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2020-12-16 騰訊網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揭示熱帶地區在地質時期氣候變化過程中的季節性水文變化特徵和機制,有利於理解全球水文格局演變及其引發的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發展規律,其也是目前全球古氣候學界研究的焦點之一。

學界對末次冰期熱帶地區不同時間尺度氣候與水文變化的認識,主要有兩種觀點:由於大西洋經向翻轉環流(AMOC)變化引起的熱帶輻合帶(ITCZ)的經向季節性移動,導致熱帶地區幹-溼的變化;由於熱帶海表溫度(SST)變化引起的熱帶大氣-海洋動力學緯向變化,如厄爾尼諾-南方濤動(ENSO),導致的熱帶氣候與水文的變化。但是,支持這兩類觀點的證據主要來自熱帶大西洋和太平洋的海相記錄,由於缺乏來自熱帶陸地的記錄證據,有關熱帶地區末次冰期以來氣候水文變化過程和機制,是長期未理清的科學事實和問題。我國東部熱帶沿海地區是高-低緯、海-陸相互作用的核心區域。該地區氣候水文變化在不同時間尺度上是受北半球高緯度氣候還是受低緯度海洋的影響,或者是高緯度氣候變化通過影響海洋條件變化間接影響低緯陸地氣候水文變化,仍缺乏可靠證據。能否在東亞熱帶陸地沉積記錄中找到末次冰期高緯度廣泛分布的千年尺度氣候信號或/和相應的熱帶太平洋SST變化的信號,對相關研究具有重要意義。

湖光巖瑪珥湖(東經110°17′,北緯21°9′,海拔23 m)位於我國廣東省湛江市,該區域受到大陸Hadley環流及WPSH、熱帶太平洋SST變化影響的Walker環流的影響,是研究上述問題的關鍵地區。1997年,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與德國國家地球科學研究中心合作,對湖光巖瑪珥湖進行了鑽探(圖1)。

地質地球所研究員呂厚遠團隊與雲南師範大學合作,基於22個AMS14C測年結果,獲得了湖光巖瑪珥湖B孔6萬年以來的兩組高解析度、彼此獨立的氣候-植被代用指標記錄。其中1組主要來自禾本科植物的植矽體記錄,禾本科主要為1年生草本植物,因此,其可揭示季節性氣候水文變化;植矽體記錄揭示出啞鈴型植矽體在10.1-10.8、14.3-14.9、26.2-26.4、32.1-32.9、44.0-46.7、48.4-48.9和59.2-60.0 ka BP出現了7次千年尺度的百分含量和沉積通量快速增加的事件(圖2)。另外一組是花粉記錄,揭示了6萬年來的區域植被變化經歷了亞熱帶常綠和落葉闊葉混交林至熱帶季雨林的演替過程,但未顯示出明顯的千年尺度的波動(圖2)。

研究人員分析我國不同植被帶240個表層土壤植矽體發現,表土中啞鈴型植矽體含量隨年平均降水量(MAP)增加呈現先上升後下降的趨勢,啞鈴型含量超過15%的表土樣品出現在MAP為500-1250 mm的區域,高於10%的表土樣品均在MAP小於1250 mm的區域(圖3)。啞鈴型植矽體主要產自黍亞科C4植物的莖稈和葉片,春-夏季降水減少,為黍亞科C4植物在熱帶地區的擴張提供了適宜的氣候條件;降水減少,導致湖光巖湖面下降,暴露的湖岸為黍亞科植物的擴張提供了更多生存空間。因此,在目前MAP超過1600 mm的湖光巖地區,若啞鈴型含量快速增加超過15%,這明確指示了季節性乾旱事件的發生。

進一步研究發現,這7次啞鈴型峰值代表的乾旱事件的發生時間與間冰階暖期(Dansgaard-Oeschger事件)1、3、5、12、13和17相對應(圖4A),與過去認為的ITCZ在冷期(Heinrich事件)向南移動造成乾旱的機制相矛盾,因此,ITCZ遷移可能不是東亞熱帶地區水文異常的唯一機制。研究人員對比多個長尺度熱帶太平洋SST的重建結果發現,啞鈴型峰值與熱帶太平洋自西向東的緯向SST梯度增加一致(圖4 C和D)。研究顯示,熱帶西太平洋SST升高,增加了Walker環流強度,減弱了東部太平洋的大氣對流,從而在北太平洋形成反氣旋,有利於WPSH向西延伸;熱帶西太平洋增溫,加強了東亞Hadley環流,進一步加強了WPSH和抑制了東亞夏季風,從而延緩了WPSH的北移,最終減弱了來自海洋的水汽(圖4F)。現代氣候觀測記錄表明,在WPSH向西移動的年份,湖光巖地區春季和夏季的降水顯著低於WPSH向東移動的年份(圖4G)。

