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國家拆遷法律規定,拆遷方進行徵地拆遷要做到「七個必須」

2020-11-17 京鵬拆遷謝律師1988

註:本文原創,嚴禁轉載!

補償不合理,這似乎是全國各地進行徵收拆遷的一個通病。從立法層面來講,實際上可以找出許多保護被徵收人權益的規定。顯然,立法者的本意其實是要讓徵地拆遷有利於民。然而,為什麼好的法規和好的政策不能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有的人拆遷之後反而落得居無定所、越拆越窮的局面,這無疑與徵收方的不完全守法行為有關。事實上,既然法律有所規定,那麼徵收方在進行有關工作時就要嚴格依法,不能任憑自身意志去行事,更不能為所欲為進而侵犯百姓合法權益。

一,必須出於公共利益需要進行徵收

根據現行法律規定,一切徵收行為都應當是為了公共利益。簡言之,徵收應當是為了全體人民的利益,而不是為了個別人或個別組織的利益。比如修建高速公路、高鐵、省道等交通建設,修建學校、醫院、菜市場、廣場等公益項目。因此,任何目的不符合「出於公共利益需要」這一大前提的土地徵收和房屋拆遷都是違法的,任何摻雜商業發展性質的土地徵收和房屋拆遷都是違法的。實踐中,被徵收人要格外注意審查本次徵收項目其本質上的「公益性」。

二,必須進行公示公告,無公告不徵收

在沒有任何公告的情況下要求籤安置協議,這在實踐中很常見,尤其是偏遠的農村地區,徵收方找準民眾找民眾法律意識不強、法律知識不健全的弱點,違法實施徵收行為。

雖然"公告"好像只是一個簡單的程序,但這是法律規定的拆遷中不可缺少的程序,行政機關有責任和義務進行公示和公告。對於廣大被拆遷人,沒有公告程序就意味著知情權的喪失,因此應當按照法律規定要求公告,對方拒絕公布有關信息或者不能提供,被拆遷人有權拒絕拆遷、拒絕籤訂補償協議,且可以通過法律手段解決。

三,評估必須依法進行

法律針對評估機構的選擇、評估機構的資質、評估結果存在異議等多個方面的內容都作出了具體的規定,尤其是針對被徵收人作出了保障性規定。比如《徵補條例》第20條規定「房地產價格評估機構由被徵收人協商選定」,該條明確了被拆遷人有選擇評估機構的權利,法律不允許徵收方私自選定評估機構。

總之,評估這件事情有著嚴謹的法律程序需要遵守,不是徵收方可以按照自身意志隨意進行的,必須要依法評估,評估問題上的公正性不容破壞。

四,必須是先補償後搬遷

接觸過很多拆遷類案件,發現其中有不少徵收方熱衷於採用「先拆後補」的方式,比如以搬遷獎勵鼓動被徵收人先搬遷,其後再談補償。徵收方這種作為,既是在罔顧被徵收人的利益,也是在知法犯法。

對於被徵收人來說,應該要知道「先補償後搬遷」是法律賦予的重大權利,如果說徵收方不履行補償義務就要求搬遷甚至是非法進行強制搬遷,也要勇於拿起法律武器來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圖聚四方

五,補償必須做到「越拆生活越好」的原則

前面已經說過徵收是出於公共利益的需要,這意味著拆遷其實是在犧牲百姓的個人利益來實現公共利益,這就沒有道理要讓百姓在生活水平上出現消極影響,徵地拆遷應該是要讓百姓的生活越來越美好的。

法律明確的規定,要保證被徵收人原有生活水平不降低,這是最基本的補償原則。被徵收人的生活水平在徵收之後應與原先的生活水平相當乃至是高於原先的生活水平,那麼在補償時就要注意,是否有參照周邊類似房地產市場價格進行貨幣補償,是否有以1:1為最低面積比例進行產權置換等等。

因此,遇到徵地拆遷,大家首先要明確:合法的房屋被徵收之後,自己的生活水平會朝著好的方向走。如果說生活水平不升反而下降了不少,那麼幾乎可以得出「補償標準不合理」的結論。

