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當夏天來臨時,除了帶給我們似火的熱情外,也給我們的麵團溫度管理增加了難度。麵包師們都知道,製作麵包對於麵團溫度的要求很苛刻。如果面溫太高或太低,都會引發一系列的問題,導致製作的麵包成品變差。
在麵團溫度高的條件下,酵母的活性開始增強,揉面時就開始活躍,消耗麵團中的營養物質進行發酵。這樣會使得麵團在二次發酵時的爆發力不足,而且整個麵團發酵過度。此外,麵團中的麵筋蛋白對溫度也比較敏感,面溫高會使麵團的性質變差,吸水率也會降低。溫度高還會使麵團中的黃油融化滲透出來,導致麵團變軟、溼粘。
當然,凡事要講究一個度,麵團溫度太低也不好。低溫中的酵母活性變得極低,發酵活動緩慢,對於簡約的歐式麵包還可以接受,但是對於需要發酵速度較快的甜麵包影響非常大。面溫低也會讓麵團變得更硬,彈性更強,不容易整形。
麵團溫度管理對於製作麵包而言,就像時間管理對於人生一樣重要。常見的甜麵包麵團,揉好的麵團溫度在26-28度比較合適;強調長時間發酵的簡約麵包麵團,要控制麵團溫度稍低一些,在24-26度為宜;像丹麥麵包麵團則需要控制在20-22度。因此,對麵團溫度的控制,也要根據你製作的麵包類型來確定。
對於廣大新手而言,不好掌握麵團溫度的原因是,揉面就是將多種原料混合成團,不同原料的溫度不盡相同,空氣的溫度也會影響麵團,而攪拌摩擦產生的熱量會使麵團溫度升高,這些變化會導致麵團的溫度難以捉摸。
雖然現在的專業和面機都有實時檢測麵團溫度的功能,但它只有顯示的功能,並沒有幫助你的決策的能力。也許,將來人工智慧的發展,會出現一種新型的揉面機器,依靠製冷制熱的方式,將麵團自動揉成你設置的溫度。但就目前而言,最好的麵團控溫方式,還是通過理解溫度的產生與變化,然後實踐積累經驗。
面溫來源
在介紹控制麵團溫度的措施前,我們先了解溫度的來源。溫度是反應物體分子熱運動劇烈程度的參數,分子熱運動越劇烈,那麼物體所表現出的溫度也就越高。在揉面過程中,熱量的傳遞主要是傳導,當溫度不相同的兩個物體相互接觸,熱量就會從高溫物體傳遞至低溫物體,直到兩個物體的溫度變為一致,熱量傳遞的效率取決於兩個物體的導熱性與接觸程度。
麵團溫度的分布通常不是均勻的,一般麵團中心的溫度比外部的溫度變化更慢,因為麵團的導熱性比金屬、液體遜色多了。也就是說,當你將麵團放入一個不同的溫度環境下,最開始變化的是外部的麵團,然後逐漸向內傳導熱量。因此,為了測量面溫更加準確,我們通常將溫度計探針插入麵團的中心位置來測量。
那麼麵團溫度的來源主要有四個方面:一是原料本身的溫度,二是麵團接觸的物體,三是攪拌摩擦,四是酵母發酵(短時間內可忽略不計)。簡單來說,麵團溫度的變化體現在熱傳導上,例如不同原料之間的熱量傳導,室內空氣與麵團之間的傳導,攪拌鉤、攪拌盆與麵團的傳導。另外一個使麵團溫度變化的是摩擦產生的熱量,也就是動能轉化為熱能。至於傳遞熱量的多少,主要取決於攪拌鉤或手對麵團攪拌的力度與時間。
綜上所述,影響麵團溫度的因素有:原料的溫度、室溫、接觸物(攪拌鉤與攪拌盆)溫度與摩擦的程度。在原料中,佔比例最大的是麵粉和水(或其它蛋、奶等液體),儘管水的比例大約是麵粉的60%,但是水的比熱容要比麵粉大,因此這兩種原料的影響權重相當。其它那些添加量較少的原料,則可以忽略不計。根據前人總結的經驗,將麵團溫度計算公式表示為:
