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域行記1:七月份跑到吐魯番,感覺自己就是一塊貼在饢坑的饢餅

2020-12-19 愛騎遊愛生活

7月份的時候我在甘肅河西走廊,據當地人說這是一年中最熱的時候。其實白天最高溫度也就在33度上下,早晚還比較涼爽,一個電風扇足以慰平生。

由於是乾熱,溼度不高,對於從包郵地區過來的人來說,只要不被太陽直曬,這日子還過得下去。這種感受讓我開始膨脹起來,我決定去吐魯番,在最熱的7月,在中國最熱的地方,追逐下極致體驗,挑戰下怕熱的自己。

半夜從酒泉上了火車,身體享受著空調的冷氣,腦中編織著會不會下車就變成烤肉的臆想。

早上七點半左右到達吐魯番北站,出站後感覺和在甘肅差不多,看了下溫度29度,海拔300米。這裡有個小提示:乘坐火車去吐魯番一定要坐到北站的車,北站離市區約14公裡,有1元的公交車可坐(當然是有運營時間限制的),吐魯番站的話離市區53公裡,不通公交,只能打的或是拼車去市區。

由於時差的關係,九點左右公交才會營運,西邊上的汽車站廣播裡循環播放著班次信息,伴隨著廣播聲音,我打量著這座獨特的綠洲城市。

很多人說新疆的地形是三山夾兩盆,我倒是覺得用四山夾三盆更合適,如下圖。天山以北的準噶爾盆地周圍主要生活著漢、蒙古、哈薩克等;東部的吐哈盆地主要是漢、維吾爾,但吐魯番的維吾爾族主要是高昌回鶻的後代,和塔裡木盆地的維族也不同;天山以南的塔裡木盆地以維族為主。也有人以天山為界,將新疆簡單地劃分為南疆與北疆;有的人在此基礎上將吐哈盆地一帶劃為東疆。總得來說,劃分越細越能切合實際情況,事實上整個新疆那麼大,既有共性,細究起來,三個盆地確實又各有各的特點。

吐魯番就位於吐魯番盆地西北,離烏魯木齊很近,自古以來就是新疆的東部門戶,和更東邊的哈密一樣,離漢文化圈更近,受漢文化的影響就更多一些。如唐時玄奘西行,就和高昌國的國王麴文泰結拜為兄弟,後麴文泰從人力、物力、財力上大力幫助玄奘,西行能夠成功,麴文泰功不可沒,玄奘並不是你所想像的那樣路途上都是一人獨行。當時的高昌王麴文泰就是原甘肅地區的漢人,高昌國也是以漢人為主的小國。玄奘東歸時遵守約定,要去高昌國講經三年,奈何那時的高昌因為和大唐的利益之爭已經被候君集滅國,麴文泰也已身死。不過高昌故城因為前前後後的不同群體佔據,比交河故城這種純軍事上的城池有著更多的歷史人文故事。唐滅高昌國後改為「西州」,現在是高昌區。吐魯番古時也別稱為「火洲」,原因很簡單,因為熱。它的位置和低海拔的特殊地形構造導致了吐魯番是中國最熱的地方,依託《西遊記》打造的景點火焰山,地表溫度達到80度也不是稀罕事。

等我坐公交車加步行到達市區的青旅後,已經滿頭大汗,至此正式收起對吐魯番氣溫的輕視之心,以後的幾天裡,正常的安排都是早晚的時間段出去活動,其他時間段都待在室內吹冷氣,因為天天都45度左右的氣溫和明晃晃的陽光,將我到處走走的勇氣與念頭消滅殆盡。

由此我也最佩服吐魯番的兩類人群,一是交警,馬路上值班一天下來,依舊雲淡風輕;二是打饢的維族老闆,高溫下又有饢坑的溫度加持,依舊淡定。這個不服不行。至於其他普通人等,都和我一樣,沒有特殊事情,最佳選擇是待在室內修心養性。

吐魯番市現轄一區兩縣,分別是高昌區、鄯善縣、託克遜縣,是個非常有意思的地方,我分幾個方面簡單介紹一下。

歷史。若你喜歡歷史,建議先到吐魯番博物館慢慢看一圈。吐魯番博物館僅次於自治區博物館,是新疆第二大博物館,外牆浮雕是按照吐魯番歷史的4個一千年劃分來設計的,非常值得一去。(詳情見吐魯番博物館一文西域行記2:吐魯番博物館

