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上面的藍色字體「易學家」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專業文化機構 易學精英殿堂
春初天氣變化快,容易出現晝夜溫差大的倒春寒情況,要想抵禦寒邪外閉,內則鬱熱等寒熱錯雜情況,還需多做做舒張運動。
以下給大家分享三大方面預防傷肺的寒邪,供大家參考。
雖然立春已過,天氣轉暖,但是要注意還有倒春寒的情況發生。春天是陽氣開始生發的時候,但是冬寒還未完全離去,故容易出現晝夜溫差大的倒春寒情況,而寒邪主收引,春天又有陽氣生發之勢,所以容易導致寒邪外閉,內則鬱熱等寒熱錯雜情況。
大家都翹首期盼春天到來而病毒遠去,但新冠肺炎形勢仍然嚴峻,做好防護工作不能鬆懈。因為無論是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抑或是新冠狀病毒,都是具有季節性流行的特點,往往是天氣多變時候,人體正氣虛弱時發病。
而《黃帝內經》中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所以春天適合多做舒張的活動,但是只能呆在在家的你?該如何養生?如何應付好倒春寒情況?
《黃帝內經》言:形寒飲冷則傷肺。所以防治寒邪,第一重點在肺,肺主表、肺主皮毛,而寒邪傷人往往是從肺、皮毛而入,而倒春寒的時候,往往溫差變化大,這種情況易導致感冒不適,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惡寒怕冷,鼻塞鼻涕,噴嚏,頭痛等,遇到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首先要注意休息,適當飲用熱水,或者熱的姜紫茶、熱粥等,微微汗出,可以使寒邪從內而出,但若出現發熱情況則需及時就診。
姜蘇代茶飲:生薑3片、紫蘇葉2片、紅棗掰開2個、陳皮一小塊。
姜蘇代茶飲可以解表祛溼,益氣散寒通竅,適合風寒普通感冒。
其次預防方面,可以適當運動,因為疫情期間大家都在家,可以堅持打八段錦,尤其可以多練習攥拳怒目增氣力,達到舒展肝氣,加強運動量的效果。
八段錦共8個分解動作,每一動作對應某一局部起到應有的效能,並通過局部調節整體。
八段錦的好處在於:動作少,作用多,多到什麼程度呢?隨便一數,就是十幾個作用,調理全身臟腑。
所謂動則生陽,陽以化生,8個動作經常練習,能夠疏通經絡,消解化瘀,增力補鈣,保津益氣,減脂降壓,暢通氣血,疏筋柔體,強體增智,從上到下依次調理心肺、 脾胃、 肝膽、 腎和泌尿生殖系統等。
畏寒較重,手腳易冷的可以選擇艾灸與肺臟相關的穴位,如肺腧、大椎、足三裡等,要注意的是避免夜間艾灸,否則易上火。
非常時期,有條件的可以在家打打八段錦,做做艾灸。
因為過年期間,進食較平時增多,容易大飲大吃,此時寒邪易傷及脾胃,且容易與溼邪、食積結合在一起。出現如胃脘部脹滿,舌體胖大,齒痕,白膩苔,腹瀉水樣便或者粘膩便,吃冷的容易胃痛等不適。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若平素受寒或者飲用冷飲等易出現胃痛者,可以製作可以溫中散寒的吳茱萸粗鹽熱奄包熱敷腹部,或者艾灸中脘、下脘等穴位。
吳茱萸粗鹽熱奄包做法:用吳茱萸250克,加粗鹽250克,用鐵鍋炒熱後,用紗布包裹溫熨疼痛處,冷則炒熱再熨,可反覆利用。也可先將吳茱萸及粗鹽先用布袋裝好後,放入微波爐叮熱後使用。
吳茱萸:性味辛苦,溫,有小毒。《本經》曰:「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可溫中止痛,除溼散寒。
快速取穴:仰臥位,在上腹部,神闕與胸劍結合點連線的中點處,按壓有酸脹感。
脘指的是胃腔,中脘即中焦脾胃區的中心點,中脘是六腑之氣的交會,它們的精氣都匯聚到中脘這個位置。中脘穴屬於任脈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
《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
中醫認為,調養脾胃的關鍵,是要順應各臟器氣機的變化規律。
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說的是食物經胃部腐熟,需要下行進入小腸來進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氣則把食物精華上輸於肺,再輸布於其他組織器官。
通過脾胃升降有序的運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夠的滋養。
這是《八段錦》的動作之一,此功法正是利用這一機理,功在強健脾胃,尤其適合焦慮、飲食不規律的人常常練習。
方法如下: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兩隻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右手翻掌上舉,五指併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仰頭看右指尖片刻。
動作復原後,兩手交替反覆進行,反覆多遍。
注意事項:手臂上舉時要緩緩吸氣,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時要慢慢呼氣,小腹微松。
切記,脾胃要慢養,急不來,給身體一點耐心!
