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風中煙語
大家好,本系列我們將為大家講述道的概念以及道的特點。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把複雜的理論儘量結合普通人日常可以認知的道理,來指導生活。
然後去除繁瑣的長篇大論,以獨特的分段,和言簡意賅的敘述,讓您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滿足你快節奏、碎片化學習的需求。
這符合易經的要求:易則易知,簡則易行。文章由基礎到複雜,由個體到整體,由表及裡,由內及外,由近及遠,為您一一梳理。
全文共6篇,分為9節。今天為您講述第五篇(中):通過內聖外王,繼續為您講述道的整體性。
何為「內聖外王」?這個可以參考孔聖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與道連通,立志合道。譬如大字,寫法是「人」+「一」。其中,「一」代表一切,也可以代表道,人能與一連通,就是大。
在《老子》中,道也叫「大」(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而能與道相合連通,在人類世界,這就是聖。
道是一,包含一切的時空情況。對於人類來說,想了解完整的道,根本不可能,只能根據德來指導。
德者,道之用,道的表現形式,叫德。一切做法只有依據德,才能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進。
有了志於道的智慧,以及據於德的能力,如果僅僅是考慮自己,妄求成仙成佛,這並不是聖人所推崇的。
「仁」字,由「人」和「二」組成。「二」代表不只有自己,還要有他人,包括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因為每個人能降臨到這個世界,都不可能是只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做到的。而仁者,就是要不僅僅自己好,還要大家都好才行。
就如孔聖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社會養育了自己,自己就要把所學貢獻回社會,帶領自己周圍的人都好起來,才是有道之人。
了解「仁」,首先要從「儒」入手比較好理解。「儒」字,「人」+「需」為「儒」,人之所需是什麼?是吃飯嗎?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假如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吃飯,那就和動物無異。
儒的寫法如下:
在金文中,「儒」字是一個「大」字,周圍有4個小點。「大」字前面講了,就是能與道相合連通的人,而四個分散小點,就代表碎片化的事物。
人是群居動物,如果分散化,各自分隔獨立,是會陷入困境無法存活的,四個小點也可以代表分散化的人。
所以「儒」字的含義就是:與道相合連通的人,將碎片化的事物或分散化的人整合起來,以此來帶領大家長久的生存發展。就如,天行健,自強不息一般的有持續性。
四個小點在腰間的位置,被保護的很好。就如,地勢坤,厚德載物一般的有包容性。
儒的含義太大了!人類社會是需要協作才能存活的,但每個人又有各自的利益訴求。
如何能把眾人聯合起來,既滿足整體利益,又滿足個體利益,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而人類這個協作的功能,才是人類的必需品。
《論語·顏淵》有論述: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可見,防禦,吃飯,都不如人類協作重要。沒有協作,人類將退化為動物,而信用就是能協作的條件之一。
由此可以知道「仁」的內涵,就是通過人之所需的「道德仁義禮智信」等人類社會的協作必需品,將分散化的人連通起來,整合起來。
這樣才能不斷的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持續性發展,生生不息。
中國五千年能夠延續發展,就是因為有這種文化和這種人的存在。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風中煙語,曾老師鐵粉,接觸《易經的奧秘》後,一發不可收拾,學習曾師經典目前已經有10年。希望可以像曾師一樣,將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並發揚光大!
【徵稿啟事】
專欄投稿,請聯繫微信:shutongxiaoyi。
鼓勵作者,真誠讚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