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2020-12-18 北京市人民政府

  原標題: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

  北京中軸線作為首都北京的空間規劃之軸和文化之軸,體現了千年古都的文化風貌,承載著中華文化中和思想的清風古韻。北京中軸線申遺離不開對中軸線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精準表述,這就需要梳理中和文脈,講好中和故事。注重從藝術層面揭示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從人文層面闡釋中和思想的內涵與價值,從實踐層面呈現將深邃的中和思想寓於日常生活之中的中國智慧。

  中和思想是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

  「中和」是我國先秦時期就已經出現、當下仍然具有強大生命力的思想概念。早在《尚書》中,就有對「中」「和」的深刻思考,其中《大禹謨》提出了被後人視為中國文化傳統「十六字心傳」:「人心惟危,道心惟微,惟精惟一,允執厥中。」《舜典》則指出了樂律和諧所依賴的必要條件與樂律和諧的重要意義:「八音克諧,無相奪倫,神人以和。」

  西周末年,史伯又提出「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命題,認為和是多種不同事物的平衡協調,使萬物得到生長,同則是同一事物的相加和重複,最終導致萬物的衰竭。晏子也從五味、五聲的角度,進一步闡發了和的內涵與作用,認為和能夠「濟其不及,以洩其過」,而不同的事物甚至相反的事物都可以相成相濟,等等。

  這些對中、和的認識對中和概念的完整提出,提供了寶貴的思想資源。《禮記·中庸》明確提出中和概念:「喜怒哀樂之未發, 謂之中;發而皆中節,謂之和。中也者,天下之大本;和也者, 天下之達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萬物育焉。」

  中和概念是歷代思想家不斷思考的內容,從先秦時期的孔孟老莊,到漢代的董仲舒、王充,魏晉時期的何晏、王弼、阮籍、嵇康,隋唐時期的王通、孔穎達,再到宋代以後的張載、朱熹、王守仁、康有為,等等,無不有關於中和的論述。

  雖觀點有異,但都肯定中和的重要性。漢代大儒董仲舒說:「中者,天地之所終始也;而和者,天地之所生成也。夫德莫大於和,而道莫正於中……是故能以中和理天下者,其德大盛;能以中和養其身者,其壽極命。」

  經過長期的發展積澱,「『和』的內涵越來越深刻,越來越豐富,由一個日常詞語逐步升華為一個哲學概念、美學概念、倫理道德概念,日益成為中華民族文化的核心範疇和主導精神。」大致而言,「中和」至少包含以下四個方面的觀念。

  中和是中華民族的理想境界。這一理想境界表現為「天地位焉,萬物育焉」的宇宙和諧。它不是一物或少數物的繁榮生長,而是「萬國鹹寧」「品物鹹亨」,是「萬類霜天競自由」。萬物育,從個體角度而言,是所有社會成員全面而有個性的生存發展;從人類社會的角度而言,是多種不同國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的兼容並包,平等相處;從自然界的角度而言,是人作為自然的一部分,與環境和諧共存,共生共榮。

  致中和是中華民族的理想追求。中和作為理想境界難以達到,但又可以努力爭取。「致中和」,就是努力追求達到中和的理想境界。這就肯定了人的能動性。人作為三才之一,要遵循自然規律,但又並非完全聽命於自然,而能夠「財成天地之道,輔相天地之宜」。

  執中尚和是致中和的保證。中具有不偏不倚、兼容兩端、合乎禮義、公平正義的意思,執中,就是「允執厥中」,真誠地堅守中道。和是多樣性的統一,也具有協調不同事物的含義。尚和,就是在承認「天地之大德曰生」的情況下,秉持「天地根於和」「和實生物,同則不繼」的理念,尊重差異,包容多樣,承認萬事萬物、各類生命均有生存的權利,而且可以相補相濟、相輔相成,並努力促成其相補相濟、相輔相成。

