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歲學渣攻克世界性難題,破格成為最年輕教授,3位院士聯名寫信

2020-12-27 文熙媽媽談育兒

「不恥最後。」即使慢,馳而不息,縱令落後,縱令失敗,但一定可以達到他所嚮往的目標。——魯迅

魯迅先生的這幾句話就是在告訴我們堅持,而我們大多數人之所以沒能成功,缺少的就是這種精神。

在中國,義務教育幾乎涵蓋了神州大陸的每一寸土地,國家越來越重視教育的力量,使得國家湧現出了一大批的人才,這也充分說明了教育的重要性。

當然,教育也是一個優勝劣汰的過程,學霸和學渣就是優勝劣汰的產物。人們對學霸的印象通常都是學習好,文質彬彬的;而對於學渣的印象普遍是不好好學習,整天遊手好閒,插科打諢的那種。

可是,今天我們要說的這個人,就是大家眼中的學渣,但是卻憑藉自己的努力,一舉摘掉學渣的標籤,在20歲的時候攻克世界性難題,獲得3位院士聯名推薦,成為最年輕的大學教授。

說起學渣這個稱號,不能說完全正確,因為他畢竟還是有長處的,但是學渣這個稱號他還是擔得起的。他就是劉路。

從上初中開始,劉路的成績就不是很理想,很多科目直接不及格,甚至是自己最喜歡的科目也是不及格,這樣的成績看起來跟學霸一點關係都沒有,但就是這樣一個大家眼中公認的學渣,之後卻成為了大家的榜樣。

成為學渣是興趣使然

劉路最大的興趣就是數學,而他對數學的興趣也不局限在解題這一種思路上。

早旁人眼中,數學是一門非常枯燥且複雜的學科,令人眼花繚亂的公式,看得頭昏腦脹的圖形數列,甚至是連題目都看不懂的各色題。

但是這一切在劉路的眼中卻有著令人無法抵抗的魅力,讓劉路甘願沉醉其中。

劉路的母親是一家企業的工程師,所以他早早就接觸到了數學,可能是因為從小耳濡目染的關係,劉路對數學情有獨鍾。

後來,劉路一頭扎進了數學的海洋,數學的奇妙轉換讓劉路欲罷不能,上了初中之後劉路就開始夜以繼日,廢寢忘食的研究數學,在上學途中,吃飯的時候,課件幾分鐘,他都在研究數學。

大腦和身體無時無刻不在演算這數學,光是演算用的草稿紙就將他圍成了一個圈。

因為太過於痴迷數學,導致劉路對其他的學科完全沒有上過心,所以劉路的多數科目都是不及格的,並且劉璐研究的數學並不是我們中學課本上的那種已經被大眾所熟知的知識,而是那種很偏的。

以至於連自己最喜歡的數學都是不及格的,所以劉路就理所當然的成為了大家眼中的學渣。

就劉路的問題,老師也多次找到家長談話,希望能夠引起家裡人的重視,劉路的母親也想過勸勸兒子,但是看見凌晨兒子屋裡的燈還在亮著,房間到處都是廢棄的草稿紙,母親就沒辦法狠下心來勸說他。

後來,劉路的母親將這種情況告訴了老師。老師也是無可奈何,後來劉路的成績依然墊底,老師給了劉路一個結論:努力,卻不聰明。

這句話對劉路的母親來說是一個非常大的打擊,但是看見孩子對數學的熱愛,最終也只能聽之任之了,放手讓劉路去追求自己的愛好。

中考逆襲,堅持追夢

這個時候其實大家都已經放棄劉路了,誰承想,劉路在中考的時候居然考進了當地的重點高中,儘管這個分數並不是很亮眼,甚至在重點高中也是吊車尾的存在。

但是對於一個已經被所有人放棄的差等生,這已經是極大的進步了。

可是原以為劉路想通了,可是上了高中的劉路成績依舊不好,600多人能考到500多名,而且成績浮動很大,有時班級前幾名;有時班級倒數,每一次考試都是一場未知的旅行。

高中三年,劉路繼續著自己熱愛的數學,他非常討厭應試教育,經常故意不完成老師布置的作業, 他認為那都是浪費時間。

不鳴則已,一鳴驚人

就這樣過了三年,一年一度的該考到來了,儘管劉路總是我行我素,但還是考出了575分,成功上了中南大學的數學專業。

其實這個分數和劉路的校友們相比並不起眼,甚至離他自己估計的600分也有差距,但是一個問題學生能考出這樣的成績已經是很不錯了。

不過這些看法劉路本人是並不在意的,他填報的志願從一本到三本都有,但無一例外都是同一個專業——數學。

在他看來,大學好與不好並不重要,大學只是一個能讓他接著研究數學的地方。

上了大學的劉路依舊過著低調的生活,上課不發言,下課也不出去玩,朋友不多,在同學眼裡,他就是一個整天泡在圖書館裡的普通學生,但就是這個普通學生卻幹了一件不普通的事情。

