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道和德是什麼關係呢?道的實踐需要德,德的履行需要遵循道的規律。我們行道而得之於心,就稱為德。得之於心是得到的「得」,後面這個是道德的德。所以行道而得之於心,心裏面有體會,心裏面照亮,這個稱為德。所以德行、道德的建立是由內向外的,不是外在強制的,不是由外建立的,而是由內向外透發出來的。
因此孔子說:「志於道,據於德,依於仁,遊於藝」。要立志於行道,是志於道,立志於去實踐聖賢之道。要立足於行德,據於德。要立身於行仁,要遊學於六藝——就是禮、樂、射、御、書、數這個六藝,六種技能、六種技藝之中。
可見,人們在日常生活之中的一切思想行為,都要能夠遵循道,遵循內在本具的明德,用德來履行實踐就是明明德。所以明明德是人生第一大事,所以曾子一開篇就說,大學之道在明明德。
道是本,德是末。道是根本,德是去實踐道,所以道是本,德是末。德是本,仁是末。仁是本,藝是末。德行、內在的德是根本,外在顯現的這種高尚的行為、忠恕之道,這個顯現的這些是末。而仁是本,藝是末,技能、六藝、技巧、謀生的技藝這個是末。本和末都是相對的。重藝而輕道的教育是本末倒置的。重視知識教育、技能教育而不重視生命覺醒教育,這個是本末倒置。你學再多,還是對於道德提升沒有幫助,還是對於幸福的提升沒有幫助。我們看原來雲南大學那個馬加爵就是這個樣子,智商很高,但是他因為受不了那種同學的輕視,就會殺人。因為我們一直都是重視知識教育,沒有重視心靈、生命覺醒的教育。
所以明明德,在禪門裡面稱之為入道。我們看達摩大師有《略辨大乘入道四行觀》就講二入四行,二入就是理入和行入。儒家的明明德就類似於行入,行入就有四行。
第一是報冤行,逢苦不憂,體冤進道是報冤行。遇到不順利的時候,遇到苦不憂愁,體冤進道。
第二是隨緣行,得失從緣,心無增減,喜風不動,冥順於道,這個是隨緣行。一切都很順利,不會得意洋洋,不會認為說這個是自己的本事,要知道喜風不動,知道這是我們過去種的善因現在召感的善果,不是單單靠你今生的努力就可以得到的,隨緣行,喜風不動。
第三是無所求行。世人長迷,處處貪著,名之為求。智者悟真,無所願樂,是無所求行。
第四是稱法行,自性清淨,信解此理,為除妄想,修行六度,而無所行。修種種的菩薩行,六度萬行,但是心裏面沒有一絲一毫的執著,稱法行。
----節選自大願法師《大學直指學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