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孩子成長過程中,家長總是容易遇到很多尷尬的小問題。
比如:帶著孩子去超市,他看見一個東西非要買,不給他買,就要在地上撒潑打滾,這個時候,家長就會感覺非常尷尬,開始懷疑難道是平常教育的問題嗎?
最近在和程程媽媽聊天時,程程媽媽向我提出了一個困惑:「帶孩子去別的小朋友家裡玩,去之前三令五申,不要隨便動別人家的東西。
明明說的好好的,可是到了別人家,程程還是到處亂摸亂碰,我在旁邊就很尷尬。道理明明講了很多遍,可他就是不聽怎麼辦?」
這個問題,很多媽媽都會遇到。明明感覺自身的教育方式並沒有什麼問題,可是卻無法取得實際性的進展,這到底是為什麼呢?
家長三令五申提出的要求,孩子並不聽從,歸根結底都是因為沒有提前立好規矩。關於立規矩這件事情:
詹姆士·杜布森博士曾經在《勇於管教》一書中說過:「若在懸崖邊設置欄杆,懂得的孩子會有安全感,而不懂得的孩子就沒有。」
其實所謂欄杆,對孩子來說就是規矩,如果想要讓孩子懂得,就要提前把規矩立好。
在三到六歲這個時期,孩子們逐漸進入行為發展期,在這個階段,必須讓他們意識到規矩的重要性。
如果不提前立好規矩,孩子們就沒有遵守的意識,那麼等到他們進入幼兒園和學校,就會無法適應,因此造成許多不良後果。
規矩一:行為舉止
立規矩也是要講究方法和先後順序的。如果家長要給孩子立規矩,第一條一定要是行為舉止。
行為舉止看似是一個瑣碎的小問題,但是在實際生活中卻很重要,一個人的表現,通常代表他的性格,諸如講究禮貌。
其實父母只要在生活中,自己做到言傳身教,孩子們就會避開可能出現的問題。
規矩二:物品歸納
學會整理自己的個人物品,在使用後歸位,對孩子來說,也是必須提前立好的規矩。等到孩子進入幼兒園後,提前立好的規矩,能幫助他更適應幼兒園生活。
規矩三:講究先來後到
這一條主要適用於公共場所,孩子們提早意識到這條規矩,越能避免很多在公共場合的尷尬。
規矩四:學會尊重
孩子們必須提前掌握什麼叫做尊重,不要隨便插話,打斷別人等。如果自身遇到不被尊重的情況,也可以善意提醒對方。互相尊重是非常必要的素養。
規矩五:獨立
其實獨立在幼兒階段,就是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不要麻煩別人。
可能孩子們在家的時候,家長們全天候的看護,面面俱到,但是到了學校,就沒有人會這樣做了。因此,學會獨立,是非常必要的。
規矩六:勇敢承擔責任
對孩子來說,即使他們還小,但也一定要讓他們認識到責任的重要。
責任意識,越早認識到越好。勇敢承擔責任,是道德觀的基礎,而勇於避開不應該承擔的責任,也是對自身利益的維護。
總而言之,家長們一定要在孩子們還小的時候,打好基礎,立好規矩,這樣等到孩子們長大了,才能更好的適應學習和生活。
【媽媽寄語】
家長們一定要提前給孩子立好規矩,避免孩子走彎路。
【本期話題】
如何讓孩子更好適應幼兒園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