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三國時期倭人(日本人)是怎麼生活的?

2020-12-16 寫乎

歡迎關注百家號《寫乎》,您的足跡就是《寫乎》!

文/洪與

(右圖為三國時代倭人復原圖)

【作者簡介】洪與,男,漢族,四川蒼溪人,大學文化。四川省作家協會會員。曾任四川省作家協會《作家文匯》特邀編輯、四川省作家協會青少年文學導師。主要作品有長篇小說監獄三部曲:《敵人》《監獄長》《AB門——貪官的後半生》;長篇小說《大國相——蜀漢丞相諸葛亮》獲得國家新聞出版廣電總局優秀作品獎,被列為全國農家書屋採購目錄。

【本文由作者授權發布】

(三國時期倭人種植水稻想像圖)

儘管我讀很多史書,但尤喜歡陳壽的《三國志》,而在《三國志》中,最感興趣的莫過於關於倭人的記載。

倭人,地球人都知道是指日本人。中國於漢、晉、南北朝時稱日本為倭。

(一)關於倭在三國時代的含義

倭,在現在的我們理解,是一個蔑稱。比如,倭寇,倭奴。一般把它與短、矮、猥瑣等聯繫在一起。

其實在三國時代,不是這個意思。

最早出現這個字,可能是在《詩經》中,「四牡騑(fēi)騑,周道倭遲。」就是說,四匹公馬都跑累了,這路啊,繞來繞去好遠啊。這裡的倭遲,同逶迤,沒有貶義。

(倭墮髻)

漢樂府詩歌《陌上桑》,想必很多人都熟悉吧?至少能背出這兩句:「日出東南隅,照我秦氏樓。秦氏有好女,自名為羅敷。」這首詩歌中美女羅敷是什麼頭型呢?「頭上倭墮髻,耳中明月珠。」倭墮髻可是直到隋唐五代時期都流行的頭型髮式,有詩曰「倭墜低梳髻,連娟細掃眉」,那是美女麗人啊。

所以,至少我們可以這麼說,倭,在三國時代至少沒有貶義。

還有一種想當然的說法,儘管不可信,但頗有趣味:魏明帝曹叡曾御封當時日本的倭女王卑彌呼為「親魏倭王」,「魏」字去右邊的「鬼」字,加上左邊「亻」(人),就是「倭」,表示 「友人」的之意。

(羅敷的影視形象)

(二)倭人的生活

那時候的日本大抵處在從原始社會向奴隸社會過渡階段,部落林立,大大小小的部落約有100多個,「舊百餘國,漢時有朝見者,今使譯所通三十國。」(《三國志》)經過攻伐兼併,到三國時期還是有比較大的部落三十多個。名稱也是很奇葩:什麼對馬國、末盧國、彌奴國、鬼奴國、狗奴國,等等。

他們的官名更有趣:什麼「大官曰卑狗,副曰卑奴母離」,好多部落大官名稱有所變化,但副職大多還是叫「卑奴母離」。

這些部落有的以漁獵為生,有的主要以種植為生。

(《三國志》所記的倭人部落)

《三國志》記載倭人喜歡喝酒,說明他們當時的種植業還是比較發達的,已經有富餘的糧食來釀酒。在日本的歷史上,這個時期叫彌生文化,中國稻米傳入日本,改變了倭人的生存方式,日本學者村新太曾說:「稻米拯救了日本列島飢餓的人們。」

當然,他們還種植其他一些作物,比如紵麻,還種桑養蠶,有紵麻,就可以紡織成粗布,細紵;有蠶絲,也會織成比較華麗的縑綿。

在服飾上,男子把頭髮挽個髮髻,用粗布把頭包裹起來。是不是有點像黃土高原上的農人?

女子穿著更有趣,「作衣如單被,穿其中央,貫頭衣之。」

嘛意思?按照我的理解打個比方,把現在的床單中央剪個洞,然後從頭上套在身上。如果腰上不用帶子綁一下的話,晚上可能會嚇死人的。

吃飯怎麼吃?用筷子嗎?不,把飯盛在竹器或者木器裡,用手抓著吃。我在想,他們不吃稀飯嗎?哎呀,稀飯可以不用手的。

《三國志》還記載了他們出遠門的習俗,表明他們尚處在原始自然神靈崇拜時期。比如他們要去中國這麼遠的地方,要渡海,經常九死一生。怎麼辦呢?他們會安排一個人,這個人不能梳頭,身上長了蟣蝨也不能去除,不管多麼髒,也不能換洗衣服,不能食肉,不能親近婦人,就像中國古代人死了父母親守孝一般。

