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極端乾旱殺死了水力脆弱的熱帶樹種

2021-02-24 DU Group



Powers JS, Vargas G G, BrodribbTJ, et al. A catastrophic tropical drought kills hydraulically vulnerable treespecies. Global Change Biology, 2020,26: 3122-3133.

Global Change Biology,2019年影響因子8.555,環境科學與生態學一區


乾旱導致的樹木死亡已經成為了一種普遍現象,其嚴重程度隨氣候變化增加。但由於相關數據缺乏且無法提前預知乾旱發生的區域等原因,關於哪些物種對乾旱更脆弱以及其中的潛在機理還有待研究。本文利用長期的調查數據及其他功能性狀及分布格局的資料庫,在一個經歷了厄爾尼諾事件的熱帶森林中,探究了20-53個物種對極端乾旱的響應情況。結果發現,不同物種的死亡率從0%到34%不等,並且受個體大小的影響較小。死亡率與水力安全閾顯著相關,但與形態及葉經濟譜性狀無關,這強有力地證明了水力學性狀的重要作用和進一步研究的必要性。


樹木的乾旱死亡已經發展為一種全球現象,乾旱死亡機理的研究也得到了廣泛重視,但現階段依然存一些知識空缺,比如全球尺度上的植物性狀-乾旱脆弱性關係是否在地區尺度上依然存在;水力崩潰與碳飢餓假說到底能在多大程度上解釋極端乾旱死亡;哪些功能性狀是解釋乾旱死亡的關鍵性狀;物種在降水梯度上的生物地理分布形式是否與乾旱脆弱性相關;是否更高大的個體更容易乾旱死亡;幼樹個體是否在早期定植過程中對乾旱更敏感;等等。造成這些空缺的部分原因是缺少大量樹種遭受重度自然乾旱的數據。

由於熱帶森林季節性乾旱的特點,許多物種已經適應了周期性的水分短缺,但這些生態系統對降水變化的響應是脆弱的還是可恢復的,爭議還很大。2015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導致了熱帶地區的降水減少和氣溫升高,此次異常強烈的乾旱嚴重破壞了哥斯大黎加西北部的森林,也為研究自然乾旱脅迫下的樹木死亡提供了條件。


通過利用樣地調研的長期記錄、53個物種的6200棵樹的測量性狀、以及資料庫中檢索的數據,本研究的主要研究目標包括:量化2015年的厄爾尼諾事件對樹木死亡的影響;尋找對樹木乾旱死亡解釋力最強的功能性狀。


樹木死亡率數據:18個0.1 ha長期固定樣地(2008年到2017年的死亡率)、2015年新增8個0.2 ha樣地及原先用於記錄物候的3個1.0 ha樣地中的12個0.1 ha 樣方(用來擴充物種及齡級結構)。

形態、化學性狀及演替階段數據:來源於已發表的工作,包括木材密度、比葉面積(SLA)、葉片氮磷含量、胸徑(DBH)。

水力學性狀:野外取樣測量,包括膨壓喪失點(TLP, Pressure-Volume曲線法)、葉片木質部栓塞50%的水勢(leaf P50,可視化定量法,詳情參見www.opensourceov.org)、葉片水力安全閾(HSM,TLP-P50)。

水文生態位:通過年降水量、季節性指數、乾旱季長度定義,數據來源於資料庫BIEN database、Global Biodiversity Information Facility、Earth's Land Surface Areas (CHELSA)dataset。

統計分析:bootstrapped Fisher exact test、unpaired Wilcoxon test、logistic regression、Pearson weighted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bootstrapped estimation、Kruskal–Wallis rank sum test、ANOVA;統計分析採用R中的car、Hmisc、lme4、mass 、segmented、splines包完成。


乾旱前(2009-2014年)樹木的年平均死亡率為0.66%-3.08%,到2015年顯著升高至6.14%,且到2016年仍然顯著較高(Figure 1)。

只有三個變量與2015年的死亡率顯著相關(Figure4a):leaf P50(r = 0.60; p =0.00001)、HSM (r = −0.70; p = 0.00001; Figure 4b)和降水季節性生態位平均值Si (r = −0.31; p = 0.002; Figure 4c)。極端乾旱下,HSM大的物種幾乎沒經歷死亡,而HSM小的物種的死亡率較高 (Figure 4a, b).

