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聖外王,這種人在引領這個世界

2021-02-08 人類智庫



劉豐老師:儒釋道智慧裡充滿了高維智慧。我們現代大部分人的思維是從下往上、從三維空間往上找真理,往上去發現,太慢了,而且永遠是迷茫的,都像是擲色子撞大運一樣。東方智慧是從上往下看整體宇宙,它是天人合一的宇宙觀,是與神同在的境界,是大乘佛法的涅槃寂靜的境界,所以它是從上往下看到整體宇宙。我們用四句話把它跟人類的所有智慧關聯起來,跟科學語境關聯起來,我們用這四條指令隨時幫助提醒我們,用什麼樣的眼光看周圍的一切。第一句話叫「起心N維在無窮」,你想任何事情,你只要一起心動念,你就把自己的意識用N維這個指令告訴自己,我從上往下看,所有事情都不要在事裡看,在事的上面看,在迷宮的上面看,你才能讀懂迷宮。

 現實人每天在走一個三維迷宮 

你在迷宮裡面你永遠是靠記憶,靠所謂的知識,我走三步往左轉,走四步往右轉,你去試錯,不斷的試錯,把那個錯給記錄下來,把對給記錄下來,這就是我們人類積累知識的方式,太笨了。你在迷宮裡走,你沒有走到撞牆基本不知道自己走錯了,但是我把迷宮畫在紙上,我這樣去走,我一定在沒有走到死胡同的時候發現自己走錯了,因為我從三維走一個二維迷宮。我們現實中的人天天在走一個三維迷宮,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甚至不知道一出門會遇著誰,但能跳到第四維看一眼的人,對未來發生的事情就有直覺。我們老祖宗把從高維看到的這些現象總結出了很多的方法,子午流注也好,幹支哲學也好,麻衣相書也好,紫薇鬥數也好,都是老祖宗從高維看出的規律,把它總結出來,幫助現實人去做一些預測,做一些所謂的算命、堪輿這樣的事情,這是老祖宗從高維看完了以後總結出來的。但是現實中有另外一種人根本不需要這些東西,他直接就能看到,他看到以後告訴你就行了,能跳到高維空間看一眼的人,這種人在引領這個世界,所有的領袖和王者是這樣的。我問過很多成功人士,你人生中最重要的那幾步決策的依據是什麼,我得到的回答出奇的一致,就兩個字,「直覺」,直覺是來自高維的信息。我們人類所有的科學發明來自於靈感,靈感是來自高維的信息,一個開啟了高維智慧的人,他隨時能夠下載高維信息指導他的現實,這叫「內聖外王」。如果我們依賴從外面得到信息來支持我們的現實,這容易讓你外求,這叫迷信,只要你想從外面得到智慧就是迷信。第二句話叫「存在至簡正弦湧」,最簡單的存在是正弦波,讓我們善護念,隨時觀照自己的念頭。第三句話叫「一切呈現投影重」,所有的呈現是投影的重疊,一維是二維的投影,二維是三維的投影,三維是四維的投影,N-1維是N維的投影,N維(N趨於無窮大)是一切的投影源,它在佛家叫無上正等正覺,因為只有N維(N趨於無窮大)才能堪稱無上。在道家叫無極,只有N維(N趨於無窮大)才能堪稱無極,在基督教叫唯一,只有N維(N趨於無窮大)才能堪稱唯一。人類的所有智慧在那個境界是合一的,所以一切呈現投影重,所有的呈現全是投影,什麼意思?全是假的,只有你相信所有的存在全是假的時候,你才是一,不是二,你只要相信有真有假你就二,而真正的「真」是在N維(N趨於無窮大),那個地方叫一真法界,那個地方叫不二,那個地方叫真理是唯一的。所以當你能夠真正看出一切存在的假象的時候,你就不會被假象所困惑,你就完全可以從這個假象裡跳出來,跳到上面,用另外一個假象把它轉化,這叫借假修真,所以假有沒有意義呢?有意意,假在幫助我們發現自己的認知是什麼。所有存在的一切人事物都是由我們內在認知投影出來的,它都是在幫助我們覺察我們的內在認知,所有認知都是障礙,在佛家管它叫「業」,在基督教管它叫「罪」,當我們能夠真正顛覆那個內在認知的時候,我們就在開啟我們的高維智慧。所以,一切呈現投影重給了我們戰勝我們現實中所有困境的一個內在動力。第四句話「零維全息萬有中」,因為一切存在全是能量波,能量波有一個屬性,任何單一能量波可以遍布整個宇宙空間,就像一個池塘,我扔進一個石子,它的漣漪可以擾動每一個角落,這叫起心動念驚動十方神煞,你起一念整個宇宙全都知道。那麼反過來,零維是一個質點,其小無內,所有能量波都會通過它,所以這一個質點具足宇宙中的所有信息和他們的相互關係,這叫宇宙全息律。光學全息和生物全息全部是基於這麼一個邏輯關係衍生出來的,這也是佛祖釋迦摩尼佛出定的時候說的,原來眾生皆具如來智慧德相,什麼意思?告訴我們在座的各位,每個人內在具足圓滿一切智慧,這是一個非常究竟的宇宙定律,是個法理。

