承與創新的理解還不到位。
  • 【師者有道】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
  • 【杏壇至道 木鐸金聲】白銀市實驗中學高三語文備課組簡介
    我校高三語文備課組由劉莉莉、潘一飛、陸世禹、楊宗文和王世泰五位老師組成,這是一個底蘊深厚、激情洋溢、精誠團結的優秀團隊。五位老師始終堅守著對語文教育的理想和信念——初心不改,務實執著,情懷不老!他們言傳身教,潤物育人,於潛移默化中教給了學生一身能說會寫的知識,一雙明辨是非的慧眼和一腔志存高遠的胸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