  成己成人是致中和的路徑。「涵養須用敬,進學則在致知。」致中和需要從提升自身的道德修養和提高認識自然規律的能力做起,使自己達到身心和諧,並進一步推己及人,再到民胞物與,以致「保合太和」,也就是《中庸》所說的:「唯天下至誠,為能盡其性;能盡其性,則能盡人之性;能盡人之性,則能盡物之性;能盡物之性,則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可以贊天地之化育,則可以與天地參矣。」

  北京中軸線的南端點為永定門,始建於明嘉靖三十二年,現在看到的永定門重建於2004年,使用了原來嘉靖年間製造的部分永定門老城磚

  北京中軸線是中和思想的重要載體

  古都北京集中國歷代都城建設之大成,是中國古代都城智慧的結晶。它有一條長約7.8公裡的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串聯起紫禁城、皇城、內城、外城四重城池,是北京城的空間規劃之軸和文化之軸,承載著中華民族致中和的理想追求。這一理想追求集中體現在紫禁城的規劃設計中。

  紫禁城是宮城,在中軸線上處於核心地位,其中前三殿和後三宮作為封建國家最高統治者處理政事、舉行盛典和日常生活起居的前朝與後廷,又是核心中的核心。

  前三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三大殿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三大殿均位於中軸線上,均以「和」字命名,再清晰不過地反映了對和的追求。而三大殿的匾額分別為「建極綏猷」「允執厥中」「皇建有極」,則彰顯了對「中」的期許。

  「建極」「皇建有極」出自《尚書·洪範》「皇建其有極」,孔穎達疏:「皇,大也。極,中也。施政教,治下民,當使大得其中,無有邪僻。」「允執厥中」語出《尚書·大禹謨》,強調君主要「執中」,即言行不偏不倚,符合中正之道。將三大殿的殿名與匾額聯繫起來看,可以說,它們所表達的就是「中和」。此外,三大殿區域還有協和門和熙和門,也以「和」字命名。

  後三宮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三宮及其相關區域的總稱。三宮的名稱都源於《周易》。其中,《乾》云:「大哉乾元,萬物資始,乃統天。……乾道變化,各正性命。保合太和,乃利貞。首出庶物,萬國鹹寧。」乾代表天,蓬勃盛大的乾元之氣是萬物創始化生的動力源泉,天道大化流行,使萬物各得其正,各盡本性,即可達到太和之境,萬物得以順利發展。

  《坤》云:「至哉坤元,萬物資生,乃順承天。坤厚載物,德合無疆。含弘光大,品物鹹亨。」坤代表大地,坤元之氣是萬物受到滋養的本源。深厚的大地載育萬物,使其都能茁壯成長,各得其所。《泰》云:「泰,小往大來,吉亨,則是天地交而萬物通也。」天地之氣相交,雙向互動,有利於萬事萬物的發展。

  乾清宮是皇帝的正寢宮殿,代表乾元之氣,代表天,位於南邊;坤寧宮是皇后的正寢宮殿,代表坤元之氣,代表地,位於北邊;交泰殿代表天地二氣相交而「萬物通」。如此,後三宮所傳達的正是中和理想境界的具體表現,即「天地位,萬物育」。此外,乾清宮院落東門稱為日精,西門稱為月華,日東月西的安排,也是天地位的表現。

  可以說,前三殿與後三宮,用中華民族特有的方式和特殊的語言承載了早在先秦時期就已經形成並在後世不斷得以傳承強調的中和思想。

  當然,北京中軸線對中和思想的表達並不局限於此,比如中國人重視禮樂制度,強調「樂者,天地之和也,禮者,天地之序也。和故百物皆化,序故群物皆別」,在舉行祭祀天地、太廟、社稷等最重要的國家禮儀時,多要奏中和韶樂。中和韶樂包括多個樂章,如始平之章、鹹平之章、永平之章、太平之章等。樂徑直以「中和」命名,章均以與中、和意義相通的「平」字來命名,都清晰地顯示了對中和的期許與運用。

