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共:1254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在儒家傳統的哲學裡,一直都有「內聖外王」的學說。講的是一個人學習的基本順序:
要先涵養內在。內在涵養好了,再表現在接人待物上,就是廓然大公的王道,就不會有什麼紕漏。
用這種王道,雖讓人以利,卻不會讓其變得貪婪;
雖責人之短,卻可以讓對方心中沒有怨恨。
如果把「內聖外王」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闡釋,就是先「內轉」,而後再「外推」。
比如孔子說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就是這樣一件事。
「己所不欲」是內轉的過程。
一個人,雖然不一定知道別人不喜歡什麼,但必然能夠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在他自己的經歷中,把遇見的事都向內去轉,然後自然而然,就能夠深深體會到底什麼才是自己所厭惡的事。
只不過,這種向內的體會,並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將這種體會向外推導——也就是說,你既然知道自己厭惡什麼了,那麼就不要把這種讓自己厭惡的事,加諸到他人身上。
後來的儒學,雖然有了種種流派,但也只是內轉和外推這兩件事的側重點不一樣,然而內轉外推的本質,卻是不變的。
如此你就能知道,獨善其身,其實是為了兼善天下。
反求諸己,是為了能更好的體諒他人。
還有前不久,我曾經寫過的:
「愛人要先愛己,用愛自己的方式體會那份不在意得失的愛,然後再用這份愛去愛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內轉愛己,是為了外推而愛人。
《大學》作為儒家學說初下手的門徑,開篇就有這樣一句:
「知止而後有定」。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了自己應當抵達的終點,內心就會堅定——這裡要格外注意,「定」不是「刻意的寧靜」,而是心中自然的沉穩。
即使身處激流之中,心中志向也不會動搖分毫,就是定。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講的就是這份定。
定在先,靜在後。定者自能靜,靜者卻不見得能定。
若一個人不知道真正的「止」處,就會茫然,既而會軟弱,無法經受生命中的種種困境。
然而,人生的困境,如同大自然遭遇的災禍,是永遠都無可避免的。
內聖外王的修行,就譬如長成大樹,只是向土地深處紮根,自然粗壯繁茂,自然不懼狂風驟雨。
如果你還是不能完全明白,就用剛才說的「愛己是為了愛人」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
假如一個人不懂得「愛人」是「愛己」的止處這樣的道理,那麼在「愛己」這件事上,就容易走上一毛不拔的路。淪為自私自利,而又不能自知。
自私自利能夠帶來短暫的「好處」,但失去的是更為長久的信用價值。
朋友自私自利,你會疏遠。
同事自私自利,你會保持距離。
老闆自私自利,那麼整個團隊就會離心離德。上行下效,自古如此。
而若心中明白,一個人之所以要好好愛自己,是為了在內心中好好體會這愛的發端處本身——如同栽培一粒種子,待其由抽芽至茁壯,而後枝繁葉茂,就能夠用這份愛,去更好的愛人。
那麼這種「愛己」,就絕不會讓一個人自私自利。
因為他時時刻刻都明白,自己真正的止處。
他之所以要好好愛自己,就是為了能夠好好愛別人,他在不斷「愛自己」的過程裡成長,與之同步的,愛別人的能力也一起成長起來。
如同一個向上的螺旋。
這就是內聖而外王。
<END>
文/勺布斯
我的私人微信:shaobusia
微博:@勺布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