倒春寒,三大方法預防傷肺的寒邪!振奮陽氣,驅散寒溼之邪!

2021-02-22 易學家

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本文上面的藍色字體「易學家」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

專業文化機構   易學精英殿堂

春初天氣變化快,容易出現晝夜溫差大的倒春寒情況,要想抵禦寒邪外閉,內則鬱熱等寒熱錯雜情況,還需多做做舒張運動。

以下給大家分享三大方面預防傷肺的寒邪,供大家參考。

雖然立春已過,天氣轉暖,但是要注意還有倒春寒的情況發生。春天是陽氣開始生發的時候,但是冬寒還未完全離去,故容易出現晝夜溫差大的倒春寒情況,而寒邪主收引,春天又有陽氣生發之勢,所以容易導致寒邪外閉,內則鬱熱等寒熱錯雜情況。

大家都翹首期盼春天到來而病毒遠去,但新冠肺炎形勢仍然嚴峻,做好防護工作不能鬆懈。因為無論是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抑或是新冠狀病毒,都是具有季節性流行的特點,往往是天氣多變時候,人體正氣虛弱時發病。

而《黃帝內經》中指出:春三月,此謂發陳,天地俱生,萬物以榮,夜臥早起,廣步於庭,被發緩形,以使志生,生而勿殺,予而勿奪,賞而勿罰,此春氣之應,養生之道也。所以春天適合多做舒張的活動,但是只能呆在在家的你?該如何養生?如何應付好倒春寒情況?

《黃帝內經》言:形寒飲冷則傷肺。所以防治寒邪,第一重點在肺,肺主表、肺主皮毛,而寒邪傷人往往是從肺、皮毛而入,而倒春寒的時候,往往溫差變化大,這種情況易導致感冒不適,最常見的症狀就是惡寒怕冷,鼻塞鼻涕,噴嚏,頭痛等,遇到這種情況,如何處理?

首先要注意休息,適當飲用熱水,或者熱的姜紫茶、熱粥等,微微汗出,可以使寒邪從內而出,但若出現發熱情況則需及時就診。

姜蘇代茶飲:生薑3片、紫蘇葉2片、紅棗掰開2個、陳皮一小塊。

姜蘇代茶飲可以解表祛溼,益氣散寒通竅,適合風寒普通感冒。

其次預防方面,可以適當運動,因為疫情期間大家都在家,可以堅持打八段錦,尤其可以多練習攥拳怒目增氣力,達到舒展肝氣,加強運動量的效果。

八段錦共8個分解動作,每一動作對應某一局部起到應有的效能,並通過局部調節整體。

八段錦的好處在於:動作少,作用多,多到什麼程度呢?隨便一數,就是十幾個作用,調理全身臟腑。

所謂動則生陽,陽以化生,8個動作經常練習,能夠疏通經絡,消解化瘀,增力補鈣,保津益氣,減脂降壓,暢通氣血,疏筋柔體,強體增智,從上到下依次調理心肺、 脾胃、 肝膽、 腎和泌尿生殖系統等。

畏寒較重,手腳易冷的可以選擇艾灸與肺臟相關的穴位,如肺腧、大椎、足三裡等,要注意的是避免夜間艾灸,否則易上火。

非常時期,有條件的可以在家打打八段錦,做做艾灸。

因為過年期間,進食較平時增多,容易大飲大吃,此時寒邪易傷及脾胃,且容易與溼邪、食積結合在一起。出現如胃脘部脹滿,舌體胖大,齒痕,白膩苔,腹瀉水樣便或者粘膩便,吃冷的容易胃痛等不適。

那麼我們應該如何應對呢?若平素受寒或者飲用冷飲等易出現胃痛者,可以製作可以溫中散寒的吳茱萸粗鹽熱奄包熱敷腹部,或者艾灸中脘、下脘等穴位。

吳茱萸粗鹽熱奄包做法:用吳茱萸250克,加粗鹽250克,用鐵鍋炒熱後,用紗布包裹溫熨疼痛處,冷則炒熱再熨,可反覆利用。也可先將吳茱萸及粗鹽先用布袋裝好後,放入微波爐叮熱後使用。