之前有研究通過整合分析發現了水力學性狀與死亡率之間存在關聯性;也有研究發現水力學性狀與冠層導度和液流通量相關;本研究則通過較大數量的共存種驗證了水力學性狀與乾旱死亡率顯著相關,其中水力安全閾是最有力的指示參數,這強有力地證明了此次極端乾旱事件中的樹木死亡機理是水力崩潰。葉片水力安全閾與樹木個體死亡率的顯著相關性也表明,一個物種的木質部栓塞脆弱性在不同器官(根、莖、葉)間的差異較小,或者說該差異跟葉片的栓塞敏感性有關。但是本研究沒發現死亡率與個體大小的相關性,木材密度、SLA和葉片氮磷含量與乾旱脆弱性及水力學性狀的相關性也較弱,但是那些更易於在極端乾旱中死亡的物種主要來自於降水季節性不明顯的地區。因此本研究質疑葉經濟譜性狀、形態學性狀及演替階段對樹木乾旱脆弱性的指示作用,強調水力學性狀及物種的地理分布數據的重要作用。

2015年的極端乾旱事件過後,2016年的降水已經恢復,但樹木死亡率依然高於背景值,這表明了乾旱的遺留效應,即極端乾旱後的滯後死亡,該滯後死亡的機理可能是水力崩潰,也可能是其他(比如碳飢餓),該發現值得研究者的進一步研究。


這篇文章用龐大的數據講了一個「小」故事,故事清晰明確,簡短卻不簡單。我心目中的好文章一定是從一個明確的科學問題出發,走一條正確的路收集數據,然後用精準的論證方法去驗證假說,這篇文章完全符合。