  在中軸線的兩旁,還有四大建築群——太廟、社稷壇、天壇、先農壇。古代帝王在太廟祭祖,在社稷壇祭祀土地神和五穀神,在天壇祭天祈谷,在先農壇祭祀先農諸神

  用好申遺良機 挖掘和講好中和故事

  2012年北京中軸線列入中國申報世界遺產預備清單,目前,申遺工作正在全面推進。北京中軸線申遺,離不開對文化內涵的深度挖掘和精準闡釋,這就需要講好中和故事。

  講好中和故事,既需要理清中和思想的發展脈絡、豐富內涵、歷史影響和普遍價值,也需要注意話語體系的轉變,從而使北京中軸線蘊含的中和思想——中華文化的精神內核——能夠為他者所理解和認同,使北京中軸線作為「一種獨特的藝術成就,一種創造性的天才傑作」為他者所認知和欣賞,進而使北京中軸線的價值得到認可。

  從藝術角度揭示北京中軸線的中和之美。北京中軸線是中國古人對於都城的理想圖式與北京自然環境完美結合的產物,重要建築都位於中軸線上,或沿中軸線對稱分布,有的氣勢雄偉,含陽剛之氣,有的布局嚴謹,有陰柔之美,反映了中國建築藝術的高超水平和民族特色。不僅如此,它們還主次分明,疏密相間,高低起伏,錯落有致,裝飾美觀,色彩協調,營造了整個北京城「獨有的壯美秩序」。

  英國著名科學家李約瑟曾高度評價北京城的規劃「達到了中國城市在一切方面所可能達到的最完善的水平」,並引用墨菲的話說:「這條軸線在今天世界上是最偉大的」,「這個建築群的布局整齊的組合併不是用生硬的對稱來標誌的,而是採用標準的平衡感,這正是所有中國藝術的特徵。」北京中軸線申遺應格外注意從藝術的角度闡釋它的中和之美,突出審美方面的獨特價值。

  北京中軸線的北端點為鐘鼓樓,這是明、清都城的報時中心。鼓樓在南,鐘樓在北,鼓樓「胖」,鐘樓「瘦」,這兩座建築在中軸線上可以說是互相呼應

  與可持續發展理念相通,闡釋中和思想的內涵與價值。中和是中華文化中一個土生土長的概念,雖然其價值得到一些有識之士的高度評價,但若獲得他者的普遍理解和認同,還有許多工作要做,需要轉換話語體系,有效傳遞中和思想的內容及其對於解決當下全球性難題、構建世界美好未來的重要價值。

  可持續發展理念以人權、平等和可持續為核心價值觀,以經濟、社會、環境為可持續發展三大支柱,以包容性社會、包容性經濟、環境可持續發展、和平與安全四個相互依存的方面為關鍵目標,為可持續世界的共同繁榮提供了藍圖。

  正如聯合國發布的《2019年可持續發展目標報告》所講:「在這個世界上,所有人都能在健康的星球上過上富有成效、充滿活力和和平的生活。」這一理念與立足「和實生物」,強調「和而不同」「允執厥中」,追求「天地位,萬物育」,以人為本,天地人和諧共存的中和思想在本質上是一致的。

  隨著可持續發展理念影響力的增強,文化遺產保護和可持續發展之間的關係也日益得到重視。比如,2012年,世界遺產委員會就把慶祝通過《保護世界文化和自然遺產公約》40周年活動的主題確定為「世界遺產與可持續發展:地方社區的作用」,反映出遺產保護理念和保護範式的重大變化。這意味著,在北京中軸線申遺過程中,北京中軸線作為文化遺產助力可持續發展,將是一項富有意義的工作。

  闡釋將中和思想寓於日常生活之中的中國智慧。深邃的思想不僅存在於歷代思想家的著述中,而且存在於日常生活之中。通過日常生活,將深邃的思想內化於心、外踐於行,是寶貴的中國智慧。體現在北京中軸線上,主要是將致中和的理想追求寓於相關建築(群)的名與形上。