麵團溫度=(麵粉溫度+水的溫度+室內溫度)/3+摩擦係數
註:其中摩擦係數約為6-7度
此公式出自吉野精一的《麵包》一書,想深入了解的可以翻看一下。下面舉個例子,假設室內溫度為25度,麵粉溫度為25度,水的溫度為5度,那麼通過公式計算,麵團溫度=(25+5+25)/3+7=25度。在實踐過程中,你可能會發現這裡計算出的麵團溫度不過是理想值,現實是它會存在一定的偏差。
實際上,摩擦係數只是一個參考值,因為在揉面過程中,不同的攪拌方式、攪拌速度、時間、接觸物等等,都會影響到麵團的最終溫度,所以計算面溫並非直接套用公式就萬事大吉了,而是通過實踐得出的經驗來靈活調整。
廚師機揉面與手工揉面的主要區別有兩點,一是廚師機攪拌速度更快,可以避免揉面時間過長;二是廚師機的攪拌鉤和盆可以冷凍降溫,而手則是帶著恆定的體溫,熱量會源源不斷傳導給麵團,後者顯然更容易使麵團升溫。
常規降溫方法
掌握了以上影響麵團溫度的因素,我們就可以因地制宜找到降低麵團溫度的方法了。從面溫計算公式可以一目了然看到,只要降低麵粉溫度、水(或其它液體)的溫度、室內溫度與摩擦係數即可。
將麵粉放入冰箱冷藏,直到接近冰箱冷藏室的溫度(通常是5度)。無論是在常溫下還是冷藏,麵粉都要密封保存,避免受潮影響麵粉的吸水率。為什麼不能冷凍呢?因為冷凍會使麵粉中的水分結冰,澱粉酶的活性也會變差。
水或其它液體則直接冷凍至快結冰的狀態,判斷的標誌就是容器邊緣會起一層冰渣。最好不要讓液體結冰過多,否則酵母在低於4度的環境下會休眠甚至死亡。
室內溫度受季節影響較大,特別是北方地區,因此在很多時候都需要用到空調來調整。空調的溫度設置範圍一般在16到30度,烘焙中提到的常溫是指25度,在這個溫度環境下製作麵包是比較理想的。你也可以根據實際情況調整一下,保證人體的舒適度也很重要,畢竟做麵包是體力活。
摩擦係數是大師們基於多數正常情況下計算出來的一個數值,並非永遠適用。揉面時的攪拌速度、攪拌時間、攪拌鉤與攪拌盆材質,都會影響到摩擦係數,其中攪拌速度、時間與摩擦係數成正比。製作不同類型的麵包,麵團需要的攪拌速度與時間是不一樣的,摩擦係數也不是一成不變。我們可以記錄下完成後的麵團溫度,再根據之前測量的麵粉、液體和室內溫度,去反推出摩擦升溫的數值,這樣下次在相同條件下製作時,就有更準確的參考標準了。
至於降低摩擦係數的方法,攪拌鉤和攪拌桶可以放入冰箱冷凍至0度,又或者在攪拌桶上纏繞專用冰袋,兩者的作用都是一樣的,就是通過熱傳導的方式,將麵團的溫度拉低。現在有些品牌的廚師機自帶冰桶,這與綁冰袋的效果是一樣的,只是會方便一些。
然而,當室內溫度較高時,攪拌盆經過冷凍後,熱空氣很容易在盆壁內側產生冷凝水,並混入麵團中,這樣就會給麵團帶來額外的液體,使麵團變得更溼粘一些。要解決這個棘手的問題,有兩個方法:一是不能讓室內溫度太高,不然產生冷凝水會很多;二是適當減少麵團液體的添加量,由於冷凝水的存在,麵團最後的含水量也會符合預期。
如果是手工揉面,手肯定是不能冷凍的,那只能降低操作臺面的溫度了。比如提前用冰塊蓋在檯面上,臺面的材質用大理石或不鏽鋼會導熱更快一些,降溫效果肯定更好。