文物會說話,這句話用在吐魯番博物館感受會更深。

如果你是個歷史愛好者,看完這座地上的博物館,便會自然對這些文物的來源地產生興趣,它們主要來自於號稱「地下博物館」的阿斯塔那古墓群(晉唐時期高昌國的公共墓地,市區東偏南約40公裡,高昌故城北邊)、洋海古墓群(相當於西周到春秋戰國時期,位於鄯善縣吐峪溝鄉,據說春季颳大風時,經常會有骷髏、布片、頭髮被刮到洋海村的葡萄架下,後來掏挖坎兒井時發現古墓)、蘇貝希古墓群(位於鄯善縣吐峪溝鄉)等;柏孜克裡克石窟、吐峪溝石窟、勝金口石窟等;高昌故城、交河故城等,都會吸引著你的目光與腳步。

衛星地圖上的交河故城,狀若柳葉,因為地處兩條河流交匯之處,故名交河城,整個城池是在生土上開挖而成,這在世界上也是個獨特的存在,交河城是車師人所建,車師人據推測就是洋海古墓群裡的洋海人,而洋海人的人類學特徵與文化特徵又表明他們是來源於漢族文獻中所記的塞種人(西方稱為斯基泰人)與蒙古人種的混合型。

車師國因為橫跨天山南北,截斷東西通道的重要地理位置,在和平時期可以獨領風騷,但是漢帝國和匈奴爭奪西域控制權的爭霸時期,夾在兩大帝國間的車師就難逃戰火了,漢與匈奴「五爭車師」的戰爭之後,漢帝國取得勝利,車師國分裂成了8個小國,交河城也從此走向衰落。

對比歷史,看看現在的敘利亞局勢,是不是很熟悉的感覺?

即使你不能每個地方都去,起碼有了博物館的啟蒙,有空時看看有關的紀念片與資料,也是種莫大的精神享受。

人文。什麼叫人文,自然的東西有了人類的參與與創造,便有了人文,所以歷史總與人文相關。吐魯番最有名的便是坎兒井了,一句話介紹坎兒井就是人工淘挖的地下河,因為天水雪水如果走地表流淌,會因吐魯番的乾熱氣候蒸發而損失巨大,所以聰明的當地人開挖地下河引水。吐魯番甚至還有專門介紹坎兒井的博物館,足以反映吐魯番人對坎兒井的自豪,事實上也確實值得自豪。

葡萄溝。葡萄溝景區主要包括了民俗村、阿凡提風情園、達瓦孜民俗園、王洛賓音樂藝術館、遊樂園五個由南向北分布的景點,夾雜著青蛙巷等民居點,去葡萄溝,一定要到達遊樂園,不要只在門口轉一圈就走,否則你會失望的。

吐魯番的葡萄園其實是下圖這個樣子。比較低矮,採摘葡萄時得彎著腰,很辛苦的一件事。

你們想像中的葡萄園應該是這個樣子,如下圖。這個也有,市區裡面專門建成這樣來旅遊觀光用的,當然這上面的葡萄也是可以吃的,只要你能夠得著。

吐峪溝村的維吾爾民居。維吾爾人並不是遊牧民族,主要還是農耕為主。因為受伊斯蘭教的文化影響,民居除了受當地地理氣候環境影響外,也帶有鮮明的伊斯蘭風格。比如牆壁厚實,還有半地下的方式,就是為了對抗炎熱和大風,比如大都為平頂,就是因為乾旱少雨。因為大多由生土建造,所以顯得很古樸。大門上的繪畫和窗欞的樣式又能找到很多漢文化的痕跡。總之,你逛下民居,也能感受到文化交融的魅力。

葡萄乾晾房。不但隨處可見,而且往往規模巨大。吐魯番的葡萄乾不是曬出來的,都是在通風的晾房裡晾乾的。

風光最有名自然是火焰山,不過光禿禿的山並不能吸引你太久的注意力,體驗沙療倒是種不錯的選擇,據說對關節炎等毛病有神奇的療效。

鄯善的庫木塔格沙漠也值得一去,庫木在維語裡是沙的意思,塔格是山的意思,庫木塔格的漢語意思就是沙山,大家在新疆會看到很多的山名都叫什麼什麼塔格,其實就是什麼什麼山,但是不知道為什麼譯成漢語後還要加個山字?另外庫木塔格沙漠還有個緊挨著的沙漠叫庫姆塔格沙漠,連接著敦煌與若羌,其實在維語裡的名字都一樣,也許是為了位置有所區別,分別譯作庫木塔格和庫姆塔格,類似的還有北疆的阿爾泰,同一個詞,作山名時叫阿爾泰山,叫地名時叫阿勒泰。庫木塔格沙漠作為離城市最近的沙漠,線條優美,娛樂項目眾多,大馬路一邊是沙漠,另一邊就是城市,補給與吃住都非常方便,有沙漠情結的朋友值得一去。

