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景記錄同安近40年變遷 152張老照片講述小城故事

2020-12-12 廈門網

  昨日,152張老照片在同安區文化館1樓展廳展出,吸引眾多市民參觀。

  「慢遞紀念封」很有同安特色。

  廈門網訊(文/廈門日報記者 吳耀東 通訊員 葉少靜 圖/通訊員 何東方 黃婉芬)「偶遇老時光,和未來約個會」。昨日,152張20世紀後半葉和本世紀初的同安老照片在同安區文化館1樓展廳展出,讓同安市民透過老照片看到近40年來同安的滄桑巨變以及不同時代老百姓的精神風貌。

  昨天是一年一度的國際檔案日,為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增強公眾檔案意識、宣傳檔案工作價值,國家檔案局將今年國際檔案日的主題定為「檔案見證改革開放」,同安區檔案局緊緊圍繞該主題舉辦了「再見老時光」老照片年代秀、《老時光裡的同安》一書首日封、「慢時光膠囊」等一系列宣傳活動。

  萬餘照片中選出152張老照片

  雖然此次展出的只有152張照片,但實際上,這些照片都是百裡挑一。

  同安區檔案局相關負責人介紹,為辦好此次照片展,同安區檔案局在今年3月向社會發出20世紀70年代、80年代、90年代以及00年代老照片徵集令,希望用檔案、用照片見證改革開放40年取得的成就,講好同安故事。

  徵集令一發出,便引起廣泛關注,同安文史專家、攝影愛好者、媒體從業人員等各界人士的踴躍投稿。截至5月底,歷時兩個多月的廣泛宣傳發動,同安區檔案局共收到照片數量為11023張,最後經過層層遴選,從這一萬多張的照片中挑出152張照片參加「再見老時光」老照片年代秀系列宣傳活動。

  152張彌足珍貴的老照片,翔實、細緻、全景式地記錄了20世紀後半葉和本世紀初的老同安。照片拍攝於20世紀70、80、90年代以及00年代,跨越了「文革」、改革發展、經濟起飛等階段性時代。

  特別值得一提的是,同安文史專家、原同安縣文化局局長顏立水先生也提供了在1980年進行文物普查時拍攝的第一手照片資料。同安區檔案局相關負責人解釋,這一部分照片中的一些文物古蹟、村容村貌因為城市發展、鄉村建設等客觀、不可逆和不得已的原因已經改變或者已經消失,因此這些具有時代標籤且無法重現的「孤品」照片存在一定留史存檔的價值。

  廈大學生擔綱年代秀講解員

  此次「再見老時光」照片展所展出的照片時間跨度近40年,從20世紀70年代到21世紀的前10年,題材涉及同安老百姓工作生活的方方面面,有衣食住行、家長裡短的風土民情,有熱火朝天、移山填海的勞動生產場景,也有重大事件、關鍵歷史時刻的珍貴影像記錄。

  本次照片展創新性地融入了「照片年代秀」的概念,即按年代將參展照片分為四個部分——70年代的芳華,80年代的火熱,90年代的飛躍,00年代的斑斕,每個年代的照片都有每個年代的特色,節選每個時代最具時代標籤、特色的人、事和景物,講述每個年代不同的故事,讓人們找到屬於這座小城暖暖的回憶。

  主辦方還特別聘請了4位廈門大學藝術學院的學生來擔任每個年代的解說員,他們身著各自年代典型性的服裝,為參展觀眾進行生動活潑、通俗易懂的講解「接力賽」。

  70年代的解說員陳凌宇說:「原來在我出生之前,發生了這麼多有意思的故事,而我有幸聽說了這些故事,所以我希望通過今天的年代秀和大家分享這一個個溫暖的同安故事,並世世代代地把他們的故事流傳下去,讓同安的時光,永久封存在這些照片裡。」

  一張照片就是一個鮮活的同安故事,一張照片就是一個鮮明的銀城印記,而整場照片展就像是一本厚重的同安四十年歷史影像志,前來參觀的專家學者以及觀眾紛紛表示照片很有故事,很精彩,具有很高的檔案價值;參觀完以後對同安的世風民情會有一定程度的感性認識。

  【花絮】

   「慢時光膠囊」寄給未來的自己

  主辦方還特別為這次活動設計了一枚「慢遞紀念封」,紀念封印上數張有同安特色的照片,且底紋為同安縣的行政區劃圖,前來參觀的觀眾將免費獲得該紀念封一個。每個年代的展區都設置有一枚各自年代的郵戳,參觀完一個年代的照片就可以蓋一枚郵戳。

