來源:封萬裡
今天市場繼續震蕩,8月以來,行情震蕩了4個月,而4個月過後,有朋友就開始感慨「錢到用時方恨少」。而同時又有朋友抱怨「造化弄人,時運不濟」。實際這就是最近幾個月投資者兩種不同境遇的寫照。我覺得這裡面的原因,非常值得一說,都是直接導致大賠大賺。
一, 抓龍頭可以接力
那位感慨錢到用時方恨少的朋友,是因為他一直在發現龍頭股,捕捉龍頭股。我8月份的時候就和他交流過。那時候是正好是市場在炒低價創業板。他當時對低價創業板並不感冒,反而是疑惑。但我和他說,低價創業板很可能有大戲。因為7月大漲之後,指數已經到了幾年的高點附近,如果說2600點附近的上漲,是有股票就買,不怕追高,但到3300之上,再追就替人舉槓鈴了。而當時的天山生物,拿「博尓系統」去量化,確實在上漲之前,就已經出現了連續「機構庫存」不斷增加的狀態,並且持續了一個多月。這種狀態就叫做「機構蓄勢」,是大漲前的常見的準備動作。
而之後那朋友自己就觀察了,包括天山生物、豫金剛石、雙林股份等,都有「機構蓄勢」的狀態。當時他自己都說,「機構庫存」持續增加,代表機構行為積極,股價還沒上漲,機構資金都那麼積極,顯然就是想著發動一波行情。這點,只要大家到應用市場,裝好一個「博尓系統」的手機應用,一樣能很快找到這種「機構蓄勢」的股票。
他後面就是這麼做的,不停的捕捉機構蓄勢。先是發現有色金屬集體漲價,其中江西銅業就有這種「機構蓄勢」的現象,從10月22日到11月13日江銅股價反覆震蕩,但「機構庫存」持續增加。只是之前有色股一直很瘟雞,他也怕參與進去,後面股價繼續瘟雞,所以這個機會並沒有把握。隨後汽車股熱點,他發現上柴股份一直沒漲,但同樣「機構庫存」不斷增加,出現「機構蓄勢」狀態,結果就小小的參與了一把,很快就賺了。
之後上周開始,銀行股異動,他發現青島銀行又有機構蓄勢狀態,這次他買了不少,自然賺的也多。
但他買了青島銀行的同時,覺得彩虹股份,之前也是在震蕩中是不停的出現機構蓄勢,當時他也想再買點,卻發現錢都去打青島銀行了,只能目送彩虹一路漲停板上去。所以感嘆,錢到用時方恨少,幹嘛青島銀行出現「機構蓄勢」的時候,彩虹股份也出現了「機構蓄勢」,真是既生瑜何生亮啊。
二,買未來多數被套
而後悔的那個朋友,也是巧,之前一直資金在大額存單裡。9月初的時候,大額存單到期,之前他看的股票,也是覺看上哪個,哪個就漲。只是沒錢買,等到錢出來了,忍不住看好一個就買進去,結果買了就破位下跌,套到現在。
我一問他當時是怎麼買股票的,他就說之前就是看股票的前景好不好,企業強不強。於是我指出了他的問題,不是他對這個企業的評判前景出錯,而是太多人當時就是這麼炒股的。都在預判企業未來,那麼必然被更大的資金所利用,編故事騙人。7、8月的時候編故事騙人是最多的。當時他就是聽信,安琪酵母的地位就是發酵粉中的intel,於是買安琪酵母,套到現在。實際一進9月份,安琪酵母那時候,拿「博尓系統」去量化,「機構庫存」已經消失。
所以,投資盈利,要考慮的方面很多,但重點就是千萬別和多數人一個思路,否則一定被人利用,這種事情,在A股裡發生了無數次。而前面那個朋友,之所以沒遇到這種問題,就是因為用量化投資方法的人很少,當然不會被針對。大家自己股票,現在有沒有機構資金在積極動作,是不是說的很好,做的很差,都可以到應用市場,裝好一個「博尓系統」的手機應用自己去量化交易,用博爾看清真相再操作,後面那個朋友的出的錯,就不容易在大家身上重犯了。類似的情況,還經常發生在買價值股的朋友身上,也是同樣的問題,市盈率低是好事,但由於太多人都在市盈率低的股票,結果往往也被算計,買的人太多,機構不願意做,也是白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