艾丁湖。中國大陸海拔的最低點就在艾丁湖,中國的海拔以青島附近的黃海海平面為基準面,艾丁湖海拔-154.31米,去的路上可以看到中國內陸海拔零點紀念雕塑。

美食。

葡萄排第一,應該沒人有異議。吃過吐魯番的無核葡萄後,其他地方的葡萄就會從此看不上眼。不過7月份的葡萄是這樣的,還沒熟,9、10月份來就好了。

7月份吐魯番有賣這樣的葡萄,如下圖,無核,吃起來也很甜沒有一點酸澀感,但是過後會發現牙齒被酸倒了。

甜瓜。也就是大家所熟知的哈密瓜,其實哈密瓜出自鄯善,只不過是因為當時的哈密王進獻給康熙,吃後大加讚賞,賜名叫哈密瓜。因為這個賜名導致哈密市與吐魯番市為爭奪原產地域商標,打了多少年的官司,後來才決定共同享有,共同開發。其實甜瓜在新疆很多地方都有種植,也都很甜,這是由新疆的氣候與土壤所決定的,當然哈密瓜最最正確與享受的吃法是坐在地頭吃了。不過也是季節性農產品,追求極致美食體驗的吃貨們最好也是在成熟季節到鄯善縣坐在地頭現摘現吃。

託克遜的伴面。有人稱之為新疆第一面,也有人把託克遜叫做攔面之城。拌麵有很多菜可以選擇,我最常吃就是西紅柿炒蛋拌麵了,麵條滑爽勁道,西紅柿也好吃,這裡感嘆一下,新疆地裡長出來的東西都好吃,給人一種純粹的感覺,不服不行。

桑葚。如果你是在5月份到達新疆,千萬別忽略桑葚,只要有維吾爾人居住的地方,就有桑樹,有的桑樹甚至達百歲之齡,家前屋後、路邊的桑葚是隨便可以摘了吃的,有的是專門的桑葚採摘園,需要付費進入。按我在新疆吃了一圈的經驗,最甜是那種又大又白的桑葚,一碰就掉,甜到心底。那種紫紅色反而沒有那麼甜,可能是品種不一樣。我在南疆吃了一路,路邊的灰塵較大,因為太好吃,吃了一嘴的沙也顧不得了。

吐魯番可玩好玩的地方很多,本文也只是拋磚引玉,有機會在合適的季節親自去感受一下吧,不要像我一樣,在最熱的時候到吐魯番,只能在早晩的時間段出去轉轉,在火熱的空氣裡,看著還未成熟的葡萄,乾咽口水。

如果說新疆是四大文明的交匯點,那麼吐魯番就是交匯點中的交匯點,獨特的吐魯番等待有緣人去發現它獨特的美!

感謝您的閱讀,歡迎關注收藏,轉發分享!

