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從洛神賦到蘭亭序

2020-12-12 江蘇頻道

柯小剛:字如之,號無竟寓,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道裡書院山長

士人書畫所為何事?孔子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可以作為最簡要的回答。在傳統士人生活中,藝事無論大小(大至經藝,小至詞賦)都是要「遊」的:只有在寬裕從容的「優遊涵泳」狀態中,才能打開學習和創作傳統藝術的空間,找到貼合的節奏感。《周易》所謂「寬以居之,仁以行之」(《乾》九二文言傳),《禮記•學記》所謂「藏焉修焉、息焉遊焉」,都含有這個意思。

「明點瞳子,飛白拂上」:可見與不可見之間的寫真神遊

現代學院嚴格的「系統訓練」便於培養大批合格人才,生產大量「能品」;而古代「師徒從遊」的教學方式則更容易出少量非凡人才,為「神品」和「逸品」的產生創造條件。「神」和「逸」都是一種「遊」的狀態,而「遊」則是在「餘地」中的自由生長。寬裕的空間、自由的時間、曠逸的心志、淵博的涵養,這些都是為「遊」提供條件的「餘地」。《莊子•養生主》所謂「恢恢乎其於遊刃必有餘地矣」說的就是這個意思。

「遊」的「餘地」有多大,書跡畫象的「逸」就有多遠;「遊」的「餘地」在哪裡,「神」就寄居在哪裡。張彥遠《歷代名畫記》載張懷瓘論顧愷之云:「顧公運思精微,襟靈莫測,雖寄跡翰墨,其神氣飄然在煙霄之上,不可以圖畫間求。象人之美,張得其肉,陸得其骨,顧得其神。神妙無方,以顧為最」(《歷代名畫記》卷五)。

為什麼顧愷之能圖畫人象之神?因為顧愷之常常神遊於圖象之外。「顧公運思精微,襟靈莫測」:你看到他身在此處圖寫人像,但你不知道他的心思神遊何方,襟懷曠逸何極。他的筆端遊絲走線所以傳神,是因為他的眼睛能追蹤莫測其端的神氣。

《晉書•顧愷之傳》記他「每畫人成,或數年不點目睛」,又載他為患有眼疾的朋友殷仲堪寫真,「若明點瞳子,飛白拂上,使如青雲之蔽月」,似乎都有言外之意:真正能見的,可能並不是凝視物象的眼睛,而是遊方物外的心靈;真正可觀的,可能並不是形諸墨跡的圖畫,而是逸出象外的神採。

所以,對於顧愷之來說,圖畫之事不過是一件「寄跡翰墨」以通神達道的遊戲,而不是斤斤於形跡本身如何的技術。於是,我們也就能理解,為什麼顧愷之給自己的著作取名《啟矇記》,以及為什麼他會愚痴到相信桓玄給他的柳葉可以幫他隱去形跡,讓人看不到他:「桓玄嘗以一柳葉紿之曰:『此蟬所翳葉也,取以自蔽,人不見己。』愷之喜,引葉自蔽。玄就溺焉,愷之信其不見己也,甚以珍之。」(《晉書•顧愷之傳》。附識:為什麼《晉書》愛抄小說逸史?這不只是文獻學的問題。對於「逸人」來說,記述「逸事」可能是最忠實的寫真。)

[晉]顧愷之洛神賦圖卷(局部)

「何必見戴」、「吾與點也」:「遊於藝」中的興、勢、趣

「遊」起於「興」:興起而遊,興盡而返。書畫亦如此:興起則筆勢發動,興減則筆勢漸收。「興」與「勢」的關係是書畫遊藝的關鍵。為什麼王羲之的第五個兒子王徽之(字子猷)最得乃父之「勢」?很可能與他的「隨興」、「乘興」的性情有關。《世說新語》記載了他的一件非常有名的故事:

