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風霜·第49期·宋史 文案/葉蓁蓁 圖片/沐小瞳)
從古至今,包青天在大家心中一直都是鐵面無私的代表,那張黑臉以及額頭上的月牙更是他的經典形象。可是歷史上的包拯真的是臉黑如炭的樣貌嗎?今天筆者帶你們一起找答案。
包公本名包拯,少年時代的包拯深受父母寵愛,刻苦讀書、修身養性,29歲時考中進士。《包公賠情》等戲劇中,包拯自幼被父母拋棄,由嫂子撫養長大純屬虛構。宋嘉佑元年,包拯上任開封知府,此時已是58歲高齡的包拯打擊權貴、秉公執法,深深贏得了百姓的愛戴,而他這段為官經歷也被後人廣為傳頌。
包拯在為官期間,大膽進諫,因此得罪了權貴。宋仁宗皇祐四年(公元1052年),包拯三次彈劾外戚張堯佐,這件事終於觸怒了宋仁宗,包拯被降職,離開了京城,出任河北督轉運使,與此同時,他被加封了龍圖閣直學士的虛銜,即後人所說的「包龍圖」。
宋嘉祐五年(公元1060年),包拯成為朝中重臣,這時的包拯已經年過六旬,體力漸漸感到力不從心。64歲,包拯死在任上,被追加為禮部尚書,並賜諡號「孝肅」。包拯過世後,開封大街小巷都能聽到百姓對他的哀悼,由此可見他在百姓心中的地位。
關於包拯的容貌,《宋史·包拯傳》和吳奎的《墓志銘》中並無記載,如果他真的有明顯的外貌特徵,相信「異於常人」的他,容貌肯定不會被史官放過,而且會著重描寫。此外,百姓修建了「包公祠」,以此來紀念他們心中的包青天。在包公祠二殿的石碑上有著一副包公的畫像,上面的包公是白臉形象,五官端正,眉清目秀,身高約一米六。至於戲曲以及影視劇裡為什麼包拯總以黑臉形象出現,可能原因有二:第一,在戲曲舞臺上白臉一般代表奸佞,而黑臉包公正是要和這些奸佞形象進行區分;第二,黑臉形象是為了凸顯包拯剛正不阿、不畏權貴、鐵面無私,表達一種浩然正氣!除此之外,還有他額頭上的月牙,這也只不過是人們以皓月當空來比喻「包青天」而已,實則僅僅是一塊疤痕,並不是什麼月牙。
不管怎麼樣,包青天的事跡距今雖已近千年,但他為官清廉的形象在人們心中已經烙上印記,希望在我們現實的社會「包青天」越來越多。
想了解更多歷史知識和歷史人物嗎,趕快關注我們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