在劉路大三那年,他的學校突然在數學界出名了,原因就是有一位名叫劉嘉憶的人向當時數學方面的權威刊物《符號邏輯》投了一篇稿子。

這篇稿子解開了世界級的數學難題「西塔潘猜想」,震驚了當時數學界的大佬們,劉嘉憶這個名字成為大家討論最多的話題,這篇稿子的來源正是西南大學的一位學生。

西南大學舉全校之力尋找這位學生,卻一無所獲,不過後來還是查到了,原來這個劉嘉憶就是劉路。

經過研究討論,中南大學特批劉路可以直接從學校畢業,而且直接碩博連讀。一年後,劉路成為了中南大學的正教授,成為最年輕的大學教授,學校還獎勵了劉路100萬,支持他繼續進行研究。

金子不管到哪裡都會發光的,李邦河、丁夏畦、林群三位中國科學院院士聯名向教育局寫信,希望能夠破格錄取劉路這樣的天才。

劉路通過研究數學實現了從學渣到教授的飛躍,現在劉路依舊在研究數學,他的路還有很長,他的人生也有無限的可能。

確實,數學能夠帶給人很多東西,劉路之所以能再數學方面取得重大成就,是因為他沒有死記硬背公式,而是用自己的數學思維來學習。

華盛頓大學教育心理學博士格雷格納爾遜就曾說:「每個孩子都能學好數學,孩子原本是天生的數學家」。

孩子數學學不好,真相只有一個——就是思維啟蒙這條路沒走好。

傳統的教育模式教的並不是數學,只是計算,甚至有時候連計算都不是,只是背誦。

所以說,要想孩子學好數學,就要幫助孩子早點做好數學啟蒙,形成「數學思維」。

在這裡推薦給大家一套開拓孩子數學思維的書——《給孩子的數學三書》

這套書正好滿足了這一點,而且這套書大有來頭,他就是著名數學教育家劉薰宇撰寫的!他曾任多所大學和中學數學教師或校長,擔任過人民教育出版社副總編輯,審定過我國中小學數學教材,出版了中小學數學教科書和科普讀物,所以說這本書的權威性是很高的。

這套書一共有三本:

分別是《馬先生講數學》《數學趣味》、《數學的園地》,孩子們將不再呆記書本上的法則、公式、定理等等,而是將遇到更多鮮活的材料,將方法運用到活潑的材料上去,真正掌握處理材料的能力和思索問題的方法。

給孩子展示,如何用多種巧妙的解題方式去解題,情景交融、風趣幽默,適合小學高年級至初高中孩子,可以做為他們的自學教材,學會自我學習,並感受到數學的神奇力量~

這三本書融知識性、趣味性、故事性、可讀性為一體,傳遞給孩子的是思考數學問題的思路和方法,重在幫助孩子全面提高解決數學問題的能力。

如果小時候爸媽給我買了它,估計物理化都能多考個十幾分吧,說不定還能實現我的清華北大夢。

這套書原價99元,現在照顧咱們百家讀者只要69元,不過爸爸的兩盒煙,媽媽的幾貼面膜錢,就可以學習從小學到大學所有的數學重點問題及解題方法,孩子行走在數學江湖,有這一套武林秘籍就夠了!