相關焦點

  • 決勝小康 奮鬥有我|吐魯番:小饢餅做出大產業
    圖文/實習記者:張文博近年來,吐魯番市大力推進饢產業發展,小小的饢餅,正從單打獨鬥的家門口小饢坑生產方式走上產業化之路,成為脫貧攻堅、助農增收的有力抓手。還未走進吐魯番饢產業園,就已經聞到誘人饢香,來自高昌區艾丁湖鎮大莊子村的帕提古麗·巴拉提正站在饢坑前,把烤好的饢一個個取出來。她告訴記者,她打饢已經六年了,原來的饢坑是煙火繚繞的傳統木炭坑,每天最多打200至300個饢,月收入不到2000元,如今用上了新型環保饢坑,每天能打800多個饢,一天收入就有1000元左右。
  • 新疆:稅惠政策助「小饢餅」撬動大產業
    饢作為新疆特色食品,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淵源。品類繁多的饢不僅成為家喻戶曉的美食名片,還是品味新疆風土人情的窗口。近年來,新疆大力發展饢產業,小饢餅的生產方式由家門口單打獨鬥的饢坑走上產業化集群發展之路,一個個打饢合作社相繼成立,一座座饢產業園拔地而起,成為延伸產業鏈,助力脫貧攻堅,促進經濟發展的新引擎。
  • 做好小小饢餅 打造新疆禮物
    在饢文化產業園的饢文化展示區,一件件實物和造型,展示饢的歷史起源、饢的種類、製作工藝及工具。其中,直徑達7.1米的「天下第一饢」模型和兩人多高的巨型饢坑給遊客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遊客塗亞青說:「這個很高大的饢餅,特別想進去看看 了解一下饢文化,我們南方人接觸麵食的機會很少,所以很好奇。」
  • 「小饢餅」盤活「大經濟」
    近年來,阿瓦提縣圍繞「西域秘境·刀郎故裡」形象定位,整合民俗特色資源,在阿瓦提鎮博斯坦社區開設打饢一條街,形成集中產業,以創業帶動就業,更是帶動了打饢產業的發展。在阿瓦提縣阿瓦提鎮博斯坦社區「打饢一條街」有10餘家風格不同的饢店,刀郎家人打饢店是最大的一家饢店,目前有9個饢坑,每天打饢量5000個左右,送往縣城120多個銷售點,日營業額2萬多元。今年年初,阿瓦提鎮博斯坦社區以「美麗庭院」建設為依託,按照特色村寨規劃、打造了打饢一條街,改變之前打饢店以家庭作坊經營的模式。
  • 經典新疆:庫車大饢 家鄉的名片 養胃美食
    作為一名土生土長的新疆巴郎子,提起庫車大饢由種說不出的親切感。從小吃它長大,早已融入到我的生活的點點滴滴。來到新修建的庫車大饢城,優越的環境讓人身心愉悅,仿佛穿越千年,進入了一座美食王國。饢是新疆各族群眾不可缺少的傳統食品,也是維吾爾族群眾日不可缺的麵食之一。
  • 新疆伽師縣:小饢餅發揮大效應
    負責推進當地饢產業發展的伽師縣政協副主席李文明說,為了讓更多群眾吃得更安全、更放心,同時打響新疆饢品牌,伽師縣2019年9月份投入資金7500萬元,成立喀什新粵饢城有限責任公司(以下簡稱饢城),建成原料庫、半成品間、生產區、成品間、配送區,並於2019年11月份正式投產。目前,饢城有室內電氣混合饢坑210個、室外炭火饢坑52個、木柴饢坑80個。
  • 風味人間裡沒說完的饢,所長這次給你說得明明白白
    >胡餅(胡泛指外國或外族的,胡餅就是西域的餅)。|iyaxin.com胡餅就是把麵團做成圓形,上面撒上胡麻(芝麻),在爐膛裡烘烤而成的餅。由此看來,這種胡餅大概率就是現今的饢。和維吾爾族麵餅較薄、嚼起來酥脆生香的饢不同,哈薩克族饢多以牛奶和鹽水和面,饢餅較厚,口感鬆軟。
  • 饢香飄中原,你了解新疆「饢」嗎?
    哈密市伊州區饢產業園管理經理瓦依提介紹,「我此次來河南參展,感覺效果很不錯,非常看好河南市場,下一步準備來河南投資發展。」「饢,是新疆各族群眾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歷史悠久,在古代稱之為『胡餅』『爐餅』,從漢到五代、宋一直在中原流行,如今饢是新疆農業、飲食、文化的一張靚麗名片。」瓦依提說。饢的品種有多少?
  • 關於饢,喀什人不得不知道的事~
    「扎克爾」饢「扎克爾」饢是雜糧饢的意思,一般用玉米、高粱面做成。吐魯番地區託克遜縣是產白高粱的地方,這裡的高粱面饢非常好吃,遠近聞名,許多遊客路過託克遜時都要帶幾個高粱面饢走。 11.「恰皮塔」饢「恰皮塔」饢是維吾爾族眾多的饢品中最薄的饢,「恰皮塔」用發麵,不放鹼,但放少許鹽,把擀好的饢胚在饢坑裡烤成。「恰皮塔」饢出在阿克蘇地區的柯坪縣,是當地維吾爾族人日常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主食。
  • 你真的了解新疆「饢」嗎?
