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於李天霞,大都是負面的評論,認為他是「揮金如土,愛色如命,殺人如麻」,但是他在抗戰中還是表現相當出色,獲得過第一號海陸空武功狀,而讓他最出名的卻是在1947年的孟良崮戰役中,對於深陷重圍的整編74師見死不救,更是招來一片指責,甚至還有險些被槍決的傳言,到臺灣後又兩度身陷囹圄,最終在落魄度日,也是令人唏噓。
圖1:見死不救成了李天霞最著名的標籤。
出身殷實富戶
李天霞,在黃埔三期中是以「揮金如土,愛色如命,殺人如麻」而聞名,但是他在抗戰中卻是智勇超群,憑藉戰功榮獲第一號海陸軍武功狀,在1946年5月的孟良崮戰役,更是因為不救援被圍的整編74師而成為焦點人物。
李天霞,字耀宗,1907年出生在江蘇省寶山縣(今上海寶山區)一個殷實的富商家庭,父親李靄亭在上海市區和吳淞鎮開有好幾家米行,母親劉氏也是吳淞鎮大米商的獨生女,所以自幼生活富足,因此也養成了好勝逞強的習性,這也是他後來在戎馬生涯中專橫剽悍任性而為的重要原因。但他少年時母親、父親都先後去世,留下的豐厚遺產讓大伯、二伯覬覦,幸虧忠誠老實的管家和未來的嶽父徐盛江出面幹涉才沒有落入他人之手。由於家境富裕,出手闊綽,所以交往的朋友很多,不乏三教九流,和不少幫會人員來往密切,只是他覺得幫規繁瑣才沒加入。
李天霞先後就讀於周家宅私塾、中西公學、市北公學、江南大學。在學校裡受到國民黨黨員體育老師顧名世的影響,逐漸接受了革命思想,他還出資500元贊助顧名世創辦《新江蘇周刊》,宣傳革命思想,自己也在雜誌上發表抨擊軍閥的文章。1924年經顧名世介紹加入國民黨,1925年4月南下廣州報考黃埔軍校,在1225名錄取者中成績名列17名,算的上是脫穎而出,考入黃埔軍校第三期,從此開始了戎馬生涯。
圖2:黃埔時期的李天霞。
1926年,從黃埔軍校畢業後分配到教導第1團3營8連任排長。1927年,調入新編第1師升任連長,隨部隊南下廣東堵截南昌起義部隊,在作戰中負傷。1928年,傷愈後調入第3師,任15團3營營長。1930年,調任教導第3師2團2營少校營長,不久升任教導3師9團中校團副。後來因為團長夏楚中升任旅長,自己卻未能升任團長便託病辭職,回到黃埔軍校武漢分校第八期任第九隊隊長。1932年,調任南昌行營第一廳中校參謀。1933年,擔任保定編練處第6團中校團副。1934年,調任軍政部補充第1旅(旅長是黃埔三期的同學王耀武)第3團上校團長,隨後率部參加對蘇區的第五次圍剿,與方志敏領導的北上抗日先遣隊作戰,因為在譚家橋、玉環山等戰鬥中表現出色而受到嘉獎。1936年,補充第1旅擴編為51師(師長王耀武),李天霞升任少將副師長。
榮獲第一號武功狀
1937年7月抗戰全面爆發,8月51師和58師合編為74軍(軍長俞濟時),51師師長王耀武,李天霞任51師副師長兼153旅旅長.74軍成立後就立即參加了淞滬會戰,61師奉命堅守曹王廟、施相公廟以及羅店一帶,與日軍激戰數月,期間曾取得過不俗的戰績,上海著名的《申報》和《大公報》都曾有報導。11月中旬,李天霞率部堅守望亭,在京滬鐵路137號大橋與日軍血戰三天,成功完成掩護友軍撤退的艱巨任務。12月參加南京保衛戰,51師在淳化鎮與日軍激戰五晝夜之後才終因傷亡慘重而退至南京城垣,李天霞率153旅守備水西門一帶城牆,接連擊退日軍的猛攻,直到接到撤退命令才撤出戰鬥。74軍因為軍長俞濟時的叔叔俞飛鵬是交通部長,才搞到幾艘小火輪,從而使部隊得以安全渡過長江。