  值得一提的是,這四枚郵戳也都緊扣主題融入了同安元素,70年代的郵戳上是同安縣地圖的輪廓,80年代的郵戳上是同安孔廟的大門,90年代的郵戳上是同安城雕,00年代的郵戳上則是銀湖大橋。在展覽出口處設有「慢時光膠囊」,觀眾可在參觀結束後寫下寄語,用慢遞的方式寄給若干年後的自己或家人,既意義雋永,又緊扣「再見老時光」的活動主題。

  【連結】

   《老時光裡的同安》

  一書將出版

  除了舉辦老照片展以外,記者獲悉,同安區檔案局聯手同安區社科聯,還正在積極推進編撰《老時光裡的同安》一書的出版工作,該書同樣將通過老照片,講述老同安的故事。

  據悉,該書將從顏立水先生三十幾年來拍攝和收集的8326張老照中篩選出342張具有代表性的作品編輯而成,採用圖片章回的形式,反映三十多年裡老同安(包括現在的翔安)的山川地貌、風情民俗、文物古蹟、人物活動、兩岸交流等。

  顏立水先生同意在照片得以整理成書的前提下,將這批照片資料捐贈給同安區檔案館。同安區檔案局相關負責人表示,此方案既能及時搶救該批珍貴照片,又能完成顏立水先生多年來將照片編輯成書的夙願,同時又能通過該書以饗更多關心同安歷史和未來發展的有識之士,「相信該書付梓後,老照片裡流淌著的家鄉味道必將喚起廣大新老同安人、海內外同安籍僑胞臺胞的鄉愁」。

  【講述】

  照片裡的老故事

  20世紀90年代的代表照片是同安著名運動員陳劍民接過亞運聖火第一棒的珍貴時刻。陳劍民,同安人都親切地稱他「馬蹄民」。民間傳言,馬蹄民這一輩子釘馬蹄從無第二釘,無論多烈的馬,在他面前溫順得像羊,他只需一把抓起馬腿,咣當一聲即可大功告成。

  當然,如果只是這樣,還算不上是傳奇!頂多就是個釘馬蹄的民間高手。「馬蹄民」書寫自己的傳奇於40多歲時,那時候「文革」剛結束,人們在文化體育等方面的精神面貌開始復甦,一心為家鄉爭光的他開始耍起了槓鈴,練起了舉重。 1978年,他第一次代表家鄉參加福建省第七屆運動會的舉重比賽時,一舉奪魁,拿到90公斤級冠軍。

  奪冠後的「馬蹄民」,回到同安,自費花了一大筆錢蓋了房子,創辦了全省第一家農民舉重訓練點。前後為省市各級體校輸送了十幾名優秀運動員,他們摘得全國青少年冠軍、全省各級比賽第一名,獲得運動健將和一級運動員稱號,為我國20世紀七八十年代的舉重事業做出過積極貢獻,他本人也多次榮獲全國和全省的體育先進個人稱號,並被授予農民自創舉重訓練點的先進個人。

