時光總是在不經意間就匆匆流過,
好像只是一轉眼。
就到2018年了。
還有幾天就年三十兒了。
春節,
中國人心裡最重要的節日
當闔家團圓,守夜祝團圓。
無論多忙,多遠,
所有的中國人都一定要在這幾天裡踏上歸家的路。
不知道身在異國他鄉無法歸家的你,
可否有家人陪在你身邊?
家裡老一輩的人時常感嘆,
如今的年味兒啊,是越來越淡了。
隨著傳統民俗逐漸被遺忘,
似乎他們心裡的歡樂時光也被留在了那個年代。
他們那時候的中國年到底是什麼樣的呢?
從新中國剛剛成立的五十年代到現在的二十一世紀,
春節,
這個中國人眼裡最重要的傳統節日,
到底發生了怎麼樣翻天覆地的變化?
五十年代
▼
五十年代,中華人民共和國剛剛成立,春節的歡慶活動染上了濃濃的政治色彩。每一個機關,工廠,各地文化宮都要舉辦自己的文化晚會。勞動人民用自己的熱情和歡笑擁簇新政府的成立,迎接新中國成立後的第一個春節。
1956年的春節,房山縣的村民圍坐在一起,第一次聽到了收音機裡傳來的遠方的祝福。
各市,郊,縣文化宮都在舉辦春節聯歡晚會。
沒有禮堂,天做頂,石頭做椅,怎樣的環境都阻擋不了中國人歡慶春節到來時的喜悅。
新年了,'總把新桃換舊符','學習先進經驗'是極具那個年代風採的橫幅。那個時候,'能不回家就不回家'成了新的宣傳口號,機關部門的幹部們紛紛下到工農家庭給大傢伙兒拜年。下圖就是南京燕子磯公社的書記在去農家拜年時幫忙張貼春聯。
貼窗花是不能少的,被霧氣染得白茫茫的窗戶上貼上紅紅的窗花兒,一下就有了過年的氣氛。
當然不能少的還有包餃子。老人包著餃子,孩子在旁邊跑跑跳跳,這是最有過年氛圍的畫面。
母親在家裡常常說,現在的過年小孩子也不覺得多開心,她們小時候最喜歡過年,因為過年就能吃到平時吃不到的肉還有各種各樣的酥糖和零嘴兒。那個年代,很多的食品只有在過年才有得買,哪裡像現在,想吃什麼隨時都能吃到。
過年最讓孩子開心的事的就是能穿上新衣服
六十年代
▼
1967年的時候,國務院提出了'春節不放假'的政策,春節期間,各地公社,工廠紛紛組織各式各樣的活動,開創各種學習班,過'革命化的春節'。
七十年代
▼
1970年、過年了,一家人聚在一起照一張合影。
孩子們在弄堂裡放著炮仗。
年夜飯也從以前的素菜為主變成了有魚有肉的各樣菜式。
八十年代
▼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的春風吹遍大江南北。人民的生活有了翻天覆地的變化,這十年,是中國經濟飛速增長的十年。毫無例外的,春節的慶祝方式也就愈發豐富起來。如果說八十年代的時候人們過春節的方式有了什麼變化,那一定就是---看春晚。
1983年,中國中央電視臺舉辦了第一屆春節聯歡晚會。從這一年起,中國人過春節就多了一項必不可少的項目,看春晚。多少關於春節難以忘懷的記憶,都和春晚緊緊連在了一起。
第一屆春晚的主持人:王景愚、劉曉慶、姜昆、馬季。那個時候的劉曉慶還是個少女,姜昆老師還是正值壯年意氣風發,那個時候馬東還是個孩子,他的父親馬季才是全國人民最喜愛的相聲演員。
趙忠祥老師在為春晚致開幕詞。那個時候聽到他的聲音還沒有人會想到動物世界。
當年只有三十多歲的李谷一一首《鄉戀》唱紅大江南北。直到今天,電視機裡響起熟悉的旋律,大家仍舊會跟著唱,'你的聲音,你的歌聲...'