每天按照下面的方法跪走1分鐘,跪坐15分鐘,能夠疏通堵塞的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腰背酸痛的症狀,還能預防頸椎病,有非常好的養生效果。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種很實用的養生方法,跪坐。清晨或晚上堅持跪坐30秒,就能起到很好的養胃、治腰痛、防治膝關節炎等效果。
動作方法:
1、提前準備好柔軟的坐墊或者瑜伽墊,將雙腿跪坐上面,然後以膝蓋為支撐點,保持上半身挺直狀態,或者用膝蓋向前行走,保持1分鐘;
2、在柔軟的墊子上,保持跪坐姿勢,上半身挺直,保持15分鐘。
跪坐的三個步驟:
1、兩膝著地,小腿貼地,兩腳後跟並擾,上身挺直,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目不斜視。
2、跪坐的時候不能將全身的重量用臀部坐落在兩腳上,而是用兩腿肌肉出力將身體微微撐起,使臀部與兩足之間有一張紙的間隔。
3、我們在跪坐的時候要將脊椎挺直,而且身體要感覺是微微浮起來的,這樣不僅可以養成良好的跪坐姿勢,而且還不會傷害到自己的膝蓋。
若兼有食積,如易腹脹,解酸臭、臭穢大便,則需要適當減少食量,避免久坐久臥,適當多步行或按摩腹部促進消化,家中小孩子可以適當備用保和丸,而大人則可備用保濟丸等。
但若出現寒邪鬱而化熱而成寒熱錯雜證,上吐下瀉,發熱等症狀,則需到專業醫師處就診。
因為春天的到來,氣候溼度轉大,倒春寒的時候更容易出現雨雪天氣,從而寒溼二邪會結合在一起,同時因為大家都在家「蝸居」,肢體缺乏活動,氣血不流動,此時最容易受到寒溼二邪的侵犯。如最突出就是肩頸部的緊繃、酸脹、酸麻不適,因為大椎穴就在此處,邪氣最易從此處進入。其次就是老人家常見的腰膝痠痛等。
若以寒邪為重,肩頸部緊繃感為主,可以選用溫法,如艾灸大椎穴,每天1-2次,每次15分鐘左右,灸完之後適當活動頸部,避免受風寒。或者用熱水袋熱敷也可達到療效。
艾灸大椎穴:
取穴:低下頭,順著脖子向下摸,在脖子和背部交接的地方,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骨頭突起,那就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在它的下面凹陷內就是大椎穴。
大椎穴,古人稱它為「諸陽之會」,這個穴位在背部的最高點,背部本來就屬陽,所以大椎穴堪稱陽中之陽。《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意思是,大椎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
若以溼邪為主,症狀為困重感,肌肉痠痛為主,平素汗出少,那麼可以選用汗法或者利小便的方法,最簡易的辦法就是喝熱粥,喝熱粥第一可以助胃氣,胃氣充足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喝熱粥後會加快人體津液的代謝,多小便則溼邪可以從小便而去,同時喝熱粥可以助汗,微微汗出則溼氣從表而去。這都是飲食調理的方法。
當然,還需要加強運動,運動可以有助氣血運行,振奮陽氣,驅散寒溼之邪。
版權申明: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小編立馬刪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