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歷了又一年高考,千萬考生即將步入大學殿堂。有多少人考入大學,就有多少人畢業。
874萬大學生,走完了四年的大學生涯,即將步入社會。青春終究要散場,前途既是光明,又充滿未知。
很多院校都掛上了畢業率99%的旗號,但不少大學生吐槽,這個事情,真的跟我沒關係。就業率99%,你信嗎?
99%就業率對今年的多數高校來說,可能很難能拿得出手。
華南理工大學新聞與傳播學院截至5月25日,該院本科就業率為35.17%、研究生就業率為48.53%。不得已,學院對外官宣,希望發揮廣大校友優勢,為畢業生提供更多就業資源。
向外求助的不僅這一個學院,在過去的幾個月裡,國內有不少高校,如重慶工商大學、華東政法大學、西安理工大學等已向自家校友打出就業求助。
874萬畢業生因為疫情影響,2020年的求職季的確比以往來得殘忍。
數據顯示:截至2020年3月31日,在春招季活躍求職的應屆生較去年增加了56%,但企業對應屆生的招聘需求規模同比下降22%。山東科技大學交通學院畢業生近400人中,協議就業率23.57%,本科考研率49%;延安大學2020屆畢業生總體籤約率54%,與全省平均水平持平。
從年初開始,不僅是學校和學生,全社會都在發愁就業率。
最近,多個地方教育主管部門和高校網站公布了《教育部辦公廳關於嚴格核查2020屆高校畢業生就業數據的通知》。其中,「自主創業」和「自由職業」方面的統計指標有所更新,開設網店、網際網路營銷工作者、公眾號博主、電子競技工作者則成為了自由職業的新選項。
乍一聽,好像這些暫時找不到工作的畢業生,只要花幾分鐘註冊個公眾號,立馬就能自主上崗。那問題就來了,這份自由職業,誰給工資?公號如果被封,是不是就意味著失業?
多了些公眾號博主,就業率就能提高一點,這樣想把這一數字抬升到90%以上並不難。
網易數讀曾梳理了國內100所高校在2017年的本科生就業率,並將這些大學分為「985」、「211」、普通本科、民辦本科和獨立學院五種類別,結果顯示,每一類高校的本科生就業率基本高於95%。
就業率不上90%的學校都不好意思對外招生,大家的目標可都是99%起步。
就業率最早寫入我國高校歷史是在1999年,當年教育部首次對各高校就業率進行排名,數據來源為就業協議書。
2004年,教育部發布《2003-2007年教育振興行動計劃》,其中提出「把就業率和就業質量作為衡量高等學校辦學水平的重要指標之一」。發展到後來,就業率持續低迷的專業將會被限制或停止招生,就業指標也漸漸與高校經費掛鈎。
2004年6月,教育部重新修訂《畢業生就業狀況統計辦法》,將待業率、靈活就業納入畢業生就業統計範疇。一邊是高校的發展需要好看的就業率,一邊是靈活的統計方式能生成亮眼的數據,這樣一來,學生們「被就業」方式就更眼花繚亂。
《中國青年報》曾於2003年報導了江西某高校給畢業生定「規矩」,必須要在指定日期前將勞動合同交到學校,否則就不給學生發畢業證。
新華網2004年報導了北京某高校30人的畢業班中,只有7人與用人單位正式籤約,但學校給出的「就業率」高達80%。因為那些僅提供了「就業意向」證明的學生,均被納入「已就業畢業生」範圍,而學生實際上並未找到工作。
直到今天,沒有勞動合同就不給畢業證、強制「被就業」的戲碼仍在上演。多少大學生從沒想過,自己還沒完全離開學校、踏入社會,就被母校上了「社會」的一課。
不久前,教育部下發通知,要求各高校不準強迫畢業生籤訂就業協議和勞動合同,並對「提升」就業率的各種貓膩操作提出了禁止。儘管畢業生們為這一規定叫好,但依舊有同學在大倒苦水。
和敢於積極向校友和社會求助,幫學生尋找出路的大學相比,這些一味刷高就業率的高校,或許並不在意學生是否真正落實了工作,他們實際上只想從中撈經費。
國內高校現行的就業率計算方式,基本是由各學校自行統計並逐層上報,最終由教育部匯總後公布。這更像是一場自己上報成績的比賽,少了外界的監督和問責,多了些靈活的空間。
高校畢業生就業去向,則被分成「協議和合同就業」、「自主創業」、「靈活就業」、「升學」、「暫不就業」、「待就業」六種類別。
不過,「自主創業」和「靈活就業」的可「操作」空間,從「開公眾號算就業」的標準就能看出。這樣的統計方式,一方面缺乏對學生長遠發展的追蹤,一方面也可能促使學校做出只顧眼前利益的行為。
參考國外高校的就業率統計,哈佛大學在範圍設置上,將升學和後續研究學習單獨列出,不列入就業率統計範圍。芝加哥大學商學院除了統計畢業生就業率外,還對畢業生的工作薪水、工作性質、工作區域、找工作的途徑等進行了調查。
為了克服統計就業信息時的局限性,美國各機構在統計畢業生就業信息時,一般將畢業後若干時間的就業狀況作為調查對象,由此儘量避免統計初次就業率產生的誤差,也能更具體地反映畢業生們的就業情況。
就業率不僅牽動著大學的招生規模、專業設置、教學評估甚至是經費撥款、領導政績等。如果頂層評價體系不做一些適當改變,就業數字帶來各種迷惑和壓力,都將繼續轉移到學生的身上。