(《卑彌呼》中的倭人)

他們把這個人叫持衰者。如果遠行者順順噹噹回來了,帶回來的財物就有這個持哀者一份;若遠行者遇到不測,哪怕是在路上病死的,那這個持哀者就慘了,要被殺頭。

實際上,他們就是找一個人不停地在家裡為他們祈禱。遇難,則武斷地認為祈禱者心不誠。

我在想,要是去中國這麼遠的地方,來來去去要多長時間?一年?兩年?五年十年呢?萬一全部身葬大海了呢?這個持哀者怎麼辦?

(三國時期日本女王卑彌呼猜想圖)

(三)邪馬臺國的女王:卑彌呼

《漢書》《三國志》和《晉志》都記載了邪馬臺女王國的事情。這個日本女王曾兩次派使節漂洋過海來洛陽朝賀(魏景初三年和正始八年各一次),三次「奉貢」,甚至發生內亂或者與其他部落發生戰爭,也要派使者不惜遠渡重洋,向曹魏朝廷通報戰況。

那麼我們來說一說倭女王的事兒。

這位女王叫卑彌呼,這名字有些古怪,那時候倭人是沒有姓氏的,估計是譯音。陳壽在《三國志》是這麼講的:本來這個部落是男人當首領的,但發生了內亂,相互打了好多年,最後大家坐下來和談,推舉了一個女子為頭頭。這個女子可不簡單,「事鬼道,能惑眾,年已長大,無夫婿,有男弟佐治國。自為王以來,少有見者,以婢千人自侍,唯有男子一人給飲食,傳辭出入。居處宮室樓觀,城柵嚴設,常有人持兵守衛。」

(這個遺址被認為是《三國志》所記一支國國都所在)

從這則記載我們可以看出幾個問題:

(1)部落首領不是世襲的,也不是通過武力奪取的,而是共同推舉的,可知當時倭人部落還有原始社會母系氏族的遺風,屬於國家雛形。

(2)喜歡裝神弄鬼。這讓我想起歷史上那些借神靈造反的、篡權的,比如武則天「上玄降鑑」,硬是把自己美化成菩薩轉世,比如劉備登基前所謂的祥瑞。看來,這種玩陰的把戲,世界上各個民族天生都會。

(3)幕後主政,跟中國古代那些太后們「垂簾聽政」如出一轍。她單身,就是不結婚,讓她的弟弟來處理國家大事,自己則由上千的婢女伺候著,悠哉逍遙。但她又會時不時幹政,掌控這個這個國家的命脈。

(4)只有一個送飯的男子,什麼人?相貌俊郎?還是她的什麼那啥夥伴?

反正就兩個字:「神秘」。

(倭人城邑復原圖)

(四)女王與曹魏的交往

景初二年六月,倭女王遣大夫難升米等人來到帶方郡,求見天子。

帶方郡在哪兒?郡府所在地在現在的朝鮮,治所帶方縣(今屬朝鮮黃海北道)。是郡級行政區劃之一,屬於幽州。這也從側面說明三國鼎立中曹魏之強大。

太守劉夏遣使送汝大夫難升米等人到洛陽朝見魏明帝。

有趣的是他們帶來的貢品:「男生口四人,女生口六人、班布二匹二丈。」男奴隸4個,女奴6個,還有兩匹多布。我估摸著按照當時日本的紡織技術,所謂班布也不是啥上等料子。

(《卑彌呼》的女王卑彌呼)

是寒酸了一些,但畢竟人家大老遠跑來朝見嘛,所以魏明帝還是大喜,賞賜了很多東西:「今以絳地交龍錦五匹、絳地縐粟罽(jì)十張、蒨絳五十匹、紺青五十匹,答汝所獻貢直。又特賜汝紺地句文錦三匹、細班華罽五張、白絹五十匹、金八兩、五尺刀二口、銅鏡百枚、真珠、鉛丹各五十斤,皆裝封付難升米、牛利還到錄受。」

這些東西,可能這個女王見都沒有見過。

也許收到賞賜後,女王覺得太掃顏面了,於是第二次朝貢的東西就比較珍貴了,倭錦、絳青縑、棉衣、帛布、丹木,等等;第三次還有了「孔青大句珠、異文雜錦」等稀罕之物,而且數量明顯增加了:「貢白珠五千,孔青大句珠二枚,異文雜錦二十匹。」

