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師者有道】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

2021-02-08 哈爾濱市繼紅小學校

 "海納百川,有容乃大;必立千仞,無欲則剛。"這是林則徐題蘇軾的自勉聯。意思是做人要有大海一樣的胸懷,從而形成超常的大氣。這不僅是一種境界,更是一種師德。


我是一名小學教師,幾十年的教師生涯,讓我面對了幾百名的小學生。由於種種原因,不論是他們的家庭條件,還是他們的智商和學習成績,都參差不齊。對落後的學生,我從來不比睥睨他們,相反,我會給他們更多的關愛。因為我懂得,雪中送炭比錦上添花更重要。


"上善若水"選自老子的《道德經》。意思是做人要像水那樣滋潤萬物,但不與萬物爭高下。這也是一種師德。我當了三十多年的小學班主任,但我從來不覺得低人一等,因為我的工作得到了學生家長的認可,也受到了上級領導的好評。對待學生,只要他們有困難,我就幫助;對待工作,我勤勤懇懇,兢兢業業。


學生以學為主,這是本。育人以善為先,這是根。在我的工作中,始終把德育教育放在第一位!因為我知道,學習落後,將來可以補,可一旦形成了不好的道德品質,則很難改變!


教育是全社會的事。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就很難培養出優秀的學生。因此,我常與學生家長溝通,協助他們搞好家庭教育。清代養生專家石成金提出了一個"德可延年"之說。他認為,雖然思想品德與人的身體沒有直接的因果關係,但高尚的思想品德可以使人保持一個良好的心態,從而有利於人的身心健康。我覺得他說的很有道理。


總之,加強對學生的思想品德教育,是師道之本,這會讓學生受益終生。


相關焦點

  •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為學要求,這句話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我們今天的企業行為中,亦有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志於道」,是孔子要求學生要有遠大的志向,要立志於追求形而上之大道。「志於道」在現代亦有非常的勵志意義。人活著不可以苟安於一時,只滿足於現狀,滿足於物質享受。
  • 中英對照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今日選句 《論語》: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譯文:孔子說:「立志於做人的大道,據守於德的要求,遵循於仁的精神,遊習於六藝之中。」
  • 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據於德是目標,依於仁是原則,遊於藝是方法。何謂德?德是天道在萬物中的體現,世間每一物都有其德,而這些德都是道的不同表現形式。何謂仁?仁是覺察,善與人同,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也是人類修德過程中必須秉持的原則。遊於藝是方法,是要求我們學習藝的過程中既要專注用心又要放下執著。
  • 浙江畫院|羅小珊: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已經認識到並正進入忠於內心的創作,不盲目跟風追求時尚,也不那麼看重眼前利益,進入隨心所欲的創作,像孔子說的那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雖然「遊於藝」的超然與灑脫看起來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鄭重其事、認真嚴肅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裡,實際上這是舉重若輕。凡做大事業,沒有這種超然的態度,寸步難行。
  • 最新備課:五年級傳統文化 第二課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五年級傳統文化第二課《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一、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意義,譯文及要表達的感情。二、教學準備:課件三、教學過程:1.讀原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1)學生自讀(2)同桌互讀(3)指名讀(4)齊讀
  •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精品推薦)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等字解。何晏註: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據,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據。依,倚也。仁者功施於人,故可倚。藝,六藝也,不足據依,故曰遊。「德」。邢疏:德者,得也。
  •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從洛神賦到蘭亭序
    柯小剛:字如之,號無竟寓,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道裡書院山長士人書畫所為何事?孔子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可以作為最簡要的回答。
  • 有感於孔子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大概含義是,做人要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確實把握德行修養,絕不背離人生正途。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應問「道」,問「德」,問「仁」,有此「三問」,方能自律自省自警、慎獨慎己慎微。 問「道」立志。「道」在這裡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人生理想,做什麼樣的事情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要有什麼樣的「道」。
  • 志於道,據於德,《弟子規》是德行教育的基礎教材
    老子說這個道是宇宙本體,他在《清靜經》裡說,「大道無名,生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子認識到,宇宙有個本體,這個本體就是道。其實,道也不是它本來的名稱,大道無名,沒有名字。它是宇宙的本體,生養著宇宙萬物。宇宙從哪裡來的?從這個道來的,道沒有形象,也沒有名號。老子說,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就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道」。因此,「道德」兩個字含義很深。
  • 《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要立志求道,立足於德,行事靠仁,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這段話是孔子要求學生要做到的。孔子認為做人應該立志高遠,以美好的德行作為處事的依據。
  • 王陽明講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百工技藝,各行各業,都以志為本,如果自己年紀已經不小,卻感覺自己沒什麼成就,是否該反思一下聖人之言,自己是否曾經立過志,是否為曾經的志向付出行動,努力程度又如何呢?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忨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 「志道據德 依仁遊藝」——孔子研究院的東西石坊
    東坊題字「志道據德」,西坊題字「依仁遊藝」。「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朱熹曾對此句作詳盡闡述,認為「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慾不行;遊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
  • 淺談道 | 內聖外王(中)
    文/風中煙語大家好,本系列我們將為大家講述道的概念以及道的特點。
  • 學問之道,在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孔子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立志於弘道,心中依據於仁德,「遊於藝」就是用技藝才能來實現弘道的使命,這與知行合一的人格追求本是同根同源,是對生命的高度嚮往。一談起學以致用,有人會覺得驚訝,這不就是當代的實用主義嗎?
  • 談各言爾志
    談各言爾志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叫志向,志,在南朝.梁大同年間,由顧野王編撰的《玉篇》裡解釋為「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