你相信這個法理的時候你才知道,原來你自己內在本自具足,本自具足的生命只有一個方向是合理的自然的,就是付出,因為你本自具足,你根本不需要從外面往裡抓,你只要想從外邊往裡抓,這個能量一頂上,你一定煩惱,所以我們人類的所有煩惱都來自於想得到。


當你知道付出是生命的第一需要的時候,你就開始在驗證你生命的那種自在了,在座的各位,我相信很多朋友體驗過,當你無條件付出的時候,內在會升起巨大的喜悅,這種付出不是我們在三維空間得到的快樂所能比擬的,快樂只是很快的樂了一下,而這種持續的付出能讓你取之不盡用之不竭。

在這個系統裡面這四句話只有四個關鍵詞,它不是我創造的,它是科學語境裡面的詞彙,第一叫N維,第二叫正弦,第三叫投影,第四叫全息,而我們用一個中國文字又可以把它全部概括起來---「太」,這個大是N維(N趨於無窮大),叫其大無外,這一點是零維,叫其小無內,這個「太」把整個宇宙空間全部表達了。所以東方智慧講「太和」,講的是整體宇宙之和,它比大和就牛多了,它更完整,太極是整個空間的兩極,極大和極小。「太乙」的乙,在甲骨文裡就是正弦波的符號,就是一個波浪的符號,所以它是把整個的空間和最簡單的存在進行了一個完整的概括。

 文化自信,多元文化和諧交響 

我們的文化自信如果建立在這樣的科學邏輯和我們老祖宗的文化傳承的話,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的文化具有如此的包容,這個世界應該因為我們文化存在,所有的文化都有它足夠的發展空間和存在的理由,我們的文化並不替代任何文化,但可以給所有文化提供它足夠的空間,這就是我們真正的文化自信。我們並不需要用我們的文化去替代任何文化,不應該讓這個世界的任何文化認為中華文化會對我們進行文化侵略,會削弱我們的文化存在,不會的。但如果我們只去體現我們文化的表象,只去看我們文化的用,那就很容易讓人產生誤解。這樣我們知道儒釋道的整個文化體系,它跟整個高維時空邏輯是高度一致的,它們之間是完全可以相互印證的。

音頻來源:開啟高維智慧_劉豐(墨爾本中國傳統文化與高維智慧論壇)



