尋根溯源,敬重譜系,實為柳姓後裔源遠流長之遺風

2020-12-20 小紅帶你了解歷史

大家好,非常歡迎大家來聆聽小編為大家帶來的歷史故事,很高興在這裡和朋友們相遇,歷史在於不斷地發現,在於用真實材料說話,讓大家可以在茶餘飯後,成為我們的談資。歷史是文化的傳承,中華上下五千年,歷史文化悠久、博大精深,先輩通過真實記錄,讓我們了解歷史,認識歷史,從而傳承我們悠久的歷史文化。

在河東柳氏這個大家族中,柳宗元一族只是其中一個分支,但也出了許多名人將相。據他為其父柳鎮寫的《先侍御史府君神道表》,他家這一支七代祖柳慶,後魏侍中平齊公,官至尚書左丞。六代祖柳旦,北周中書侍郎濟陰公。五代祖柳楷,隋濟、房、蘭、廊四州刺史。高伯祖柳奭,唐中書令,祖柳子夏,徐州長史。曾祖柳從裕,滄州清池令。祖父柳察躬,湖州德清令。父親柳鎮,侍御史。柳宗元是河東柳氏的佼佼者。他是唐代文學家、哲學家、思想家。柳宗元二十一歲中進士,二十六歲考取博學宏詞科,歷任集賢殿正字、蘭田縣尉、監察御史裡行、禮部員外郎等。順宗位,他積極參與革新運動,失敗後,被貶為永州司馬,十年後又被貶為柳州刺史。他在柳州四年,為當地人民做了許多好事,柳州百姓為他立祠建廟,至今還懷念他。柳宗元在文學上貢獻尤為突出,與韓愈倡導古文動,並稱「韓柳」,被列入唐宋古文八大家,著有《柳河東集》等。

中國人的姓氏歷史悠久,每一門姓氏都有於自己家族歷史的記載這就是家譜。夫族之有譜,猶國之有史,所以明興衰治亂之由。意義雖有廣狹之別,而功用無殊。尋根溯源,敬重譜系,實為柳姓後裔源遠流長之遺風。兩千多年前的家乘歷史有史可考,家譜資料形式可謂多種多樣。如,結繩家譜、口述家譜、竹簡家譜及後來的碑譜、塔譜、雲和神軸以及各種常見的紙譜、絹譜等,都屬於不同時代的家譜形式。據文獻記載,唐代前後,曾有二十多位柳姓史學家和譜學家編撰過大量家譜。他們博學又富有文辭,有的還是史官,編修國史和皇室譜牒,他們對中國傳統文化做出了突出貢獻,同時也是柳姓古譜的創始人。

