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蘇詩詞與當代精神》對談現場,王晉川(左一)、葛維櫻(左二)、酈波(左三)
文化發展是一個亙古恆新的話題,當時代的齒輪行進於此,伴隨著經濟的騰飛和物質生活的完善,人們越發意識到精神文化需求的重要性。
尤其在網際網路高度發展的當下,碎片化的信息充斥著我們的日常,泛文化資訊消耗著我們有限的精力。這種狀態之下,人們常常會出現知識焦慮——在信息爆炸的時代,沒有與之匹配的思維速率。
於是,大家越發懷念古代文人雅客緩慢內斂的生活,幾個志趣相投的好友,縱情山水,遊心翰墨,樂以忘憂,好不快哉。
這種文化回潮現象體現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諸如七八年前,文化圈興起「茶道熱」,四五年前,出現「日本美學熱」,一直到最近這兩三年,開始的「宋朝熱」。文化現象流行背後,象徵著某種精神的回歸,人們越發重視「國故」,想要藉由這樣一條路徑,回歸到中國傳統文化審美的最高峰。
中國有那麼多的朝代,衍生了如此多姿多元的文化,為何宋朝能夠脫穎成為現代人嘖嘖稱羨的時代呢?借用陳寅恪所言:「華夏民族之文化,歷數千載之演進,造極於趙宋之世。」宋朝為我們提供了一個精神文化生活的理想範本。
提及宋朝,我們最先想到的幾個關鍵詞便是:市井、雅集、山水、茶室、書院、士大夫……這些既構成了我們對理想世界的想像,也有紮根於倉廩實且衣食足的當代生活的充足可能。於是,當我們向自身文化尋找,無論是中國傳統文化和審美的高峰,還是藝術與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學源頭,都當推宋朝。
兩宋史上群星閃耀,北宋中期以蘇軾為中心形成了一個文人圈,傳為李公麟所作的《西園雅集圖》,以寫實手法描繪了他們在駙馬都尉王詵的西園聚會的場景,圍繞在蘇軾身邊的,有蘇軾的弟弟蘇轍,「蘇門四學士」黃庭堅、秦觀、晁補之、張耒,還有米芾、蔡肇、僧人圓通、道士陳碧虛等十幾人。畫中人或吟詩賦詞,或扶琴唱和,或打坐問禪。米芾作序:「水石潺湲,風竹相吞,爐煙方嫋,草木自馨。人間清曠之樂,不過如此。」「西園雅集」是古代繪畫史中的一個經典母題,被一代又一代的畫家不斷地陳述,不僅是對宋人風雅的崇尚,更是對開啟中國現代性曙光的「文藝復興時代」的一種嚮往。
我們羨慕宋代文化發展之高,試圖躬身實踐宋人之日常,探討宋代文化紮根當下的可能性,便需要用現代視角去解讀宋代文化,讓兩宋文化火種繼續照亮當下。
萬科成都副總經理兼眉州萬科總經理熊瑛女士
洞察到一種全新的生活方式,建立一種長久可持續的精神文化生活。2019年5月19日,萬科眉州文化村三蘇學社在成都方所成立,至今正好一周年。這是由萬科眉州文化村、《三聯生活周刊》和方所等共同發起的一個文化研究平臺,致力於復興三蘇傳統文化,塑造當代國人的文化自信。
今年5月9日,關於三蘇文化的討論繼續落地,眉州文化村三蘇學社舉辦了名為《三蘇詩詞與當代精神》的講座,活動特邀南京師範大學教授酈波,以蘇洵思想之深刻、蘇軾境界之超越、蘇轍意志之堅定,解讀三蘇文化中獨特的文化內涵與人生智慧。《三聯生活周刊》前主筆葛維櫻擔任活動主持並分享三聯關於宋代文化的一系列報導和探索。
眉山三蘇祠
「三蘇詩詞與當代精神」活動在眉山三蘇祠舉辦,重現宋朝「雅集」盛況,為思想創立一個特定的場,在千年之後的當下,撫今追昔,探討「三蘇文化」紮根當下的可能,結合現實解讀三蘇思想哲學、人生體驗、政治實踐等之於當下的啟示。
本期推送,我們擷取「三蘇詩詞與當代精神」活動現場部分精華內容作為本篇推送內容,以饗讀者。
《三蘇詩詞與當代精神》
酈波
《百家講壇》最年輕的主講人、《中國詩詞大會》特約嘉賓、南京師範大學教授、國內首位文牘學研究方向的博士後
關於蘇軾