吳茱萸:性味辛苦,溫,有小毒。《本經》曰:「主溫中下氣,止痛,咳逆寒熱,除溼血痺,逐風邪,開腠理。」可溫中止痛,除溼散寒。

快速取穴:仰臥位,在上腹部,神闕與胸劍結合點連線的中點處,按壓有酸脹感。

脘指的是胃腔,中脘即中焦脾胃區的中心點,中脘是六腑之氣的交會,它們的精氣都匯聚到中脘這個位置。中脘穴屬於任脈穴,有調胃補氣、化溼和中、降逆止嘔的作用。

《甲乙經》載:「胃脹者腹滿胃脘痛,鼻聞焦臭妨於食,大便難,中脘主之,亦取章門。」又載:「傷憂思氣積,中脘主之。」

中醫認為,調養脾胃的關鍵,是要順應各臟器氣機的變化規律。

胃氣主降,脾氣主升,說的是食物經胃部腐熟,需要下行進入小腸來進行下一步的消化吸收,脾氣則把食物精華上輸於肺,再輸布於其他組織器官。

通過脾胃升降有序的運化,全身才能得到足夠的滋養。

這是《八段錦》的動作之一,此功法正是利用這一機理,功在強健脾胃,尤其適合焦慮、飲食不規律的人常常練習。

方法如下:站立,兩腳分開,與肩同寬,膝蓋微微彎曲。兩隻手掌心向上,捧在小腹前。

右手翻掌上舉,五指併攏,掌心向上,指尖向左,同時左手下按,掌心向下,指尖向前,拇指展開,仰頭看右指尖片刻。

動作復原後,兩手交替反覆進行,反覆多遍。

注意事項:手臂上舉時要緩緩吸氣,小腹微收,而手臂下落時要慢慢呼氣,小腹微松。

切記,脾胃要慢養,急不來,給身體一點耐心!

每天按照下面的方法跪走1分鐘,跪坐15分鐘,能夠疏通堵塞的經絡,改善血液循環,緩解腰背酸痛的症狀,還能預防頸椎病,有非常好的養生效果。

今天我們和大家分享的是一種很實用的養生方法,跪坐。清晨或晚上堅持跪坐30秒,就能起到很好的養胃、治腰痛、防治膝關節炎等效果。

動作方法:

1、提前準備好柔軟的坐墊或者瑜伽墊,將雙腿跪坐上面,然後以膝蓋為支撐點,保持上半身挺直狀態,或者用膝蓋向前行走,保持1分鐘;

2、在柔軟的墊子上,保持跪坐姿勢,上半身挺直,保持15分鐘。

跪坐的三個步驟:

1、兩膝著地,小腿貼地,兩腳後跟並擾,上身挺直,臀部坐在小腿及腳跟上,目不斜視。

2、跪坐的時候不能將全身的重量用臀部坐落在兩腳上,而是用兩腿肌肉出力將身體微微撐起,使臀部與兩足之間有一張紙的間隔。

3、我們在跪坐的時候要將脊椎挺直,而且身體要感覺是微微浮起來的,這樣不僅可以養成良好的跪坐姿勢,而且還不會傷害到自己的膝蓋。

若兼有食積,如易腹脹,解酸臭、臭穢大便,則需要適當減少食量,避免久坐久臥,適當多步行或按摩腹部促進消化,家中小孩子可以適當備用保和丸,而大人則可備用保濟丸等。

但若出現寒邪鬱而化熱而成寒熱錯雜證,上吐下瀉,發熱等症狀,則需到專業醫師處就診。

因為春天的到來,氣候溼度轉大,倒春寒的時候更容易出現雨雪天氣,從而寒溼二邪會結合在一起,同時因為大家都在家「蝸居」,肢體缺乏活動,氣血不流動,此時最容易受到寒溼二邪的侵犯。如最突出就是肩頸部的緊繃、酸脹、酸麻不適,因為大椎穴就在此處,邪氣最易從此處進入。其次就是老人家常見的腰膝痠痛等。

