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份的時候我在甘肅河西走廊,據當地人說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其實白天最高溫度也就在33度上下,早晚還比較涼爽,一個電風扇足以慰平生。
由於是乾熱,溼度不高,對於從包郵地區過來的人來說,只要不被太陽直曬,這日子還過得下去。這種感受讓我開始膨脹起來,我決定去吐魯番,在最熱的7月,在中國最熱的地方,追逐下極致體驗,挑戰下怕熱的自己。
半夜從酒泉上了火車,身體享受著空調的冷氣,腦中編織著會不會下車就變成烤肉的臆想。
早上七點半左右到達吐魯番北站,出站後感覺和在甘肅差不多,看了下溫度29度,海拔300米。這裡有個小提示:乘坐火車去吐魯番一定要坐到北站的車,北站離市區約14公裡,有1元的公交車可坐(當然是有運營時間限制的),吐魯番站的話離市區53公裡,不通公交,只能打的或是拼車去市區。
由於時差的關係,九點左右公交才會營運,西邊上的汽車站廣播裡循環播放著班次信息,伴隨著廣播聲音,我打量著這座獨特的綠洲城市。
很多人說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夾兩盆,我倒是覺得用四山夾三盆更合適,如下圖。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周圍主要生活著漢、蒙古、哈薩克等;東部的吐哈盆地主要是漢、維吾爾,但吐魯番的維吾爾族主要是高昌回鶻的後代,和塔裡木盆地的維族也不同;天山以南的塔裡木盆地以維族為主。也有人以天山為界,將新疆簡單地劃分為南疆與北疆;有的人在此基礎上將吐哈盆地一帶劃為東疆。總得來說,劃分越細越能切合實際情況,事實上整個新疆那麼大,既有共性,細究起來,三個盆地確實又各有各的特點。
吐魯番就位於吐魯番盆地西北,離烏魯木齊很近,自古以來就是新疆的東部門戶,和更東邊的哈密一樣,離漢文化圈更近,受漢文化的影響就更多一些。如唐時玄奘西行,就和高昌國的國王麴文泰結拜為兄弟,後麴文泰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幫助玄奘,西行能夠成功,麴文泰功不可沒,玄奘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路途上都是一人獨行。當時的高昌王麴文泰就是原甘肅地區的漢人,高昌國也是以漢人為主的小國。玄奘東歸時遵守約定,要去高昌國講經三年,奈何那時的高昌因為和大唐的利益之爭已經被候君集滅國,麴文泰也已身死。不過高昌故城因為前前後後的不同群體佔據,比交河故城這種純軍事上的城池有著更多的歷史人文故事。唐滅高昌國後改為「西州」,現在是高昌區。吐魯番古時也別稱為「火洲」,原因很簡單,因為熱。它的位置和低海拔的特殊地形構造導致了吐魯番是中國最熱的地方,依託《西遊記》打造的景點火焰山,地表溫度達到80度也不是稀罕事。
等我坐公交車加步行到達市區的青旅後,已經滿頭大汗,至此正式收起對吐魯番氣溫的輕視之心,以後的幾天裡,正常的安排都是早晚的時間段出去活動,其他時間段都待在室內吹冷氣,因為天天都45度左右的氣溫和明晃晃的陽光,將我到處走走的勇氣與念頭消滅殆盡。
由此我也最佩服吐魯番的兩類人群,一是交警,馬路上值班一天下來,依舊雲淡風輕;二是打饢的維族老闆,高溫下又有饢坑的溫度加持,依舊淡定。這個不服不行。至於其他普通人等,都和我一樣,沒有特殊事情,最佳選擇是待在室內修心養性。
吐魯番市現轄一區兩縣,分別是高昌區、鄯善縣、託克遜縣,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我分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
歷史。若你喜歡歷史,建議先到吐魯番博物館慢慢看一圈。吐魯番博物館僅次於自治區博物館,是新疆第二大博物館,外牆浮雕是按照吐魯番歷史的4個一千年劃分來設計的,非常值得一去。(詳情見吐魯番博物館一文西域行記2:吐魯番博物館)
文物會說話,這句話用在吐魯番博物館感受會更深。
如果你是個歷史愛好者,看完這座地上的博物館,便會自然對這些文物的來源地產生興趣,它們主要來自於號稱「地下博物館」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晉唐時期高昌國的公共墓地,市區東偏南約40公裡,高昌故城北邊)、洋海古墓群(相當於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位於鄯善縣吐峪溝鄉,據說春季颳大風時,經常會有骷髏、布片、頭髮被刮到洋海村的葡萄架下,後來掏挖坎兒井時發現古墓)、蘇貝希古墓群(位於鄯善縣吐峪溝鄉)等;柏孜克裡克石窟、吐峪溝石窟、勝金口石窟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都會吸引著你的目光與腳步。
衛星地圖上的交河故城,狀若柳葉,因為地處兩條河流交匯之處,故名交河城,整個城池是在生土上開挖而成,這在世界上也是個獨特的存在,交河城是車師人所建,車師人據推測就是洋海古墓群裡的洋海人,而洋海人的人類學特徵與文化特徵又表明他們是來源於漢族文獻中所記的塞種人(西方稱為斯基泰人)與蒙古人種的混合型。
車師國因為橫跨天山南北,截斷東西通道的重要地理位置,在和平時期可以獨領風騷,但是漢帝國和匈奴爭奪西域控制權的爭霸時期,夾在兩大帝國間的車師就難逃戰火了,漢與匈奴「五爭車師」的戰爭之後,漢帝國取得勝利,車師國分裂成了8個小國,交河城也從此走向衰落。
對比歷史,看看現在的敘利亞局勢,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覺?
