淺談道 | 內聖外王(中)

2021-02-19 曾仕強

文/風中煙語

大家好,本系列我們將為大家講述道的概念以及道的特點。

以深入淺出的方式,把複雜的理論儘量結合普通人日常可以認知的道理,來指導生活。

然後去除繁瑣的長篇大論,以獨特的分段,和言簡意賅的敘述,讓您在獲得知識的同時滿足你快節奏、碎片化學習的需求。

這符合易經的要求:易則易知,簡則易行。文章由基礎到複雜,由個體到整體,由表及裡,由內及外,由近及遠,為您一一梳理。

全文共6篇,分為9節。今天為您講述第五篇(中):通過內聖外王,繼續為您講述道的整體性。

何為「內聖外王」?這個可以參考孔聖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與道連通,立志合道。譬如大字,寫法是「人」+「一」。其中,「一」代表一切,也可以代表道,人能與一連通,就是大。

在《老子》中,道也叫「大」(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而能與道相合連通,在人類世界,這就是聖。

道是一,包含一切的時空情況。對於人類來說,想了解完整的道,根本不可能,只能根據德來指導。

德者,道之用,道的表現形式,叫德。一切做法只有依據德,才能達到人與人,人與自然的和諧共進。

有了志於道的智慧,以及據於德的能力,如果僅僅是考慮自己,妄求成仙成佛,這並不是聖人所推崇的。

「仁」字,由「人」和「二」組成。「二」代表不只有自己,還要有他人,包括除自己以外的所有人。

因為每個人能降臨到這個世界,都不可能是只靠自己一個人的力量做到的。而仁者,就是要不僅僅自己好,還要大家都好才行。

就如孔聖所言「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社會養育了自己,自己就要把所學貢獻回社會,帶領自己周圍的人都好起來,才是有道之人。

了解「仁」,首先要從「儒」入手比較好理解。「儒」字,「人」+「需」為「儒」,人之所需是什麼?是吃飯嗎?

人吃飯是為了活著,而活著不是為了吃飯,假如人活著的目的是為了吃飯,那就和動物無異。

儒的寫法如下:

在金文中,「儒」字是一個「大」字,周圍有4個小點。「大」字前面講了,就是能與道相合連通的人,而四個分散小點,就代表碎片化的事物。

人是群居動物,如果分散化,各自分隔獨立,是會陷入困境無法存活的,四個小點也可以代表分散化的人。

所以「儒」字的含義就是:與道相合連通的人,將碎片化的事物或分散化的人整合起來,以此來帶領大家長久的生存發展。就如,天行健,自強不息一般的有持續性。

四個小點在腰間的位置,被保護的很好。就如,地勢坤,厚德載物一般的有包容性。

儒的含義太大了!人類社會是需要協作才能存活的,但每個人又有各自的利益訴求。

如何能把眾人聯合起來,既滿足整體利益,又滿足個體利益,是一件非常複雜的事情。而人類這個協作的功能,才是人類的必需品。

《論語·顏淵》有論述:子貢問政。子曰:「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三者何先?」曰:「去兵。」子貢曰:「必不得已而去。於斯二者何先?」曰:「去食。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

可見,防禦,吃飯,都不如人類協作重要。沒有協作,人類將退化為動物,而信用就是能協作的條件之一。

由此可以知道「仁」的內涵,就是通過人之所需的「道德仁義禮智信」等人類社會的協作必需品,將分散化的人連通起來,整合起來。

這樣才能不斷的適應環境的變化,從而持續性發展,生生不息。

中國五千年能夠延續發展,就是因為有這種文化和這種人的存在。

(未完待續.)

作者簡介:

風中煙語,曾老師鐵粉,接觸《易經的奧秘》後,一發不可收拾,學習曾師經典目前已經有10年。希望可以像曾師一樣,將傳承中華文化為己任,並發揚光大!

【徵稿啟事】

專欄投稿,請聯繫微信:shutongxiaoyi。

鼓勵作者,真誠讚賞!

