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麼是日本布料理的原點?每一個人的答案或許不同,有些人喜歡找餐廳、尋訪不同的美味店家;有些人翻閱美食雜誌,從米其林或是網絡評鑑當中找資料;有些人則是尋訪各式各樣的山珍海味,從珍貴的食材中了解料理。但是,今天小編說的是一條不一樣的路。我們通過文化了解吃喝,從歷史追尋料理的原點。說到原點,大家想得的是什麼呢?
我們先提幾個概念,大家或許都耳熟能詳:簡單、自然、無添加、當今當季等都可以成為美味的原點,這些想法背後隱含的是一種真滋味,是自然本來的味道、是食材最初的滋味、是有季節感的風味。這些都可以稱為料理的原點,但是我從神話當中找尋日本料理的原點。在《和食古早味》中,我認為日本料理的起點是一種宗教性的尊敬,從神話中理解日本天皇的權力來源,天皇因為掌握了稻米種作的秘密,而被賦予管理人間世界的權力。
因此,在日本料理中,稻米是神聖的,甚至是日本人建築自己文化與認同的起點,人類學家大貫惠美子就以Rice as Self說明日本人如何通過稻米建構自己的飲食文化與認同。如果飲食的原點是具有宗教般的啟示、是人間世界的起點,那麼,飲食就不只是每天的三餐而已,而是具有尊敬自然,尊重萬事萬物所生養的一切。日本的傳統宗教神道當中相信所有的事物背後都有靈性,所以自然所孕育的食材,海裡、山裡所滋養的一切都是上天給予人間世界的禮物,必須加以珍視。
除了日本本來的宗教神道以外,從中國東傳的佛教也促成了日本料理當中對食材的珍惜,強調食材的真滋味。當代日本精緻料理的代表就是懷石料理,起源於禪宗的茶道,原本指的是寺院中僧人的修行。懷石料理中的概念後來成為日本料理重要的基礎,像是季節感的追求和地方特色的表現。書中我不懂從文獻當中理解懷石料理,也在不同的季節走訪日本的材料亭與旅館,因為懷石料理是最具季節感與地方特色的料理。
春天的時候賞櫻也搭配當季的野菜、在繁櫻似錦的庭院中享受櫻花的美感,也品位春季的美酒;秋季賞楓也品嘗駿河灣當季的金目鯛,在文豪芥川龍之介住過的百年之宿感受楓情。美味不只在餐廳而已,日本人說的「五感」體驗,我們的感官:聲、色、香、味、觸五感,與之相應的就是聽覺、視覺、嗅覺、味覺、觸覺。日本料理的旅行不只是味覺的體驗而已,而是一種「五感」的理解飲食。
尊重各地的風土條件、在氣候最適宜時候品嘗當季的野菜,在料理中呈現季節感與地方特色,就是懷石料理的核心。而且,日本各地一停二吃的旅館,不僅讓你享用美味,感受當地的美食,也讓你住進文化中、用身體感受每個地方的溫泉、飲盡具有地方特色的清酒。雖然吃盡各地的美食,返璞歸真,懷石料理雖然美味,但似乎過於精緻、過於雕琢。
我再度從文獻中能理解懷石料理的原點,發現禪院中的精進料理才是食物的真滋味,展現食物與食材最原初的味道。原初的禪院美味,用簡單的烹調方式讓每種食材都能完整的表現出自身的真味,這樣的滋味有如料理評論家北大路魯山人所說的:料理食材不知有幾千幾萬種,每一種都有獨特的原味。無論任何食材,也有其他食材無法取代的味道,這是創造出天地的自然力量。若說料理是為了活用食材的原味,那麼善用所有能利用的部分,才值得稱做料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