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底什麼是「內聖外王」

2021-02-19 勺布斯

【正文共:1254字 預計閱讀時間:4分鐘】

在儒家傳統的哲學裡,一直都有「內聖外王」的學說。講的是一個人學習的基本順序:

要先涵養內在。內在涵養好了,再表現在接人待物上,就是廓然大公的王道,就不會有什麼紕漏。

用這種王道,雖讓人以利,卻不會讓其變得貪婪;

雖責人之短,卻可以讓對方心中沒有怨恨。

如果把「內聖外王」用更容易理解的方式去闡釋,就是先「內轉」,而後再「外推」。

比如孔子說的那句「己所不欲,勿施於人」,講的就是這樣一件事。

「己所不欲」是內轉的過程。

一個人,雖然不一定知道別人不喜歡什麼,但必然能夠知道自己不喜歡什麼。

在他自己的經歷中,把遇見的事都向內去轉,然後自然而然,就能夠深深體會到底什麼才是自己所厭惡的事。

只不過,這種向內的體會,並不是目的。

真正的目的,是將這種體會向外推導——也就是說,你既然知道自己厭惡什麼了,那麼就不要把這種讓自己厭惡的事,加諸到他人身上。

後來的儒學,雖然有了種種流派,但也只是內轉和外推這兩件事的側重點不一樣,然而內轉外推的本質,卻是不變的。

如此你就能知道,獨善其身,其實是為了兼善天下。

反求諸己,是為了能更好的體諒他人。

還有前不久,我曾經寫過的:

「愛人要先愛己,用愛自己的方式體會那份不在意得失的愛,然後再用這份愛去愛人」,也是同樣的道理。

內轉愛己,是為了外推而愛人。

《大學》作為儒家學說初下手的門徑,開篇就有這樣一句:

「知止而後有定」

這句話的意思是,一個人知道了自己應當抵達的終點,內心就會堅定——這裡要格外注意,「定」不是「刻意的寧靜」,而是心中自然的沉穩。

即使身處激流之中,心中志向也不會動搖分毫,就是定。所謂「三軍可奪帥,匹夫不可奪志」,講的就是這份定。

定在先,靜在後。定者自能靜,靜者卻不見得能定。

若一個人不知道真正的「止」處,就會茫然,既而會軟弱,無法經受生命中的種種困境。

然而,人生的困境,如同大自然遭遇的災禍,是永遠都無可避免的。

內聖外王的修行,就譬如長成大樹,只是向土地深處紮根,自然粗壯繁茂,自然不懼狂風驟雨。

如果你還是不能完全明白,就用剛才說的「愛己是為了愛人」舉個簡單的例子好了。

假如一個人不懂得「愛人」是「愛己」的止處這樣的道理,那麼在「愛己」這件事上,就容易走上一毛不拔的路。淪為自私自利,而又不能自知。

自私自利能夠帶來短暫的「好處」,但失去的是更為長久的信用價值。

朋友自私自利,你會疏遠。

同事自私自利,你會保持距離。

老闆自私自利,那麼整個團隊就會離心離德。上行下效,自古如此。

而若心中明白,一個人之所以要好好愛自己,是為了在內心中好好體會這愛的發端處本身——如同栽培一粒種子,待其由抽芽至茁壯,而後枝繁葉茂,就能夠用這份愛,去更好的愛人。