隨心讚賞

感謝您的支持




相關焦點

  • 陳焰老師:什麼是內聖外王?
    先秦·莊周《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它是一個層次的問題。首先「外王」是戰勝別人戰勝自己。但是戰勝別人在中國文化有兩個層面,一個叫「霸道」,這個像西方人做的這一套,戰勝別人我就贏了,我就有更好的生活。
  • 解讀丨「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有感於「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主張要「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雖然「內聖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獻中提出,但是這一思想卻是儒家一貫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經世路向。
  • 道家的修身養性即是內聖外王之道
    而道家有一種說法,叫做內聖外王。說的是內在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後,外在就自然出現了一種無所不勝的狀態。這種外在的狀態,也被稱為外王。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莊子認為七竅也是如此,當越來越耳聰目明的時候,當一個人聰明絕頂時,是無法入道的。大智若愚,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
  • 到底什麼是「內聖外王」
    【正文共:1254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在儒家傳統的哲學裡,一直都有「內聖外王」
  • 淺談道 | 內聖外王(中)
    今天為您講述第五篇(中):通過內聖外王,繼續為您講述道的整體性。何為「內聖外王」?這個可以參考孔聖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與道連通,立志合道。譬如大字,寫法是「人」+「一」。其中,「一」代表一切,也可以代表道,人能與一連通,就是大。在《老子》中,道也叫「大」(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 內聖外王到底是什麼意思?
    《寬恕的道場》系列文章匯總《寬恕之路》系列文章匯總今天是公眾號開通第876天,原創發文第1567篇第一屆(蘇州)奇蹟圓桌論壇發起倡議書(草)內聖外王到底是什麼意思我們也許還會看到這個人的個性品質,正如上主之師的人格特質一樣,他們謙遜、美德、努力、以愛為基,他們創造了人類的福祉和共同價值,他們具有領導力、仁慈、堅定,他們不斷地學習進步迭代成長,他們的一生都在學習、成為、形成(KK語)。 看到這些夠了嗎? 我們要學習他們的社會標籤和名望地位,還是要學習他們的品德、特質,修養,博知?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在現實世界裡,很多領導者也都希望自己擁有個人魅力,下屬出於對自己的佩服敬仰而自願自覺地服從。實際上,當我們仔細檢討人類歷史上那些具備個人魅力的個人(領袖)時,我們基本發現了兩種類型。一類是取得了非凡的外在業績從而受到追隨者的服從、崇拜以至神化的人,如加爾文、拿破崙,華盛頓,毛澤東等。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大學》的歷史地位很重要,三綱領、八條目,是成就內聖外王之道
    而「至善」的意思較為寬泛,不僅包含道德,也包含政治操作,即所謂的外王,所以大學的三綱領,實質上強調的是一個內聖外王之道。三綱領的內容 八條目講的是內聖外王的具體化,也可以說是,其邏輯順序的逐漸發展。基礎的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屬於內聖,其目的在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於外王。
