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遊記》是我國著名的古典小說,講述了唐僧師徒四人克服九九八十一難去西天取經的故事。作為四大名著中最為膾炙人口的一部,《西遊記》的各種故事情節被後人搬上了螢屏,受到無數人的追捧和喜愛。今天筆者要跟大家分享的是唐僧師徒四人在取經路上的一個故事——除妖烏雞國。通過這個故事來談一談筆者透過文本背後發現的一些細節和思考。
全真烏雞國的故事大家肯定都不陌生。看過電視劇的朋友應該都知道這個故事。它講述了烏雞國的國王寵信妖道,反被妖道推入井中所害。妖道本人變作國王,霸佔了他的妻子和王位。那死去的國王,在唐僧的夢中訴說冤情,請求唐僧師徒助他除妖復國。得知此事的悟空和八戒去井下,通過井龍王引路,背出國王的屍體,病用還魂丹將國王救活。後來悟空變作木箱中的小和尚,向烏雞國的太子揭露了國王被害的事實真相,並在大殿上用真國王掀開了假國王的面具,並通過一場打鬥迫使妖道現出原形。問訊趕來的菩薩將妖道坐騎收走,國王一家團聚,唐僧師徒繼續取經趕路。
那歷史上是否真的有一個烏雞國呢?答案是肯定的。確實有這樣一個國家。這個國家的遺址現在在新疆維吾爾族自治區焉耆回族自治縣。《大唐西域記》開篇就是這個國家叫阿耆尼國,又叫烏耆國:出高昌故地。自近者始。曰阿耆尼國(舊曰焉耆)。
後來,口耳相傳發生了音轉,等《西遊記》最終成書,小說家展開豐富的想像,就把它叫成烏雞國了。這個國家怎麼樣呢?《大唐西域記》中記載:
阿耆尼國。東西六百餘裡。南北四百餘裡。國大都城周六七裡。四面據山。道險易守。泉流交帶。引水為田。土宜穈。黍。宿麥。香棗。蒲萄。梨。柰諸果。氣序和暢。風俗質直。文字取則印度。微有增損。服飾氈褐。斷髮無巾。貨用金錢。銀錢。小銅錢。王。其國人也。勇而寡略。好自稱伐。國無綱紀。法不整肅。伽藍十餘所。僧徒二千餘人。習學小乘教說一切有部。經教律儀。既遵印度。諸習學者。即其文而翫之。戒行律儀。潔清勤勵。然食雜三淨。滯於漸教矣。
通過文獻記載,不難看出,烏耆國的地理條件還好,也算一片盛地。只是民風不好,國家社會秩序有點混亂。
所以,玄奘法師很不喜歡這個國家。結果在《西遊記》裡,烏雞國也是一個很亂套的國家。這個亂,寫得很形象。很有諷刺意味。因為,寫小說的人,就是想通過烏雞國的亂象,來諷刺《西遊記》作者所在的明朝嘉靖年間那種黑暗的政治朝局。我們首先來看國王。這個國王很昏庸。為什麼那個妖道全真會來惑亂朝綱?按小說中敘述,這是因果報應,國王做壞事了。三年前文殊菩薩見他樂善好施,化成凡僧來度化國王,結果,幾句話不對付,惹惱了國王,把它捆到河裡,淹了三天三夜。所以,他活該在井下被淹三年。所以,這個國王的特點就是認不得真神,他忠奸不辨。結果妖怪變成了道士,用邪門歪道贏得了皇帝的聖心,被奸人蠱惑。