點擊下方連結就能購買了~

相關焦點

  • 21歲學渣破解世界難題,三位院士聯名舉薦,破格成為最年輕教授
    在我國,有這樣一個人,他曾經是個學渣,在21歲時破解世界難題,受到了三位院士的聯名舉薦。經過認證後,他被破格提拔為我國最年輕的教授。,恰好是劉路長時間以來一直思考的問題,知道這是世界性難題,更堅定了他把這個猜想證實的決心。
  • 20歲學渣攻克世界級難題,三院士聯名推薦,破格提為最年輕教授
    在我國的數學界,就有很多青年才俊,他們從小學習成績優異,在社會上,也取得了不俗的成就,但並非所有的教授都是學霸級人物。曾經我國就有一個二十歲的學渣攻克了世界級的難題,最後他被三院士聯名推薦,被破格提拔為最年輕的教授。從學渣到教授,這個二十歲的男孩是如何做到的?
  • 20歲學渣攻克了世界級難題,三名院士聯名中央,破格成最年輕教授
    隨著我國近些年的逐漸發達,教育興國成為了我國的治國理念和方針,義務教育遍及中華大陸的每一寸土地,而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才的湧現也證明了我國方針的正確性。不過隨著教育的發展,優勝劣汰是不可避免的,「學渣」和「學霸」這兩個網絡用語是現在人們最常用來劃分不同成績的孩子的標籤。 「學渣」劉路是他以前生活中大多數人對他最普遍的看法。
  • 20歲學渣劉路攻克世界級難題,三院士聯名中央,破格成最年輕教授
    即使是他最喜歡的數學,成績也不拔尖,專業成績勉強只是個中等。然而就是這樣一個差生,卻成為中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而他正是中南大學正教授——劉嘉憶,而他的原名或許更廣為人知——劉路。劉路出生於一個普通的知識分子家庭,他自小便喜歡數學,一有時間,就研究數學難題。他常常把自己關在房間裡鑽研數論,對於中學那些枯燥的整數、分數,倒是一點兒興趣也沒有。
  • 20歲學渣劉路攻克世界級難題,三院士舉薦,破格成最年輕教授
    然而就是這樣一名普普通通的大學生,卻在二十歲的時候攻克了世界性的難題,成為了學校裡最年輕的一名大學教授。他就是劉嘉憶,原名劉路。學渣時期的劉路1989年,劉路出生於大連,父母都是理工科出生,從小在知識分子家庭裡長大的劉路對理工類的知識十分感興趣。
  • 20歲學渣破解世界難題,三院士聯名中央,破格成為中國最年輕教授
    這位就是學渣劉路,劉路是一個普通的學生,在高考後,通過自己的入路,考進了985學府,中山大學。但是劉路的成績一直處於中等,不高也不低,就是這樣成績的劉路,卻解開了世界難題,讓數學界的泰鬥都眼前一亮,新鮮血液來了,數學界的新鮮養分來了,一定會創造出更多的奇蹟。
  • 90後學渣破解世界難題,三位院士致信中央,破格成為最年輕教授
    他上學以來一直成績平平,初中的時候甚至母親和老師都已經打算放棄他,可是最後卻成功考入重點高中,後又考上中南大學成為一名中南學子,可是大學期間的他成績依然不出眾。可就是這樣的學渣,卻破解了世界知名的數學難題,破格成為中南大學的教授,他就是劉路。
  • 曾經的學渣大二攻克世界難題,三院士致信中央,22歲破格當教授
    就是他這樣一個不被人看好的學生,卻破解了世界性的難題,並成為了中國有史以來最年輕的教授,他就是劉路。二、沉迷數學世界,兩個月解出世界性難題2010年,對於劉路來說是非同尋常的一年,那一年他正好上大二。與初中時代一樣,學校所教授的數學課程,並不能滿足劉路在數學這門學科上的求知若渴。
  • 學渣劉路攻克世界級難題,被中科院三院士舉薦,現狀如何?
    劉路,卻一舉打下世界級別的數學難題,20歲就被中科院的三位院士推薦,成為了全國最年輕的教授。他是如何攻克數學難題呢?因此,他不得不成為了眾人眼中的學渣,但是學渣追求的數學世界,比學霸追求的更為廣闊和深遠
  • 20歲學渣攻克了世界級難題,破格成最年輕教授,網友直言:給跪了
    說到學霸,大多數人認為是天才,自身智商夠高,但其實有些學霸,曾經也是學渣,靠自己的努力一步步走過來的。這樣的人其實不在少數,今天,海綿媽媽就和你好好聊一聊。他曾是一名「差生」,中學時成績慘澹,高中時成績平平,高考更是相當「慘澹」。