那麼這種「愛己」,就絕不會讓一個人自私自利。

因為他時時刻刻都明白,自己真正的止處。

他之所以要好好愛自己,就是為了能夠好好愛別人,他在不斷「愛自己」的過程裡成長,與之同步的,愛別人的能力也一起成長起來。

如同一個向上的螺旋。

這就是內聖而外王。

<END>

文/勺布斯

我的私人微信:shaobusia

微博@勺布斯

相關焦點

  • 內聖外王到底是什麼意思?
    《寬恕的道場》系列文章匯總《寬恕之路》系列文章匯總今天是公眾號開通第876天,原創發文第1567篇第一屆(蘇州)奇蹟圓桌論壇發起倡議書(草)內聖外王到底是什麼意思 我們看名人傳記,除了色彩斑斕、眼花繚亂的社會地位、身份、財富身價、影響力之外,我們還看到了什麼?我們也許還會看到這個人的個性品質,正如上主之師的人格特質一樣,他們謙遜、美德、努力、以愛為基,他們創造了人類的福祉和共同價值,他們具有領導力、仁慈、堅定,他們不斷地學習進步迭代成長,他們的一生都在學習、成為、形成(KK語)。
  • 陳焰老師:什麼是內聖外王?
    先秦·莊周《莊子·天下》:「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它是一個層次的問題。首先「外王」是戰勝別人戰勝自己。但是戰勝別人在中國文化有兩個層面,一個叫「霸道」,這個像西方人做的這一套,戰勝別人我就贏了,我就有更好的生活。
  • 解讀丨「內聖外王」的理想人格追求
    「內聖外王」最早出現於《莊子》,在《莊子·天下篇》中有感於「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主張要「備於天地之美,稱神明之容」「配神明,醇天地,育萬物,和天下,澤及百姓」。雖然「內聖外王」最早在道家文獻中提出,但是這一思想卻是儒家一貫奉行的人格理想和經世路向。
  • 道家的修身養性即是內聖外王之道
    而道家有一種說法,叫做內聖外王。說的是內在的修行達到一定境界後,外在就自然出現了一種無所不勝的狀態。這種外在的狀態,也被稱為外王。老子說五色令人目盲,莊子認為七竅也是如此,當越來越耳聰目明的時候,當一個人聰明絕頂時,是無法入道的。大智若愚,說的也是這個道理。
  • 「內聖外王」的說法出自《莊子》,為何會成為儒家的核心思想?
    《莊子·天下》中說:是故內聖外王之道,暗而不明,鬱而不發,天下之人各為其所欲焉,以自為方。悲夫,百家往而不反,必不合矣!這就是「內聖外王」一詞的出處。莊子在這裡並沒有正面解釋「內聖外王」的思想,而是表達了諸子百家先秦各家由道術之「一」而成方術之「裂」時的看法,他認為「內聖外王」才是真正的「道」。在宋代以前的儒家典籍中,很少看到「內聖外王」的說法。
  • 「內聖外王」出自《莊子》,為何常見於北宋以後?
    「內聖外王」最早雖出於《莊子·天下篇》,相關想法卻常見用於北宋以後的儒家思想中,學者梅廣表示:「內聖外王到北宋的時候,這句話才成為文化用語。」但它的背景發展卻不如一般儒學研究者所喜見。梅教授考察後得出此結論認為:內聖外王是魅力無窮的道家語言。它既非先秦儒學的用語,也非理學家講學論道的用語。它的流行是因為程明道首先用它來稱道邵康節。
  • 遊陽明洞,學《陽明心學》,做內聖外王的校長
    以校長的名義:遊陽明洞,學《陽明心學》,做內聖外王的校長       ——中國企業家校長匯雲南校友「貴州陽明洞」
  • 淺談道 | 內聖外王(中)
    今天為您講述第五篇(中):通過內聖外王,繼續為您講述道的整體性。何為「內聖外王」?這個可以參考孔聖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與道連通,立志合道。譬如大字,寫法是「人」+「一」。其中,「一」代表一切,也可以代表道,人能與一連通,就是大。在《老子》中,道也叫「大」(字之曰道,吾強為之名曰大)。
  • 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個人魅力型權威與「內聖外王」
    而在中國的歷史傳統中, 「內聖外王」是很多士大夫的人生信條。那麼,什麼是「內聖外王」?如何做到「內聖外王」?讓我們一起來聆聽北京大學光華管理學院張建君教授的分享。儒家的內聖外王儒家的理想人格就是內聖外王。簡單地說,內聖指個人內在的修養和高尚品格的形成;外王就是外在的事功。自孔子以降,儒家聖賢們都把內聖外王作為理想的人格典範。
  • 《大學》的歷史地位很重要,三綱領、八條目,是成就內聖外王之道
