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北宋有名的清官,他鐵面無私,剛正不阿,廉潔公正,死後被百姓奉為神明,稱作「包青天」,當然,這些都是小說中的形象。
在小說中,包拯除了「包青天」的名號,還有一個令人印象深刻的「外號」——包黑炭,只因其膚色黝黑,頭頂月牙,而這種形象卻恰恰能令人印象深刻,那麼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是這樣的嗎?
其實歷史上包拯的清正廉潔確實如小說中的一樣,也正是他廉潔的形象才會被選為小說中的形象,可以說是小說和戲劇讓包拯家喻戶曉,著實讓他火了一把,不過小說中提到包拯面如黑炭的樣貌卻與歷史上不符,有傳言說包拯不但不黑,而且還是個白面書生。
小說中有許多故事都是從包拯本人的生平事跡中改編,其中有一段「包公擲硯」的故事頗為膾炙人口。
歷史上包拯曾任命大理寺丞,端州知府,乃是端州的「一把手」。值得一提的是端州這個地方盛產硯臺,從這個地方出產的硯臺做工精美,頗受王公大臣們的喜愛,那個時期,硯臺恰恰是一種非常時髦的雅器,就像現在流行的時尚,不過這種「時尚」只流通於那些王公貴族之間,也是因此,端州每一任的一把手都會在徵收「貢硯」的時候會在原本的基礎上多徵收幾十倍,加重了百姓的負擔。
包拯剛一上任便高調廢除了這一「潛規則」,下令州官不得私自加收任何貢硯,否則從嚴懲治,自己更是明確表示,他身為端州的一把手,絕不會收一塊官硯!
包拯在端州任期三年,任滿之後果然沒帶走一塊硯臺,由此被傳為佳話。
除此之外,《三俠五義》中還有一個「陳州放糧」的橋段,書中寫到包拯被任命為欽差大臣查辦陳州賑災放糧一事,後遭國舅陷害,百姓掩護查案,後來怒鍘國舅龐煜一事。
歷史上並無此段記載,卻有包拯彈劾陳州轉運司剝削災民的這件事,由此可以看出「陳州放糧」應是根據這段事跡改編而來。
正是因為包拯鐵面無私的形象,這才有了小說中「包黑炭」的形象,暗喻其執法嚴厲,刑法不容觸犯。而黑臉也代表公正,不受感情的制約,法不容情等等暗喻。
在京劇之中,白臉黑臉都有各自的代表,白臉一般都是反派角色,代表奸詐,黑臉代表嚴肅,不苟言笑,恰如其分的詮釋了包拯一角。
包拯除了臉黑之外額頭上的月牙也讓人記憶猶新,象徵著公堂上的皓月當空,包拯則為黑夜,故稱為「包青天」。
而包拯命途多舛,據說年幼的時候被父親拋棄,頭上的月牙便是被拋棄時,蓮葉的杆戳到額頭留下的疤痕,也有一種說法是說他被父親拋棄時被馬傷到,那月牙的印跡其實是馬蹄鐵一角的形狀,仔細看看,確實有這種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