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天霞為何定要置張靈甫於死地,兩人到底有什麼深仇大恨?

2021-02-13 揭秘歷史檔案

感謝大家的閱讀!閱讀本文前,請您先點擊上面的「藍色字體」,再點擊「關注」,這樣您就可以繼續免費收到最新文章了。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喜歡小編為你精心編輯的文章嗎?歡迎留言評論,小編都會虛心接受的,你們是小編前進的動力哦。每天一點點進步,分享彼此的歡樂!如果喜歡就關注訂閱吧!也不要忘記點讚哦~親,親,看的開心可以點個好看❤+加分享就是對小篇最好的支持!!!

1947年5月11日,張靈甫率整編第74師從垛莊出發,經由孟良崮西麓,向陳毅和粟裕統率的華東野戰軍發起了進攻。                                                                    

 

這時,粟裕調集華野五個主力縱隊,在孟良崮布置了一個大口袋,就等他「裝」進去,來一個全殲。                                                                                                                                                                  

這時在該地區的國軍由湯恩伯統一指揮。他特別看重張靈甫這張王牌,令他為主攻。可張靈甫每天圍著臨沂團團轉,折騰一個多月,硬是找不到粟裕的主力。湯恩伯急了,為了逼粟裕出來決戰,於是下令張靈甫主力向蒙陰進攻,以整83師為右側掩護。按照湯恩伯的部署,整83師應以1個旅(欠1個團)進出沂水西岸,確保第74師右側的安全。

誰知整83師師長竟是與張靈甫結怨的冤家李天霞。

結果,李天霞硬是不聽湯恩伯的命令派主力捍衛第74師,只令57團團附王壽衡率一個連、攜帶報話機1部,冒充旅部番號,進出沂水西岸進行「遊擊」。

他這一狠著,終於把張靈甫「栽」了。

12日黃昏,第57團團長羅文浪突然接到張靈甫電話,問:「沂水西岸是哪支部隊?」

「這個這個……」羅文浪不能直說就一個連,只得支吾其詞。

原來第74師衝在各個部隊的最前面,由於右翼失去護衛,遭了粟裕重兵「一頓毒打」後,不得不由蒙陰南撤到了垛莊東的孟良崮山地。張靈甫非常忿怒地說:「你們搞的什麼名堂?現在右翼出了毛病,我們有一個旅沒有下來。共軍大部過了河,形成包圍。我已向國防部告了狀。出了事,你們要負責。」                                                                                                                                                                  

羅團長繼續裝傻,支支吾吾不做聲。

張靈甫暴躁一陣後,只好口氣和緩地說:「霞公(指李天霞)是我的老長官,他上次受了處分,我心裡非常難過。他現在又來耍滑頭,你要告訴他趕快設法補救。我只等57旅撤下來,站住了腳,就不怕了。」

可張靈甫這些話,羅文浪卻沒去轉達。

因為他的這個團在蘇北兩次被殲,前任團長被俘,無人收拾殘局,李天霞才派他這個師參謀長來接管。這個團裝備不全,士氣低落,一個營還是由偽軍改編的,在全師中戰鬥力最弱。這還不說,進入山東後,李天霞總叫它打頭陣。這其中的原因,就是羅文浪不是他的舊部。所以,李師長不仁,他羅文浪自然也不義了,於是借張靈甫暗報李天霞「害己」之仇。

由於李天霞暗中一作梗,立即使得整個戰局一發不可收拾。張靈甫不得不將部隊擺在孟良崮一帶山地。結果,全師掉進了粟裕早已設好的「口袋陣」中,隨即被華野5個縱隊圍著往死裡打。最後,張靈甫三萬多人全部被殲滅。

張靈甫在臨死之前,終於明白了李天霞的歹意,下令副參謀長給蔣介石發出了最後一個電文,略云:職師與數倍之勁敵血戰三晝夜,官兵傷亡殆盡,援軍不至,無力再戰,為不辱黨國使命,抱定不成功、即成仁之決心,發電後,職等集體自殺,以報總統知遇之恩。電報中的「援軍不至」指的是李天霞。臨死前,他沒忘告李天霞「見死不救」的狀。

然後,他才自殺身亡。

張靈甫與李天霞到底有了什麼不共戴天的大仇呢?