  1990年亞運聖火來到同安,「馬蹄民」代表同安,第一棒接過光榮的火炬,成了當時的佳話。

展開閱讀全文

相關焦點

  • 60張老照片,訴說40年動人故事
    人潮湧動的湖南路、擴建竣工的鼓樓廣場、復興后街的老虎灶——60張老照片,訴說40年動人故事青石村社區書記戴蕾說:「這些老照片,記錄了改革開放40年來南京的變化。每張圖片的背後,都有動人的故事。」 今年8月,中央門街道啟動了改革開放40周年攝影圖片徵集活動,短短一周時間,就有數十位居民投來200多幅老照片。最終,街道選取了60幅照片,舉辦了這場小小的攝影展。從上周起,因為這些勾起回憶的老照片,青石村社區中心二樓活動室迎來了一批又一批的周邊居民。
  • 溫馨 一張老照片講述了新都40年巨變,找回了失散多年的閨蜜~
    一張照片,記載著一個故事;一張照片,講述了一段經歷;一張照片,勾起了一份回憶;一張照片,飽含了一份情感;傾聽老照片的故事,新都區紀念改革開放40周年「光陰的故事」老照片徵集評選活動,自9月28日啟動以來得到小夥伴的廣泛關注和積極參與,明日零時將進入專家評審階段。最特別的是通過此次老照片徵集居然能見到「失散多年」的兒時玩伴!「鼻子酸酸的,我很好,你呢?」感謝有你的陪伴,成長路上我從未忘記過你!
  • 500張老照片200餘老物件 講述川人40年的記憶故事
    春運剪影。(田為 2013年2月3日) 12月11日,成都博物館特展《好雨時節——見證改革開放四川四十年》將與觀眾見面。展覽歷經90天的徵集,匯聚了500張件來自社會各界的照片和200餘件熱心市民的老物件,講述川人40年的記憶故事。 四十年來,川人的出行方式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但車站迎來送往的依然是我們追尋理想的故事,交通工具承載的仍是人們追逐的夢想。
  • 「福州永泰與海絲」百年老照片展講述歷史變遷
    「福州永泰與海絲」百年老照片展講述歷史變遷 2015-06-09 22:10:36記者劉可耕 攝   中新網福州6月9日電 (劉可耕 閆旭)「1902年,一群美國婦女與福州永泰婦女及孩子們在一起;1902年,3位美國教師在福州永泰考察時的留影……」9日國際檔案日,「福州永泰與海絲」老照片展在有著300年歷史的福州永泰縣新安古街林氏宗祠啟幕。
  • 特區40年「光」陰的故事——光明農場變遷記
    在建立經濟特區四十年的發展進程中,深圳一路乘風破浪,奔湧向前。40年來,光明從國營農場到世界一流科學城,我們與特區同奮鬥、共成長。時代在變,我們的初心不變。值此之際,光明融媒將推出「特區40年:光陰的故事」系列節目,用老照片講述光明好故事,用好故事傳播光明好聲音。
  • 這十來年廈門同安變化很驚人 市民翻看自己拍攝的照片感慨萬千
    在他的回憶錄裡,記錄著十幾年來,同安區的迅猛發展。   放眼望去,同安影視城被綠色的田野環繞著,遠處的村莊隱隱可見,雲霧繚繞,陰陰細雨,人煙稀少,寧靜深遠……吳穩水告訴記者,這張照片是2005年拍攝的,因偶然機會爬到高處,看見此景,情不自禁按下了快門。「前幾天,我用航拍機重拍了一次,對比一看才驚覺,時隔13年,周邊的變化有多大。」
  • 《深圳的腳步》第26期丨馬樹華:捐出上萬張深圳老照片,他的鏡頭裡...
    1978年參軍,1983年隨部隊南下深圳,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初隨部隊集體轉業到深圳的基建工程兵的一員,他不僅是深圳特區發展的建設者,同時也是這座城市騰飛的見證者和記錄者,近四十年來,他用相機拍攝了數萬張記錄深圳發展變化的精彩照片。現為中國攝影家協會會員,出版《深圳輝煌歷程——馬樹華紀實攝影集》、《大美深圳》等。
  • 「90後」黎綱峰:收集2000餘張老照片 再現哈爾濱70年變遷
    黎綱峰說,從小他爸爸就帶著他去哈爾濱的跳蚤市場溜達,在那裡,他發現了很多可以買到的哈爾濱老照片……從2012年開始,還在上大學的黎綱峰開始到哈爾濱的古玩市場收集哈爾濱老建築的各種照片,又在父親的資助下購買了第一臺屬於自己的卡片式照相機,開始一邊拍攝冰城的標誌性建築物,一邊收集各種帶有冰城建築物的老照片。
  • 300張老照片和124個故事:他們眼中的重慶百年變遷
    該書由重慶五洲世紀集團聯手時光裡獨立書店邀請市民共同創作,分為「故不去的城、忘不掉的人、揮不去的情」三大版塊,共刊登近300張珍貴老照片和124個故事。書中的照片既有那些穿越時空、歷經風雨而保留的老街區、老建築,也有已經不能再現的市井生活原貌;有專家的精品,也有市民的隨手拍,但每一張每一幅無不體現了原滋原味的重慶生活。
  • 我家的40年影像記錄,承載著3輩人的記憶