若以寒邪為重,肩頸部緊繃感為主,可以選用溫法,如艾灸大椎穴,每天1-2次,每次15分鐘左右,灸完之後適當活動頸部,避免受風寒。或者用熱水袋熱敷也可達到療效。

艾灸大椎穴:

取穴:低下頭,順著脖子向下摸,在脖子和背部交接的地方,有一個非常明顯的骨頭突起,那就是第七頸椎的棘突,在它的下面凹陷內就是大椎穴。

大椎穴,古人稱它為「諸陽之會」,這個穴位在背部的最高點,背部本來就屬陽,所以大椎穴堪稱陽中之陽。《甲乙經》說過「大椎,三陽,督脈之會」意思是,大椎是督脈與手部三陽經的交會穴。

若以溼邪為主,症狀為困重感,肌肉痠痛為主,平素汗出少,那麼可以選用汗法或者利小便的方法,最簡易的辦法就是喝熱粥,喝熱粥第一可以助胃氣,胃氣充足可以促進氣血運行,喝熱粥後會加快人體津液的代謝,多小便則溼邪可以從小便而去,同時喝熱粥可以助汗,微微汗出則溼氣從表而去。這都是飲食調理的方法。

當然,還需要加強運動,運動可以有助氣血運行,振奮陽氣,驅散寒溼之邪。

版權申明:圖文均來自網絡,如涉及版權問題,請聯繫小編立馬刪除

相關焦點

  • 三大方法預防傷肺的寒邪!振奮陽氣,驅散寒溼之邪!
    春初天氣變化快,容易出現晝夜溫差大的倒春寒情況,要想抵禦寒邪外閉,內則鬱熱等寒熱錯雜情況,還需多做做舒張運動。以下給大家分享三大方面預防傷肺的寒邪,供大家參考。春天是陽氣開始生發的時候,但是冬寒還未完全離去,故容易出現晝夜溫差大的倒春寒情況,而寒邪主收引,春天又有陽氣生發之勢,所以容易導致寒邪外閉,內則鬱熱等寒熱錯雜情況。因為無論是普通感冒、流行性感冒抑或是新冠狀病毒,都是具有季節性流行的特點,往往是天氣多變時候,人體正氣虛弱時發病。
  • 冬病夏治,曬背是關鍵,能暢通氣血,驅除寒邪,預防骨質疏鬆!
    當代年輕人,尤其是白領幾乎每天都坐在辦公室,一天24小時開著空調,很少有機會面對太陽,鍛鍊的時間更是屈指可數,時間一長很容易導致風寒之邪侵入體內,從而損傷陽氣,誘發疾病。而驅散溼寒,補充陽氣有一個非常好的辦法,那就是曬背。
  • 中醫所說的「寒邪」是什麼?如何區別內寒與外寒?應該如何防範呢?
    中醫認為,凡致病具有寒冷、凝結、收引特性的外邪,可稱為寒邪。寒邪為病有內外寒之分。內寒主要是人體臟腑的陽氣不足,寒從中生,"陽虛生內寒",中醫認為內寒病症主要有上焦陽虛、中焦虛寒、下焦虛冷三種,其症狀因各臟腑不同各有區別表現,如心肺陽虛症見氣短咳嗽、怕寒喜暖、面色發青、嘴唇發紫,面部浮腫等,脾胃陽虛則表現食欲不振、嘴泛清水,四肢冰冷、腹脹、大便溏稀等等,腎陽虧虛則會表現經常腹瀉、小腹拘急、肢體浮腫、陽痿滑精等。
  • 寒流來襲,呼吸道問題發反覆復,提升正氣,十一招養肺妙招
    ,我們花點時間幫大家談談呼吸系統預防的方法,這個時候呼吸道疾病預防刻不容緩。肺為較髒,為相傅之官,司呼吸,主皮毛,開竅於鼻;「肺為嬌髒,寒熱皆所不宜」,同時肺為華蓋,也就是我們五臟最高位置,簡單理解意思就是外感的寒邪等容易從皮毛或者口鼻而入,因為肺的位置最高,所以邪氣必然先傷肺氣,肺管理人體氣機的肅降功能,同時肺氣是相傅之官,他的責任好像宰相一樣幫助心臟和脾臟推動人體陽氣的升發,一旦肺被寒溼等淫邪所傷,就會出現一些典型的呼吸系統疾病