該研究揭示了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水文變化和極端氣候事件的發生同時受緯向環流和經圈環流的影響,7次千年尺度的季節性乾旱事件與熱帶太平洋緯向SST(西/東)梯度增加引起的西太平洋副熱帶高壓(WPSH)西移有關,也和北半球Hadley環流加強聯繫密切。研究結果對理解全球變化背景下熱帶地區高-低緯、海-陸相互作用的規律和機制具有重要意義。相關研究成果以drought events in tropical East Asia over the last 60,000 y為題,發表於PNAS。研究工作得到中科院戰略性先導科技專項(B類)、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雲南省高端人才項目和中科院青年創新促進會的支持。

圖1.廣東湖光巖瑪珥湖及其巖芯鑽孔位置圖

圖2.湖光巖瑪珥湖6萬年來主要植矽體和花粉類型百分含量

圖3.我國表土植矽體百分含量與年均降水量關係

圖4.湖光巖植矽體和花粉變化與6萬年來區域和全球氣候記錄對比(A-E),環流異常示意圖(F),與環流異常相關的現代湛江地區降雨量(G)

來源:中國科學院地質與地球物理研究所

相關焦點

  • 科學家重建末次冰期以來南海深層洋流動態演化歷史
    科學家重建末次冰期以來南海深層洋流動態演化歷史 2016-09-01 南海海洋研究所 【字體   近日,中國科學院南海海洋研究所顏文研究團隊博士鄭旭峰、研究員陳忠,與廈門大學教授高樹基、澳大利亞新南威爾斯大學博士Laurie Menviel等合作,重建了末次盛冰期以來南海深層洋流千年尺度的動態演化歷史
  • 一場極端乾旱殺死了水力脆弱的熱帶樹種
    本文利用長期的調查數據及其他功能性狀及分布格局的資料庫,在一個經歷了厄爾尼諾事件的熱帶森林中,探究了20-53個物種對極端乾旱的響應情況。結果發現,不同物種的死亡率從0%到34%不等,並且受個體大小的影響較小。死亡率與水力安全閾顯著相關,但與形態及葉經濟譜性狀無關,這強有力地證明了水力學性狀的重要作用和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 全球氣候變異圖景出爐 過去兩千年最嚴重變暖事件就發生在最近
    全球氣候變異圖景出爐 過去兩千年最嚴重變暖事件就發生在最近 原標題: 圖片來自網絡  今日視點  本報記者 張夢然  科學家們繪製了一幅從工業革命前到20世紀的詳細氣候變異圖景。  7月24日,同時公開的3項研究分別發表在英國《自然》及《自然·地球科學》雜誌上。科學家們考察了公元元年至今(過去兩千年)的氣溫趨勢,結論顯示,接近20世紀末的全球氣溫變化速度和區域範圍,遠超過去其他時期的氣候波動。
  • 研究表明,前所未有的乾旱將出現在東亞內部,且是不可逆的
    樹木講述了東亞內部的熱浪和乾旱歷史。該圖像顯示了中國北部內蒙古的一個景觀,一個蘇格松的年輪樣本。根據一個國際氣候科學家小組的說法,由於熱浪的「惡性循環」——加劇了土壤的乾燥,最終產生更多的熱浪——蒙古的半乾旱高原可能很快就會變得像美國西南部的部分地區一樣貧瘠。研究人員在《科學》雜誌上撰文警告說,熱浪和同時發生的乾旱在過去20年裡顯著增加,對未來產生了令人不安的影響。
  • 【光明日報】我科學家領銜繪製冰河時代歐亞人群遺傳圖譜
    51個古人類的基因組揭示人類演化鮮為人知的過去  「從古人類身上提取DNA是非常困難的。」付巧妹說,在這一項目之前,科學家們只分析過舊石器時代晚期現代人的幾個個體基因組;而此次,他們提取和研究了51個生活在末次冰期、分屬歐亞不同人群的個體的基因組數據,極大擴展了此領域研究的時空框架。
  • 這種乾旱,快如「閃電」!
    21世紀中葉30年相比於20世紀末30年驟旱暴露度風險變化百分比  「閃電」般的乾旱  在相對溼潤地區更易出現  一般而言,乾旱是一種緩慢發展的氣候現象,往往是由降水虧缺引起,  通過5年攻關,袁星及其合作者們發展了一套識別驟旱的指標體系和方法,並對中國和非洲等地區的驟旱成因、趨勢等進行了定量分析。  「我們對它發生的時間範圍界定在15-60天之內,最顯著的特徵是發展迅速。」袁星說。  科學家通過模型預測,到21世紀中葉,貴州、廣西、廣東、浙江等南方溼潤地區的驟旱風險將增加40%,而在北方半乾旱地區驟旱風險卻有所降低。
  • 華南植物園揭示全球尺度植物水力權衡與氣候季節性的關係
    研究發現,無論是被子植物還是裸子植物,生長在高氣候季節性(尤其是降水季節性)區域的植物,比氣候季節性差異不明顯區域的植物具有更高的水力效率和安全性,其中,溼季較高的飽和水汽壓差、較強的太陽輻射和較低的降水是關鍵驅動因子,從而揭示了氣候季節性差異促使植物向擁有更高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性的方向演化;氣候季節性差異不明顯的生境則允許水力效率和水力安全較低物種的生存。