六,拆遷方式必須合法,禁止採用斷水斷電等非法方式逼拆

多次協商勸籤無果的情況下,有的徵收方沒有了耐心,極有可能會採用一些不太合適的手段去逼拆。對此,國家是明確的提出了禁止,這在《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城市房屋拆遷行政裁決工作規程》、《國務院辦公廳關於進一步嚴格徵地拆遷管理工作切實維護群眾合法權益的緊急通知》等中均有所呈現。

任何逼迫拆遷的手段都是法律所禁止的,法律嚴厲打擊各種侵犯公民權利的行為。因此遇到違法逼拆,被徵收人不應該只是會害怕與妥協,而是要有意識的進行證據保全,依法依規、專業維權、理性維權。而如果徵收方執意要違法逼拆,那麼就要做好承擔各種法律責任的準備。

七、進行強制執行必須經過法院裁定

談判和補償陷入僵局,拆遷方經常用"強制拆除"來威脅被徵收人,「強拆」震懾之下,很多拆遷戶被迫籤了字。這裡要給大家指出的是,強制拆除有嚴格的執行程序,而行政機關無有權力直接進行強拆。

根據《國有土地上房屋徵收與補償條例》第28條規定,行政強拆並不適用於徵地拆遷領域,事實上行政強拆早已被取消,而目前想要進行強制執行必須經過法院的行政裁決,未經裁決不得強拆。所以面對強拆,大家一定要細心分析,如果說補償協商不成行政機關就直接來強拆,這種做法嚴重違法。大家要冷靜的應對,並儘早諮詢律師,以便最大限度地保護權利不受侵犯。

