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愷銳
蔡愷銳的設計作品。
廈門日報訊(文/記者 佘崢 通訊員 洪莉圓 徐麗麟 圖/廈門理工學院提供)廈門理工學院去年畢業的兩名畢業生,近日同時被全球排名第一的藝術設計學府——英國皇家藝術設計學院錄取。這個被稱為「最難進的藝術學院」每年在大陸錄取約10名學生。
廈門理工學院昨日證實,該校設計藝術學院2018屆畢業生袁舒展、蔡愷銳同時收到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研究生入學通知書,兩人是同班同學,2014年入學,就讀產品設計專業。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Royal College of Art)成立於1837年,是全球唯一的全研究制藝術院校——沒有本科階段,僅有碩士研究生和博士研究生階段。在QS世界大學排名「藝術與設計類」大學排名中,英國皇家藝術學院已連續多年蟬聯全球第一位,超越麻省理工學院、羅德島設計學院、倫敦藝術大學等學府。
學生:
設計出最接近自然風的風扇
資料顯示,英國皇家藝術學院每年在大陸錄取約10名學生。換句話說,今年10個錄取名額,廈門理工學院一個班就佔了兩位。
廈門理工學院產品設計系主任王剛說:「很多人問我,為什麼廈門理工學院能做到這一點?我認為,首先是因為學生的設計作品。」
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申請條件中,一本打動人心的作品集相當重要,而且,申請者還要展現自身的藝術涵養、設計思維、探索能力及落地執行能力。
袁舒展申請的作品集有一個課題是他的畢業設計「Breeze In」。當時,王剛給這件作品的評價是:這幾年廈門理工學院產品設計系最有代表性的畢業作品。
這項作品的出發點很簡單:自然風讓人舒服,如何設計出一颱風扇吹出的風最接近自然風?王剛說,袁舒展用了半年多的時間研究風在不同環境下對人的影響,比較了海風、森林風等各種風的空氣流動特徵,還通過軟體進行仿真呈現。最終,他對風扇進行了再定義:Breeze In的扇葉安裝在內部上方,從上方進風並向下吹風,螺旋的機械風通過內部設計的漣漪倒流柱和內壁後被打散,轉換成模擬平流的自然風后從底座向四周散開。
蔡愷銳的作品集中,調研佔了很大一部分,調研採訪老人、幼兒園小孩等生活寫照,畫故事版,和不同年齡層的人對話,從中發現許多有趣的事情。蔡愷銳還和小孩一起玩玩具溝通感情,他最驕傲的「武器」是:將對生活點點滴滴的感悟轉化為作品中的奇思妙想。
袁舒展
袁舒展的畢業設計「Breeze In」。
老師:
對每名學生都有「用戶研究」
每次有人問:「為什麼能獲得這麼高難度的深造機會?」袁舒展、蔡愷銳都會回答,有人說大學學完四年拿一個文憑就行,但他不知道我們學的專業是產品設計,我們的導師是「剛哥」。
「剛哥」是學生們對王剛的稱呼,他們說,剛哥會「看人」。
到廈門理工學院任教之前,王剛在企業工作,從事用戶研究,他把這項研究也帶到廈門理工學院。王剛說,上課時,學生就是用戶,要關注學生在課堂上對學習知識的體驗。不僅如此,「課堂也在課堂之外」——下課後要對每名學生進行了解與互動。
王剛對每一屆學生都進行了「用戶研究」,了解學生的性格、愛好,甚至家庭背景,並製作了一個簡要的性格特徵分析表,這相當於為每位學生定製一個「培養方案」。有的同學擅長畫漫畫,王剛就會鼓勵他結合專業去畫漫畫,提升情景表達能力;有的同學手工做得很好,對木頭有一定的研究,王剛就會鼓勵他去做木製品相關的產品設計,並向他介紹企業的設計、材料及加工的資源。王剛說,不要用一套生硬的標準去評定每名學生,要鼓勵每名學生在設計思維方式的框架下找到自己喜歡做的事。
學校:
送學生赴海外訪學 還到騰訊實習
王剛認為,廈門理工學院豐富的海外合作資源以及「親產業」的特性,也有助於兩位學生被英國皇家藝術學院錄取。
袁舒展上大四的時候,通過廈門理工學院的訪學計劃申請進入紐西蘭維多利亞大學,開始了他的海外訪學之旅。他回來後,就篤定了畢業後繼續出國深造。現在看來,在紐西蘭留學的一個學期,不僅開闊了袁舒展的視野,而且使他輕鬆應對英國皇家藝術學院的線上面試。
蔡愷銳在廈門理工學院也度過「不斷折騰」的四年:參加設計比賽、去臺灣交換學習、到騰訊公司實習……這是廈門理工學院一直倡導培養學生實踐創新能力的體現——校方搭建實習實踐平臺,鼓勵推行和參加「以賽促學、以賽促教、以賽對接產業標準」的各類學科競賽。王剛說,設計藝術學院針對學生大學四年基本做到了「瞄準專業賽,人人都參賽」的以賽促學模式,不僅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熱情,還提高了教師的授課要求,實現了從書本知識學習到符合產業需求標準的「具有突出應用能力與創新思維」的人才培養目標。
蔡愷銳說:「每個階段、經歷都會催生不一樣的想法,不一樣的人或事都會讓我對陌生領域產生好奇,逼迫我不斷嘗試,然後把事情做到極致,包括產品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