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日曆表上,孩子的開學日被提上了日程 來源/新民晚報記者 孫中欽 攝(下同)
下周二,因為疫情而沉寂了許久的上海各幼兒園,將重新響起孩子們的歡笑。面對懵懂小娃,疫情防控工作如何開展?如何教會孩子科學防疫知識,給予這一最柔軟群體最周全的防護,又不給孩子造成太大的心理壓力?老師們自有妙招。
記者今天在烏魯木齊南路幼兒園看到,出現在幼兒園門口的測溫帳篷,超過一半的部分是透明的。園長龔敏介紹,根據疫情防控要求,爸爸媽媽把孩子送至門口後,孩子們得一個人走進幼兒園。於是,老師們特意設計了這個四面透光的帳篷,交由廠家定製,創造出一個明亮的空間,讓孩子們不那麼緊張。有趣的是,帳篷裝有四個輪子,一旦下雨,帳篷還能變成「透明大巴」。孩子們躲在裡面,保安叔叔在外推,就能不用淋雨走到教學樓。
圖說:保安在校門口設置測溫大棚,寬敞的空間便於孩子入校
感應式洗手液、感應式水龍頭、一次性擦手紙……入園後的一系列準備工作,孩子都可以無接觸式完成,避免交叉感染。在大一班教室,老師們用硬紙板剪出大大的手掌,擺出「七步洗手法」每一步的動作規範,一目了然。衛生間裡,老師的巧心思就更多了。3個洗手臺距離太近,小腦袋容易湊得太近怎麼辦?當中的水龍頭變成了大象的長鼻子,大象把它的長鼻子綁了起來,告訴小朋友們「今天我休息」,暫停使用。男孩的小便池也要相隔使用。簡單遮起來不夠美觀,老師們找來紙箱,「偽裝」出一個小小的几案,放上一束小花,大方而溫馨。
圖說:為了保持幼兒的社交距離,原本相鄰的洗手池被隔開,而隔斷被改造成充滿童趣的熱氣球造型
圖說:為了保持幼兒的社交距離,原本相鄰的洗手池被隔開,而隔斷被改造成充滿童趣的柜子造型
整整一天,孩子們都要吃、學、玩、睡在一起。為了防止交叉感染,小床轉角上,豎起了透明的擋板,床的間距也被拉得更開。教室活動區,地上相隔一定距離貼著一張姓名貼,提醒孩子們按照標記擺放小椅子。大人們總是會告訴孩子,要和小夥伴保持「1米」距離。但是,「1米」對於五六歲的孩子來說,實在太抽象。在烏南幼兒園,孩子們可以跟著老師一起用小方塊來量一量,拼一拼,或者也可以去走廊上看一看,一頭24米長的鯨魚究竟有多長。鯨魚上的每一個紅色標誌,就是一米的長度。
圖說:孩子就餐桌採用了隔桌板設計
圖說:孩子午睡的床之間,採用了隔桌板設計,保持睡眠時的距離
圖說:教室配備了防疫醫療包
木製拼圖、玩具工具箱、迷你廚房模型……孩子們「回家」前,老師們除了重新將一張張班級「全家福」擺在顯眼的位置,也正忙著根據教學內容,分類擺放玩具。老師們告訴記者,選擇的玩具以塑料、木製玩具為主,以便清洗和消毒。所有的玩具和運動設施在完成消毒後,保潔阿姨還會用清水擦洗一遍,確保沒有殘留。
圖說:工作人員保持消毒殺菌的頻率
「6月2日,回園;6月5日,世界環境日;6月10日,期待;6月12日,期待……」在底樓的一張大大的日程表上,既有孩子們用稚拙的筆觸標記的的「大日子」,也有老師們故意埋伏的「彩蛋」,等著給孩子們一個個驚喜。龔敏告訴記者,在烏南幼兒園,「夜宿幼兒園」是每年大班孩子畢業前最期盼的活動,因為疫情,這一活動今年不能舉行了。為了彌補孩子們的遺憾,老師們在底樓大廳搭起了小小的帳篷場景,為孩子們最後一個月的幼兒園生活,創造美好的回憶。6月2號回園當天,每個孩子還將拿到一份特別的禮物——一張用校園各種植物製作的書籤。掃一掃背後的二維碼,每一片樹葉、每一朵乾花來自校園的那個角落,都一目了然,讓孩子們永久保存在這個特別的夏天,校園獨有的味道。
圖說:為了保持幼兒的社交距離,原本相鄰的洗手池被隔開,而隔斷被改造成充滿童趣的大象造型
新民晚報記者 陸梓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