  • 入冬後身體有6個部位最不抗冷,若不「捂」好,寒邪容易乘虛而入
    人的身體有6個寒氣入口人的身體有6個部位最不扛冷,若不「捂」好,寒邪容易乘虛而入,使陽氣隨之悄然潛入體內,出現「寒症」。01 頭冷邪來襲,可謂是「頭破血流」。頭為諸陽之源,若頭寒,陽氣尤其易散。02 脖子中醫學有「風從項後入」之說,因為頸部有三大以「風」而得名的重要穴位風池、風門穴和風府穴,是最容易被風邪侵襲的入口。頸冷容易引起落枕、著涼。忠告:在寒風刺骨的冬天,脖子上圍一條厚圍巾,就能把風邪擋在外面。
  • 跟《黃帝內經》做肺病預防,這四種方法可助正氣內存,邪不可幹
    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林國華教授表示,時下正值春季感冒咳嗽等肺病流行之季,此次新冠肺病屬於「寒溼」之疫氣所致。《黃帝內經》曾提到「微動四極,溫衣,開鬼門,潔淨府」 可讓五臟陽氣升發,水液自去而到達陰陽調和,正氣充盛。原文本是對水溼病而論,林教授認為我們同樣可以借鑑其中的方法祛寒溼達到「正氣內存,邪不可幹」。
  • 5分鐘「握固」導引術,快速振奮陽氣、驅寒「固魂」
    一個陽氣提振法:握固導引術這是一個道家養生的小方法——握固法,能讓身體溫暖起來、振奮陽氣通過這個路徑振奮身體內的氣血運行,保持10s左右就會有明顯的清醒感和暖流經過,看東西也會變得清明些。握固法能升提元氣、抵禦寒邪。
  • 陽氣不足、寒氣重?一穴位,一碗粥,補足一年陽氣,來年少生病!
    民間有句俗話叫「十病九寒」,說明「寒」對人體影響之大。寒病多發於冬季,但也可見於其他季節。寒邪會導致人體血液循環不暢通,例如人體手腳冰涼、容易腹瀉、宮寒、痛經、腰部酸痛等。寒邪以「寒冷、凝滯、收引」為基本特徵。寒傷陽氣,故寒邪致病,全身或局部均有明顯的寒象;寒勝則痛,寒與痛常被聯繫在一起,表現在骨關節痛、腹痛、頭痛等;寒凝則氣收,表現為無汗、拘急作痛或屈伸不利等。
  • 氣溫一降,身體四處疼,學會3招,溫經舒絡,擋住寒邪
    當然隨著科技的進步,特別是在大雪紛飛的時候,更應該保暖,穿上一些好一點的裝備對自己的身體進行保暖,可以對身體起到很好的保護作用,預防寒邪再次侵襲。除了身體上的保暖,第二件事也是非常重要的,就是泡腳,泡腳的好處有很多,它能舒通經絡,活血化瘀,最重要的是它能緩解因寒冷給我們身體帶來的疼痛感。
  • 易感人群不要著急脫衣 宅家跟著《黃帝內經》學養肺
    最近宅家時間長,除了吃就是睡,廣州中醫藥大學第一附屬醫院康復中心林國華教授教大家跟著《黃帝內經》養好肺。  林國華教授介紹,此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肺炎屬於「寒溼」之疫氣所致,目前的氣候也屬於寒溼之氣流行,那麼我們能在家中進行哪些日常活動祛除寒溼呢?
  • 降溫了,身體這8大部位別凍著,這些穴位幫你驅散風寒
    氣溫下降了,寒冬季節,風邪能通過侵犯體表使毛孔大開而進入人體。「風為百病之長」,頭部、上肢、背部等人體陽氣聚集的部位特別容易受到風邪攻擊,大家一定要做好保暖措施,以防生病。1.頭部翳風穴翳,原指羽扇,有遮蔽之義,而風就是風邪的意思。位於耳垂後方,凹陷處。如果沒有戴圍巾的習慣,寒風吹來時可以立起衣領,頭稍微往下縮,能防禦風邪侵襲此處。