相關焦點

  • 道家的修身養性即是內聖外王之道
    莊子哲學中的最高境界,那就是得道者,也就是大宗師。就是無為、自然、隨緣、不用人心幹擾道。而道家有一種說法,叫做內聖外王。說的是內在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後,外在就自然出現了一種無所不勝的狀態。這種外在的狀態,也被稱為外王。
  • 解讀丨「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有感於「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主張要「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雖然「內聖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獻中提出,但是這一思想卻是儒家一貫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經世路向。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
  • 《大學》的歷史地位很重要,三綱領、八條目,是成就內聖外王之道
    《大學》的歷史地位 大學原本只是《禮記》中的一篇。根據相關的考證,為子思的老師曾子所作,但沒有確切的證據。大學開篇即提出「三綱領」,大學之道在明明德,在親民,在止於至善,這裡所說的明明德,指的是光明其道德的意思,親明本來應該是「新民」,而這裡的「新」只能從道德上來講。這兩條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即他們都在講一個人如何能夠修行,達到內聖的境界。而「至善」的意思較為寬泛,不僅包含道德,也包含政治操作,即所謂的外王,所以大學的三綱領,實質上強調的是一個內聖外王之道。
  • 陳焰老師:什麼是內聖外王?
    先秦·莊周《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它是一個層次的問題。首先「外王」是戰勝別人戰勝自己。但是戰勝別人在中國文化有兩個層面,一個叫「霸道」,這個像西方人做的這一套,戰勝別人我就贏了,我就有更好的生活。
  • 到底什麼是「內聖外王」
    【正文共:1254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在儒家傳統的哲學裡,一直都有「內聖外王」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遊陽明洞,學《陽明心學》,做內聖外王的校長
    這個環節持續了兩個小時,大家對這位傳奇聖人認識千差萬別:有的讀了幾十本關於王陽明的書的;有的知道個王陽明觀點--知行合一的;有的參加這次活動才第一次查了一下信息的;還有一位校長家屬以為王陽明是現在市場中的一位老師,他講的一個真實笑話:臨行前向朋友們說自己要去貴州的陽明洞遊學,答應給每位朋友帶一本王陽明的書回去,並且承諾,一定要找王陽明老師親筆籤名。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儒家的內聖外王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內聖外王。簡單地說,內聖指個人內在的修養和高尚品格的形成;外王就是外在的事功。自孔子以降,儒家聖賢們都把內聖外王作為理想的人格典範。
  • 內聖外王到底是什麼意思?
    《寬恕的道場》系列文章匯總《寬恕之路》系列文章匯總今天是公眾號開通第876天,原創發文第1567篇第一屆(蘇州)奇蹟圓桌論壇發起倡議書(草)內聖外王到底是什麼意思這就是內聖外王的真正內涵。一個人想要成功,就要先自我陶造、學習進化迭代,修行到達「內聖」之境。其它的,就不需要他操心掛慮了。其它的都是都是隨之而來的,是天律管轄的,是符合大道的。 所以,我們看名人傳記,就是再濾過一切的形式,一切的閃閃發光的標籤、故事、劇情,重新聚焦在內涵上,聚焦在一個人的自我成長、修行、進化、迭代、形成、成為上。
  • 【內聖外王】-做官要有大智慧!