徵地拆遷、拆遷補償、農村拆遷、國有土地拆遷、違建拆除、棚戶區改造、城中村改造等拆遷知識交流與分享。

每天推送各種專業、有用的拆遷知識,幫助大家了解拆遷法律,識破拆遷陷阱。

希望每一個遭遇不公的被拆遷人最後都能爭取到合理補償,更希望每個被拆遷人都能面對一個真正和諧、合理的拆遷環境。

相關焦點

  • 根據國家拆遷法律的規定,拆遷方進行拆遷要做到「七個必須」
    補償不合理,這似乎是全國各地進行徵收拆遷的一個通病。從立法層面來講,實際上可以找出許多保護被徵收人權益的規定。顯然,立法者的本意其實是要讓徵地拆遷有利於民。然而,為什麼好的法規和好的政策不能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有的人拆遷之後反而落得居無定所、越拆越窮的局面,這無疑與徵收方的不完全守法行為有關。
  • 徵地拆遷僅憑「紅頭文件、法律規定」這些理由就能強制拆遷?
    通常拆遷方最為常用的藉口是:這是上級領導的決定,這是國家發布的紅頭文件,沒有人有權力更改,如果違反了相關規定,大家都要承擔責任和一系列的藉口。但是,作為被拆遷人不要被這些藉口而終止維權的進程。在這裡,根據律師多年的辦案經驗,告訴大家,有時候拆遷方口中的「上級政策」以及「紅頭文件」都是不存在的,真真假假全憑一張嘴,有時所謂的政策,即使真的存在,也無法解釋其程序和實體此時是否合法,這時就需要一個專業的拆遷律師來為你判斷。
  • 遇到徵地拆遷,被拆遷人要抓住這「四個階段進行維權」的機會
    對於被徵收人來說,徵地拆遷應該是一個很好的能夠有效改善生活質量的機會。然而徵地拆遷在具體的推行過程中,總是面臨變味的窘境,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之下,部分徵收方利用自身的職權之便,違規拆遷導致亂象叢生,這最終帶給被徵收人的就是「不公平」,利益嚴重受損。如何能使徵地拆遷的好處落實在自己身上,這要求被徵收人面對不合理、不公平的行為,一定要學會維權,保護權益不受侵犯。
  • 被拆遷人必須了解哪些事情才能在徵地拆遷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
    尤其徵地拆遷的過程錯綜繁雜,法律規定龐雜瑣碎,雙方對於拆遷補償容易產生糾紛,被拆遷人必須要做好前期準備,彌補所處劣勢,防止發生突發狀況時無法應對。那麼,在徵地拆遷來臨之前,被拆遷人必須了解哪些事情才能在徵地拆遷中維護自己的合法權益呢?請聽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史西寧律師為大家進行講解!
  • 在徵地拆遷中,法律規定拆遷戶擁有這幾項權利
    一、救濟權不管是城市拆遷還是農村拆遷,被徵收人都可以根據相應的決定提起行政訴訟與行政複議。這裡您需要注意的是,一般情況下行政複議的時效期限是60天而行政訴訟的時效期限是6個月,一旦錯過這兩個期限,即使拆遷補償不滿意,那麼我們也很難再從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了。
  • 面對違法拆遷,被徵收人要善於用「七個必須」原則來維護合法權益
    補償不合理,這似乎是全國各地進行徵收拆遷的一個通病。從立法層面來講,實際上可以找出許多保護被徵收人權益的規定。顯然,立法者的本意其實是要讓徵地拆遷有利於民。然而,為什麼好的法規和好的政策不能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有的人拆遷之後反而落得居無定所、越拆越窮的局面,這無疑與徵收方的不完全守法行為有關。
  • 在徵地拆遷中,拆遷協議與協議拆遷,被徵收人應該籤哪個
    其大致意思是,在發布徵收公告前,徵收方會先與被徵收人協商補償標準,當一個片區被徵收人同意該補償標準的數量達到98%或99%時,則徵地拆遷正式開始,後面一些列的流程,就是正常徵地拆遷中的流程。當然,如果這個片區的被徵收人同意的補償標準的數量達不到98%或99%,那麼,徵收方則會選擇重新對補償標準進行認定,直到片區的被徵收人同意拆遷補償標準的數量達到98%或99%。
  • 遇到徵地拆遷,被拆遷人不能盲目,了解以下五個法律常識尤為重要
    因此,在信息獲取方面被徵收人一定要發揮主觀能動性,可以深入的學習與了解徵收法律知識,可以主動的申請信息公開,又或者是積極諮詢專業的徵地拆遷信息。那麼從法律上看,有哪些信息對於被徵收人而言是至關重要的呢?今天就給大家總結並解答一下五個重點問題,這是每個被徵收人都務必要明確的。
  • 北京徵地拆遷劉可心:在徵地拆遷過程中為何要請律師?
    正常的徵地拆遷過程中應是公平公正、依法進行的,應保障被徵地拆遷的老百姓合法權益,是每個政府收回了土地建設了公共利益,老百姓也改善了住所環境共贏的事情,但實際在徵地拆遷過程中因巨大利益,還有一些政府官員法律意識的膚淺、公僕的服務意識較差,從而引起侵害被徵地、拆遷的老百姓權益。
  • 在徵地拆遷中,拆遷補償有什麼標準嗎?律師:有啊