1938年,李天霞隨部隊參加了徐州會戰,8月,調任29軍40師師長,隨後率部堅守廬山擊退來犯日軍。1939年3月,李天霞又回到74軍,擔任51師師長。6月,在高安會戰中,李天霞的51師作為主攻部隊,經過血戰收復高安縣城,這是全面抗戰以來,中國軍隊在正面戰場上第一次收復被日軍佔領下的縣城,因此受到了蔣介石的通令嘉獎。
1941年3月,74軍參加上高會戰,此戰歷時25天,斃傷日軍15000餘人,被何應欽認為是抗戰以來最精彩之戰,74軍在戰役中居功至偉,因此被譽為「抗日鐵軍」,李天霞的51師作為機動部隊,奮勇當先,表現極為出色,被譽為「神箭部隊」,榮獲第一號陸海空武功狀。
圖3:李天霞擔任師長的51師獲得第一號陸海空武功狀。
1943年2月,李天霞升任74軍副軍長,率部參加鄂西會戰、常德會戰。1944年3月,升任100軍中將軍長,100軍是由74軍衍生而來,師團營幹部大都來自74軍,可以說是和74軍同宗同源的兄弟部隊。1944年,李天霞率部參加了長衡會戰。
1945年2月,被授予陸軍少將的銓敘軍銜。1945年4月,率部參加抗日戰爭的最後一戰雪峰山會戰,100軍在戰役中的表現絲毫不比74軍、18軍這樣的王牌部隊遜色,被軍事委員會列為甲等攻擊部隊。
1945年7月,李天霞進入陸軍大學甲級將官班第三期受訓。8月15日,日本無條件投降,李天霞隨即提前返回部隊,率部經湘潭、長沙、嶽陽至武昌,稍事休整後乘船順溜而下,在江蘇泰縣、泰興上岸,接受日軍混成第90旅團的投降。
李天霞在抗戰中不僅率部獲得第一號陸海空武功狀,自己也獲得了四等寶鼎和四等雲麾勳章,確實為抵禦外侮做出了貢獻。
到底是不是見死不救
李天霞一生最大的「焦點」就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中救援被圍的整編74師了。
在74軍系統裡,李天霞和張靈甫都是骨幹,從資歷上看,李天霞是黃埔三期,張靈甫是黃埔四期;從職務上看,李天霞任153旅旅長時張靈甫還是他手下的團長和副旅長,但是在前後兩任軍長俞濟時和王耀武的心目中,卻是張靈甫的分量更重。李天霞和張靈甫個性截然不同,所以兩人素來不睦,也正因為這個原因,在施中誠接任王耀武擔任第三任軍長時,王耀武把時任副軍長的李天霞調去100軍當軍長,雖然是升了一級,但是100軍到底沒法和74軍比,在李天霞的心裡,這簡直就是被排擠出74軍了,原因當然就算到了張靈甫頭上,這也是兩人結下的第一個梁子。
圖4:張靈甫和李天霞的矛盾很深。
1945年12月,施中誠調任他職,74軍軍長的位置空缺,李天霞和張靈甫都想接任軍長,因為張靈甫時任副軍長,又有俞濟時和王耀武保薦,比李天霞更有優勢,所以最後是張靈甫接任軍長,這自然讓一貫好強的李天霞嫉恨不已,由此成了兩人第二個也是最大的梁子。
1946年3月,國民黨軍進行整編,74軍改編為整編74師,100軍改編為整編83師,張李兩人也分別改為整編74師和83師的師長。
1947年1月,74師和83都被編入湯恩伯的第一兵團,投入了山東戰場作戰。第一兵團以掌鞭83師、25師、65師和74師組成第一縱隊,由李天霞統一指揮,儘管在2月攻佔解放軍華中解放區的首府臨沂,但是李天霞和張靈甫還是齷齪不斷,湯恩伯不得不免去了李天霞的指揮,改由整編25師師長黃百韜統一指揮,但是雜牌出身的黃百韜對於74師83師這樣的嫡系部隊,顯然是指揮不動的,這也埋下了日後孟良崮戰役失敗的伏筆。『』 5月初,國民黨軍向解放區腹地大舉進犯,整編74師居中,25師和83師分別為其左右翼。5月7日,李天霞根據沂河以東發現解放軍主力的情報,在和湯恩伯聯繫不上的情況下,於8日一早就擅自向東轉移,因此引起在徐州督戰的蔣介石震怒。