    但,母親是個生活非常仔細的人,尤其是對我們的那些老照片總是呵護有加。但是,隨著時間的流逝,當初的老照片也早已殘色很多。但卻記錄著我們家太多的生活故事。母親拿起每一張照片都有說不完的話,或許在她看來,這就是生活變遷吧。父親的第一張彩色照片1978年,父親18歲,他入伍了。也就在那一年,他第一次照相,而且是一張彩色照片。
  • 最早的廈門全景照:攝於1936年 由9張照片拼接而成
    近日,老照片收藏者紫日向本報記者展示了一幅從日光巖拍攝的360度廈門全景照片,拍攝時間是1936年。他介紹,在傳統膠片時代,要拍攝360度全景照是一件極為困難的事情,此前看到的從日光巖拍攝的廈門老照片通常都是局部的,這張全景照片極為罕見,是目前已知的最早的廈門全景照,記錄了廈門昔日的繁華景象。
  • 「江漢朝宗」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復活漢口風雲 見證城市變遷
    圖為:街頭博物館記錄中山大道的變遷。(本版圖片除署名外為徵集老照片)  「江漢朝宗」,語出《尚書·夏書·禹貢》:江漢朝宗於海。意指長江、漢江匯流入海。江漢區面向社會徵集與「江漢朝宗」有關的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以傳承創新進取的「江漢朝宗」精神和文化底蘊。  2月18日,徵集活動結束。在一個月的時間裡,近萬老故事、老物件、老照片,從四面八方匯集而來——這些壓箱底的「老寶貝」,勾勒出「江漢朝宗」的變遷脈絡。  因水而立,長江漢水造就全國最大「江城」  交通興,則城市興。
  • 一張40年前的老照片「講述」特區故事
    ▲ 1979 年,吳濤於羅湖橋留影(老照片翻拍)。6 月 10 日,記者來到曾在羅湖口岸邊防檢查站服役的老兵吳濤家中。自 1978 年部隊將他招收為特種兵分配到深圳羅湖口岸邊防檢查站,他與深圳這座城市已結下不解之緣。
  • 一張老照片承載著40年前列車員的故事
    閩南網6月6日訊 這是一張珍藏了40年的老照片。在一張黑白集體照裡,站在人群中的曾華聰,當年只有28歲,穿著「的確涼」白襯衣,笑得很陽光。老曾給記者講述照片裡40年前的故事  這是1977年,他代表福州鐵路分局客運段,接受全省「五四」學雷鋒先進集體和個人表彰時全體代表的合影。當時,他是一名普通的列車員,長年來往於福州和北京。
  • 視覺圖像記錄城市變遷史
    本次展覽是文化和旅遊部2018年全國美術館館藏精品展出季優秀展覽巡展扶持項目。 此次展出的近百件作品皆為武漢美術館館藏,且囊括了攝影(蛋白照片及銀鹽照片)、影像、中國畫、油畫、版畫、水彩畫、新媒體藝術等多種藝術形式。主辦方希望通過多樣化、多維度的視覺呈現,讓觀眾能夠更加立體地感知武漢的文化變遷。
  • 中國全景攝影師記錄疫情之下的「倫敦百天」
    (抗擊新冠肺炎)中國全景攝影師記錄疫情之下的「倫敦百天」中新社昆明6月19日電 題:中國全景攝影師記錄疫情之下的「倫敦百天」作者 劉麗慧倫敦當地時間6月18日16時30分左右,因為新冠肺炎疫情影響,已經在倫敦滯留133天的中國全景攝影師殷曉俊,終於在希思羅國際機場登上中國駐英國大使館的包機
  • 40年40集40個社區!這部社工視角的「大片」見證改革開放40年變遷
    劇組入駐江心洲從乘船過江的偏僻農村發展成國際影響力的生態科技島,將農村閒置勞動力發展成風靡江蘇的「月嫂品牌」,村書記「嘗鮮」集體土地流轉發展成了美麗鄉村,社區治理網格化管理後轄區刑案消失了,國內首個社區「公檢法司」上門服務探討居民自治……「40年,40集,40個社區」,正是這點點滴滴的變化,見證改革開放的豐碩成果。
  • 梁思成等人拍攝的300張老照片首次...
    塵封80年的560張營造學社老照片,終於重建天日;一座古老的小城,鐫刻中國傳統文化的縮影。以梁思成為代表的營造學社緣何調查川康古建?560張照片如何機緣巧合終得面世?80年前的小城以怎樣的方式濃縮著古老中國的文脈?
  • 珍藏老照片!40年的肇慶故事,哪一張勾起了你的回憶?
    珍藏老照片!40年的肇慶故事,哪一張勾起了你的回憶? 無需抽象的數字、複雜的文本,攝影作品,以最直接的方式記錄著社會的變遷
  • 老照片裡的「全家福」:折射時代變遷(圖)
    2月18日,記者在採記中發現,南寧市各家照相館生意紅火,身邊的親朋好友也一個勁地在微博、QQ上曬全家福、老照片。記者在聆聽「全家福」感人的故事時,也感受到「全家福」所帶來的溫暖。   1 來之不易的全家福   「我們五兄妹連同自己的愛人一起,和父母照了一張全家福。這張團圓照,是我從事新聞攝影十多年來,拍的最有價值的一張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