其實,就是為了爭官當。

原來,第74軍的老軍長本來是王耀武,他兼了集團軍副總司令後,知道自己這個軍長遲早是要讓給別人的。而他一直對張靈甫寵愛有加,暗中悄悄選定了張靈甫作為自己的接班人,但是,張靈甫資歷太淺。74軍軍長的最佳人選是李天霞。他是黃埔三期,與王耀武是同期同學,當過張靈甫的上司,資格老。但李天霞為人跋扈而又狡猾,因此王耀武不喜歡他。而與張靈甫的競爭對手,除了李天霞外,還有另一師長施中誠,也比張靈甫資格老。恰好,1944年5月在長衡會戰中,張靈甫因為保存實力,未建戰功,被調至陸軍大學學習。王耀武捉急之際,不得不走了一盤大棋:先設計把李天霞、施中誠弄走,再把資歷不夠的張靈甫弄過來。於是,他將「老同學」李天霞調為第100軍軍長,以施中誠為第74軍軍長作為過渡。結果,1946年5月,張靈甫從陸軍大學畢業前夕,任職不到一年的施中誠恰好早幾天被「調走」,王耀武於是親自向蔣介石推薦張靈甫名接班。蔣介石一口就答應。就這樣,張靈甫彎道超車,擔任了第74軍軍長之職。

爭當第74軍長,李天霞敗於了張靈甫。

誰知接著兩人又發生爭整編第5軍軍長的「不愉快」的事。

不久,在整編中,張靈甫和李天霞都由軍長變成了師長。1947年初,第5軍軍長邱清泉因內部不和要調離。兩個老對頭又不約而同地一起瞄向了第5軍軍長之位。結果,張靈甫在南京就近走了老軍長俞濟時的門路。李天霞也是在南京不惜重金打點,並且略勝張靈甫一籌,以師長兼任了進攻臨沂的左翼縱隊司令。

在爭奪軍長之時,兩人在攻佔臨沂時又幹了一仗。

李天霞打仗,一貫喜歡保存實力,自詡為「巧仗,不打硬仗」。在攻擊臨沂時,他不知從哪到到了一個「共軍有13個縱隊集結在83師正面」的報告,未經核實,便自作主張,命令全師後撤40裡。他的這一決定直接讓友軍側翼暴露出來,解放軍立即實施穿插進攻,一度使整74師面臨腹背受敵的危險。事後張靈甫氣憤不過,向徐州方面彈劾李天霞「作戰消極」。結果,李天霞不僅爭奪第5軍軍長無望,反而把縱隊司令官卻丟了,只剩下一個師長。

俞濟時是蔣介石的老侍衛長,第74軍改整編74師後,他有意「重掌」該師,準備張靈甫一走人,就以自己的老手下、74師副師長蔡仁傑升充師長,於是,他向蔣介石力保張靈甫去第5軍當軍長。因為競爭對手李天霞出事,很快,張靈甫的任職命令被蔣介石籤定了,只待他攻下蒙陰後就公布。

李天霞爭當整編第5軍軍長又沒成功,反而丟了官,對張靈甫更是妒忌。

因此,這一次湯恩伯再次令他做張靈甫的「護衛」,新仇舊恨一起湧來,一氣之下,他故技重施,終於一把置張靈甫於死地了。

張靈甫和74師被殲滅後,蔣介石老淚縱橫,哭訴說:「以我絕對優勢之革命武力,竟為劣勢烏合之匪所陷害。真是空前大的損失,能不令人哀痛!」然後,對有關責任人進行追責,「指揮不當」的「剿共」總指揮湯恩伯撤職,「見死不救」的整編第83師師長李天霞撤職,並押解徐州「剿總」軍法審判。