5月12日,74師開始向坦埠進攻,湯恩伯命令李天霞派出一個加強團進佔孟良崮東南的桃花山切實掩護74師的側翼,但是李天霞卻出於保存實力的考慮,只派出少校團附王壽衡帶了1個連攜帶步話機冒充旅部,結果這個連在桃花山被解放軍消滅。李天霞這才意識到情況緊急,才命令57團前往垛莊掩護74師後方。57團本來就不是100軍的基本部隊,而且此前在蘇北已經兩次遭到解放軍打擊,雖經補充還是殘破不全,裝備不齊士氣頹喪,李天霞此舉一來即便57團損失也不會傷及83師的元氣,還可以藉此申報損失重新得到人員裝備的補充。還電話指示57團團長羅文浪:「夜間作戰要多準備向異,特別注意來往的路,要多控制幾條,你是很機警的。」暗示羅文浪可以相機後撤。12日晚57團就遭到了解放軍猛攻,羅文浪認為自己的任務是確保74師的右後方安全,現在如果後撤,一旦74師出了問題肯定會被追究責任,所以乾脆衝進解放軍的包圍圈和74師會合,接受74師指揮,最後和74師一起在孟良崮被殲。
5月13日,74師和83師的聯繫被徹底截斷,74師陷入重圍。隨後,83師就奉命增援74師,但遭到了解放軍阻援部隊的頑強阻擊,進展遲緩。整編第83師下轄三個旅七個團,孟良崮戰役之前,44旅130團就已被殲,旅部和131團負責守備臨沂。所以孟良崮戰役時,李天霞的83師參戰部隊實際只有五個團,其中57團又被圍在包圍圈內,剩下的19旅56團、44旅132團和63旅187團、189團四個團中63旅的兩個團還在馬山和解放軍交戰,始終無法脫離戰鬥,真正能投入解圍的實際只有兩個團。而且44旅是陳誠土木系的部隊,已經損失了一個團,132團再遭到損失,顯然就沒法和陳誠交代了,這樣李天霞也就只能派56團去解圍了。區區一個團要想突破當面解放軍兩個縱隊的阻擊,根本是不可能的。5月16日,蔣介石下了嚴令,李天霞也深知一旦74師被殲,自己必定難逃干係,於是也再顧不上陳誠的面子了,將132團也投入了作戰。但為時已晚,5月17日下午83師最先趕到孟良崮,而此時看到的只是一片殘骸,74師已經全軍覆沒了。
再看74師左翼的25師,可以投入解圍的兵力有五個團,而且和74師的距離也不比83師遠,顯然把74師被殲的責任全部歸咎到李天霞頭上是不公平的。也正因為如此,雖然蔣介石在聽到74師被殲的消息後大為震怒,電令「湯恩伯撤職查辦,李天霞就地槍決」。後來湯恩伯回南京向蔣介石詳細報告了孟良崮戰役的經過,李天霞才逃過了槍決,但交由最高軍事法庭會審,1947年12月,最高軍事法庭對「李天霞作戰不力一案」審理終結,認為:「李天霞對於此次戰役並無違抗命令或作戰不力情節……再查其在北伐抗戰諸役向極英勇,迭著功勳,獎敘有案……擬請從寬免於刑事處分」。
圖5:李天霞和蔣介石的合影。
至於李天霞是否在這次會審中上下打點了幾十根金條才得以脫罪的說法,出自57團團長羅文浪在文史資料上的回憶,但羅文浪在孟良崮戰役中被俘,李天霞會審期間還在解放軍的軍官教導團,怎麼會知道其中詳情,其他也並沒有確切的證據。但輿論對於李天霞的詰難多年都沒有平息,以至於李天霞在到了臺灣之後還寫下了"孟良崮上虎賁垮,千裡馳援有天霞。非我見死不相救,奈何共軍有高達」的詩句來宣洩心中的怨憤。
落魄的晚年