    饢在新疆的歷史悠久,是新疆各兄弟民族喜愛的主要麵食之一,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外皮為金黃色,古代稱為"胡餅"、"爐餅"。饢以麵粉為主要原料,多為發酵的面,但不放鹼而放少許鹽。饢大都呈圓形,最大的饢叫"艾曼克"饢,中間薄,邊沿略厚,中央戳有許多花紋,直徑足有40-50釐米。
  • 傳統手藝與現代技術結合 新疆饢產業助民探「饢」取富
    用上了電氣兩用的現代饢坑,既衛生又方便。「新饢坑不燒柴火,通電和天然氣,還配有溫度計,不僅安全,更容易掌握火候。」現在,阿迪力江·沙迪克的小組每天能打出2000多個饢。有穩定收入的他,今年5月把妻子介紹到該產業園工作,每月收入2200元。現在夫妻二人過著按時上下班、收入穩定的新生活。
  • 中國美食地圖《新疆篇》——「饢」
    時而喝一口茶潤潤喉嚨,時而掰上一塊饢在茶水裡泡一下,補充一下聊天損耗的能量。茶與饢的這種別具一格的搭配方式,只有在新疆才能顯示出它的合理性。在新疆,饢的地位超過任何一種主食,傳統的新疆人家家戶戶都有製作饢的饢坑,從出生到去世,他們的每一天幾乎都有饢的存在。維吾爾人對待饢的態度是:寧可一日無菜,不可一日無饢。由此可見,饢在新疆人日常生活中所扮演的重要角色。
  • 你了解新疆「饢」嗎
    本報記者王錚攝    □本報記者李鳳虎    12月14日至16日,第三屆新疆饢產業推介會在鄭州舉辦。芝麻饢、肉饢、辣皮子饢、玫瑰花醬饢、黑麥饢等眾多品種集中展示,帶來了一場饢產品的盛宴。新疆饢有多少個品種?饢咋製作的?饢產業發展情況怎麼樣?記者就此進行了走訪。
  • 阿凡提告訴你:新疆到底有多少種饢?
    「艾麥克」饢「艾麥克」饢是一種大型薄餅,中間薄,邊沿略厚。中間戳有許多花紋,上面還有洋蔥末或芝麻,直徑足有40—50釐米。這種饢一個要用1公斤麵粉,被稱為最大的薄饢。庫車的「艾麥克」饢比較有名氣,而且正宗。
  • 支持定製饢餅機器新型饢餅成型機
    產品說明:    1、烙餅機是採用電熱加熱從而產生熱量烙餅的一種機器。    2、結構上為模具化生產,具有上、下鐺雙面烙制食品的功能。適用於茶餐廳、蛋糕房、咖啡廳、麵包房、西餐廳、中餐廳、飲品店、冷凍食品廠、休閒食品、烤鴨店、大中小型酒店等場所用於壓烤鴨麵餅、雞蛋餅、烙餅、餅絲、烙饃、水烙饃、春卷皮、筋餅、單餅、朝天鍋餅以及其他品種麵餅的使用。 全自動餅絲機主要特點如下:1、餅味可口:特色筋餅,餅條等多種口味的餅,可以根據自己需要調試厚度,其形狀和味道都是 的。
  • 新疆少數民族傳統民俗大「饢」
    饢在新疆各個民族都是非常喜歡吃的食品,它的名字由來據說是,阿拉伯土耳其一代傳過來的,在中國也有2000多年的歷史了。在古代饢被漢族人稱之為胡餅,其實饢就是一種大餅,但和漢族人的製作工藝還是有區別的,饢在少數民族中就是一種主食,由於維吾爾族人和漢族人的北方人一樣,喜好麵食大米幾乎很少吃,偶爾就用大米做個抓飯之類的,所以難免成了男女都會做的必須技能。
  • 1碗麵粉,1盒酸奶,不用烤箱,一口平底鍋搞定饢餅
    說起饢餅,相信大家最先想到的就是新疆地區那種又大又圓的超厚饢餅,要是遇上胃口小的,一個新疆饢餅就能餵飽好幾個人。不過,在其它地區也是有饢餅存在的,只是製作工藝和成品形狀不太相同而已。在我們國家比較有名氣的異域風味饢餅應該是印度饢餅。
  • 新疆一個大坑,烤完饢餅烤羊肉,沒吃過那真是一輩子遺憾!
    但是都說一方水土養一方人,在這種極端的自然環境下,新疆人也開發出了獨特的炊具,那就是......坑!饢坑是用羊毛和入粘土堆砌而成的,底部留有通氣孔,要先用木炭將饢坑燒熱後,再把饢放進去烤制。饢這種東西,是新疆人民非常重要的口糧,因為它不僅管飽,而且非常容易保存,在新疆這種特有的乾旱環境,保存幾個月甚至大半年都是一點問題都沒有!其實除了饢這種大餅,新疆人民也是要吃大米飯的!手抓飯是維吾爾族的美食,用大米、新鮮羊肉,胡蘿蔔、洋蔥、清油、羊油、葡萄乾等做成,肉香和果香非常濃鬱,直接用手抓著吃吧!
  • 新疆吐魯番、南山牧場、天池三地遊掠影(圖)
    中廣網北京8月14日消息(記者馮贛勇、通訊員王鴻)新疆是記者一行西部之旅的第二大站。7月26日下午,在結束了敦煌莫高窟的瞻仰,記者驅車前往距敦煌130多公裡的柳園火車站。這個於1958年落成的火車站,因為敦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曾一度更名為敦煌火車站,一直為前往敦煌的乘客服役了近50年,直至2006年1月1日起,由於新敦煌火車站的落成才恢復了原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