(倭人住這樣的房子)

當然,卑彌呼女王朝貢曹魏是有目的的,就是為了震懾那些不聽話的部落,後來真還起了作用。她的屬國中有一個叫狗奴國,男國王叫卑彌弓呼,不服從她的領導,經常挑戰她的權威。曹魏正始八年,卑彌呼女王對狗奴國進行討伐。還派人到帶方郡向曹魏陳說戰況。

曹魏朝廷呢,人家都敬重你到這個份兒上了,不做做樣子怎麼說得過去呢?「遣塞曹掾史張政等因齎詔書、黃幢,拜假難升米為檄告喻之。」

想起來我都想笑,把一份詔書、旗子給了女王使者難升米,叫他回去昭告狗奴國的部眾,要服從倭女王的領導,否則怎麼怎麼樣云云。

這份詔書和這面旗子居然還起了作用,那些反對女王的馬上服服帖帖的。

(倭人生活想像圖)

(五)陳壽的這些記載究竟可不可信呢?

我個人覺得是可信的。

置於朝鮮半島上的帶方郡主要任務就是監視三韓與倭國各部落間的動向。帶方郡的使節曾頻繁往來於倭人境內,正始元年(即公元240年),帶方郡建中校尉梯儁(jùn)還曾奉詔到達日本列島內,冊封女王卑彌呼為倭王——親魏倭王。

曹魏應該掌握著有關倭國國內相對準確的情報。陳壽的記載很有可能出自曹魏官員的記錄或者向皇帝的報告。

(佐賀縣神埼郡吉野裡町和神埼市的吉野裡,彌生時代大規模村落遺蹟)