    徵地拆遷一直是我們關注的熱點問題。拆遷補償標準因地而異。那麼,當為了公共利益需要拆遷的時候,拆遷房屋的國家補償是多少?但是,為了統一和方便,各縣市將根據市場價格、發布時發布的具體補償標準,發布具體的補償標準。拆遷律師表示,使用時遇到的問題及時維護自己的利益的法律武器,那麼,在拆遷的時候,我們必須知道以下的底線。
  • 拆遷方不告訴你的拆遷秘密,遇到可要提高警惕
    在籤訂完補償協議後,被徵收人才覺得自己是掉進了拆遷方設好的圈套裡,拆遷補償或是徵地補償遠遠比別人的要低。為了讓被徵收人在徵地拆遷中能夠避免拆遷糾紛,拿到合理補償,今天凱諾律師就以文字的形式告訴大家拆遷方慣用的伎倆。
  • 律師總結:在徵地拆遷中可以提高拆遷補償的幾個方法
    拆遷是指徵收單位根據城市建設規劃要求和政府所批准的用地文件,依法拆除建設用地範圍內的房屋和附屬物,將該範圍內的單位和居民重新安置,並對其所受損失予以補償的法律行為。但是在實踐中,徵地拆遷就好像是徵收方和被徵收人的博弈,徵收方為了能減少使用資金給付被徵收人恰到好處的拆遷補償款,而被徵收人為了能夠獲得理想的拆遷補償款,苦於與徵收方的周旋之中。
  • 在徵地拆遷中遭遇以拆違促拆遷後,切勿相信徵收方的「違建不補」
    在徵地拆遷中,相信廣大被徵收人最為關注的就是屬於自己的那份拆遷補償款,但是在實踐中,有不少被徵收人認為徵收方給付的拆遷補償款過少或者不符合自己的心意,拒絕籤署補償協議,從而導致徵收方使用違法行為迫使被徵收人籤署補償協議或者徵收方以拆違促拆遷的方式將被徵收人的房屋拆除,更有甚者直接強拆被徵收人的房屋。
  • 在徵地拆遷中,被徵收方強拆,國家賠償最高能賠多少
    這是我在網上看到的一個案子,山東某地在徵地拆遷中,徵收方對該村子的25戶居民實施了強拆,在距強拆事件發生的兩年後,當地中院最終判決行政機關賠償其中18戶當事人申請的國家賠償共計4388萬元。我在看到該案件的基本情況時,認為這是一個典型的成功案例,因為在徵收方實施強制拆除行為之前,徵收並未向被徵收人下發相應的公告,也未按照法律的流程進行強拆行為,所以在本案中,徵收方的強拆行為是可以提起行政訴訟的。
  • 在徵地拆遷中徵收方需要滿足這些原則,才能被認定為合法拆遷
    在實踐中,不管是城市拆遷還是農村拆遷,都會經常發生被徵收人因拆遷補償問題不與徵收方籤訂補償協議,從而使用一些違法行為來迫使被徵收人籤署補償協議的案件。我在代理案件的時候發現,有個別徵收方會抓住被徵收人不懂法的原因,給付被徵收人「不合理、不合法」的拆遷補償。在這裡我提醒廣大被徵收人,如果在徵地拆遷中,徵收方沒有滿足以下拆遷原則的話,咱們可以選擇不籤署補償協議。
  • 當遇到違法拆遷,被徵收人要懂得用「7個必須」原則守護合法權益
    補償不合理,這似乎是全國各地進行徵收拆遷的一個通病。從立法層面來講,實際上可以找出許多保護被徵收人權益的規定。顯然,立法者的本意其實是要讓徵地拆遷有利於民。然而,為什麼好的法規和好的政策不能在實踐中得到充分的體現,有的人拆遷之後反而落得居無定所、越拆越窮的局面,這無疑與徵收方的不完全守法行為有關。
  • 各地在進行徵地拆遷時,必須遵守5條政策原則,不得侵害百姓利益
    人們期待一個守法進行的拆遷,只有依法進行拆遷才有可能拿到合理可觀的補償。然而拆遷實踐中,違法操作特別多,並且陷阱重重。對法律缺乏足夠認知的普通老百姓必然將在這場博弈中成為被動方、弱勢方,沒有辦法認識到其中的各種錯誤,重大環節常常疏漏,最後不得不接受一個補償不公平的結果。針對這個現象,今天將為大家詳細講解政府拆遷必須要遵守的五條原則政策!
  • 史律師解讀:被拆遷人在徵地拆遷談判中,克敵制勝的關鍵
    徵地拆遷談判其實是一種徵收雙方基於自身權益而進行協商的過程,由徵收方、被徵收人、承租人等之間關於拆遷補償事項進行協商,尋求利益平衡點。要做好拆遷談判,就必須要未雨綢繆,最好全方位防護,北京京康律師事務所主任、西北政法大學物權與土地研究所聯席所長史西寧律師結合自己多年代理徵地拆遷案件的實踐經驗,總結一下談判、協商心得。
  • 在徵地拆遷中怎麼與徵收方協商拆遷補償?律師:只協商別動手就行
    在徵地拆遷中,那些覺得拆遷補償款過低或者不滿意的被徵收人在拒絕籤署補償協議後,可能就不知道怎麼辦了,即使徵收方的工作人員找上門來協商補償協議,他們可能也會以為是逼自己籤署補償協議,從而拒絕協商,趕走徵收方的工作人員,這麼做的下場無非就是被徵收方迫使籤署補償協議或者由徵收方下達《房屋徵收補償決定
  • 在徵地拆遷開始之前,這些必須要做的事你都知道嗎?
    我在接待當事人時,總有當事人問我在徵地拆遷工作之前,有沒有什麼必須做的事?在這裡我告訴您,其實在徵地拆遷工作實施之前啊,咱們被徵收人是要做一些工作的,做這些工作的目的,是為了保障咱們被徵收人能獲取合理合法、公平公正的拆遷補償款。接下來,我就將我所認為在徵地拆遷前,被徵收人應當做的事告訴大家,以供廣大被徵收人進行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