謝謝大家觀看,喜歡小編的請關注一下小編,我們下期再會。

相關焦點

  • 百家姓之江姓大全,了解江姓起源,尋根溯源!
    簡介江姓,中華姓氏之一,是一個典型的多民族、多源流姓氏,主要源自嬴姓、姬姓、子姓及少數民族改姓等。前624年古江國為楚國所滅,後裔世代以國號為姓。這兄弟六人同列為進士,地位非常顯貴,歷史上有"六桂聯芳"之譽。三、源於子姓,出自唐朝末期宰相蕭遘後裔,屬於避難改姓為氏。唐末戰亂不止,唐朝宰相蕭遘次子蕭禎舉家從安徽徽州新安渡江而至先父的避居地歙縣黃墩。並為了紀念此次避難,改蕭氏為江氏,此後世代稱江氏。
  • 柳姓的來源_柳姓起源_柳姓名人
    柳姓起源從歷史發展過程來說主要有6種,了解了柳姓的來源,再看看熟悉的柳姓名人,那麼你對柳姓這個百家姓了解更多了!柳姓的來源  柳姓起源一  源於姬姓,出自春秋時魯國大夫姬展禽之後,屬於以居邑名為氏。據史籍《廣韻》記載,春秋時期的魯國有大夫展禽(公子展),食採於柳下(今河南濮陽柳下屯鎮),其子孫後代遂以邑名為姓氏,稱柳氏。
  • 唐宋八大家後人:只要姓柳就是柳宗元後人
    廣義的後裔不一定是非常可靠、完整的(後裔)。只要他這個譜系不斷,學術上可以推敲,基本可以認定他是(唐宋八大家)後裔。比如中國的柳氏,可以認為都是廣義上的柳宗元的宗親。像我本人現在也沒有一套非常完整的譜系。後裔也可能直系後裔的多一些,其他的一些不直接的後裔可能就被拒之門外了。我們的宗親的概念可以說還是比較有深意的,讓更多的人來參與我們對祖宗的學習。
  • 源遠流長閩侯張氏
    溯源  張姓得姓之源有四:一曰張姓出自姬姓,為黃帝後裔。始祖揮,系黃帝妃彤魚氏所生之長子,排行第五(另說:黃帝第五子青陽生揮,揮為黃帝之孫),本姓姬。黃帝與蚩尤鏖戰難以取勝時,揮觀天象中發現列狀似弓的弧星,製造出弓矢,得以運兵克敵,助帝滅蚩尤而「一統天下」,帝賜其姓長弓(張),官封中下弓正;後封地青陽建國,自此子孫相沿。
  • 楊家將譜系詳解:弘農楊氏後裔,關西聖人嫡傳
    網上關於楊家將的譜系,令人噴飯。居然能把史實於評書,合二為一……你不能不佩服人民群眾之中,蘊藏著強大的創造力!一會兒火山王楊袞,一會兒神木刺史楊弘信,一會兒楊袞同志姓楊名袞字弘信……比較嚴肅的楊氏後裔,基本上把楊家將的來歷,考證了出來,雖然其中有幾段存疑。
  • 百家姓之黎姓大全,了解黎氏起源,尋根溯源!
    據《風俗通義》等所載,九黎,古時為我國南方土生土長的龐大種族之一,相傳為少昊(傳說中古代東夷首領)金天氏之時的諸侯。黎曾被封為北正(一說火正)官,掌管民事,其後裔有以字為氏,稱黎氏。2、出自黎國後裔。據《元和姓纂》等所載,商時有諸侯國--黎國,一個在今山西長治縣西南,商末被周文王所滅;另一個在今山東鄆城縣西。這兩個黎國的子孫,後以國為氏,姓黎。
  • 日本衝繩梁氏後裔回福建尋根 已移民數百年
    其中年過七旬的瀨名波重信還帶來了自己的兒子,瀨名波重信告訴東南快報(微博)記者:「我們如今生活在日本,後代對祖先的認知有限,我把孩子帶來一同『尋根』,就是為了讓他感受到這種家鄉感情和人文情懷。」「舊夢不可道,但令心暗傷」,世易時移,在日本近、現代進程的激流中,這些梁氏後裔已完全融入日本社會,與一般日本人無大異。
  • 柳姓名人以唐代以後居多,且多出自南方
    周公旦之子伯禽的後裔。西周初年,伯禽代父受封,為第一代魯公,下傳至春秋魯孝公時,育有一子叫展,展之孫無駭以王父字為氏,始姓展。無駭生子展禽,名獲,字禽或季,魯國大夫,曾掌管刑獄,食邑於柳下。這位被孟子讚譽為「聖之和」的聖賢君子,正是中國柳姓的得姓始祖。今日柳姓尤以山東、四川、湖南、湖北等省居多,上述四省柳姓約佔全國漢族柳姓人口的62%。柳姓源出有三:1.源自姬姓,為春秋時魯國展禽後裔,以封地為氏。據《廣韻》記載,春秋時魯國人展禽,食邑於柳下(今河南省濮陽縣城東柳下電鎮),其子孫後代遂以邑名為氏,稱為柳姓。
  • 乾隆後裔助海外滿族人士尋根 籲拯救瀕危滿語