聲明:本文轉載自網絡,不代表本平臺立場,僅供讀者參考,著作權屬歸原創者所有。我們分享此文出於傳播更多資訊之目的。如有侵權,請在後臺留言聯繫我們進行刪除,謝謝 

麻煩點【在看

讓更多人因你而受益👇👇

相關焦點

  • 王耀武和張靈甫先後擔任74軍長,他們之間與李天霞是什麼關係?
    近代史上,烽火連天的歲月裡,戰爭一直是那個時代的主旋律,一場場經典的戰役被記錄在史冊,尤其在解放戰爭時期,孟良崮戰役尤其經典,那麼戰役中身為整編74師師長的張靈甫,所帶領軍隊的起源又來自何處?又為何與其之前的上司李天霞扯上關係了呢?
  • 張靈甫戰死後,李天霞被撤職,湯恩伯與黃百韜也跟著吃瓜落
    讓蔣介石稱讚說;只要有十個整編第74師,一統全國指日可待。張靈甫但是,作為國軍中的頂級王牌整編第74師的師長張靈甫覺得,我率領的師是天下第一師怎麼能與爾等一同作戰,加上國軍中歷來就有嫡系與雜牌部隊之分。
  • 李天霞到底有沒有寫過「無奈共軍有高達」?
    摘要:最近網上又開始熱議「無奈共軍有高達」,那麼李天霞在孟良崮的表現到底是不是見死不救?到底有沒有寫過這句詩呢?
  • 王耀武為什麼更相信李天霞的能力?
    李天霞長期以來,一直有一種說法,說孟良崮戰役時李天霞不救張靈甫是因為李天霞嫉妒張靈甫當上國民黨王牌軍七十四軍軍長。這種說法雖然看上去有道理,但其實是錯的。之所以是錯的,是因為在孟良崮戰役之前,原國民黨軍七十四軍兩位「老軍長」王耀武和俞濟時一致認為應該把李天霞擔任師長的整編83師與張靈甫擔任師長的整編74師合併成一支整編軍,並且兩人同時提名李天霞來擔任這個整編軍的軍長。而常凱申在孟良崮戰役之前已經同意了王耀武與俞濟時的推薦,只是說等戰事結束就著手此事。
  • 黃埔名將二十六:愛跳舞會風水,見死不救李天霞
    到底是不是見死不救李天霞一生最大的「焦點」就是1947年5月孟良崮戰役中救援被圍的整編74師了。在74軍系統裡,李天霞和張靈甫都是骨幹,從資歷上看,李天霞是黃埔三期,張靈甫是黃埔四期;從職務上看,李天霞任153旅旅長時張靈甫還是他手下的團長和副旅長,但是在前後兩任軍長俞濟時和王耀武的心目中,卻是張靈甫的分量更重。
  • 張靈甫必須死
    也就在四川這幾年,張靈甫認識了他的第二個老婆,兩人很快結婚。然後就出事了,非常大,有個專用詞,叫「古城殺妻案」,說的就是張靈甫把自己的老婆給殺了。至於原因,以前是很清楚的,民國時期大家都說是因為他懷疑他老婆有外遇。後來他的副官在濟南戰役被抓了,關進戰犯管理所,這人寫回憶錄的時候也說是因為張靈甫以為自己戴綠帽子了。
  • 張靈甫戰死後,貌美的妻子為何要逃離臺灣?老蔣對她做了什麼?
    引言國民黨高級將領張靈甫在孟良崮戰役中去世後,蔣介石給他舉辦了極其隆重的追悼會,可以看得出對他有很深的感情。後來,國民黨部隊敗退,蔣介石去了臺灣都沒有忘記帶著他的妻兒,可以說是完全對得起張靈甫了。然而,蔣介石做了這些事之後,張靈甫的妻子還是選擇了逃離臺灣,這是為什麼呢?
  • 最後時刻張靈甫打電話給蔣介石稱自己決定殺身成仁,蔣說:祝你成功
    粟裕揮動他神奇的手術刀,要從一個大坨坨上割下整編74師這塊肥肉。當時,華野主力全在正面和敵人對陣,要封住「口袋」底,需要一個「飛子」。隱蔽在敵人背後的六縱隊是再好不過的「飛子」了。可是,還相距240裡,時間只有兩天,路只有一條,光把四萬人馬拉成行軍隊形就要幾個鐘頭。來不及動員,讀完電報就決定行軍序列。18師是先頭師。皮定均率領先頭師出發了。
  • 逃跑將軍李天霞到底有沒有血性?一位老兵的親身經歷也許能夠證明
    每天都有分享。完全是免費訂閱,請放心關注。一直以來,對於抗日將領李天霞,坊間多稱其是逃跑將軍,沒有一點血性。尤其是在第三次長沙會戰中私自將部隊東撤,差點導致74軍57師被殲;在孟良崮戰役中,李天霞的袖手旁觀又導致整編74師被全滅,李天霞為此背上了洗不掉的罵名。那麼,李天霞到底有沒有血性呢?一位老兵的親身經歷也許能證明這個問題。
  • 轟動一時的「張靈甫殺妻案」中,兩人一歲的女兒後來過得怎麼樣?
    張靈甫作為國民革命軍陸軍中將,曾經也是叱吒風雲的人物。要知道在抗日戰場上,張靈甫所在的74軍曾數次打敗日軍,被人稱為抗日鐵軍、不過,真實的張靈甫也有很多讓人詬病的地方,比如他驕傲自滿,最終在盲目自信下自取滅亡。張靈甫不僅驕悍,而且還曾殺妻,他殺害妻子吳海蘭事件最為著名,也在那個時代掀起了極大風波。
  • 解謎張靈甫:自殺還是被斃?為何殺妻?究竟埋骨何地?