  • 版納植物園利用熱帶柚木年輪揭示緬甸南部過去215年來的乾濕變化歷史
    版納植物園利用熱帶柚木年輪揭示緬甸南部過去215年來的乾濕變化歷史 2020-04-28 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 利用柚木樹輪寬度年表高精度重建了1802年以來緬甸南部旱季乾旱指數變化的歷史。發現過去215年來緬甸南部發生過6次極端乾旱事件,分別為1810年、1811年、1816年、1852年、1887年和1980年。重建序列很好地印證了東南亞其他地區乾濕變化歷史的重建結果。同時,過去200多年來的嚴重乾旱事件與文獻記載的印度歷史上的6次大範圍饑荒相印證。
  • 蘇三「地中海演講」:東亞自古就是落後的
     人類進化了千萬年,到幾萬年前我們的祖先「出非洲」時只有幾千個人倖存下來,就是因為氣候的冰期鍘刀效應。一旦冰期來臨,北方人類消亡,只有非洲的還每次存活一些。不過,幾十萬年前的尼安德特人卻是個例外,他們在歐洲居留了下來。
  •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
    地學系林巖鑾課題組揭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影響平流層水汽變化清華新聞網3月27日電 近日,清華大學地學系林巖鑾教授課題組在《地球物理研究快報》(Geophysical Research Letters)上發表題為「熱帶中尺度對流系統活動變化在平流層水汽中的足跡(Footprint of Tropical
  • 未來東亞夏季或將風更強、季風降水更多
    研究揭示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將增強8日,記者從中科院大氣物理所獲悉,由該所研究人員牽頭的最新研究發現,未來西北太平洋副熱帶高壓(簡稱西太副高)將增強。這意味著未來東亞夏季風更強、季風降水更多,但登陸的颱風可能減少,同時也意味著中國東部和南部沿海的高溫熱浪風險增大。相關研究成果發表於《自然·通訊》雜誌上。西太副高是影響東亞和東南亞天氣氣候的關鍵環流。它決定了梅雨降水的強度和位置,以及西北太平洋熱帶氣旋和颱風的生成與路徑。
  • ...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和翦知湣研究成果:末次冰期以來暖池溫躍層...
    10月14日,《Science Advances》在線發表海洋與地球科學學院黨皓文副研究員與合作者的研究論文:「Pacific warm pool subsurface heat sequestration modulated Walker circulation and ENSO activity during the Holocene」,指出末次冰期—全新世期間西太平洋暖池溫躍層熱量積累是調控沃克環流和厄爾尼諾
  • 世界氣象組織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信息
    日前,世界氣象組織(WMO)發布《全球季節性氣候最新信息》和《厄爾尼諾最新情況》稱,今年12月到明年2月,發生厄爾尼諾現象的可能性為75%至80%,預計不會發生強厄爾尼諾事件。(新華社發)中等強度厄爾尼諾來襲厄爾尼諾,是指發生在熱帶中東太平洋的大範圍海溫異常增暖,導致海水水位上漲,並形成一股向南暖流,使原屬冷水域的太平洋東部水域變成暖水域,結果引發海嘯和暴風驟雨,造成一些地區乾旱,另一些地區又降雨過多的異常氣候現象。
  • 肆虐非洲、西亞和南亞地區的蝗蟲災害,會不會對我國產生影響?
    從2019年底開始非洲東北部地區,包括衣索比亞、肯亞和索馬利亞等地區就爆發了蝗蟲災害,此次爆發的蝗災品種是「攻擊力」極強的沙漠蝗蟲,據悉此次蝗蟲災害的規模十分巨大,可能是二戰以來最嚴重的蝗蟲災害,至於蝗蟲災害發生的原因,據科學家推測很有可能是「厄爾尼諾」現象,導致非洲東部乾旱地區降水量異常增加,從而有利於蝗蟲的大量繁殖和孵化,進而發生了蝗蟲災害。
  • 地質地球所揭示東亞地區過去八千年來地磁場強度變化特徵
    考古磁學是社會科學和自然科學相結合形成的一門交叉學科,主要是對考古地點發掘的古遺存(烘烤過的磚、瓦、瓷器、陶器、燒土、墓葬、建築等)進行磁學方面的研究,從而獲得全新世以來地磁場方向和強度百年或千年尺度的精細變化信息,對認識地磁場的演化特點
  • 研究揭示中國早期人類對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響應—新聞—科學網
    中更新世氣候轉型期的代表性石器(1-12,高緯度地區的小型工具;13-18,中低緯度地區的大型切割工具)(楊石霞供圖) 得益於幾代舊石器時代考古學家和古人類學家的努力,我國目前已積累豐富的舊石器和古人類研究材料和數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