1948年1月,李天霞再次被起用,出任第一綏靖區副司令官,10月,調任37軍軍長。1949年1月,調任73軍軍長兼皖南指揮所主任。4月,曾有調任南京衛戌副總司令兼45軍軍長的命令,因解放軍發起渡江戰役南京解放,李天霞來不及到職。解放軍渡過長江後,李天霞率73軍一路敗退到福建,擔負平潭島的防禦。9月解放軍發起平潭島戰役,李天霞稍加接觸後就報告上級第六兵團司令李延年,部隊損失慘重,無力再戰,請求撤退。李延年聽信了這個不實報告,同意撤退,因此73軍便放棄平潭島撤到臺灣。
1950年3月,臺灣最高軍事法庭對平潭島戰役開庭審判,以「不盡其應盡職責,臨陣退卻「罪名判處李延年、李天霞無期徒刑,但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和蔣鼎文四位元老級將領聯名上書蔣介石求情,才改判為有期徒刑十二年。黃埔系軍人仍是一片譁然,很多人為二李鳴不平,只不過丟了一個小島,就遭到這樣的嚴厲處罰。同年11月,何應欽、顧祝同、錢大鈞、徐庭瑤、湯恩伯再次上書蔣介石為二李減刑,蔣鼎文和陳繼承也請求讓二李調服軍役,戴罪立功。這才使二李在1950年底得以交保察看,走出監獄。
1951年4月,李天霞調服軍役去金門戴罪立功,金門防衛司令官胡璉也是黃埔生,和李天霞交情很好,所以對李天霞關照有加,但李天霞還是心灰意冷,很快就脫離軍界解甲歸田。
李天霞自幼就對奇門遁甲風水堪輿很有興趣,戎馬倥傯之間據說還得到了鄉野高人的指點,在這方面的造詣相當深厚,經常和臺北研究紫威鬥數的民間團體三寶學社的會員切磋,很受尊重,李天霞因此自嘲「軍事才能已無法施展,天文命理預測還是有用武之地」。
李天霞依仗過去積攢的家產依舊在臺灣過得紙醉金迷的生活,但他酷愛賭博,短短一兩年間就輸掉好幾處房產,最終還導致夫人嶽景華和他離婚。由於他喜歡女色,在帶兵打仗時也不忘跳舞,後兩任夫人都是軍中女政工隊員出身,因此被人以「揮金如土,愛色如命,殺人如麻」來概括其一生。
圖6:李天霞在特別喜歡跳舞,帶兵打仗時也不忘跳舞。
1960年,因為在生意中有詐騙行為而遭人起訴,一時間李天霞再次成為新聞人物,各大報紙爭相報導訴訟經過,最終李天霞被判有期徒刑1年8個月,第二次身陷囹圄。
1962年4月,李天霞刑滿出獄,因為已經離婚,無人照料生活,平日裡只好自己買菜做飯,相當落魄。
1966年12月,原先73軍、74軍、100軍的軍官籌備給李天霞安排了60歲壽宴,這些人大都已經淡出軍界或者掛個顧問參議之類的閒職,因此杯盞交錯中難免有些被冷遇的傷懷,當天李天霞還是很盡興,但是誰能想到這竟是最後的晚餐,第二天李天霞就病倒了,診斷為尿毒症,而且病情日趨惡化,到1967年2月便告不治,享年60歲。
不過李天霞死後倒是極盡哀榮,俞濟時、石覺、周志道為首組成治喪委員會,俞濟時主持葬禮,蔣經國和時任「陸軍總司令」高魁元、「海軍總司令」馮啟聰、「空軍總司令」徐煥升、「聯勤總司令」賴名湯、臺灣省警備總司令陳大慶、憲兵總司令吳輝生、總政戰部主任唐守治、「總統府參軍長」餘伯泉等將領都送禮敬輓。何應欽的輓聯是「鞍猶壯志聞聲長有九原思,秉鉞著勳勞為學能通萬人敵」,顧祝同的輓聯是「志業長存」,薛嶽的輓詞是「幹城共悼」,老上級俞濟時的輓聯「智勇超群裡江表馳驅著戰績,數奇多險阻臺員憔悴為沾口」更是很貼切地總結了李天霞的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