    而王玉齡則告訴澎湃新聞記者,張靈甫在自殺前,給她寫了遺書,寫有「最後以一彈飲訣成仁」。這封遺書原件,據王玉齡講,當年捐給臺灣抗日紀念館了,後遺失。現在,王玉齡家只有刻印在一方石片上的複製品。       對於這封遺書是王耀武當年偽造的說法,王玉齡表示否定:「筆跡就是我丈夫的」。為何殺妻?
  • 張靈甫娶了四個妻子,有的被槍殺,有的逃到臺灣,各自結局如何?
    張靈甫是一個口碑十分複雜的將領,有人覺得他是一個愛國的抗日名將,英勇無雙;也有人說他連自己的妻子都殺,殘忍無情。這到底是怎麼一回事呢?張靈甫一生又有過幾任妻子呢?讓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張靈甫是黃埔系出身,畢業於黃埔四期,與胡璉等人是同班同學。
  • 張靈甫不顧勸阻,把74師帶上孟良崮,結果工事難修、重武器全廢
    師長張靈甫自己也說:「我是重裝備部隊,如果在平原作戰,炮火能發揮威力,陳毅二三十萬人都來打我,我也能應付。可是現在卻逼我進入山區作戰,等於是牽大水牛上石頭山。」 偏偏面對如此困境,張靈甫還自作聰明,決定以自己為誘餌,固守待援,以便國民黨軍其他部隊在外面形成更大的包圍圈,一舉殲滅華東野戰軍主力。為此,他把部隊拉上了海拔500多米的孟良崮,企圖憑藉險要地勢長時間固守。 可惜,孟良崮這座易守難攻的山峰,對整編74師而言卻無異於完完全全的絕境。孟良崮是「沂蒙七十二崮」中最大的一個崮。
  • 陳毅查張靈甫74師戰敗原因:士兵不想死戰解放軍
    廖齡奇死後,五十八師副師長張靈甫升任師長。1943年5月,七十四軍奉命參加鄂西會戰。王耀武兼任第五集團軍副總司令後,五十一師師長李天霞升任七十四軍副軍長。但內戰中則不同,絕大多數官兵對共產黨並沒有什麼仇恨,認為沒必要和解放軍作戰到底。抗戰時「有敵無我,有我無敵」的心理普遍不存在了,不願為打內戰作無謂犧牲。官兵們將厭戰思想變成了具體行動:一是堅請或設法留守後方;二是接二連三地請假離隊;三是部隊出發前後或行軍途中開小差,逃之夭夭。以後雖然用盡了槍斃、通緝等壓制手段和放縱、賭博等麻痺手段,也無濟於事。軍民關係方面。
  • 張靈甫殺妻之後:入獄一年又上戰場,娶了兩任太太
    5歲那年,母親去世了,由於缺少母親的溫柔規勸,張靈甫養成了爭強好鬥的性子,小時候和夥伴玩耍就有「自認指揮」的領袖風範。張靈甫聰明好學,七八歲就開始熟讀古文經書,並跟著一位秀才先生學習書法,練就了一手好字。在陝西省立第一師範學校時,年僅19歲的張靈甫以書法出名,獲得了有「近代草聖」之稱的書法名家於佑任的青睞,兩人成了忘年之交。
  • 張靈甫遺孀曾出百萬望去掉「擊斃張靈甫之地」七字
    「碑到底是哪天被砸的?哎呀,我這幾天腦子很亂,記不清了。」  按照王家人的說法,碑被砸之前,他們已經接到警告。「公安、旅遊、工商、稅務,他們組成聯合調查組,一天上山好幾趟,要我們家把碑砸了。我爸爸就跑北京去了,我在這主持工作。出事以後,他們來問我,碑是不是你們家自己砸的?我說:我們家腦子進水了嗎?」
  • 張靈甫去世後,19歲遺孀帶著2個月大的兒子移居臺灣,後來怎樣了
    而此時,他的妻子王玉齡才剛剛19歲,兩人的孩子才兩個多月大,失去了張靈甫這個一家之主,他們的日子到底該怎麼過呢?名門閨秀1928年,王玉齡出生於湖南長沙富商之家。而且一師小還是一個傳奇的學校,何叔衡在這裡當過校長,毛主席在這裡當過主事,他和楊開慧的婚事也是在一師小辦的,因此在一師小中一直瀰漫著一種愛國熱情和革命氣氛,因此王玉齡很小的時候就有了極其熱烈的愛國之心。
  • 1935年,張靈甫槍殺髮妻吳海蘭,襁褓中的孩子也遺失,最後怎樣?
    在四川廣元縣城,吳海蘭是一位銅匠的女兒,家裡有一些錢,父親也很樂意送她上學,所以吳海蘭成了本地少有的女知識分子,而且吳海蘭還長得漂亮,有不少年輕的男人願意嫁給吳海蘭,但吳海蘭也有自己的想法,直到她遇到張靈甫時,一顆心才定下。
  • 兩人曾有深仇大恨
    倒是與李登輝有深仇大恨的宋楚瑜,昨日卻身著深色西裝,臉色哀戚地現身榮總懷遠堂,親自向李登輝表達哀悼之意。宋楚瑜還在步出懷遠堂後,特別提出兩點聲明,一是提到他在李登輝的指導下,共同追求臺灣民主價值,從威權體制轉型到開放的民主,「我們共同打拼過!」二是李登輝曾經鼓勵他直接走入基層,一步一腳印為鄉親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