  中國人十分重視名實相符,名不僅僅是用來區分和標記人、物的指示符號,更與其指示的人、物的本質直接關聯,因此,命名本身是性質認知,是功能確定,是價值判斷,也是意義賦予。北京中軸線所具有的中和內涵,首先就是通過建築物(群)的名稱來體現的。名稱不僅被寫在匾額上,鮮明地標示在外,使人可以目睹;而且經常被稱呼,使人可以耳聞。

  在耳聞目睹之間,名稱所承載的意義不斷深入人心,並不斷發揮令人踐行的提示作用。北京中軸線所具有的中和內涵,也通過北京中軸線、相關建築物(群)的形(如空間布局、方位、朝向、形狀、體量、顏色、圖案、裝飾等)以及與周邊環境的關係來體現。最能體現中和思想的前三殿和後三宮,坐落在北京中軸線上,就是明證。

  這種用空間布局上的「中」象徵中和理想的「中」;「允執厥中」的「中」,是典型的中國做法。它使最高統治者能夠在日常行走於這些「居中」的建築時來體會「中」的要義與精神,並應用於對各種關係的處理。

  如果更進一步地將北京城及相關建築(群)的名與形作為一個整體看待,可以發現,它們既共同構建了一個中國人心目中理想的宇宙,即一個「天地位、萬物育」的秩序井然、兼容並包而又繁榮發展的宇宙,也彰顯了最高統治者及其所代表的人在達致這一宇宙理想過程中的擔當與責任,還通過「正大光明」「中正仁和」「勤政親賢」「養心」「無為」「知止」等建築裝飾(匾額)等,揭示了達致這一宇宙理想所應遵循的原則與路徑。這種將深邃的思想寓於日常生活之中的中國智慧,在北京中軸線申遺中值得好好書寫。(張勃)