即使你不能每個地方都去,起碼有了博物館的啟蒙,有空時看看有關的紀念片與資料,也是種莫大的精神享受。
人文。什麼叫人文,自然的東西有了人類的參與與創造,便有了人文,所以歷史總與人文相關。吐魯番最有名的便是坎兒井了,一句話介紹坎兒井就是人工淘挖的地下河,因為天水雪水如果走地表流淌,會因吐魯番的乾熱氣候蒸發而損失巨大,所以聰明的當地人開挖地下河引水。吐魯番甚至還有專門介紹坎兒井的博物館,足以反映吐魯番人對坎兒井的自豪,事實上也確實值得自豪。
葡萄溝。葡萄溝景區主要包括了民俗村、阿凡提風情園、達瓦孜民俗園、王洛賓音樂藝術館、遊樂園五個由南向北分布的景點,夾雜著青蛙巷等民居點,去葡萄溝,一定要到達遊樂園,不要只在門口轉一圈就走,否則你會失望的。
吐魯番的葡萄園其實是下圖這個樣子。比較低矮,採摘葡萄時得彎著腰,很辛苦的一件事。
你們想像中的葡萄園應該是這個樣子,如下圖。這個也有,市區裡面專門建成這樣來旅遊觀光用的,當然這上面的葡萄也是可以吃的,只要你能夠得著。
吐峪溝村的維吾爾民居。維吾爾人並不是遊牧民族,主要還是農耕為主。因為受伊斯蘭教的文化影響,民居除了受當地地理氣候環境影響外,也帶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比如牆壁厚實,還有半地下的方式,就是為了對抗炎熱和大風,比如大都為平頂,就是因為乾旱少雨。因為大多由生土建造,所以顯得很古樸。大門上的繪畫和窗欞的樣式又能找到很多漢文化的痕跡。總之,你逛下民居,也能感受到文化交融的魅力。
葡萄乾晾房。不但隨處可見,而且往往規模巨大。吐魯番的葡萄乾不是曬出來的,都是在通風的晾房裡晾乾的。
風光。最有名自然是火焰山,不過光禿禿的山並不能吸引你太久的注意力,體驗沙療倒是種不錯的選擇,據說對關節炎等毛病有神奇的療效。
鄯善的庫木塔格沙漠也值得一去,庫木在維語裡是沙的意思,塔格是山的意思,庫木塔格的漢語意思就是沙山,大家在新疆會看到很多的山名都叫什麼什麼塔格,其實就是什麼什麼山,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譯成漢語後還要加個山字?另外庫木塔格沙漠還有個緊挨著的沙漠叫庫姆塔格沙漠,連接著敦煌與若羌,其實在維語裡的名字都一樣,也許是為了位置有所區別,分別譯作庫木塔格和庫姆塔格,類似的還有北疆的阿爾泰,同一個詞,作山名時叫阿爾泰山,叫地名時叫阿勒泰。庫木塔格沙漠作為離城市最近的沙漠,線條優美,娛樂項目眾多,大馬路一邊是沙漠,另一邊就是城市,補給與吃住都非常方便,有沙漠情結的朋友值得一去。
艾丁湖。中國大陸海拔的最低點就在艾丁湖,中國的海拔以青島附近的黃海海平面為基準面,艾丁湖海拔-154.31米,去的路上可以看到中國內陸海拔零點紀念雕塑。
美食。
葡萄排第一,應該沒人有異議。吃過吐魯番的無核葡萄後,其他地方的葡萄就會從此看不上眼。不過7月份的葡萄是這樣的,還沒熟,9、10月份來就好了。
7月份吐魯番有賣這樣的葡萄,如下圖,無核,吃起來也很甜沒有一點酸澀感,但是過後會發現牙齒被酸倒了。
甜瓜。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哈密瓜,其實哈密瓜出自鄯善,只不過是因為當時的哈密王進獻給康熙,吃後大加讚賞,賜名叫哈密瓜。因為這個賜名導致哈密市與吐魯番市為爭奪原產地域商標,打了多少年的官司,後來才決定共同享有,共同開發。其實甜瓜在新疆很多地方都有種植,也都很甜,這是由新疆的氣候與土壤所決定的,當然哈密瓜最最正確與享受的吃法是坐在地頭吃了。不過也是季節性農產品,追求極致美食體驗的吃貨們最好也是在成熟季節到鄯善縣坐在地頭現摘現吃。
託克遜的伴面。有人稱之為新疆第一面,也有人把託克遜叫做攔面之城。拌麵有很多菜可以選擇,我最常吃就是西紅柿炒蛋拌麵了,麵條滑爽勁道,西紅柿也好吃,這裡感嘆一下,新疆地裡長出來的東西都好吃,給人一種純粹的感覺,不服不行。
桑葚。如果你是在5月份到達新疆,千萬別忽略桑葚,只要有維吾爾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桑樹,有的桑樹甚至達百歲之齡,家前屋後、路邊的桑葚是隨便可以摘了吃的,有的是專門的桑葚採摘園,需要付費進入。按我在新疆吃了一圈的經驗,最甜是那種又大又白的桑葚,一碰就掉,甜到心底。那種紫紅色反而沒有那麼甜,可能是品種不一樣。我在南疆吃了一路,路邊的灰塵較大,因為太好吃,吃了一嘴的沙也顧不得了。
吐魯番可玩好玩的地方很多,本文也只是拋磚引玉,有機會在合適的季節親自去感受一下吧,不要像我一樣,在最熱的時候到吐魯番,只能在早晩的時間段出去轉轉,在火熱的空氣裡,看著還未成熟的葡萄,乾咽口水。
如果說新疆是四大文明的交匯點,那麼吐魯番就是交匯點中的交匯點,獨特的吐魯番等待有緣人去發現它獨特的美!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收藏,轉發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