盼望了許久,新學期的校園生活終於開始了,經歷疫情後,家長們對孩子的健康狀況更加重視,我們也在後臺收到不少爸媽對寶寶體檢有困惑的留言。
趁著開學前,我們整理了不同年齡段的寶寶需要進行的體格檢查內容,爸爸媽媽們一定要收好這篇文章,每次檢查前看一看!
1為什麼孩子需要定期進行健康篩查?
圖自:Bigstock
幼兒園、學校的體檢相對來講比較簡單,身高、體重這樣的檢查會導致一些隱藏疾病無法及時發現。
按時、全面的檢查可以有效評估寶寶的生長發育和健康情況。
有些潛在疾病,包括發育、心理等問題能夠及時發現,通過醫生指導建議進行針對性的餵養、護理和幹預。
2高質量的健康篩查都要做哪些?
首先爸爸媽媽們要明確的是:價格貴≠質量高。
高質量的健康篩查會包括一般的身高、體重和生長曲線圖。還要根據寶寶年齡階段的不同,選擇適合小朋友的檢查內容。
篩查時還要注意一個原則:越小越勤——寶寶年齡越小,查體的頻率越要勤快。
· 0-12個月
- 生長及營養評價:包括身長、體重、頭圍,了解體格生長情況及一般營養狀況;
- 神經系統專科檢查:主要為大運動發育篩查,如抬頭、翻身、趴、爬、坐、站等,以及四肢及腰部肌張力檢查;
也有精細運動和認知能力,協調能力的檢查,根據月齡評估這幾個方面發育的情況並指導之後需要培養的能力。
這個階段主要關注小朋友的生長發育情況。
體重較輕的孩子容易影響後期身高發育,肌張力異常則是提示寶寶可能腦部發育異常,需要進一步專科檢查。
· 1-3歲
- 生長發育情況和大運動發育檢查;
- 過敏原、言語能力、微量元素(不作為常規檢查)、血鉛和維生素D檢測;
- 特殊專科篩查。
· 3-6歲
圖自:Bigstock
- 生長及營養情況評價;
- 體格檢查、視力篩查;
- 血常規、微量元素(不作為常規檢查)及血鉛;
- 肝腎功能、B肝檢查和腹部B超(不作為常規檢查)。
· 6歲以上
- 生長及營養情況評價和視力篩查;
- 尿常規、血常規、微量元素(不作為常規檢查)及血鉛;
- 骨齡檢查、腹部B超(不作為常規檢查)。
3微量元素到底要不要查?
首先,要告訴大家的是,這一項檢測屬於我國特有的嬰幼兒檢查項目。
不僅其他國家沒有,而且國際上也缺乏一個對此檢測的結果相對準確、統一的標準。
其次,已被確認與人體健康和生命有關的必須微量元素有18種,而目前能檢測的也就鈣、鋅、鐵、銅、鉛那幾種,並不能代表全部微量元素。
所以即使做了此項檢測也很難根本無法得出對於人體微量元素完整的數據。
圖自:Bigstock
其實,只要寶寶飲食均衡、生長發育正常都並不需要過分擔心微量元素缺乏的問題。作為家長,可以通過微量元素缺乏的表現,判斷寶寶的身體狀況。
鈣缺乏:
血液中缺鈣——低鈣血症:表現為手足抽搐,但手足抽搐的原因不止這一種,所以需要醫生判斷是否為低鈣血症;
骨骼缺鈣:表現為囟門延遲閉合、顱骨軟化、方顱、雞胸、「O」型腿或者「X」型腿這些佝僂病的表現,如果觀察到這些,可以諮詢醫生進一步診斷。
鐵缺乏:
輕至中度的缺鐵性貧血一般無症狀,重度貧血嬰兒會出現嗜睡、蒼白、易激惹、心臟擴大、餵養困難和呼吸過速。
鋅缺乏:
輕度的鋅缺乏可導致免疫力低下、味覺和嗅覺受損。嚴重鋅缺乏症的特徵為免疫功能嚴重低下、頻繁感染、腹瀉和脫髮。
銅缺乏:
毛髮脆弱且形成不良、皮膚色素脫失、肌無力(脊髓神經病)、神經系統異常、水腫、肝脾腫大和骨質疏鬆。
另外需要注意的是,唯一需要家長注意並且可以通過檢測發現異常的是「鉛」。
凡是有鉛或鉛化物接觸史,頻繁出現腹痛、腹瀉、嘔吐、頭暈、失眠甚至煩躁、昏迷的患者,是可以通過全血血鉛測驗明確診斷的。
但這些症狀是否存在,需要醫生判斷,家長不可以自行判斷並隨意用藥。
○ 預防微量元素缺乏,可以這樣做
1. 養成常規定期體檢的好習慣。
體檢要找科學、循證的醫生進行,這樣才能得到最準確、科學的指導意見,醫生會根據寶寶階段性發育情況給予合理的餵養建議。
2. 合理補充維生素。
足月寶寶出生後,如果一直堅持合理膳食,那唯一需要補充的維生素就是維生素D3。
圖自:Bigstock
這個維生素是可以從出生15天一直補到老年階段的哦,當然最好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因為維生素D3的補充量和飲食結構還有年齡相關。
3. 檢測方式要科學。
如果寶寶沒有堅持維生素D的補充,或者家長非常擔心寶寶會缺鈣,可以通過檢測25-羥維生素D的方式來檢測缺鈣。
因為寶寶缺鈣的前提是人體維生素D的缺乏,如果缺乏維生素D,是可以通過積極治療治癒的。
同時建議寶寶可以在出生後8、9個月體檢時可以通過末梢血常規來判斷是否存在缺鐵性貧血,特別是母乳餵養的寶寶。
4檢查前,爸爸媽媽需要注意哪些?
1注意健康狀態
進行健康篩查前要注意寶寶最近一段時間的健康狀態,如果有感冒、發燒等情況需要延期,避免影響檢查結果。
2帶好疫苗本,穿衣有講究
帶好寶寶疫苗本,穿衣方面要選擇寬鬆、易穿脫的衣服。
3幫助寶寶提前適應
圖自:Bigstock
不少小朋友對去醫院、看醫生會非常的抗拒,在此之前爸爸媽媽可以幫助寶寶提前進行心理建設。
比如:選擇角色扮演的遊戲方式幫助寶寶減輕心理負擔,讓小朋友適應接下來的檢查。
4生活、飲食習慣要記牢
孩子的健康管理非常重要。
記錄寶寶的生活、飲食習慣以及成長發育數據有助於醫生判斷餵養情況和健康狀態。
並且對孩子的餵養計劃、運動水平等做出規劃,這就需要爸爸媽媽們在日常對小朋友的關注。
兒童時期的健康,是小朋友一生的基礎。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媽媽一定要給予小朋友足夠的關注和照顧,幫助他們建立良好的信心和基礎的健康觀念。
◆ ◆ ◆ ◆ ◆
本文專業內容指導
安靜
兒科醫生、主治醫師
天津和睦家醫院
張浩
兒科醫生
和睦家建國門診所 和睦家廣渠門診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