李強  2017級博士生


相關焦點

  • 科學家揭示末次冰期東亞熱帶地區千年尺度季節性乾旱事件
    全球變化背景下,水文循環異常引發的旱澇極端氣候事件帶來了負面影響。然而,現今的全球水文變化格局是緯向和經向海-氣循環在地質時期氣候長期演變背景下形成的,熱帶地區是全球水文循環的「引擎」。
  • 【文獻分享】|Vol·57-2020|木質部外部脆弱性,而不是木質部栓塞,控制脫水過程中葉片水力下降
    " 的研究論文,研究了八種被子植物的葉片水力特徵及顯微結構,表明葉片在乾旱脫水過程中其葉片脆弱性下降的主要是植物的木質部外水力脆弱性來決定的。理解栓塞對葉片水力功能的作用可能甚比在莖中更為重要,因為葉片代表了水力瓶頸,可以決定植物的水力響應以及乾旱期間氣孔導度和光合作用的下降。葉片極易受到乾旱脫水的影響,葉片的水力傳導率(K葉片)通常在飽滿和失去飽滿點之間迅速下降,在極端脫水時這種下降則更為強烈。乾旱引起的Kleaf減少不僅可以通過減少靜脈木質部水力傳導來驅動(K x),還可以通過減少外部木質部的水導率(K ox)來實現。
  • 光鮮亮麗的彩色枝幹樹種
    深根性,根系發達,萌芽力強,生長較快,是楊屬中壽命最長的樹種,可達200年。強陽性樹種,喜涼爽氣候,在曖熱多雨的氣候易受病害;不耐過度乾旱瘠薄,大樹耐溼。對土壤要求不嚴,稍耐鹼,pH8~8.5亦能生長。原產中國,北起遼寧南部、內蒙古,南至長江流域,以黃河中下遊為適生區。菩提樹(Ficus religiosa) 桑科、榕屬(無花果屬)半常綠大型落葉喬木。
  • 乾旱的沙烏地阿拉伯,下起瓢潑大雨,到底在預示些什麼?
    乾旱的沙烏地阿拉伯,下起瓢潑大雨,到底在預示些什麼?說到沙烏地阿拉伯地區,第一反應就是土豪,豪車隨處可見,將老虎獅子當成寵物養,這都是由於沙特擁有著,位居世界首位的石油儲存量,使其成為了世界上最為富裕的國家之一。
  • 美國聖誕樹價格暴漲,聖誕樹種數量急劇下降
    《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刊》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由於氣候變化加劇了火災和乾旱,導致新樹難以生長,兩種比較受歡迎的聖誕樹種,道格拉斯冷杉和黃松的數量急劇下降。美國農業部的數據顯示,美國的聖誕樹產量已經從1977年的3000萬棵下降到本世紀初的2000萬棵,下降了33%。而自2008年以來,美國的聖誕樹價格已經上漲了一倍多。
  • 研究表明,前所未有的乾旱將出現在東亞內部,且是不可逆的
    這是東亞內部用於土壤水分重建的樹種之一——蘇格蘭松的橫截面圖。現在我們看到,消失的不僅僅是大片水域,土壤中的水也在消失。「這對該地區的生態系統可能是毀滅性的,而生態系統對野生綿羊、羚羊和駱駝等大型食草動物至關重要,」該研究的第一作者、哥德堡大學研究員張鵬說。
  • 觀花喬木是庭院綠化和美化的高級樹種,也可以作為高級行道樹
    生長地為熱帶季雨林及雨林。美人樹,冬季盛花期滿樹奼紫,秀色照人,是優良的觀花喬木,是庭院綠化和美化的高級樹種。也可作為高級行道樹。美人樹種子的發芽適溫為18℃至24℃,播種後一個星期左右開始發芽,太陽猛烈的白天要用50%的遮光網降溫,但為了避免小苗徒長,要讓小苗儘量接受陽光的照射。
  • 熱帶森林樹種性狀和生長關係研究獲進展
    基於此,中國科學院西雙版納熱帶植物園森林生態結構、功能與動態研究組研究員楊潔從三方面(忽略功能性狀與群落樹種動態變化的關聯背景、忽視個體性狀變化以及缺乏更能反映樹種資源獲取和分配等的硬性狀)闡述目前研究的局限性,從綜合性狀、個體水平性狀及結合轉錄組學三方面,指出未來的研究發展方向。
  • 英文早點 | 2019年5月1日:樹種多樣化能更好地抵禦乾旱
    長按右側二維碼,識別→關注樹種多樣化能更好地抵禦乾旱This is Scientific American — 60-Second Science. I'm Christopher Intagliata.這裡是科學美國人——60秒科學。我是克里斯多福·因塔利亞塔。
  • 生物圈二號啟動森林乾旱實驗
    該文章評論在這次在生物圈2號中的熱帶森林中的乾旱實驗,是有史以來最大的用同位素監測的森林乾旱實驗。人類能離開地球生活嗎?生物圈2號,正是人類為實現外太空殖民邁出的第一步。當時,它還被認為是繼登月計劃以後,美國實施的最令人激動的科學研究項目。
  •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乾旱災害及對策研究進展
    關鍵詞: 氣候變化,地質災害,極端乾旱氣候,土體工程性質,蒸發-收縮-龜裂,氣候-土體相互作用1 極端氣候工程地質政府間氣候變化專門委員會(IPCC)的研究報告指出,受全球氣候變化影響,各種極端氣候事件發生的頻率、強度、空間範圍及持續時間都呈顯著加劇趨勢,如強降雨、長時間乾旱、多年一遇的低溫寒潮或高溫熱浪等
  • 可以證明亞洲存在熱帶雨林的稀有樹種——龍腦香科植物
    長期以來,國外學者一直懷疑我國是否存在著真正的熱帶雨林,其主要根據就是中國的熱帶植物——尤其是龍腦香科植物十分貧乏。龍腦香科植物被認為是亞洲熱帶雨林的特徵樹種,有龍腦香科樹種的森林便可被稱為熱帶雨林;反之,沒有龍腦香科樹種的森林很難被認定為熱帶雨林。
  • 能夠抗汙染的十大觀賞樹種
    為了改變城市生態,為人們提供健康、安全的大氣環境,特別推薦以下10種抗汙染的景觀樹種: 1. 國 槐 國槐為落葉喬木,高6~25米,樹幹端直,枝條密生,綠蔭如蓋。枝葉可抗二氧化硫等多種有害氣體;其葉還能分泌殺菌素,可殺死一定範圍內的細菌。
  • 版納植物園利用熱帶柚木年輪揭示緬甸南部過去215年來的乾濕變化歷史
    利用柚木樹輪寬度年表高精度重建了1802年以來緬甸南部旱季乾旱指數變化的歷史。發現過去215年來緬甸南部發生過6次極端乾旱事件,分別為1810年、1811年、1816年、1852年、1887年和1980年。重建序列很好地印證了東南亞其他地區乾濕變化歷史的重建結果。同時,過去200多年來的嚴重乾旱事件與文獻記載的印度歷史上的6次大範圍饑荒相印證。
  • 美加州氣候趨於極端 洪澇乾旱將成為常客
    一項新的研究警告說,加州的天氣很可能趨於極端化,要麼極端乾旱,要麼極其潮溼,這種現象被稱為「氣候暴風」。在接下來的幾十年裡,研究人員警告說,洪水引發風暴的可能性將會急劇上升,這將使國家面臨數萬億美元的災難救濟風險。
  • 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有熱帶草原麼?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
  • 水力發電與環境生態
    當前我國學術界關於水力發電工程建設對環境和生態影響的不同認識,概括起來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①水力發電工程破壞了環境和生態;②水利高壩大庫大幅度地改變了大自然的景觀;③水力發電已不再是「可以再生的清潔能源」,太陽能、風能、氫能……可以代替它;④水力發電妨礙了文化遺產、世界遺產、自然遺產的保護;⑤某些發達國家近年來已在拆除,甚至炸毀水電站大壩。
  • 【備考乾貨】熱帶草原氣候的成因歸納,熱帶季風氣候與熱帶草原氣候的區別分析,中國的熱帶草原在哪裡麼?
    熱帶草原氣候又稱熱帶乾濕季氣候、薩瓦納氣 候、 熱帶稀樹草原氣候、熱帶疏林草原氣候。 該氣候年平均氣溫約25℃,年降水量一般在750~1000毫米。終年高溫、長夏無冬、乾濕季分明是該氣候的突出特點。溼季時植被繁茂,動物活躍;乾季時草木枯萎,動物成群遷往有水、草的地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