  • 遊陽明洞,學《陽明心學》,做內聖外王的校長
    每人伸著一面雲南校友會的手旗,擺出各種POSS,到處找人合影,旁邊的乘客是羨慕又好奇的眼光盯著我們這群」瘋狂」的人。10:56貴陽北站。高鐵到達貴陽北站,乘大巴車到修文縣「陽明洞」。13:00到修文縣「陽明洞」對面酒店,這時我們有的校長從四川、廣州、廣西、貴陽、福建、上海趕了過來,也到了。大家見面如春節回家見到親人一樣,互相擁抱...
  • DAY20修內聖外王的五善思維:善閉
    人一旦包藏妒忌心、算計心,無論他包裹得多嚴密、多隱蔽,但他內在的思維波都會散發出一股股黑色的光芒,聯接著黑色時空的殺氣騰騰,最終必將親手把自己毀滅或墜入非人的地獄深淵……人生不要過於聰明算計,順其自然,簡單真誠,盡心盡力,敦厚踏實才能得到上天護佑。思維模式決定生活境遇。如果思想在黑暗中,必將不見天日;如果心中有豔陽,則將擁有燦爛。
  • 【內聖外王】-做官要有大智慧!
    咱沒有做過官,本來沒有權利來談這個問題。但是又屢見為官者爬坡提升之難成功進步之慢,咱心裡急啊!
  • 劉豐老師:情商高的人,能夠跟所有的頻率產生共振
    如果是在一個忍受的狀態,最後他進入一個狀態叫忍無可忍,他會把忍的這個能量一次性的爆發,很多人是這樣的,忍到一定程度最後忍無可忍。 能過難過之關一樣是這個概念,所有的關都是自己選擇的應用題,這裡包括了情商,更包括了靈商,也是德商,就是他的維度。 如果光是情商的話,智慧很難真的開啟。當智慧開啟了,是從投影源裡化解現實中的相。 企業家或是領袖一定是有道之人,一定是跟道相通的,他在德的層面不斷提升,而跟道關聯,這是內聖外王。
  • 由內而外,內聖外王
    從振東走出去的人往往成為周邊企業爭相聘用的對象,在振東「大學堂」嚴格而飽滿的培養模式下鍛造出來的振東人,無論他們因何原因離開振東,都會感念在振東的成長和收穫。正如李安平常說的:振東不怕自己投資培養出來的人才跳槽,他們跳槽了能到別的地方去發揮他們的能力和才智,也是振東在為社會做貢獻。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陽明是道學和儒學的集大成者還有一個證據,有一個很出名的詞語內聖外王,在陽明心學裡有著反覆的論證,其實他的含義是內心是聖人則外在行使王道。完全符合知行合一的邏輯。但這裡要指出,這個詞語出自《莊子》。
  • 人的自我改變:給我這個支點,我就可以改變世界
    借用這一名言,我們可以將孔子開創的儒家思想概括為一個人生哲言:給我一個支點,我就可以改變世界。這一人生的支點,就是人的自我改變或自我改造。改變世界,就在於藉由修身為本,充實、完善自己,以為齊家、治國、平天下。在儒家的思想中,改變世界就是平治天下的外王。改變世界的支點,就是自我改變的修身和內聖。外王的根本在於內聖,內聖的所在就是修身。
  • 人類的未來在東方,中華文明會成為世界的引領,湯因比給出了理由
    01作為人類發展歷史上唯一一個從四大文明古國中延續的國家,我國的文化可以說是源遠流長,博大精深,這也難怪著名的歷史學家阿諾德·約瑟夫·湯因比提出了:「人類的未來在東方,中華文明會成為世界的引領而能夠得出這種結論首先是因為西方文明過於淺薄,而技術引領終歸只是一時的,最後還是要看文化的積累。西方列強能夠發展成現在樣子,很大程度上歸結於戰爭帶來的福利,而這樣的福利是在「死人身上撈錢,」是以犧牲和平賺來的,簡言之,是不道德的。歐洲國家長期混戰,美國又長期侵佔弱小國家,這樣的發展是表面的發展,內裡依舊是腐爛的。就如張愛玲寫的「一襲華美的袍子,上面爬滿了蝨子。」
  • 讀書暢遊世界,讀書引領人生
    讀書暢遊世界,讀書引領人生高廳 清風徐來 歲月留香 助力成長 6月29日讀書暢遊世界,讀書引領人生(高廳 孔城初中804班指導教師:吳國才) 高爾基說:「書籍是人類進步的階梯」;培根說:「知識就是力量」;而我想說:書如同我的嚮導,帶我暢遊世界,給我引領人生。
  • 馮友蘭:人必須先說很多話,然後保持靜默
    七十餘來,本書一直是世界許多大學教授中國哲學的通用教材,成為西方人了解中國思想文化的入門書,也是讓許多人受益終生的智慧經典。《中國哲學簡史》經典語錄01學哲學的目的,是使人作為人能夠成為人,而不是成為某種人。其他的學習(不是學哲學)是使人能夠成為某種人,即有一定職業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