  • 此物暖腸胃,除脾胃寒溼、冷痰,有疏散寒邪之力,去冷積陰毒之功
    比如有一物就是常見的調味佐料,此物可以善於暖腸胃,除脾胃的寒溼、肺中的寒痰,而且除寒之力渾厚,被譽為「有疏散寒邪之力,去冷積陰毒之功」,但是根據它的特點,卻又三類人不能吃。《本草綱目》在前人理論的基礎上又有所發現,認為胡椒「純陽之物,腸胃寒溼者宜之」,還提出主要益處在於「暖腸胃,除脾胃寒溼、虛脹冷積、陰毒,主牙齒之浮熱作痛」。現代對胡椒的養生之功可以歸納為「溫中散寒,下氣消痰」八個字,中醫文化所說的「中」一般都是指的中焦,也就是脾胃。
  • 三伏將至,千萬別做這七件事,傷遍心肺脾胃和腰頸!
    即所謂的「六邪」(指「風、寒、暑、溼、燥、火」)中的暑邪。這個時候練一練的方法很簡單:端坐、閉目、吞津就是一個好方法。三伏天是一年之中天氣最熱,氣溫最高,陽氣最盛的階段,在這一階段,人體腠理疏鬆,經絡氣血流通,有利於藥物的滲透與吸收,而庚日又與肺金有關(庚日為金,屬大腸,大腸與肺相表裡),為溫煦肺經陽氣,驅散內伏寒邪的最佳時機。《黃帝內經》裡說:春夏養陽;秋冬養陰。很多人問:三伏天這麼熱,為什麼還要養陽呢?
  • 《黃帝內經》寒傷形,熱傷氣之正解
    其實是和後面的熱傷氣相對應,寒為陰邪,傷人陰津,熱為陽邪,傷人陽氣,這就是所謂的同氣相求,形為陰,寒為陰,故寒傷形;氣為陽,熱為陽,故熱傷氣。從上文可以看出,寒邪為陰邪,傷人津液,熱邪為陽邪,傷人陽氣。很多學習中醫的朋友存在一個誤區,即覺得寒邪為陰邪,就應該傷人體之陽,不傷人體之陰,熱邪為陽邪,就應該傷人體之陰,不傷人體之陽,這是不正確的觀點。
  • 身處寒潮,陽氣嚴重不足,中醫教你怎麼禦寒補陽!
    不管任何醫療手段都不能只盯住病邪而忽視陽氣,祛邪固然要緊,扶陽才是康復的關鍵。  ◎生命與陽氣  生命即是一團陽氣,是一團源自太陽的陽氣。陽氣不散,則生命不息。養生,即是養自己機體內蘊的這團陽氣,使之不受陰邪而變弱,不因五志過而熄滅。古賢有「法於陰陽,合於術數」的養生方法,其根本即在於扶陽。
  • 健康學堂丨寶寶秋季養肺,這些調理方法很重要
    小編在此提醒當心風燥傷肺肺被稱為「華蓋」,華蓋原來是指古代帝王車駕的頂蓋,肺位於胸腔,覆蓋五臟六腑,又能宣發衛氣於體表,以保護諸髒免受外邪侵襲。肺主氣、司呼吸,肺主宣發和肅降,肺為嬌髒,最怕乾燥,若孩子出現乾咳、咽幹口燥、痰少難咯、小便量少、大便乾燥等表現,明顯已為燥氣所傷,應注意養肺潤燥。
  • 夏季最耗陽氣的事兒別幹 守住根本身體健!
    冷氣屬陰,使用不當易傷陽氣。首先空調溫度不宜設置過低,以26-28攝氏度不直吹為好;其次不宜從室外回來立即打開空調,這時毛孔張開,若空調冷風直接吹身體,則風寒之邪易趁虛而入,易傷風感冒;最好午間、晚間睡覺將空調設置為睡眠模式,溫度適當調高,並用衣被蓋好身體;最後提醒大家,若天氣過熱且家中通風不暢,不要強忍炎熱,應開啟電扇或空調降溫防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