  • 20歲破解世界數學難題,21歲成最年輕教授,學渣劉路如何辦到的?
    也因此,成績成為了衡量一個孩子的重要標準,成績好,便是學霸,將來定會有好的前途,成績差,那麼未來也註定不會太光明。但誰又能想到,解決了無數著名的數學家都未曾解決的難題、讓中科院多名院士推薦、年僅二十三便擔任教授的劉路,曾經也是差生的代名詞呢?
  • 偏科生的逆襲——中國最年輕數學教授劉路
    直到「西塔潘猜想」被破解的那天,整個世界為之震驚:一個困擾頂尖數學家數十年的難題,竟然被一名普通的20歲中國大學生解決了。這個大學生不是別人,正是不起眼的偏科生劉路!
  • 他是中南大學的天之驕子,大三攻克世界數學難題,22歲成985教授
    每一個人內心都有一個天才夢,大家都希望自己能夠成為一名天才。今天,我要給大家介紹的這個人也是一位天才級別的人物,他在大三時攻克了世界級難題,被破格錄取為研究生,22歲成為了985教授,他就是劉路。
  • 他20歲破解世界數學難題,22歲成為正教授,但專家的評價相差懸殊
    正教授這個職位,通常都在35歲以上才能獲得。畢竟讀完博士基本就要27歲左右,等在學術上有所建樹,一般都在30歲以上,能在35歲之前被聘為正教授的,已經非常優秀了。但有這麼一位學生,在大二的時候就證明了數學界的世界難題, 23歲就被中南大學破格聘為正教授研究員,並獲得100萬元的獎金。
  • 被3名中科院士保舉,21歲受聘中南大學教授,學渣劉路不簡單
    但就這樣從哪方面看起來都普通平常的劉路,卻在21歲的時候成為了最年輕的教授,他是如何完成「逆襲之路」的呢? 「學渣」逆襲,20歲破解數學難題 因為常年學習數學,劉路與傳統的學者對於數理邏輯的想法會有所不同,再加上對數學濃厚的興趣,
  • 在二十歲之前被稱作學渣竟然攻克了世界難題,成為了最年輕教授
    越來越多的年輕人才的湧現也證明了我們政策的正確性。但是,隨著教育的發展,優勝劣汰是不可避免的。現在,兩個網際網路術語「差等學生」和「高級學生」是不同年級學生最常用的標籤。「差等生」劉路是他前世中大多數人最普遍的看法。
  • 21歲攻克世界難題,22歲破格成為中南大學最年輕教授,卻自稱是普通的數學愛好者
    直到初中,劉路偶然接觸到美國數學史家M·克萊因的著作《古今數學思想》,本書論述了從古代一直到20世紀頭幾十年中的重大數學創造和發展,目的是介紹中心思想,特別著重於那些在數學歷史的主要時期中逐漸冒出來並成為最突出的、並且對於促進和形成爾後的數學活動有影響的主流工作。
  • 攻破世界數學難題獲100萬獎金,22歲成最年輕教授
    困擾數學界20多年的「劉路的中學成績並不算很好,只能算一般,甚至有時在老師眼裡是標準的學渣。就是這樣的一位老師眼中循規蹈矩、同學眼中平平無奇的學生,卻也有一點不同,那就是他尤其喜歡數學,特別愛鑽研。劉路從大二到大三,一直被「西塔潘猜想」迷住了,在自學反推數學時,他發現了這個難題,就開始著手研究起來。而靈光乍現下,他發現修改一個相關問題的方法,就可以解決這個難題,他馬上寫出,並投給了國際權威雜誌《符號邏輯雜誌》。
  • 20歲解決世界數學難題,獲三大院士聯名舉薦,一個偏科生的逆襲!
    20歲便解決數學界頂級難題,獲得三大院士聯名向中央舉薦重點培養,然而這個中南大學最年輕的正教授曾經也是家長和老師口中的「智商欠缺少年」,讓我們來探索一下中國頂級數學家的成名之路。在組合數學上,拉姆齊(Ramsey)定理是要解決以下的問題:找這樣一個最小的數 n,使得 n 個人中必定有 k 個人相識或 l 個人互不相識,這個數 n 記為 R (k,l)。拉姆齊二染色定理的通俗版本被稱為「友誼定理」,即在一個不少於6 人的人群中,或者有 3 人他們互相都認識,或者有 3 人他們互相都不認識。」
  • 他成績一般,大二卻破解世界難題,三院士致信中央,22歲破格成教授
    這段時間,有很多二十多歲成大學博導的新聞,比如28歲女博士李琳獲聘大學教授博導,90後博士劉惠穎獲聘中南大學社會學系特聘教授。但是如果要說起來,最轟動的還要屬多年前的劉路了,直接被學校允許提前畢業,直接碩博連讀,22歲破格成為中南大學教授級研究員,這個紀錄至今還沒有誰打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