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
在上文品讀了「《論語》: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談到了孔子獨處在家時的狀態與孔子感嘆許久未夢周公。
孔子閒居在家的時候,衣著照樣整齊大方一絲不苟。
這個話題反應了一個人幸不幸福、得不得體,就要看他在家裡時的狀況。
一個在上班時特別得體大方、開朗和悅的人,大多都不是真實的,只是他想在外人面前特意展現而已,看一個人真正的修養,就要看他下班時,在家裡時的狀態,是不是保持一致的。
作為一個君子,或是有仁德修養的人,不管任何時候,都會保持一致的面貌。
當然也不是說在家裡也還要過於嚴謹,不能放鬆,放鬆休息什麼的都是可以的,只不過言行舉止就需要有像對上司同事一樣的那種恭敬和藹。
而不是在外面就得體大方,恭敬有利,而回到家裡對待家人就胡亂發脾氣,馬上放縱起來,像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君子,也不會有真的道德修養。
作為君子的第一要務,就是懂得保持自律,時時刻刻把仁放在心中,就如這章所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是說君子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仁德」,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或顛沛的時候也要與「仁德」放在心中。
後面又談到,孔子在晚年感嘆老得越來越快了,許久未夢見周公了。
從側面意思反映了孔子感嘆已經老了,推行的周禮卻還沒落實。周公就是孔子的偶像,制定了周禮那個人。
接下來這章繼續談「道德」。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說:「要立志求道,立足於德,行事靠仁,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
這段話是孔子要求學生要做到的。孔子認為做人應該立志高遠,以美好的德行作為處事的依據。
以一顆仁愛之心對待大眾,還要博古通今,精通禮、樂、射、御、書、數等各種技藝。
這章就是回答之前講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道理,如何去觀察一個人,就是看他的志向和所做的事情。
就是說當看一個人做事的方法、做事的目的,追求的目標,只要看明白這三點了,就知道這個人具不具備「仁德」了。
所以孔子告誡學生要按照這幾個要求去修身,能把這四件事做好,就是正確的道路了。
這些足以說明孔子教育學生,以德育為主,並輔以智、體、美等教育要素。
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都要樹立堅定而遠大的志向。而這些志向並不在於物質之上。
想有良好的修養素質,我們可以把這段話背熟,一本《論語》中就按照這一段話生活,都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了。
繼續下章!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xiū:十條幹肉。脩,為肉,幹肉。十條一束。
孔子說:「只要拿出十條幹肉來拜見我的,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春秋之前,「學在官府」,能夠接受教育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貴族子弟。當時的教育只面向統治階層本身,教育目的僅僅是為了給統治者培養接班人。
平民百姓想要讀書學習是難上加難,而孔子說只要拿十條幹肉過來的,從來沒有拒絕過誰。當然孔子也沒有說不拿肉的來拜師就不教,按孔子的原則,有也不會拒絕,沒有也不會強求。
畢竟每個人都需要生計,要吃飯,但有些人也窮,在那時候不是誰都能有肉。
這句話的重點在於表達,孔子開啟了一扇大門,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不管什麼出身,不管是皇宮大臣,還是販夫走卒,從監獄裡剛出來的也好,孔子都願意教。
「有教無類」便是出自孔子這裡的。他認為無論什麼人都應該接受教育,受教育的權利不能因為出身貴賤而受限制。
所以他的學生很多都是貧民子弟,像「可使南面」,被認為有帝王之相的冉雍就出自貧賤的下層家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