在明朝的嘉靖帝是不是這個情況呢?還真是。嘉靖皇帝重用奸臣嚴嵩,痴迷於道教煉丹,一心想要長生不老。那個國王就是在影射嘉靖帝。妖道全真影射的就是嚴嵩。迷惑著皇帝不理朝政,痴迷於煉丹,結果自己把持朝政,一手遮天。後來真國王被推到井裡死了之後,臺上的國王其實是個假國王,或者說是個傀儡。那真國王是誰呢?是妖道全真。就像嘉靖帝,大體上我們說,他其實形同於嚴嵩的傀儡,真正把持朝政的是嚴嵩。(當然,真實的歷史是嘉靖帝從來沒有放棄過大權,也隨時有處死嚴嵩的能力。但確實被嚴嵩利用了。)這個諷刺很鮮明。那在嚴嵩的蠱惑之下,我們的嘉靖帝,不溺愛女色,沒有特別寵愛的妃子,而且不斷疏遠自己的太子。是不是跟烏雞國國王很像?不讓太子幹這個,不讓太子幹那個?從來不親近太子,也不親近嬪妃。(按歷史文獻上記載的說法,是嘉靖迷信,道士告訴他,二龍不能相見,所以他一直不見太子。)所以,朝綱混亂,奸佞專權。能跟皇帝說話,取得皇帝信任的只有妖道跟一個太監。烏雞國裡,那個國王其實也是,只信任一個太監。(太監也許是影射當時的大太監陳洪。看過《大明王朝1566》的都知道這位仁兄。)烏雞國的太子很明顯就是在影射嘉靖帝的兒子裕王朱載垕,也就是後來的隆慶皇帝。也許大家不知道隆慶皇帝,但大家肯定知道他的兒子,萬曆皇帝。《人民的名義》裡面,高育良書記不是特別愛看《萬曆十五年》?隆慶皇帝就是這個萬曆的父親。烏雞國國王的貴妃其實影射的是萬曆皇帝的母親李太后,她聯合外張居正和太監馮保扶持萬曆皇帝登基,鞏固了自己的權勢。就像烏雞國貴妃聯合唐僧、孫悟空保住太子一樣。
那麼唐僧師徒應該代表誰呢?我覺得,唐僧代表的是明朝那些反對嚴嵩的清流文官集團。以徐階、海瑞、張居正等人為代表。他們不怕撕下皇帝的虛偽面紗,敢於直言進諫,戳穿嚴嵩把持朝政的陰謀,立志要把嚴嵩搞垮。但是他們有一個特點,他們代表著正義,滿腹經綸,但是書呆子氣,沒有謀略,更沒有實權。就像唐僧只會念經,沒有法術一樣。所以他們需要有人幫助。需要一個孫悟空。那孫悟空代表誰呢?
孫悟空見烏雞國太子的時候,不是變成了個小人嗎?那個小人叫什麼?——立帝貨。這個立帝貨就能表明他的身份。這個名字在其它時代看來沒有任何意義,似乎就是孫悟空隨口取的,但在明朝卻是一個政治上的敏感詞。最早用來形容正德朝太監劉瑾。雖然他不是皇帝,但是善於蠱惑君心,大權在握。像一個站著的皇帝,被稱為立皇帝。後來又被形容大太監馮保。這個人在宮內曾經當過御馬監管事,跟孫悟空經歷一一樣。他跟張居正、李太后聯手廢掉了當時的首輔高拱,奪取朝政大權。萬曆皇帝登基,百官跪拜皇帝,馮保居然站在皇帝旁邊,相當於百官也跪了馮保。這就惹怒了一些文官,怒斥他何德何能站在皇帝跟前,受百官朝拜,所以,挖苦他,叫它立帝貨。當然,有一種說法,是,立帝貨是個音譯詞,是英語redeemer的音譯,redeemer就是就是救世主,就是耶穌。也就是說,孫悟空變成了耶穌的樣子,來拯救太子。(明朝確實有傳教士,比如利瑪竇、湯若望。大家也都知道耶穌,這個說法是有依據的。所以大家也不用笑。)其八戒沙僧也是文官集團的幫手。那誰代表嚴嵩一黨呢?還記得那個皇家寺院嗎?就是不許唐僧借宿的皇家寺院?那裡的和尚很明顯是欺軟怕硬的牆頭草,代表了朝中趨炎附勢的小人。
一個小小的故事,居然暗含了如此大的格局,《西遊記》真是一部包羅萬象,思想深邃的奇書啊,大家覺得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