不管現在的日本人怎麼看,但這是他們自己有文字記載歷史之前的最早的關於他們祖先的記載,不信也得認真去考證研究。

相關焦點

  • 日本人為啥這麼喜歡曹操?甚至還說「武」同「倭」曹操是日本人
    「有這樣成就的傑出人物可以說是中國歷史上為數不多的人之一」——日本學者對曹操的一個典型評論,節選自藤原彰平《蟲眼看三國志》 曹操墓發掘的消息在日本最早由日本NHK電視臺報導。說到中國歷史,幾乎有必要說孔明。日本是一個在中國之外有著強烈的三國情結的國家。因此,這一消息一經報導就在日本引起了廣泛關注。在日本,許多粉絲把曹操視為偉人。
  • 倭蛙,倭犰狳,倭黑猩猩!這些帶「倭」字動物原來是這樣命名的
    出品:科普中國製作:從水到陸工作室監製:中國科學院計算機網絡信息中心前段時間,一個微博網友留言,「我們生物名稱裡經常能看到『倭』這個字眼,比如倭蛙、倭犰狳、倭黑猩猩之類。這些算不算對日本人的不尊重?」這個看似隨意的題外話中反應出來的問題很可能涉及民族歧視和文化衝突,並且還是由學術問題引發的,有必要考究一番。
  • 日本的國號是怎麼從倭國變成日本的?其實經過了中國皇帝的同意
    答案是:都和咱們中國有關……咱們古代是怎麼稱呼日本人的呢?一般是「倭」、「倭人」。比如說《山海經》中就提到了「樂浪海中有倭人,分為百餘國」,不管是地理位置還是國家配置(倭國當時由許多小部落國家組成)來說應該就描述的是現在的日本。
  • 日本人為何如此熱愛三國|福岡《三國志展》觀後記(之一)
    展覽展出了220餘件(組)漢末、三國時期的文物,它們來自50家中國文博單位。是的,展出的全部都是中國博物館自己藏的文物,那我為什麼還要去日本看?因為它們在中國分布太分散了!(歷史上,曹休幼年曾在江東生活,後來多次指揮對吳國作戰)文物的背後,充滿了令人遐思的地方。
  • 阿拉伯帝國崛起於倭馬亞王朝時期,興盛於阿拔斯王朝前期
    阿拉伯帝國崛起於倭馬亞王朝時期,興盛於阿拔斯王朝前期。倭馬亞王朝統治時期,民主選舉制度下的哈裡發國,演化為世襲的君主國,即通常所言阿拉伯帝國。帝國的重心轉移到阿拉伯半島以北的敘利亞。倭馬亞王朝重整旗鼓,東徵西戰,南攻北伐,以摧枯拉朽之勢,吞併西亞,席捲埃及,橫掃北非,囊括西班牙,進兵藥殺水,飲馬印度河,建立起一個以敘利亞為中心,西起庇里牛斯山和大西洋東岸,東至印度河和中國西部邊境,北起中亞的綠色山谷,南至撒哈拉沙漠,地跨亞非歐三大洲的空前大帝國。
  • 最三國,世界歷史上的三國時代
    中國歷史上的三國時代,永遠比大一統時期精彩。魏蜀吳三國時代不用說了,婦孺皆知。宋遼夏三國時代,齊周陳三國時代也異常精彩。
  • 倭國、倭王、倭寇的「倭」到底是什麼意思?一個被誤解了的詞彙
    在上古時期,中國東南沿海,吳越一帶的居民有時候也被稱為倭人。(穿和服的日本女人)那麼倭在日本漢字中是什麼意思呢?「倭」音讀為「わ」(Wa),與「和」字同。訓讀為「やまと」(Yamato)也是與「和」字一樣。「やまと」(Yamato)就是「邪馬臺國」的「邪馬臺」。
  • 有人說「十倭七華」,嘉靖大倭亂裡有多少中國人,又有多少日本人?
    從《明史·日本傳》裡:「大抵真倭十之三,從倭者十之七」,到日本學者山根幸夫和臺灣學者吳大昕的「倭寇的大部分是中國」及「倭寇是中國社會問題」,明代嘉靖時期的大倭亂似乎和日本越來越沒啥關係,在國內網絡無限復讀,最後甚至成了倭寇基本是中國人云雲。那麼這個說法就真的一定正確嗎?那些曾經四處劫掠明代沿海地區的倭寇們,他們又是否真的都是中國人冒充的呢?
  • 日本人狂熱的尊崇曹操
    與中國傳統視曹操為奸雄的視角不同,日本對三國人物的描述中,曹操一直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得到肯定。例如,日本東海大學教授須藤正親在他的《曹操的真實》一文中,引用曹操對待關羽的態度評價道:「曹操是當時第一流的詩人,同時,也是富有義氣的人」。 也有日本的三國研究者,認為曹操對東亞文化有著卓越的貢獻。
  • 前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三國時期也不遜色,但結局卻差不多
    前三國時期人才輩出,後三國時期也不遜色,但結局卻差不多三國時期最精彩的就是這些群雄之間互相爭奪的故事,他們為了自己的權利不斷地向對方發起挑戰,如果能夠成功奪得的會是兩份權利,如果失敗,那麼這一輩子就不會再存在於這個世界上
  • 在中國傳統觀念中形象偏於負面的曹操,為何在日本卻是備受推崇的...
    與中國傳統觀念中視曹操為奸雄的視角不同,在日本對中國三國人物的描述中,曹操一直作為一名優秀的政治家和文學家得到肯定。例如,日本東海大學教授須藤正親在他的《曹操的真實》一文中,引用曹操對待關羽的態度評價道:「曹操是當時第一流的詩人,同時,也是富有義氣的人」(曹操が當代一流詩人であると同時に、義の人であったことは知る)。
  • 三國時期有外交嗎?我們一起來了解一下三國時代的到來!