現在我們講歷史人物容易進入誤區——只講他的偉大和崇高,而不去還原他的真實。這很容易讓偉人變成扁平化的符號。東坡先生很偉大、很瀟灑,但不代表他沒有弱點。北宋名相蘇頌,就曾記載下蘇軾不瀟灑的那一刻。
當年烏臺詩案時,蘇軾被捕,本來和兒子約好,每天給他送飯。因為外頭形勢艱難,雙方約定以送魚為暗號,要是哪天兒子給他送了魚,就說明皇上要殺了他。
有一天蘇軾兒子忙於籌措資金,不能來送飯,就找了蘇軾的鐵桿粉絲給他送飯。一聽這任務,鐵桿粉絲榮幸之至,特意到河邊釣了兩條魚,烹好了給蘇軾送去。蘇軾一看「完了,看來我此命休矣」,留了兩首絕命詩。但這還不是蘇軾獄中最慘的樣子。當初蘇頌被害入獄,剛好被關押在蘇軾的隔壁,於是記錄了蘇東坡剛關進去的時候要夜夜哀嚎的狀態。
蘇軾身上不只有豪放和瀟灑,也有恐慌和膽怯,尤其是剛貶到黃州的時候。我們熟知的《念奴嬌》裡的「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以及《定風波》裡「也無風雨也無晴」的瀟灑,是後來的事了。
酈波教授
我曾說過,蘇軾差一點和宋詞擦肩而過。蘇軾開闢了宋詞的豪放派,要感謝一個人——張先。他這個人很有意思,而且和蘇軾是忘年交,蘇軾是受到張先的影響才開始寫詞的,事實證明他是個寶藏男孩,寫的《江城子》和《江城子·密洲出獵》都是豪放派的奠基之作。
苦難造就傳奇,有關蘇軾的一句話特別有名,他說「我上可陪玉皇大帝,下可陪卑田園乞兒」。馬一浮先生有一句詩可以做蘇東坡這句詩的註解,叫「已識乾坤大,猶憐草木青」。一個人真正的成長是什麼?就是格局與維度。
我們當代人受到太多困擾。我給學生講,信息太多會擠壓一個人精神的空間。外來的東西太多,尤其是呈碎片化湧進來的時候,它就擠壓了一個人的精神空間。蘇軾創造了一種方式,把苦難當作拓寬精神世界的契機,這是我們要學的。絕境,向外無法開拓的時候,逼得你向內開拓。我們在苦難面前最大的問題不是投降,最大的陷阱是麻木。
所以,在苦難面前,有的人在命運裡迂迴,保持一顆赤子之心,比如說李商隱、李後主、納蘭容若;有的人完成了境界的超越,人生境界從此一寬,成為大宗師級的人物,比如說蘇東坡、王陽明。
關於蘇轍
蘇軾的弟弟蘇轍也是天縱奇才。他和蘇軾,一個是理想派,一個是行動派。
王安石最欣賞的是蘇轍,要辦事的時候,大家都盯的是蘇轍。這並非沒有原因,得知哥哥因為烏臺詩案要被抓,並且可能面臨殺頭大罪,蘇轍立刻做出三步舉措:
第一,派自己的女婿趕在御史之前趕到湖州,先讓蘇軾知道有這麼回事,讓他有一個心理預期,這很重要。第二,立刻籌措資金,安置蘇軾家人,還給哥哥寫了一封信讓其安心。第三,立刻給眾友人寫信,告訴大家「我哥哥出事了」,群策群力。然後自己擬定請求削官謝罪以代兄贖罪表,寫得感人至深。
蘇軾好說,但蘇轍不一樣,平常不說話,一說起來就很驚人。宋仁宗,一個極其自律的皇帝,曾經被蘇轍罵得狗血噴頭,把大宋100多年的鍋都背在仁宗身上。說他好虛名,還說他貪女色。
王安石一開始對蘇軾和蘇轍都不喜歡,後來讀了蘇轍的文章,喜歡得不得了。在新法變革,設立制置三司條例司的時候,王安石把蘇轍請了進來,蘇轍欣然前往。
後來為什麼鬧翻了呢?有一天,王安石把蘇轍和呂惠卿調到一起,拿出青苗法的草案,問蘇轍意見。蘇轍一看,指出很多問題,他說這件事是好事,貸款給農民,讓農民先耕種,秋收之後賣了糧,還政府的貸款。但是20%的利息實在太高,你本來是為了劫富濟貧,最後變成劫貧濟國家,這叫竭澤而漁。實行政策的過程中,有多少級的官吏要在裡面抽份。蘇轍這話很有遠見,最後大宋青苗法實際執行的時候,最高收到180%的利息,那不是高利貸,簡直是黑社會。
蘇軾前半生的麻煩就是人事糾纏,蘇轍則對事不對人,面臨打擊內心也是毫無波瀾。蘇轍的境界是我們普通人完全可以學習的,在行動中獲得一種堅定。只要它有價值、有意義,符合我的理想和追求,不問成功、不計成敗,埋頭去做。
這兩個兄弟其實給我們提供了兩種人生範本。你能超越,能到大境界,你就去學蘇東坡。如果覺得一下子質變太難,可以學蘇轍,從生活點滴做起。
