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國內眾多的本科高校中,僅僅只有122所「211工程」大學,而在近百所一流大學中只有39所「985工程」大學,正所謂「物以稀為貴」,這些高校可以說都是學生夢寐以求的理想大學,不過高考中的千萬名考生中只有不到百萬名的考生進入「985」、「211」大學,而大部分人只能在普通的院校就讀,難度也是不小的,考上可以說都是學霸中的學霸了。但是也有的人進入這類高校後,卻由於種種原因,想要退學,這是怎麼回事呢?接下來我們就來看看好不容易考上985、211,讀到大二卻想退學?原因出人意料!
1、學校地理位置不佳,無法適應氣候和環境
隨著高校的發展,如今地理位置的影響現在已經成為一些人判斷學校發展走向的主要依據。相比西北和東北地區,東南沿海地區的高校備受學生和家長的歡迎和青睞,這也不是沒有原因的,正所謂「經濟基礎決定上層建築,上層建築又反作用於經濟基礎」,地處富裕地區的高校會得到該地區的有力扶持,來自部門與企業的各種經費會很多,發展也非常迅猛。而對於地理位置不佳的高校,卻由於種種原因,發展大不如以前,例如我們非常熟悉的蘭州大學,學校原來的地域優勢在改革開放之後就成了制約其發展的一大因素,再加上政策的偏移自然帶動著周邊建設的變化,東部的教育資源得到大大提升,而蘭大曾經的輝煌隨著時間的變化卻漸漸斂去了其光輝。就考生而言,都不太願意選擇地理位置偏僻的高校,尤其是氣候寒冷的東北地區,很多南方學子為了考上好大學可能被迫選擇東北地區高校,但是由於不適應那裡的環境和氣候,選擇了退學重新復讀,選擇合適自己的高校,而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例子可以說是非常多的,因此我們在選擇院校,也要考慮一下自己是否能夠適應高校所在的環境和氣候。
2、被調劑到自己不喜歡的專業,沒有動力和興趣學習
在高考填報志願時,我們很多人可能都在糾結,到底是選擇大學還是選擇專業,而在我們的成績不佔絕對優勢的情況,如果我們想要考上一個好大學,也意味著我們可能無法選擇自己喜歡的專業,只能接受調劑。不過接受專業調劑卻充滿了未知數的,尤其是我們被調劑的專業非常冷門,例如生物工程、歷史學專業、哲學等等這些專業,可以說都是「調劑大戶」,但是畢業後的就業卻很辛酸,很多人不是選擇繼續考研深造,就是面臨著轉行。我們可能想著即使被調劑專業,上了大學後還可以轉專業或者考研,但是這兩條路難度都是不小的,而且更值得一提的是,並不是所有專業都能互轉的,例如理科可以轉文科,而文科不能轉理科。很多大學醫科生不能轉其他專業,其他專業也不能轉醫科生等等,因此很多人選擇接受調劑,可能未來也面臨著我們學習自己不感興趣的專業,沒有動力和興趣,想要學好自然也是不容易的,尤其是碰到難度較大的專業,就會有些同學選擇退學,選擇重頭再來。
3、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忽視學習
高考能夠考上大學,可以說是我們十年寒窗苦讀的最好的結果,尤其是那些等到「211」、「985」的入場券幸運的學子,在進入大學後,一顆顆壓抑已久的靈魂瞬間得到了釋放和爆發,覺得上了大學就輕鬆了,只要能夠混畢業,未來的就業就不用愁,事實上大學並不只是高考的目的,也是一個我們全新出發的起點,但是對於那些上了大學就開始放縱自己的同學來說,由於各種掛科、遊戲、逃學,那原本最不該發生的事,卻實實在在的在大學,而且還是一些「211」、「985」大學上演著,最後被學校「清退」,這學校的這一做法無疑是給大學生們敲響警鐘。有的學校也出臺規定是,沒有達到學業成績合格的本科降為專科。相比高中時期,大學更多的是需要我們獨立和自律,不論是學習還是生活,正所謂「救人者必先學會自救」,如果連我們自己都放棄了自己,那麼也沒有能夠「解救」我們。簡單來說,在大學中,我們要不斷充實自己,提升自己,多看書,多旅行,看看外面的世界,成為一個有用的人。
總結:從上面的分析中,我們可以看到,除了高考,我們對於高校和專業的選擇也是非常重要的,對於學校而言,其地理位置可以說是非常重要的,不論是生活環境和氣候,都要重點考慮,例如東北地區氣候寒冷,西藏地區空氣稀薄等等,我們在報考學校時,不要僅僅考慮學校的稱號,否則等上了大學才後悔就來不及了。而對於專業,很多考生家長追逐熱門專業,本無可厚非。可一味追逐的背後,卻沒有關注自己本身真正感興趣的專業,學習起來自然沒有動力;還有為了上好大學,被迫選擇專業調劑,如果我們只是接受這一結果,往往是得過且過,打醬油。不求有所作為,只求不掛科畢業,但是對於我們未來的就業和發展是非常不利的。更重要的是,上了大學後,也要明確自己的目標,合理規劃自己的大學生活,這樣才不算白費傾其所有青蔥歲月去拼搏奮鬥的爭奪的那一張張「211」、「985」的門票,大學才會更加有意義。
對於以上的觀點,大家有什麼看法呢?歡迎留言討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