間接麵團法
雖然常規降溫方法有很多,但並不是每個人都具備使用的條件,那麼我們可以考慮用間接麵團的方法來降溫。間接麵團法就是提前混合部分麵團原料,然後冷藏一段時間,使麵團溫度降到很低,這樣在後續揉面時也能保持較低的溫度。這種做法還能讓麵粉中的蛋白質充分吸收水分,有效縮短揉面時間,降低摩擦係數,因此這種方法降溫效果往往更明顯。目前,我們常用的方法有冷藏中種法、水合法等等。
使用中種法要想降溫效果明顯,就要採用較高的比例,比如70%-100%,否則就失去了它的意義。下面舉個例子,假設製作一個450克吐司,原料中有250克麵粉、150克水、3克乾酵母以及其它材料。如果採用70%中種法,則先將175克麵粉、105克水和1克乾酵母混合,揉至表面略微光滑,然後在常溫下發酵半小時,再放入冰箱冷藏15-24小時。當發酵到位時(體積變為2-3倍),此時麵團的溫度為5度左右,而且已經生成部分麵筋,後面加入主麵團原料揉至10成筋度,揉面時間會比直接法縮短很多,這樣揉出的麵團溫度會比較低。
水合法則是先將除酵母、鹽、黃油以外的所有原料混合至無乾粉的狀態,然後放入冰箱冷藏30-60分鐘,這時麵粉中的澱粉會水解,蛋白質充分吸收水分,自動生成部分麵筋。先不加入酵母是為了避免麵團發酵過度,而不加鹽和黃油是為了更容易生成麵筋。當取出麵團時溫度會很低,我們再加入酵母和鹽,只需要揉一小會即可出膜,然後再加入黃油揉至10成筋度。水合法揉面非常省時省力,對于堅持手揉的朋友來說確實很方便。不過要注意一點,揉好的麵團溫度不宜太低,否則會影響到一次發酵。
此外,還有液種、湯種法,也是採用先混合部分麵團原料,再長時間冷藏的做法,但是這兩種間接麵團的佔比不高,所以控溫效果還不如直接冷凍所有液體來的實在。當然,它們有存在的意義,只是降溫效果不如前兩者。
總結
綜上所述,降低麵團溫度的方法有很多,但你並不一定每種方法都能用上,比如家裡沒有安裝空調、攪拌盆放不進冰箱、沒有冰袋等等。因此,我們要結合實際情況,用自己能用的方法,通過搭配組合找到最理想的方案來控溫。
經常有同學一邊揉面一邊問我,麵團溫度升高了怎麼辦?其實,如果麵團只是偏高了2-3度,通過縮短一次發酵的時間,也能做出不錯的成品。但從嚴格意義上來說,麵團溫度管理應該是未雨綢繆的,不是揉完麵團發現溫度升高了,才想著亡羊補牢為時已晚,因為麵團隨著溫度升高而產生的變化,是不可逆的。
製作麵包就應該要有充分的準備,很多麵包師都會說「製作麵包的第一步要從測量當天的溫度開始」。檢視你目前所處的環境,制定出一個合理的面溫管理方案,先探索性地做一遍,記錄好揉出麵團的溫度,以及外部環境(室溫、麵粉溫度、液體溫度、攪拌盆溫度),以便於下次做出調整。只需要充分實踐幾次,我相信你的麵團溫度管理經驗會越來越豐富的。
最後,為了寫出詳細的教程我花費了大量的時間和精力,我想麻煩你幫我一個小忙,為我點讚、轉發和關注我,非常感謝你的支持,我將會繼續寫出更好的教程作為回報。
我是麥田初語,專注烘焙教學與美食分享,讓你在麵粉雞蛋的世界中找回自己,快來關注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