1984年,張明敏在春晚上的一首《我的中國心》把臺灣流行音樂帶到了國內,一夜間,全國上下都認識了張明敏這位臺灣歌手。
1987年,一個高大英俊的大男孩兒因為春晚一夜之間紅遍中國,他勁歌熱舞帶來一曲《冬天裡的一把火》,至今仍舊為人津津樂道,他就是--費翔。
八十年代,彩電,冰箱,洗衣機,錄音機四大件開始走進尋常人家。過節的時候,人們紛紛上街採購大件。
商場賣的商品也越來越多樣化,下圖是八十年代中期春節時的北京王府井,人們在搶著買平時買不到的糖果。
九十年代
▼
九十年代,人們的生活越過越好,春晚也辦的越來越好。越來越多的人因為春晚一夜爆紅。
1990年春晚,宋祖英以一首《小背簍》唱紅中國,此後連續24年登上春晚舞臺。
同在90年春晚火遍全國的還有趙本山。他和黃小娟的小品《相親》給大家帶來無數歡樂。
1994年,北京市區開始禁止燃放爆竹。直到今天,全國已經有536個城市出臺煙花爆竹限放政策。從此,春節再也沒有了絢爛煙花,沒有了小朋友圍著鞭炮捂著耳朵又害怕又想看的場景。傳說,放鞭炮是為了嚇跑一種叫'年'的獸,不知道,沒有了鞭炮的'年',會不會覺得寂寞。
90年代中期,人們不滿足於在家過春節,開始把春節當成黃金周。1996年12月,海南、昆明、廈門、武夷山等國內熱門路線就已經爆滿。那年北京春節旅遊過年的人數在10萬人上下。下圖是96年春節爆滿的某旅遊景點。從這個時候開始,春節,不僅有成億的人往家趕著團圓,卻又有成億的人往外跑。
21世紀
▼
21世紀的春節到底變了多少?
天天都有出道的明星,再也沒有明星能因為春晚而一炮而火。春晚想的也不再是尋找有潛力的節目,而是請當紅的明星。辦春晚的也不是只有央視了,這個不好看,換個臺繼續看。大年三十兒晚上,大人打麻將打牌,小孩玩電腦玩ipad,好像已經是一種常態了。
春節旅遊,越來越多的人開始不滿足於國內旅遊,更多人湧向了澳新,歐美,日韓,東南亞等國家。根據螞蜂窩自由行統計,這個春節將有百分之四十的中國人都在出去旅遊。春節時間的旅遊景點還能看到景點嗎?這這這隻有人人人啊。
好不容易聚在一起的家人圍在一起吃個年夜飯也是絕對少不了酒。推杯換盞幾個小時,說實話,你有幾年沒有和家人一起清醒的看完一次春晚,和和美美的守個夜了?
無論聚在一起做什麼,無論是物資貧乏的五十年代,還是飛速發展的二十一世紀,什麼風雪也阻擋不了中國人過年要回家的腳步。
春運人潮再兇猛,家再遠,票再難買,站著也要回家。一路多艱辛,拿到回家的票,臉上就有止不住的笑意。有錢沒錢,回家過年。一年裡,最幸福的事情,就是,回家過年,和家人,在一起。
一路奔波,只是為了,和你相聚,這一個瞬間。
從紙質的春節快樂到祝福簡訊再到群發微信,從噼裡啪啦的二踢腳鞭炮到絢爛煙火再到禁燃,從老人們給孩子發紅包到朋友親人之間發微信紅包,中國人的春節習俗一直在變。我們得到著,也失去著。
沒有變的,是每年春節親億萬顆盼著回家團圓的心,是一桌和和美美的團圓飯,是零點鐘聲前那一碗滾燙的餃子,是春晚的那一首《難忘今宵》,是對來年深深的期冀和祝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