  圖片來源:微信公眾號「北京新聞」


相關焦點

  • 北京:首博新展解讀北京中軸線
    在首都博物館近日舉行的「讀城——探秘北京城中軸線」展覽開幕式上,精彩有趣的活動吸引了許多人參與。展覽以青少年為核心受眾,為青少年量身定製學習性和互動性強的社教活動,展出文物22件套,通過「溯·前世傳奇」「探·大國意蘊」「話·今生新姿」三個篇章,講述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沿革、文化底蘊和多彩故事。「媽媽,正陽門的俗稱叫什麼?」「現在的永定門和原來一樣嗎?」
  • 首博新展解讀北京中軸線
    在首都博物館近日舉行的「讀城——探秘北京城中軸線」展覽開幕式上,精彩有趣的活動吸引了許多人參與。展覽以青少年為核心受眾,為青少年量身定製學習性和互動性強的社教活動,展出文物22件套,通過「溯·前世傳奇」「探·大國意蘊」「話·今生新姿」三個篇章,講述了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沿革、文化底蘊和多彩故事。
  • 5天解讀北京中軸線,和孩子一起「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計劃」
    「助力北京中軸線申遺計劃」是耳博全新推出的PBL訓練營,以更為主題化、邏輯分層和實現能力訓練為課程設計目標。第一期的中軸線主題營已經圓滿結束,第二期主題營即將於下周開始。抓住暑期的小尾巴,和我們一起探索北京中軸線吧!
  • 北京故宮「點亮」中軸線 太和殿裡首度亮燈
    北京故宮「點亮」中軸線 太和殿裡首度亮燈 2016-05-18 14:10:45來源:中國新聞網作者:${中新記者姓名}責任編輯:   中新社北京5月18日電 (記者 應妮)18日是第40
  • 什麼是書法的「中和」之美?
    「中和」之美,顧名思義,就是中正和諧的美感,它應該是屬於書法鑑賞範疇的概念。很多人覺得寫書法就應該體現中和之美,但是往往在論證的時候要麼只看到中和之美這一種風格,偏於狹隘,要麼是只著眼於楷書書法的中和之美,而沒有看到楷書之外各種書體的美感所在。因此,我將從書法的鑑賞講起,詳細論述「中和」之美。
  • 溫柔敦厚 茶道的「中和之美」
    茶道的「中和」之意,就是在對茶性的品賞中,使茶人達乎自然的本性,即善的本性。人與茶的相處,體現了天地萬物平衡生長、和諧統一的自然觀和敦厚和敬的人倫觀。什麼是「中和」之美?作為一種美的形態,「中和」之美類乎儒家的「中庸」之道,是一種陰陽相生、剛柔相濟之美。「中和」之美的原始內涵首先源自儒家樸素的自然觀。
  • 來首都博物館探秘北京中軸線,家長能帶著孩子現場教學
    現在天氣冷,首都博物館的中軸線展覽恰好為大家探尋中軸線故事提供了一個好機會。據介紹,這個展還是繼「追尋歷史上的北京城池」、「發現北京四合院之美」之後,一場專門為青少年量身定製的大型互動體驗式展覽。展覽的全稱叫「讀城——探秘北京中軸線」,就位於博物館的地下一層展廳。
  • 「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開展
    12月15日,由首都圖書館主辦、北京市東城區第一圖書館協辦的「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在北京首都圖書館開展。 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開展 北京中軸線,南起永定門,北至鐘鼓樓,全長7.8公裡,是世界上最長的城市中軸線。
  • 五分鐘了解北京中軸線
    北京中軸線,由於其獨特的規劃布局和文化特點那麼,什麼是北京中軸線,它有什麼樣的意義和價值?中軸線申遺和保護情況如何?  「北京社科」精品講堂隆重推出第五講《保護北京中軸線 擦亮首都「金名片」》,由北京史研究會會長、北京聯合大學北京學研究基地學術委員會主任李建平為大家解讀。
  • One 「Line」 in BEIJING ▏北京中軸線的榮耀與哀傷
    北京中軸線的魅力在於歷史感極為厚重,又具現代時尚氣息。中軸線旅遊線路的規劃與開發,將「吃、住、行、遊、購、娛」這六大核心要素完美結合,成為北京旅遊產業著力打造的一張王牌。來自全世界各地的遊客可以在此充分領略到北京的萬種風情。
  • 回憶中的首博 「北京中軸線」展
    明晰有據的展覽敘事 《讀城》~「北京中軸線」按照時間順序,根據中軸線這一建築規劃設計方法在中國各個時期的運用與實踐,引經據典由古至今娓娓道來。本次展覽主要由四個部分組成:城市中軸線的概念及古代各個時期都城中軸線的芻形;依據《周禮·考工記》營建都城的理想模式而建造的,元大都及明清北京中軸線;北京中軸線的組成,及其規劃概念與人文精神;共和國時期中軸線的發展、更新與展望。