相關焦點

  •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為學要求,這句話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我們今天的企業行為中,亦有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志於道」,是孔子要求學生要有遠大的志向,要立志於追求形而上之大道。「志於道」在現代亦有非常的勵志意義。人活著不可以苟安於一時,只滿足於現狀,滿足於物質享受。
  • 中英對照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今日選句 《論語》: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譯文:孔子說:「立志於做人的大道,據守於德的要求,遵循於仁的精神,遊習於六藝之中。」
  • 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據於德是目標,依於仁是原則,遊於藝是方法。何謂德?德是天道在萬物中的體現,世間每一物都有其德,而這些德都是道的不同表現形式。何謂仁?仁是覺察,善與人同,是人類特有的一種能力,也是人類修德過程中必須秉持的原則。遊於藝是方法,是要求我們學習藝的過程中既要專注用心又要放下執著。
  • 浙江畫院|羅小珊: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已經認識到並正進入忠於內心的創作,不盲目跟風追求時尚,也不那麼看重眼前利益,進入隨心所欲的創作,像孔子說的那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雖然「遊於藝」的超然與灑脫看起來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鄭重其事、認真嚴肅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裡,實際上這是舉重若輕。凡做大事業,沒有這種超然的態度,寸步難行。
  • 最新備課:五年級傳統文化 第二課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五年級傳統文化第二課《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一、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意義,譯文及要表達的感情。二、教學準備:課件三、教學過程:1.讀原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1)學生自讀(2)同桌互讀(3)指名讀(4)齊讀
  •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精品推薦)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等字解。何晏註: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據,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據。依,倚也。仁者功施於人,故可倚。藝,六藝也,不足據依,故曰遊。「德」。邢疏:德者,得也。
  • 有感於孔子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大概含義是,做人要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確實把握德行修養,絕不背離人生正途。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應問「道」,問「德」,問「仁」,有此「三問」,方能自律自省自警、慎獨慎己慎微。 問「道」立志。「道」在這裡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人生理想,做什麼樣的事情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要有什麼樣的「道」。
  • 志於道,據於德,《弟子規》是德行教育的基礎教材
    老子說這個道是宇宙本體,他在《清靜經》裡說,「大道無名,生養萬物。吾不知其名,強名曰道。」老子認識到,宇宙有個本體,這個本體就是道。其實,道也不是它本來的名稱,大道無名,沒有名字。它是宇宙的本體,生養著宇宙萬物。宇宙從哪裡來的?從這個道來的,道沒有形象,也沒有名號。老子說,我不知道它叫什麼名字,就勉強給它起個名字叫做「道」。因此,「道德」兩個字含義很深。
  • 《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孔子說:「要立志求道,立足於德,行事靠仁,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這段話是孔子要求學生要做到的。孔子認為做人應該立志高遠,以美好的德行作為處事的依據。
  • 【師者有道】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
  • 王陽明講立志,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
    百工技藝,各行各業,都以志為本,如果自己年紀已經不小,卻感覺自己沒什麼成就,是否該反思一下聖人之言,自己是否曾經立過志,是否為曾經的志向付出行動,努力程度又如何呢?志不立,天下無可成之事。雖百工技藝,未有不本於志者。今學者曠廢隳惰,忨歲愒時,而百無所成,皆由於志之未立耳。
  • 「志道據德 依仁遊藝」——孔子研究院的東西石坊
    東坊題字「志道據德」,西坊題字「依仁遊藝」。「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朱熹曾對此句作詳盡闡述,認為「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慾不行;遊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
  • 學問之道,在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孔子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立志於弘道,心中依據於仁德,「遊於藝」就是用技藝才能來實現弘道的使命,這與知行合一的人格追求本是同根同源,是對生命的高度嚮往。一談起學以致用,有人會覺得驚訝,這不就是當代的實用主義嗎?
  • 談各言爾志
    談各言爾志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叫志向,志,在南朝.梁大同年間,由顧野王編撰的《玉篇》裡解釋為「志
  • 淺談道 | 內聖外王(中)
    文/風中煙語大家好,本系列我們將為大家講述道的概念以及道的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