    中新社吉林10月24日電題:乾隆後裔助海外滿族人士尋根 籲拯救瀕危滿語中新社記者 蒼雁「王爺駕到!」但凡認識愛新覺羅·恆紹的人,見面時都會調侃著說上一句。這個有著清代皇室家族血液的男人,也已經習慣這樣的「問候」。作為乾隆皇帝第七世孫,身為吉林市滿族聯誼會會長的他,現在已成了海外滿族人士「尋根問祖」的紐帶。
  • 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書法體驗助華人尋根溯源
    泰國農業大學孔子學院書法體驗助華人尋根溯源 特別是人們在書法魅力的感召下,開始追尋自己幾近模糊的中國姓氏,踏上了尋根之旅,把自己的心重又同祖先的父母之邦連在了一起。  曼谷有很大一部分華人是從廣東潮汕一帶移居泰國的,有些人雖然可以用潮州話說自己姓什麼,但卻沒有意識到己是華裔。
  • 你們知道歷史上展姓和柳姓的得姓始祖竟然是同一個人嗎?
    關於「坐懷不亂」的典故最早出現在《荀子·大略》中:「柳下惠與後門者同衣,而不見疑,非一日之聞也。」這個故事自漢代以來已經廣為傳頌,可謂家喻戶曉。相傳在一個寒冷的夜晚,柳下惠夜宿於城門,遇到一無家女子。柳下惠恐她凍死,叫她坐在懷裡,解開外衣把她裹緊,同坐一夜,並沒發生非禮行為。於是柳下惠被譽為「坐懷不亂」的正人君子。
  • 滄州孟子後裔《積極修續孟子世家譜》進行中
    「家法壞,譜諜尚有遺風;譜諜壞,家人不知來處。」而今,社會安定,百業興盛,孟氏家族人丁興旺,人才濟濟,若任由譜牒再荒廢下去,我等族人上無言以對先人,下愧對子孫。為此,我們滄州孟子後裔聯誼會倡議:在滄孟氏族人立即行動起來,修繕《孟子世家譜》。
  • 姓氏文化:大禹後裔的二十一姓
    周武王封夏禹(即大禹)的後裔東樓公於杞(今河南杞縣),為杞侯。春秋時建立杞國,公元前445年被楚國所滅,杞簡公的弟弟佗逃往魯國,魯悼公因為他是夏禹的後代,給予採地為候,稱他為夏侯氏,其後子孫就以「夏侯」為姓。「夏」姓:其中之一為以上的「夏侯」姓所簡化;其中之二源於「姒」姓。
  • 潮汕鎮名尋根溯源
    其實,「每一個地名都折射出中國歷史文化的變化」,所有鎮名都有一定的由來,只要認真去尋根溯源,就會發現它們都具有濃鬱的鄉土特色。因地理特徵而得名在古代,當人們根據生活和生產需要選擇自己的居住地時,普遍會以特定的地理位置來命名。縱觀潮汕三市的許多鎮名,其得名多以地理特徵為依據。
  • 前人不修譜,後人尋根苦
    「親我者,我親之;疏我者,我疏之」,一譜之中,皆為父祖兄弟,血脈相通,長幼有序。尋根、歷史、祖輩、逃亡、苦難……那些早已塵封的歲月印跡再次被後人重拾,以今日之視角再度審視過往,這樣的過程,勢必會讓親歷者變得愈發的沉重與不安。
  • 【尋根問祖】關於宜賓市興文縣師姓尹氏萬才公考
    二、師姓尹氏的來源宜賓師姓尹氏在其《師姓世譜》(太原祖籍.共和國甲子(1924年)七月翻印)中已經說明,「師姓譜敘」(其一庠生師澤逵)中說:「師氏之先。始於周幽王之太師。詩曰:尹氏太師。維周之氏。又曰:赫赫師尹。民俱爾瞻。是也。夫太師本尹氏而胡為師氏之始祖乎。」開宗明義,此師姓尹氏也。
  • 天津客人來蚌埠方言尋根溯源
    「幹嘛」、「膩歪」、「么蛾子」……幽默風趣、特色鮮明的天津方言既不同於北京話,也不似河北、山東口音,恰似一座方言「孤島」,卻與蚌埠話又有相似之處。相似的語音,相似的語調,天津方言與蚌埠話之間到底有何淵源?
  • 朗寧後裔來襄尋根
    麗雅和本報米公小學的小記者們唱起《讓我們蕩起雙槳》本報通訊員鄧銀 記者王虎攝  襄陽漢江傳媒網消息(襄陽晚報) □本報記者王濤  4月20日,以切斯特·朗寧的後裔為基本成員的代表團不遠萬裡從美國來到襄陽
  • 山東淄博有一個村莊姓氏古怪,據說是朱元璋的後裔
    然而,每逢朝代更替,那些原來尊貴的皇室後裔們,為了躲避災禍,為了以後安全,都紛紛改換姓氏,並逃離原居住地,到一個陌生偏僻的地方居住,隱姓埋名,低調生存。在山東淄博市博山城西部,有一個"昃(ze)家莊",從這裡繁衍出來的昃姓子孫很多,大多都分布在博山一帶。自宋出現《百家姓》以來,到以後產生的《續百家姓》,都無昃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