  • 「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在首圖開展
    為讓觀眾更深入認知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在展覽開幕現場還邀請了李建平、王崗、馬建農三位北京史研究專家圍繞北京中軸線的歷史演變、北京中軸線各個時期的文化意義以及北京中軸線申遺的意義和具體舉措等主題做了精彩的講解,為啟動「北京中軸線歷史文化主題展」勾畫了點睛之筆。首圖直播間、文化雲、快手、微博、西瓜視頻、嗶哩嗶哩6家平臺同時播出「對話中軸線」文化沙龍活動,線上線下總觀看量達6.6萬人次。
  • 中軸線篇——北京三大人氣景點遊玩攻略
    話說北京在您眼中是個什麼樣子,這樣的問題估計會的得到成百上千種不同的的答案,如果您只有一天時間遊覽北京,那麼就推薦您來一次中軸線之旅吧,一定會給您的北京之行留下濃濃的京味兒。推薦理由:絕大部分第一次來北京的朋友都不會錯過故宮之行,這裡是明清兩代24位皇帝的皇宮,是中國乃至世界上保存最完整,規模最大的木質結構古建築群,是世界五大宮之首。
  • 北京文博|「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北京中軸線文化...
    讓我們一起期待吧~10月21日,由北京市文物局、北京市文化投資發展集團有限責任公司主辦,北京市文化創意產業發展服務有限公司承辦的「2020北京文化創意大賽文博創意設計賽區北京中軸線文化內涵挖掘與創作主題」大賽決賽在北京舉行。參加決賽的10組選手經過緊張激烈的角逐,一等獎、二等獎、三等獎及各單項獎全部評選出爐。
  • One 「Line」 in BEIJING:北京的中軸線到底是怎麼一回事?
    編者按丨最美中軸線一條中軸線,一部中國古代史。南起永定門、北至鐘樓,全長達7.8公裡的北京中軸線是世界上現存最長、最完整的古代城市軸線,被譽為北京老城的靈魂和脊梁。本欄目將帶領讀者遊走這條最美中軸線,一起了解北京中軸線的歷史變遷、建築遺蹟,以及其背後所蘊含的深厚文化。
  • 北京中軸線區域擬建準步行街 籌建北京旅遊大學
    今年,東城區將重點打造「北京中軸線」旅遊品牌。記者昨日從2013年北京市旅遊工作會議上獲悉,目前東城區已經對「北京中軸線」旅遊品牌的打造形成了初步構想:分別打造市井文化、皇城文化、皇城生活三大不同風格的旅遊產品,通過對中軸線上旅遊產品的整合,構建北京皇城傳統文化風貌帶。同時,擬在中軸線區域內建準步行街。
  • 北京中軸線上遠眺 全城景致盡收眼底
    11月23日,北京天氣以晴為主,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景山公園內俯瞰全城,景致盡收眼底。(圖/中國天氣網王曉)11月23日,北京天氣以晴為主,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景山公園內俯瞰全城,景致盡收眼底。(圖/中國天氣網王曉)11月23日,北京天氣以晴為主,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景山公園內俯瞰全城,景致盡收眼底。(圖/中國天氣網王曉)11月23日,北京天氣以晴為主,在北京城南北中軸線上的景山公園內俯瞰全城,景致盡收眼底。
  • 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承創意展唐山美術館開幕
    (記者陳雷)「北京中軸線文化傳承創意影像展」12月5日在唐山美術館隆重開幕。本次展覽由北京理工大學主辦,是國家藝術基金2019年度傳播交流推廣資助項目,在首都圖書館、北京市北京學研究基地和唐山美術館等單位的支持下舉辦。
  • 紫禁城600歲這天,《文物「潮」我看》帶你打卡穿越「北京中軸線」
    德雲社相聲演員高峰、欒雲平則化身「追潮人」,與潮小助一起暢聊老北京天橋曲藝文化,挖掘那些藏在相聲裡的北京中軸線故事。  單霽翔與李梓萌變身「金牌導遊」  帶團打卡北京中軸文化地標  在上午的直播中,單霽翔與李梓萌化身「金牌導遊」,帶觀眾從中軸線南端的永定門出發,一路北上,在前門大街、景山萬春亭、以及中軸線北端鐘鼓樓幾個重要建築下車進行實地探訪,詳解北京中軸線上的文物故事和歷史知識。
  • 北京中軸線申遺指出了超高層建築的問題:奧林匹克公園的觀光塔?
    將近250米的高度,可以說是北京中軸線上面的「擎天柱」。北京地鐵8號線奧森公園南門觀光塔的情況如圖所示。從北京中軸線的鐘鼓樓地區,到北京地鐵8號線奧森公園南門觀光塔大約是7公裡的距離,地圖如下所示。北京中軸線的鐘鼓樓地區的地圖根據北京中軸線的的申遺資料,這個北京地鐵8號線奧森公園南門觀光塔屬於下面的情況:站在景山和鐘鼓樓,向南北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