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我們承德興隆縣一個山溝裡走出的著名詩人劉章,於2020年2月20日11時在石家莊辭世,享年82歲。
劉章1957年開始發表作品。1962年加入中國作家協會。著有詩集《燕山歌》、《南國行》、《北山戀》、《劉章詩詞》、《劉章散文選》等30部。組詩《北山戀》獲全國首屆新詩獎,歌詞《知音歌》獲中宣部第七屆「五個一」工程獎。
劉章是鄉土詩人。他生活底蘊深厚,擅長寫詩歌,無矯揉造作與趕時髦之嫌,有感而發,聲情動人,其作品樸實、向上、博大,讀起來抑揚頓挫,起伏跌宕,朗朗上口,回味無窮,形成了他自己的世術風格。 他遣詞用句嚴謹,擬人喻事貼切,粗獷與細膩得當,可謂自成一家。作家、詩人、戲劇家王亞平在《論劉章體》一文中感言,劉章的詩「清純,一枝獨擎」,讀之「如飲春醪,如沐春光,如聽春囀,如賞春蕾,但覺清風拂面,清韻繞梁,清氣襲人」。
他不但對中國新詩的發展做出了傑出的貢獻,對自己家鄉的詩歌氛圍影響力也很大。他的家鄉叫上莊。因為他在詩歌方面的影響,當地被叫做「詩上莊」。如今詩上莊成了聞名遐邇的詩歌小鎮。
其散文《搭石》入選人民教育出版社出版的小學語文四年級課本。撘石是人們在過往沒有架橋的溪流、河溝,或淺水枯河、泥濘路面等時,用石塊鋪設的一種簡易通道。所選石塊一般為天然呈方形狀或平頂狀,所有石塊按等二尺距離擺放。不很平穩,走快才能保持平衡。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也為一道風景。
搭石,鄉下人最熟悉不過了。人人搭過,人人走過。但有誰想到根據搭石還寫成一篇美文呢。詩人劉章選擇了鄉下人最為熟悉的題材,以小見大,寫出了一篇情真意切、文辭優美、朗朗上口、畫面感極強的美文。下面請欣賞這篇美文:
《搭石》
我的家鄉有一條無名小溪,五六個小村莊分布在小溪的兩岸。小溪的流水常年不斷。每年汛(xùn)期,山洪暴發,溪水猛漲。山洪過後,人們出工、收工、趕集、訪友,來來去去,必須脫鞋挽褲。進入秋天,天氣變涼,家鄉的人們根據水的深淺,從河的兩岸找來一些平整方正的石頭,按照二尺左右的間隔,在小溪裡橫著擺上一排,讓人們從上面踏過,這就是搭石。
搭石,構成了家鄉的一道風景。秋涼以後,人們早早地將搭石擺放好。如果別處都有搭石,唯獨這一處沒有,人們會譴責這裡的人懶惰(duò)。上了點年歲的人,無論怎樣急著趕路,只要發現哪塊搭石不平穩,一定會放下帶的東西,找來合適的石頭搭上,再在上邊踏上幾個來回,直到滿意了才肯離去。
家鄉有一句「緊走搭石慢過橋」的俗(sú)語。搭石,原本就是天然石塊,踩上去難免會活動,走得快才容易保持平衡。人們走搭石不能搶路,也不能突然止步。如果前面的人突然停住,後邊的人沒處落腳,就會掉進水裡。每當上工、下工,一行(xíng)人走搭石的時候,動作是那麼協(xié)調有序(xù)!前面的抬起腳來,後面的緊跟上去,踏踏的聲音,像輕快的音樂;清波漾漾,人影綽(chuò)綽,給人畫一般的美感。
經常到山裡的人,大概都見過這樣的情景:如果有兩個人面對面同時走到溪邊,總會在第一塊搭石前止步,招手示意,讓對方先走,等對方過了河,倆人再說上幾句家常話,才相背而行。假如遇上老人來走搭石,年輕人總要伏(fú)下身子背老人過去,人們把這看成理所當然的事。
一排排搭石,任人走,任人踏,它們聯結著故鄉的小路,也聯結著鄉親們美好的情感。
《搭石》這篇美文,借擺搭石、走搭石來讚揚家鄉人們之間美好的的情感,那些無私奉獻、一心為他人著想的人。如今著名詩人劉章雖然離開了我們,但他這美文卻永遠潤澤著成千上萬孩子們的心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