    事實上,「三國外交」的概念已經被人提出來了。張大可教授認為,「三國外交特指三國形成時期的外交,起於公元208年劉孫結盟,止於公元229年吳蜀訂立中分天下的盟約,前後22年」②。儘管筆者並不贊同張教授的分期,但完全認同張教授對外交的靈活理解。群雄競起的亂世,各國都發展出了自己的外交制度,形成了各具特色的外交實踐和思想。
  • 雪白血紅制《三國時期全圖》
    》為藍本,繪製地形版的《中國歷代地理政區》,雖不出版,但也足以作為廣大歷史地理愛好者的參考資料。雖然這9個月收穫頗豐,隨著繪圖效率的提升,繪圖時間會相應縮短,但中國的歷史跨度太大了,朝代太多了(羅列一下,共有秦、西漢、東漢、三國、西晉、東晉十六國、宋-北魏、齊-北魏、梁-東魏-西魏、陳-北周-北齊,五代十國、北宋、南宋、元、明、清16個時期),整個大工程的耗時可想而知。加之隨著年齡的增長,生活上的瑣事必然增多,用於繪製地圖的時間又會進一步壓縮。
  • 體重不到河馬的十分之一,「倭」得名副其實倭河馬!
    我們去動物園見得最多的河馬估計就是它,其實它還有個堂弟——倭河馬。「倭」字是我們古代形容日本的,字面意思就是指身形矮小的人。與河馬相比,倭河馬的體型小巧很多,因此又稱為「侏儒河中馬」。倭河馬,19世紀才被人發現,它們僅生活在非洲西部的熱帶叢林和沼澤裡,屬西非國寶。成年倭河馬的體長僅1.5~1.7米,肩高還不足1米,體重僅僅200公斤左右,看上去和一隻豬差不多。
  • 三國時期的魏蜀吳三國,相當於現在的哪三個國家?中國是吳還是魏
    天下諸侯紛紛起義,於是便進入了我國歷史上最重要的三國時期。嚴格意義上三國時期是魏國,蜀國和吳國。而這也是歷史學界的狹義三國論。但是曹操並沒有建立魏國,而是他的兒子曹丕建立的魏國的,所以史學家們將袁紹等諸侯並立到晉朝建立的時候,都稱為三國時期。而真正的三足鼎立時期,應該就要從赤壁之戰開始算起了。
  • 倭河馬與河馬首次「同框」
    中國青年報客戶端訊(蘇佳霖 中國青年報·中國青年網記者 林潔)12月9日,7月齡的倭河馬寶寶「平果」及3月齡的河馬寶寶「菲菲」首次同時出現在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河馬水寨,這是國內首次倭河馬與河馬同展。據了解,廣州長隆野生動物世界從1999年起飼養倭河馬,已有20年的歷史,迄今成功繁育仍存活的倭河馬有14頭。目前,長隆倭河馬已實現「四代同堂」。作為首次展出的倭河馬「平果」是由倭河馬「和平」在2019年5月9日產下的,如今已經有7個月大。
  • 曹操,劉備,孫權,諸葛亮哪個人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
    何為三國?相信大家都知道,即魏蜀吳三國。廣義上來說,我們心中的三國故事是從漢中平元年(184)黃巾起義開始,直到到晉太康元年(280)三家歸晉結束。也就是說曹操一生都是屬於東漢時期的人物(當然,在漢建安二年(197)袁術也建國稱帝,與大漢分庭抗禮,不過這也不重要,一個早已淪為笑柄的小插曲而已)。所以嚴格來說,曹操是不屬於三國時期的人物(相信大家都不願意接受一個沒有曹操的三國吧,但也沒辦法,這就是事實!有些吹毛求疵的槓精就愛這麼自以為是的顯擺,比如什麼曹操不是三國人物;五虎上將都是虛構等等。
  • 亞洲第一位女皇不是武則天,但她是被中國冊封,這是怎麼回事?
    一個小贊不費力,但是人間真情誼亞洲第一位女皇不是武則天,但她是被中國冊封,這是怎麼回事?亞洲第一位女皇,是日本的推古天皇,大家是不是很難想像,日本居然有女天皇。邪馬臺是日本的前身,為什麼叫邪馬臺,是因為,日本人來到中國後,稱自己為大和民族,「大和」這兩個字日語讀音很像邪馬臺,中國人就叫他們邪馬臺了。
  • 荊州在三國前和三國後都沒有那麼重要,為什麼在三國時期就很重要
    一、背景介紹其實大家在看到這個題目的時候都已經知道我要說的是什麼地方,這個地方就是荊州,這裡要說的不是荊州的這一作城池,而是要說的是「荊州」這個三國時期的一個州。大家其實可以對比前後歷時可以看一下,荊州在漢以前沒啥名氣,在漢以後地位也不是特別重要,但是在三國時期,曹、劉、孫為這個地方爭的是頭破血流的。
  • 「日本戰國時代」與「中國三國時期」相差千年,為何總被拿來比較
    《三國英傑傳》、《真三國無雙》等,設有專門的三國課堂和三國知識考試等,還經常把他們的戰國時期和中國的三國時期相提並論。中國的三國時期,廣義上講是從190年董卓進京,至280年西晉滅吳、統一全國結束;日本的戰國時期,廣義上是指從1467年應仁之亂爆發開始,到1615年德川家康徹底消滅豐臣氏結束。那麼,年代相差千年、發生地點完全不同的兩個歷史時期為何會被放在一塊做比較呢?其實主要原因還是在於,兩個歷史時期存在著不少相似之處,加上日本從唐代以來也深受中華文化影響,自然容易將二者聯想在一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