    我覺得要學他會「內聖外王」。內聖外王是什麼涵意呢?內聖,就是內在的覺悟;外王,就是要用好內在的覺悟。意思是說,是你的心裡要有覺悟,而且在外面還要跟大家打成一片,不能光內心有覺悟而生活中不管不顧。如何才能達到「內聖外王」的至善境界呢?民間有一種說法:做官要學曾國藩,從商要學胡雪巖,做人要學杜月笙!那為什麼做官要學曾國藩呢?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宋代開始儒學就受到了道教和佛教的影響,其中陰陽五行八卦等等都開始流行,求道和求知也是儒家中的內容了,王守仁吸取了很多道教思想於是對於陸九淵的心學頗為贊同。陽明心學中關於道教,關於天人合一的內容非常多。所以這樣一個追求自然的學派當然反對朱熹的事必格物,追求至理,追求天理的理學綱要。
  • DAY20修內聖外王的五善思維:善閉
    昨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了五善思維中的第三個善,善數不用籌策。有時,越是醉心於算計謀劃,越是可能失算與失敗。人一旦包藏妒忌心、算計心,無論他包裹得多嚴密、多隱蔽,但他內在的思維波都會散發出一股股黑色的光芒,聯接著黑色時空的殺氣騰騰,最終必將親手把自己毀滅或墜入非人的地獄深淵……人生不要過於聰明算計,順其自然,簡單真誠,盡心盡力,敦厚踏實才能得到上天護佑。
  • 由內而外,內聖外王
    一個人在進入社會之前的學習只是為將來的學有所用進行必要的基礎知識儲備,真正能直接自我受益和服務於社會的知識和經驗是在工作和社會歷練中不斷累積的。李安平以自己的親身經驗深刻理解企業作為社會課堂的巨大作用。因此,振東除了將做好產品作為企業的首要責任之外,認為培養人才是企業的另一大本職工作。
  • 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2018國考】淺談資料分析中的增長率計算
    【導讀】華圖國家公務員考試網同步寧夏華圖發布: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2018國考】淺談資料分析中的增長率計算,詳細信息請閱讀下文!> 相關閱讀推薦:2018年國家公務員報名時間|報考指導|報名入口|職位表|大綱解析|2018年國家公務員筆試輔導班|2018年國家公務員考試公告 淺談資料分析中的增長率計算
  • 黃石市444不鏽鋼無縫鋼管淺談精密市場的多變性
    黃石市444不鏽鋼無縫鋼管淺談精密市場的多變性   無錫新同巨鋼業專業銷售黃石市444不鏽鋼無縫鋼管,提供今日報價。廠家直銷,質量可靠,經久耐用,歡迎諮詢。    黃石市444不鏽鋼無縫鋼管高壓情況下,防止其死灰復燃迄今為止。
  • 明德書院的大商之道:財自道生,利緣義取
    何謂「大商之道」?明德書院認為「商道」即「人道」,簡言之,做事即做人。一個人的性格、品質決定了一個人做事的態度、格局,故商有巨賈小販之分與儒商奸商之別。故「於已有利而於人無利者,小商也;於已有利而於人亦有利者,大商也;於人有利,於已無利者,非商也;損人之利以利已之利者,奸商也。」
  • 感悟周易之繫辭,淺談如何運用於文化生活中
    古人一直致力於通過觀察自然現象,從本源(即太極)中明悟規則,應用於人道生活之中,何其偉哉!何其雄哉!《繫辭》又云:「聖人設卦觀象,繫辭焉而明吉兇,剛柔相推而生變化。」觀眼文化之道,深有所感!筆者在此拋磚引玉,淺談周易在小說、音樂、書法中是如何運用的,與大家分享周易入門之樂。一,小說。
  • 淺談擴香機在嗅覺營銷中的重要作用
    唐美世家帶你淺談擴香機在嗅覺營銷中的重要作用隨著思維形態的塑造和識別,氣味開始被更多人們所關注。或許有一日,在我們逛街購物時只需聞一下味道,便知道自己踏入的是什麼品牌的商店。在人類全部感官中,嗅覺是敏感的,也是同記憶和情感聯繫最密切的感官。科學證明,每個人的鼻子可以記憶一萬種味道,而嗅覺記憶的準確度比視覺要高十倍。
  • 內聖外王,這種人在引領這個世界
    我們現實中的人天天在走一個三維迷宮,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甚至不知道一出門會遇著誰,但能跳到第四維看一眼的人,對未來發生的事情就有直覺。我們老祖宗把從高維看到的這些現象總結出了很多的方法,子午流注也好,幹支哲學也好,麻衣相書也好,紫薇鬥數也好,都是老祖宗從高維看出的規律,把它總結出來,幫助現實人去做一些預測,做一些所謂的算命、堪輿這樣的事情,這是老祖宗從高維看完了以後總結出來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