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志於道,據於德

2020-12-22 逍遙玄

逍遙玄出品,《論語》解讀。

本文繼續品讀論語第七篇「述而篇」,告訴我們如何學習好古人智慧。

在上文品讀了「《論語》:久矣吾不復夢見周公,談到了孔子獨處在家時的狀態與孔子感嘆許久未夢周公。

孔子閒居在家的時候,衣著照樣整齊大方一絲不苟。

這個話題反應了一個人幸不幸福、得不得體,就要看他在家裡時的狀況。

一個在上班時特別得體大方、開朗和悅的人,大多都不是真實的,只是他想在外人面前特意展現而已,看一個人真正的修養,就要看他下班時,在家裡時的狀態,是不是保持一致的。

作為一個君子,或是有仁德修養的人,不管任何時候,都會保持一致的面貌。

當然也不是說在家裡也還要過於嚴謹,不能放鬆,放鬆休息什麼的都是可以的,只不過言行舉止就需要有像對上司同事一樣的那種恭敬和藹。

而不是在外面就得體大方,恭敬有利,而回到家裡對待家人就胡亂發脾氣,馬上放縱起來,像這樣的人是不可能成為君子,也不會有真的道德修養。

作為君子的第一要務,就是懂得保持自律,時時刻刻把仁放在心中,就如這章所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是說君子任何時候都不能離開「仁德」,哪怕是一頓飯的工夫或顛沛的時候也要與「仁德」放在心中。

後面又談到,孔子在晚年感嘆老得越來越快了,許久未夢見周公了。

從側面意思反映了孔子感嘆已經老了,推行的周禮卻還沒落實。周公就是孔子的偶像,制定了周禮那個人。

接下來這章繼續談「道德」。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孔子說:「要立志求道,立足於德,行事靠仁,而遊憩於禮、樂、射、御、書、數六藝之中。」

這段話是孔子要求學生要做到的。孔子認為做人應該立志高遠,以美好的德行作為處事的依據。

以一顆仁愛之心對待大眾,還要博古通今,精通禮、樂、射、御、書、數等各種技藝。

這章就是回答之前講的:「視其所以,觀其所由,察其所安」的道理,如何去觀察一個人,就是看他的志向和所做的事情。

就是說當看一個人做事的方法、做事的目的,追求的目標,只要看明白這三點了,就知道這個人具不具備「仁德」了。

所以孔子告誡學生要按照這幾個要求去修身,能把這四件事做好,就是正確的道路了。

這些足以說明孔子教育學生,以德育為主,並輔以智、體、美等教育要素。

任何人要想成就一番事業,都要樹立堅定而遠大的志向。而這些志向並不在於物質之上。

想有良好的修養素質,我們可以把這段話背熟,一本《論語》中就按照這一段話生活,都可以達到更高的境界了。

繼續下章!

子曰:「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嘗無誨焉。」

束脩xiū:十條幹肉。脩,為肉,幹肉。十條一束。

孔子說:「只要拿出十條幹肉來拜見我的,我從來沒有不教誨的。」

春秋之前,「學在官府」,能夠接受教育的人都是有權有勢的貴族子弟。當時的教育只面向統治階層本身,教育目的僅僅是為了給統治者培養接班人。

平民百姓想要讀書學習是難上加難,而孔子說只要拿十條幹肉過來的,從來沒有拒絕過誰。當然孔子也沒有說不拿肉的來拜師就不教,按孔子的原則,有也不會拒絕,沒有也不會強求。