關於蘇洵
為什麼兄弟倆感情那麼深,還能分別達到兩種極致的境界呢?這時候,就要說到他倆的爹——蘇洵。
年輕時,蘇洵考不上科舉考試,自暴自棄,結了婚也不顧家。有一天,他從外頭晃蕩回來,跟程夫人說,我打算洗心革面,好好讀書,你說我現在發奮晚不晚。程夫人當時眼淚就下來了,說,我等你這句話等了多少年了,家裡事都交給我。
蘇洵一發奮就發奮了10年,這期間,他唯一的成就就是培養了蘇軾和蘇轍。37歲時,蘇洵還是沒考上,他就把印製的文章拿出來燒了個精光,決定回到內心,安靜地去閱讀、去思考、去培養自己的子女。
酈波教授
說到培養子女。蘇軾、蘇轍的名字,我們今天叫起來好像很順口。但是想一想,哪有爹給自己的兒子取名叫蘇車馬手和蘇車軲轆印的。對此,蘇洵寫了一篇《名二子說》解釋孩子姓名的緣由。
軾,是車上的橫木,上車要扶著它,下車也要扶著它,坐在車上古人還要往遠處望。所以蘇軾字子瞻,瞻就是向遠處望。蘇洵了解這個老大,衝動是魔鬼,嘴巴沒把門,希望他做事之前能瞻前顧後一下。
轍,是車印,車子滑利,但也有翻車的危險,終歸腐朽。但是,雁過留聲,車過留轍,你要放開膽去做。蘇洵知道這個老二比較內向謹慎,但希望他不要畏首畏尾,只要去做,必有收穫。
這就是思想家的教育方式,而思想的前提是什麼?是內心世界的拓展。梁啓超先生講「無負此生」,就是你的身體、內心、生命和思想是別人無可取代的。這也是我們今天講三蘇的意義。所有的偉人,他們的偉大不是一種符號,尤其對於年輕人來說,讀詩詞,是要讓它走進你的生活,走進你的生命,你要尋到那個點,知道其中的深意,知道你能在其中學到什麼。
活動現場
酈波教授分享結束後,活動邀請了三蘇學社的高源和郭靖霆分享自己對於「三蘇精神」的感悟。作為三蘇學社資深的社員,高源感慨道:「我其實非常自豪,在這樣一個富含著文化底蘊和心懷文化理想的組織裡面工作,這能夠更好地實現我們95後傳承國學的理想。」郭靖霆補充道:「關於文化傳承,需要我們做的還有很多人多。」
對談現場,王晉川(左一)、葛維櫻(左二)、酈波(左三)
對談環節,活動特邀眉山當地知名的三蘇文化學者王晉川老師和酈波教授同現場觀眾一起共赴思想盛會。
三蘇精神不止照耀著宋朝,也極具穿越千年紮根當下的魅力。正如酈波教授所言,人生的本質是苦難,整個文明,整個族群亦是如此。我們民族的特性是從來不輕視苦難,不漠視苦難,不在苦難中麻木,而是在苦難中獲得人生的升華。這正是探討以蘇軾為代表的三蘇父子精神的現實意義所在,也是眉州文化村三蘇學社創辦的意義。
萬科眉州文化村三蘇學社
坐落於眉山本地的萬科眉州文化村深諳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的重要性,是繼良渚文化村之後,萬科傾力打造的第二座文化村項目。眉州文化村以「文化+」為核心,把文化藝術、城鎮發展、生活方式、空間運營、社群聚落、文化產業等相結合, 探索「生態、生活」融合發展的新路徑。
眉州文化村
不僅如此,眉州文化村還提出「超級中心八大價值」體系,其中「超級文化」板塊更是致力於打造西南首個宋蜀文化社區,以「眉山首個宋蜀文明復興地標群落+文創孵化基地+特有文化社群+獨到的文化節日」多種維度的構建,復興千年宋代文化,營造其獨有的文化基因。
而三蘇學社作為承繼宋蜀精神的文化共創平臺,是由眉州文化村、成都市博物館、《三聯生活周刊》、方所等共同發起。三蘇學社是在去年眉州文化村眉州學社上的全新升級版,融匯了宋蜀文化基因於書院精神內涵,以國際前沿文化社群打造經驗UDC(公共民間大學)為藍本,意在打造國內首屈一指的專注於宋蜀精神的群落。
未來,三蘇學社還將和所有聯合發起方共同發起不同的策劃、活動、專欄、學術研究與社群共建等,一同助力宋蜀文化的人文復興。
—— 荊州之聲 ——
來源:三聯生活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