    而「至善」的意思較為寬泛,不僅包含道德,也包含政治操作,即所謂的外王,所以大學的三綱領,實質上強調的是一個內聖外王之道。三綱領的內容 八條目講的是內聖外王的具體化,也可以說是,其邏輯順序的逐漸發展。基礎的在于格物,致知,誠意正心。這屬於內聖,其目的在於修身養性、齊家、治國、平天下屬於外王。
  • DAY20修內聖外王的五善思維:善閉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修內聖外王境界的五善思維中的第四個善,第四,「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關楗」就是門栓的意思,橫著的門栓就叫「關」,豎著的就叫「楗」。「善閉無關楗而不可開」就是說,善於關閉的,不用栓梢,卻沒法打開。是啊,門已關,但人家明明沒有用門閂,也沒有門鎖,讓人怎麼開呢?這是不是很奇怪!
  • 【內聖外王】-做官要有大智慧!
    不,是因為他是以庸人的天賦做到了讓很多人難以企及的地位,作為庸人的我們要從這位清朝重臣學些什麼呢?我覺得要學他會「內聖外王」。內聖外王是什麼涵意呢?內聖,就是內在的覺悟;外王,就是要用好內在的覺悟。意思是說,是你的心裡要有覺悟,而且在外面還要跟大家打成一片,不能光內心有覺悟而生活中不管不顧。如何才能達到「內聖外王」的至善境界呢?
  • 由內而外,內聖外王
    「責己重以周,待人輕以約」「內聖外王」,這是我國傳統文化流傳千年的古訓。振東的企業文化植根於我國傳統文化的思想沃土,振東由內而外的責任觀體現在企業精耕不輟積累企業資本的過程中和在企業有所收穫後的社會活動中。
  • 陽明心學和道學淵源頗深,知行合一也是內聖外王
    王陽明是道學和儒學的集大成者還有一個證據,有一個很出名的詞語內聖外王,在陽明心學裡有著反覆的論證,其實他的含義是內心是聖人則外在行使王道。完全符合知行合一的邏輯。但這裡要指出,這個詞語出自《莊子》。
  • 內聖外王,這種人在引領這個世界
    我們現實中的人天天在走一個三維迷宮,誰都不知道明天會發生什麼,甚至不知道一出門會遇著誰,但能跳到第四維看一眼的人,對未來發生的事情就有直覺。我們老祖宗把從高維看到的這些現象總結出了很多的方法,子午流注也好,幹支哲學也好,麻衣相書也好,紫薇鬥數也好,都是老祖宗從高維看出的規律,把它總結出來,幫助現實人去做一些預測,做一些所謂的算命、堪輿這樣的事情,這是老祖宗從高維看完了以後總結出來的。
  • 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
    那麼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是什麼呢?他的名字為什麼會和精神戀愛聯繫到一起?後人牽強附會的「柏拉圖式的愛情」到底符不符合柏拉圖的本意呢?我們今天從他的思想開始聊起,最後再揭曉答案。柏拉圖,出身於雅典的一個貴族世家。早年追隨蘇格拉底學習哲學。蘇格拉底被迫害後,他逃亡到外邦。
  • 你知道儒家所說的仁是什麼嗎?
    在讀儒家的書籍時,很容易被零碎,龐雜與簡要所淹沒,空手而歸,一臉懵逼,這些到底講了個啥?只依稀記得仁義禮智信。今天筆者便將自己的一些心得分享給大家,仁到底是什麼?概括來說就是內聖外王,先自己修得儒道,再將儒道推廣到每一個人,從而社會和諧安樂。儒家的學者認為人是有缺陷的,如果不用儒道來引導,淨化,那麼這個社會就會動亂。他們認為儒道是天道,是一種規律,被聖人所發現。那麼人有什麼問題呢?孟子認為人性本善,被後天環境所汙染而變壞了。荀子認為人性本惡,充斥著種種欲望。
  • 專訪武大國學院院長郭齊勇:儒學是個整體,不能割裂內聖外王
    如果說有一點什麼新的看法的話,我認為現代新儒學其實就是啟蒙精神或者是五四精神的有機組成部分,它同樣是中國文化現代化過程中的重要傳統,絕非僅僅起了「反面教員」的作用,而是文化啟蒙中不可或缺的一環。另一方面,現代新儒學對啟蒙思潮、五四精神是有深刻反思的,就像梁漱溟先生說的,這個時代不能只是往前衝,我們還得立定下來,還要往後看一看。現代社會是不是只要民主科學就夠了?
  • 內聖外王——曾國藩
  • 內聖外王之道的精髓究竟是什麼?(外王篇)
    美育就是教學生建立什麼是真善美、什麼是假惡醜。世界是什麼?道德是什麼?人生事什麼?人應該有哪些信仰?什麼可以做?什麼不可以做?人應該有哪些理想?等等的觀念。使人能夠正確的看待外界。這一點我們國中的教育到達了洗腦程度。很多學子的「是非觀、世界觀、道德觀、人生觀、信仰、戒條、理念」等,都被學校成功的建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