畢竟每個人都需要生計,要吃飯,但有些人也窮,在那時候不是誰都能有肉。

這句話的重點在於表達,孔子開啟了一扇大門,打破了貴族壟斷教育的局面,不管什麼出身,不管是皇宮大臣,還是販夫走卒,從監獄裡剛出來的也好,孔子都願意教。

有教無類」便是出自孔子這裡的。他認為無論什麼人都應該接受教育,受教育的權利不能因為出身貴賤而受限制。

所以他的學生很多都是貧民子弟,像「可使南面」,被認為有帝王之相的冉雍就出自貧賤的下層家庭。

相關焦點

  • 中英對照丨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今日選句 《論語》: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原文釋義 注釋:子曰,子,古代男子的通稱,對老師也稱子,《論語》中「子曰」的「子」,都是指孔子;藝,孔子時,禮、樂、射、御、書、數稱為六藝。
  • 志於道,據於德,《弟子規》是德行教育的基礎教材
    李先生根據《論語》的教導,編纂了一本《訓蒙文》來訓導兒童。後來經清朝的賈存仁先生再度改編,更名為《弟子規》。《弟子規》全文不長,總共三百六十句,每一句三個字,共一千零八十個字,念起來琅琅上口,很容易背誦。我們熟讀背誦以後,關鍵要在生活當中時時提得起來,要落實到我們自己的生活行為當中,才能夠受用。
  • 孔子「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的思想,對我們有何意義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是孔子在其教學過程中提出的具體為學要求,這句話具有非常豐富的思想內涵,在我們今天的企業行為中,亦有非常積極的指導意義。「志於道」,是孔子要求學生要有遠大的志向,要立志於追求形而上之大道。「志於道」在現代亦有非常的勵志意義。人活著不可以苟安於一時,只滿足於現狀,滿足於物質享受。
  •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精品推薦)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志」等字解。何晏註:志,慕也。道不可體,故志之而已。據,杖也。德有成形,故可據。依,倚也。仁者功施於人,故可倚。藝,六藝也,不足據依,故曰遊。「德」。邢疏:德者,得也。
  • 浙江畫院|羅小珊: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越來越多的青年藝術家,已經認識到並正進入忠於內心的創作,不盲目跟風追求時尚,也不那麼看重眼前利益,進入隨心所欲的創作,像孔子說的那樣:「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雖然「遊於藝」的超然與灑脫看起來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的鄭重其事、認真嚴肅相差何止十萬八千裡,實際上這是舉重若輕。凡做大事業,沒有這種超然的態度,寸步難行。
  • 最新備課:五年級傳統文化 第二課 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五年級傳統文化第二課《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一、教學目標:讓學生了解文章的意義,譯文及要表達的感情。二、教學準備:課件三、教學過程:1.讀原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1)學生自讀(2)同桌互讀(3)指名讀(4)齊讀
  • 志於道 據於德 依於仁 遊於藝:從洛神賦到蘭亭序
    柯小剛:字如之,號無竟寓,同濟大學哲學系教授、道裡書院山長士人書畫所為何事?孔子的話「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可以作為最簡要的回答。
  • 有感於孔子的「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
    孔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大概含義是,做人要立志追求人生理想,確實把握德行修養,絕不背離人生正途。每一位領導幹部都應問「道」,問「德」,問「仁」,有此「三問」,方能自律自省自警、慎獨慎己慎微。 問「道」立志。「道」在這裡可以把它理解為一種人生理想,做什麼樣的事情之前一定要問問自己要有什麼樣的「道」。
  • 「志道據德 依仁遊藝」——孔子研究院的東西石坊
    東坊題字「志道據德」,西坊題字「依仁遊藝」。「志道據德,依仁遊藝」,出自《論語述而》:「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朱熹曾對此句作詳盡闡述,認為「此章言人之為學當如是也。蓋學莫先於立志,志道,則心存於正而不他;據德,則道得於心而不失;依仁,則德性常用而物慾不行;遊藝,則小物不遺而動息有養。
  • 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但在其論語中卻很少談藝,即使講到禮樂也都不是從藝的角度,而是從仁的角度。為啥?因為論語這本書傳的不是六藝的方法而是六藝的心法。六藝的心法是什麼呢?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據於德是目標,依於仁是原則,遊於藝是方法。何謂德?德是天道在萬物中的體現,世間每一物都有其德,而這些德都是道的不同表現形式。何謂仁?
  • 「讀《論語》談生涯」4:《論語》與《螺旋式成長模型》
    《論語》中在日常成長方面為我們提出了很好的建議,讓我們日常從四個方面入手,平衡發展,全面成長,即:明確個人追求、精進自身能力、對內克己自省提升修養、對外與人相處遵守仁義。 子曰:「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 《論語》:執筆揮毫,要端正身心,沉澱思緒,修正習氣的諸多毛病
    今年暑期講座《論語述而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四綱領,可統括《論語》思想,可為處理人生大事的智慧依據。返家後,我對之前參加的書法活動有了新見解。志於道:志是堅定不移的志向,道是通達夢想的道路,對於「家庭和康」的美好祈願,無論古今中外,皆是人們心之所向。
  • 談各言爾志
    談各言爾志      我們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理想,或叫志向,志,在南朝.梁大同年間,由顧野王編撰的《玉篇》裡解釋為「志
  • 出自《論語》的小孩美名,儒雅大氣有內涵!
    《論語》,是孔子弟子及再傳弟子記錄孔子及其弟子言行而編成的語錄文集,成書於戰國前期。以語錄體為主,敘事體為輔,較為集中地體現了孔子及儒家學派的政治主張、倫理思想、道德觀念及教育原則等。那麼今天就給大家推薦一些出自論語的寶寶美名,看看有沒有大家喜歡的!
  • 學問之道,在於學以致用,知行合一
    孔子也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論語.述而》 立志於弘道,心中依據於仁德,「遊於藝」就是用技藝才能來實現弘道的使命,這與知行合一的人格追求本是同根同源,是對生命的高度嚮往。一談起學以致用,有人會覺得驚訝,這不就是當代的實用主義嗎?
  • 淺談道 | 內聖外王(中)
    文/風中煙語大家好,本系列我們將為大家講述道的概念以及道的特點。
  • 一起閱讀‖《論語》:禮,與其奢也,寧儉
    5、《論語》:道千乘之國6、《論語》:弟子,入則孝,出則悌7、《論語》:賢賢易色8、《論語》:君子不重則不威9、《論語》:慎終追遠,民德歸厚矣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
  • 一起閱讀‖《論語》:哀公問社於宰我
    10、《論語》:夫子溫良恭儉讓以得之11、《論語》:父在,觀其志12、《論語》:禮之用,和為貴13、《論語》:信近於義,言可復也14、《論語》:君子食無求飽,居無求安>15、《論語》:貧而無諂,富而無驕16、《論語》:不患人之不己知17、《論語》:思無邪18、《論語》:道之以德,齊之以禮19、《論語》:吾十有五而志於學
  • 小孩名:10個清雋雅致的論語新生兒名,盡顯古風雅韻
    《論語》穿越時代卻仍然有著浸潤心靈,啟迪內心智慧的力量,從中取出來的名字,在感悟智慧人生的同時,還汲取了民族生生不息的豐厚滋養。 德依 出自《論語·述而篇》: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 解釋:以道為志向,以德為根據,以仁為憑藉,活動於六藝的範圍之中。 2. 行簡 出自《論語》:居敬而行簡,以臨其民,不亦可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